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玻璃幕墻,灑在遼寧省博物館高達三層的展廳內(nèi)。一位年輕學(xué)子駐足于玉豬龍展柜前,凝視這件蜷曲如環(huán)的遠(yuǎn)古玉器——它的雞骨白表面浮動著黃土沁色,雙目圓睜,獠牙微露,仿佛封印著五千年前遼河先民與天地對話的密碼。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這座文化殿堂中,十萬余件文物正娓娓講述著從紅山曙光到清宮余韻的文明史詩。</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在沈陽正式開館,這便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前身。它的館舍最初坐落于奉系軍閥湯玉麟的歐式官邸,此地歷經(jīng)滄桑——從偽滿時期的“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到1946年的“國立沈陽博物院”,最終在新中國曙光中重獲新生。首任院長金毓黻先生主持接收了兩批國寶級文物:日本正金銀行保險庫中的宋元明清緙絲刺繡,以及溥儀攜出清宮后散佚的唐宋書畫。這些珍寶奠定了遼博“書畫殿堂”的基石。2004年,博物館遷入渾南區(qū)智慧三街的新館,以2.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2個現(xiàn)代化展廳,躋身國內(nèi)最大省級博物館之列。</p><p class="ql-block">穿越七十五載光陰,遼博館藏已擴充至近十二萬件,形成書畫、陶瓷、玉器、青銅等二十余門類。其收藏以“遼寧出土、清宮舊藏”雙核驅(qū)動,既囊括紅山玉器、遼瓷等本土考古瑰寶,又匯聚《簪花仕女圖》《瑞鶴圖》等清宮散佚書畫,構(gòu)建起一部立體的中華文明索引。</p><p class="ql-block">作為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的紅山文化,是其館藏特色之一。在遼西丘陵的牛河梁遺址,紅山先民將信仰琢入玉中。玉豬龍作為圖騰圣物,高15厘米的肥碩身軀蜷曲如環(huán),背部穿孔位于黃金分割點,懸掛時自然形成“人”字形態(tài),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xué)。這類玉器多成對置于墓主胸前,象征通神權(quán)柄——2019年“又見紅山”特展中,玉鳳、玉人等246件文物連綴起五千年前的信仰圖譜,揭示出龍圖騰的北方源頭。而2025年蛇年生肖展上的蛇狀玉耳墜,更印證《山海經(jīng)》“神人珥蛇”的記載,訴說先民對蛇的敬畏。</p><p class="ql-block">遼河流域滋養(yǎng)出獨特的契丹文明,也是這里的館藏特色之一。青玉雙鵝帶蓋小盒以交頸雙鵝造型盛放針線,表面煙熏痕跡記錄著戰(zhàn)火滄桑;荷葉式琥珀飾以血珀雕成,透光如霞,印證遼人對樹脂化石的珍視。而遼瓷更在中原工藝中注入游牧基因——雞冠壺仿皮囊容器,三彩盤承海棠花式,適應(yīng)馬背生活。尤為珍貴的是遼代墓志銘,漢文與契丹文對照鐫刻,為解讀消失的王朝提供密鑰。</p><p class="ql-block">走進三樓書畫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徐徐展開:五位簪花貴婦披薄紗于庭院戲犬,羅衣下透出豐腴肌體,堪稱唐代仕女畫唯一傳世孤本。北宋徽宗《瑞鶴圖》則記錄政和二年群鶴繞殿奇觀,瘦金體題詩與青綠云氣交融。而清宮舊藏北宋緙絲《紫鸞鵲譜》以“通經(jīng)斷緯”技法織就珍禽展翅,絲線細(xì)過毫發(fā),被譽為“世界奇技”。乾隆朝玉器陳列中,青白玉耳杯底刻“大清乾隆仿古”隸書,胎薄如紙;獸銜環(huán)耳青玉簋以碧玉仿青銅饕餮紋,莊重肅穆。彼時清宮集全國良匠,將和田美玉化作禮儀雅器,玉雕技藝至此登峰造極。</p><p class="ql-block">今日的遼博,早非靜止的文物倉庫。近年來,“又見大唐”“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等現(xiàn)象級展覽屢次震動文博界。館舍中游人如織,2024年外省觀眾占比飆升至64%。年輕人在玉豬龍文創(chuàng)蛋糕前拍照打卡,孩童在數(shù)字屏上臨摹《瑞鶴圖》——當(dāng)紅山玉豬龍化作雪糕與鑰匙扣,五千年的靈性穿越時空,在當(dāng)代生活中激起新的漣漪。</p><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的文物陳列,是一部用實物寫就的華夏文明史。紅山玉龍昂首,見證先民仰望星空的虔誠;遼瓷駝鈴猶響,訴說草原與農(nóng)耕文明的碰撞;清宮書畫展卷,定格帝國文藝的最后輝煌。站在新世紀(jì)的展廳中,我們凝視的不僅是器物之美,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奔涌不息。</p><p class="ql-block">下面請欣賞照片:</p><p class="ql-block">下為遼寧省博物館大廳:</p> <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大廳正面墻上銅浮雕:</p> <p class="ql-block">東晉的《曹格誄辭卷》:</p> <p class="ql-block">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p> <p class="ql-block">唐代歐陽詢的書仲尼夢尊貼:</p> <p class="ql-block">王氏一門書翰卷(又名萬歲通天貼)的唐代摹本:</p> <p class="ql-block">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p> <p class="ql-block">遼三彩釉印花八卦紋執(zhí)壺:</p> <p class="ql-block">遼尚父于越宋王(耶律仁先)墓志銘:</p> <p class="ql-block">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宋代摹本:</p> <p class="ql-block">北宋宣和4年(公元1122年)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