<p class="ql-block"> 黃河赤子 ,大洋金橋</p><p class="ql-block"> 文/勁草</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六月的陽光熾熱,卻照不透八寶山革命公墓那肅穆的哀思。鮮花環(huán)繞中,柴澤民同志遺像靜穆,鏡框外一雙深邃目光依舊穿透時光,越過太平洋,投向那遙遠彼岸——那里,是他以心魂澆筑的功業(yè)豐碑。悲風拂過,挽聯(lián)低垂,一聲“柴大使走好”,道不盡多少人心頭翻涌的波瀾。此去山高水長,一位以赤子之血為墨、以黃河精神為骨、在歷史驚濤中架設起中美間第一座金橋的使者,身影雖渺,其魂永存于浩蕩青史之中。</p><p class="ql-block"> 回溯至那風雷激蕩的1933年,三晉大地凜冽朔風里,一個青年書生決然轉身,將文墨抱負深埋心底,于聞喜縣暗夜中擎起信仰火炬。當山河破碎如飄絮,他放下書卷,拿起鋼槍,在民族危亡的深淵邊沿,以青春熱血澆筑抗戰(zhàn)壁壘。聞喜游擊支隊政治部主任、夏縣中心縣委書記兼康杰支隊政委……烽火硝煙中,他如磐石般堅定,在晉豫區(qū)條西地委書記任上,于敵寇環(huán)伺的夾縫里守護革命星火。太岳軍區(qū)五分區(qū)司令員任上,他指揮若定,殺伐果敢,以血肉之軀在民族危亡的絕壁之上鑿開生路。1948年冬,當北平城在歷史轉捩點上靜候新生,他肩負軍管會南區(qū)分會主任的重擔,以百戰(zhàn)之軀,為古都拂去舊塵,迎來黎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革命熔爐鍛造的筋骨,終在新中國建設的宏大敘事中,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1955年,北京市委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書記的職務,悄然為這位烽火戰(zhàn)士打開了通向世界舞臺的第一扇門。外交部的召喚終于在1960年抵達,他從此以半生戎裝換一身外交禮服,心懷著壯闊的黃河血脈,奔赴萬里之外的異國疆場。</p><p class="ql-block"> 從布達佩斯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到科納克里大西洋的洶涌潮聲,再到開羅尼羅河畔的古老斜陽,他以黃河之子的赤誠,在異域土地上辛勤播種友誼。尤其是1976年出使泰國,作為首任大使,他初試鋒芒便盡展外交智慧,在曼谷的椰風蕉雨中為兩國關系奠基開篇。泰國報紙曾盛贊他“胸有丘壑,言如春風”,以東方哲人的氣度與敏銳洞察力,在復雜棋局中贏得信任與尊重。這暖風細雨,正是他日后駕馭太平洋驚濤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1978年歲末,歷史洪流奔涌至決定性的隘口。柴澤民同志肩負著時代的千鈞重托,以中國駐美聯(lián)絡處主任的身份,屹立于華盛頓的風云中心。當中美建交公報如驚雷般震響于1979年1月1日,他,這位曾在太岳山深處指揮千軍萬馬的將領,成了共和國首任駐美特命全權大使。于右任先生“不信青春喚不回”的詩句,仿佛成了他此刻的壯烈注腳——隔絕近三十年的太平洋堅冰,終被信念的火焰融化。</p><p class="ql-block"> 建交之初,兩國之間橫亙著多少無形的崇山峻嶺:國家利益的碰撞、社會制度的迥異、意識形態(tài)的隔膜……每一縷外交絲線都牽動著千鈞重量。柴澤民同志以其革命生涯淬煉出的堅定與外交場上磨礪出的智慧,在原則的磐石與策略的活水間從容行走。他深知,真正的橋梁既需鋼鐵般的脊梁支撐,也離不開精微榫卯的靈活咬合。當五星紅旗首次在華盛頓中國大使館上空迎著新大陸的風莊嚴升起時,他仰望紅旗,眼中映照的是祖國山河的萬千氣象。一位美國資深外交官曾喟嘆:“柴大使的言談舉止,令人想起貴國那句‘梅花香自苦寒來’,冷峻的談判桌因他的存在,竟有了春水初融般的溫度?!?正是這剛柔并濟的非凡氣度,為初生的中美關系奠定了磐石之基。</p><p class="ql-block"> 旅美數(shù)載,柴澤民同志不僅以卓越外交折服政壇,更以其深厚學養(yǎng)與人格魅力,贏得了美國學界崇高的敬意。密執(zhí)安州立大學、依阿華州康乃爾大學、明尼蘇達州瑪卡萊斯學院紛紛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與教授職稱授予這位東方使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由衷贊佩:“柴大使是一位深諳歷史縱深的外交家,他不僅通曉如何搭建橋梁,更懂得在橋梁上鐫刻下相互理解與尊重的銘文。” 這些贊譽,絕非虛飾的冠冕,而是對一位真正以心靈溝通兩個偉大民族的文化擺渡人的最高禮敬。</p><p class="ql-block"> 當歷史的篇章翻過那波瀾壯闊的一頁,柴澤民同志將外交前線的榮光化作培養(yǎng)新人的薪火。1983年,他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將畢生積累的浩瀚智慧傾注于講壇。他常對青年后輩殷殷寄語,言談間總離不開“黃河”與“大洋”的意象:“黃河九曲終入海,外交征途亦非坦途。唯有心懷故土,情系萬邦,方能在驚濤中不迷航向?!?其言諄諄,其情切切,將老一代革命外交家的家國情懷與戰(zhàn)略視野,如種子般播撒進年輕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7日,九十三載傳奇人生的大幕終究落下。中國公關網(wǎng)的悼詞凝結著億萬心聲:“柴澤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 追思會上,一位白發(fā)蒼然的老外交官含淚道出歷史的回響:“柴大使,是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艱難正常化的圓滿句點,更是兩國關系面向未來的一個充滿希望的冒號——他是當之無愧的承啟樞紐。” 這“樞紐”二字,重逾千鈞,道盡了他在歷史洪流中那不可替代的坐標意義。</p><p class="ql-block"> 今時今日,我們佇立于時代的高岸,回望那浩蕩的來路。柴澤民同志的身影,已化作歷史長卷中一道不滅的星光。他生命的偉力,源于黃河母親賦予的赤子丹心,這丹心在革命烽火中百煉成鋼,又在和平年代化作溝通大洋彼岸的金色橋梁。當太平洋上風云依舊激蕩,他昔日用心魂架設的那座金橋,其基石愈發(fā)堅實,其光芒愈發(fā)璀璨,照耀著人類追求理解與和平的共同航程。這座橋,是用黃河的堅韌骨骼鑄就,用五千年文明的智慧雕琢,它跨越的不僅是地理的遼闊,更是人心的隔閡,最終融匯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交響中一個永恒的高亢音符。</p><p class="ql-block"> 柴公已逝,其魂猶存——存于那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存于那橫跨大洋的金橋影,更存于每一顆向往和平、致力溝通的心靈深處。他的一生,正如那不朽的橋身,默然承載,永恒指向理解與共生的彼岸——這無聲的功業(yè),終將融入人類文明長河那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壯闊力量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