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1日是來運城最“忙”的一天,我們游覽了永樂宮,鸛雀樓、蒲津渡遺址及解(hai)州關帝廟。</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位于山西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永樂宮是為紀念呂洞賓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宮觀,其繪制于殿內1000平米的元代壁畫是世界現(xiàn)存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之一。</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縣西南20公里的永樂鎮(zhèn),呂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被規(guī)劃在淹沒區(qū)內,經(jīng)批示,由國家水利部撥款220余萬,從1959年至1965年,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縣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保存了四座巧奪天工的元代木結構建筑,殿內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畫,分布在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中。</p> <p class="ql-block"> 殿內壁畫禁止拍照,偷拍了幾幅供欣賞。</p> <p class="ql-block">?《朝元圖》是元代馬君祥及其子馬七等人創(chuàng)作的壁畫杰作,現(xiàn)存于中國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描繪道教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場景,代表了元代壁畫藝術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下載幾幅網(wǎng)絡圖片以彌補缺憾。</p> <p class="ql-block">《朝元圖》</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zhèn)。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1997年12月,鸛雀樓重建,2002年10月1日,鸛雀樓正式對游客開放。</p><p class="ql-block"> 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部為9層使用空間,并設置電梯、樓梯組織垂直交通。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國仿造樓中較為精致的。鸛雀樓整個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jīng)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chuàng)作設計,故鸛雀樓是國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寫下千古名篇《登鸛雀樓》的唐代詩人王之渙銅像。</p> <p class="ql-block">登上鸛雀樓一覽入海流的滾滾黃河。</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為黃河古渡口,位于運城永濟市境內,自古以來就是秦晉的交通要道,金元之際,浮橋毀于戰(zhàn)火,只剩下后因黃河改道西移,渡口廢棄,鐵牛被淤泥埋沒。</p> <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挖掘發(fā)現(xiàn)4尊鐵牛、4尊鐵人、4個鐵柱墩、2座鐵山及七斗北星柱等唐代蒲津橋遺物。2000年4月后,鐵牛地錨進行原位頂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州關帝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后被大火焚毀?,F(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重修之物。</p> <p class="ql-block">結義園</p><p class="ql-block"> 結義園與祖廟端門南北對峙,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四柱三樓三開間,木結構琉璃瓦頂,正面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灑題“結義園”,背面書“山雄水闊”,坊上四周彩繪山水、風景及三國人物故事。其結構精巧,氣勢恢宏,為祖廟最壯觀木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端門</p><p class="ql-block"> 端門位于關帝祖廟最南端,為主廟正南門。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明嘉靖年間,是一座古樸恢宏的磚結構宮門。外觀磚雕為仿木建筑,門楣正中鐫刻“關帝廟”三個大字,門洞背面上方有“扶漢人物”匾額,兩次間門洞上層東面橫額為“精忠貫日”,西為“大義參天”。端門比例協(xié)調,造型典雅,雕飾蒼勁。</p> <p class="ql-block">四龍壁</p><p class="ql-block"> 四龍壁位于關帝祖廟端門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燒制的琉璃影壁。從建筑學上講,有遮避視線和豐富景觀層次的效果;從文化角度上講,屬于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的“符瑞”范疇,有消災降福,佑護生靈的作用。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天、地、海三界,主體是四條蟠龍遨游飛動,襯以鳳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獸,賦予了這座四龍壁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雉門</p><p class="ql-block"> 雉門位于關帝祖廟中軸線端門以北,第二道大門,專供帝王出入。創(chuàng)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現(xiàn)為清代后期建筑。雉門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北面為樂樓,與雉門臺基、瓦檐同為一體,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戲的場所,一門兩用。</p> <p class="ql-block">御書樓</p><p class="ql-block">御書樓原名“八卦樓”,位于關帝祖廟中軸線中心?,F(xiàn)存建筑為康乾時期遺物。前檐抱廈一間,單檐廡殿頂;后檐抱廈三間,單檐卷棚頂。樓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頂端為八卦圖案,因而得名“八卦樓”。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祭拜關帝,并御筆“義炳乾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為紀念康熙帝御書匾額,隨改名“御書樓”。</p> <p class="ql-block">鐘亭和碑亭</p><p class="ql-block"> 鐘亭和碑亭位于關帝祖廟崇寧殿東西兩側。是清代增設的兩座亭式建筑。鐘亭在崇寧殿前西隅,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構,亭內的鐵鐘系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鑄造。碑亭位于崇寧殿前東隅,內立果親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留詩碑。兩亭位置相對,規(guī)模、形制相近</p> <p class="ql-block">刀樓、印樓</p><p class="ql-block"> 刀樓、印樓位于春秋樓前東西兩側,東為印樓,西為刀樓,形制相同。其中面闊進深皆三間,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刀樓內置青龍偃月刀一口,印樓陳方形漢壽亭侯印盒一枚。</p> <p class="ql-block">春秋樓</p><p class="ql-block">春秋樓位于關帝祖廟中軸線最后端,是關帝的寢宮。該樓又名麟經(jīng)閣,因關公夜讀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祥,復建于明萬歷年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一樓神龕供奉關公戎裝像,二樓神龕供奉關公夜讀《春秋》真身像,暖閣內壁板刻《春秋》全文,頂部懸垂三眼“藻井”,環(huán)樓四周挑承“懸梁吊柱”,皆為古建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 暖閣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周圍刻《春秋》全文,對聯(lián)“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概括其儒將風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