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歡迎圍觀????感謝瀏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婺源古城</b></p><p class="ql-block">今婺源縣城,設(shè)紫陽鎮(zhèn),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現(xiàn)有諸多歷史名勝遺存。今天的婺源雖然屬于江西,但是在歷史上它一直是徽州的一部分。婺源屬于漢文化大背景下具有鮮明個性的<b>“徽州文化”</b>區(q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婺源古城,今婺源縣城,設(shè)紫陽鎮(zhèn),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現(xiàn)有諸多歷史名勝遺存。多年來,隨著婺源城市擴張和開發(fā),大量歷史文化建筑曾被拆毀,古城整體風(fēng)貌遭到破壞。 由于婺源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b>“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b></p><p class="ql-block">“徽州”是被越來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說這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家園,地處偏僻山鄉(xiāng)的婺源很幸運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氣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歷史變革</b></p><p class="ql-block">“婺”指靜女翌立,是上古漢語的詞匯,唐開元年28年建縣,唐政府自休寧、樂平兩縣各析出一部設(shè)立新縣。名曰:婺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人們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護(hù)城河。婺源唐開元年間建縣于清華,后來遷到弦高鎮(zhèn),古稱冉城,是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里</p><p class="ql-block">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安徽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和江西婺源共六個縣。</p><p class="ql-block"><b>據(jù)婺源舊縣志記載</b></p><p class="ql-block">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洪真謀反,以休寧縣回玉鄉(xiāng)雞籠山為營寨,聚眾活動于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朝廷發(fā)兵經(jīng)三年討平。為便于統(tǒng)治,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決定,于正月初八設(shè)置婺源縣,將休寧縣的回玉鄉(xiāng)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xiāng)(一說浮梁縣的游金鄉(xiāng))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shè)在清華鎮(zhèn),到天復(fù)元年(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zhèn))。建縣時,婺源隸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婺源屬之。婺源從建縣開始,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隸屬徽州的管轄一直沒有變化。辛亥革命后,廢府留縣,婺源縣直屬安徽省管轄。所以婺源自740年建縣到1911年推翻帝制,都是歸屬于徽州管轄。</p><p class="ql-block">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朝廷鎮(zhèn)壓了在此造反的方臘后,取“徽”字的“囚禁”、“約束”之意,將隋唐以來沿用的地名歙州改為徽州,此后,直到1987年被撤銷,這一地名沿用了800余年。</p><p class="ql-block">“古來存圣跡,從此識前賢,”婺源歷代文人仕宦與富庶的儒商留下了遍布鄉(xiāng)野的文化遺址。婺源自唐建縣至清,出進(jìn)士552人,仕宦2665人,歷史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人了《四庫全書》。</p> <p class="ql-block"><b>縣名由來</b></p><p class="ql-block">江西省婺源縣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縣。婺源這一地名的含義,說法雖然多樣,其中將婺源稱作為婺女的家鄉(xiāng)最為恰當(dāng)。</p><p class="ql-block">婺字的意義,《辭?!肥沁@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p><p class="ql-block"><b>對婺源的解釋</b></p><p class="ql-block">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p><p class="ql-block">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p><p class="ql-block">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yīng)婺女之說”,故名;</p><p class="ql-block">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如婺州”,故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簡要概況</p><p class="ql-block">婺源的確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古城。初建于唐開元2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人們看到的星江就是古代的護(hù)城河。婺源唐開元年間建縣于清華,后來遷到弦高鎮(zhèn),古稱冉城,<b>是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故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太子太保”牌坊</b></p><p class="ql-block">是婺源老街西入口處的重要標(biāo)志性建筑,以下是關(guān)于這座牌坊的詳細(xì)介紹:</p><p class="ql-block"><b>歷史背景牌坊由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座牌坊是為了紀(jì)念明代愛國將領(lǐng)</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宏</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而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宏</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婺源籍(今屬江西)人,字宣之,號誠齋,生于成化二年(1466年),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歷經(jīng)四朝,縱橫官場三十余年,一生歷任十七職,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他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權(quán)力的人,也</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收復(fù)澳門的愛國將領(lǐng)。</b></p><p class="ql-block"><b>歷史意義:</b></p><p class="ql-block">汪宏因抗擊葡萄牙殖民侵略而聞名,創(chuàng)造了“師夷之長技以馭夷狄”的成功戰(zhàn)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并取得勝利的將領(lǐng)。建筑特色結(jié)構(gòu)與尺寸:牌坊為傳統(tǒng)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寬5米。整座牌坊全部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風(fēng)格古樸,精工細(xì)作。</p><p class="ql-block"><b>雕刻藝術(shù):</b></p><p class="ql-block">牌坊上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汪宏”字樣。牌坊的石柱、梁坊等部位雕刻精美,展現(xiàn)了徽派建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位置與周邊環(huán)境位置:</p><p class="ql-block">牌坊位于婺源老街的西入口處,靠近西門橋頭。老街經(jīng)過改造后,成為了一條集旅游、休閑、購物于一體的特色商業(yè)街。</p><p class="ql-block"><b>文化價值紀(jì)念意義:</b></p><p class="ql-block">牌坊不僅是對汪宏個人功績的表彰,也是婺源古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體現(xiàn)了婺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對歷史名人的紀(jì)念。</p><p class="ql-block"><b>旅游價值:</b></p><p class="ql-block">作為婺源老街的標(biāo)志性建筑,“太子太保”牌坊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婺源歷史文化的窗口,增添了老街的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熹 [zhū x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國南宋時期理學(xué)家</b></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縣)。</p><p class="ql-block">南宋理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年少求學(xué)</b></p><p class="ql-block">朱熹 祖、父那輩時,從婺源遷居到福建。</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四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詹天佑</b></p><p class="ql-block">(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達(dá)朝,號眷誠,<b>祖籍 徽州婺源 </b>(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他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父親詹興洪因茶葉行業(yè)倒閉,家庭經(jīng)濟(jì)較為困難,以務(wù)農(nóng)為生?。詹天佑從小聰慧好學(xué),對機器充滿好奇,展現(xiàn)出對科學(xué)的濃厚興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他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shè)計和建造的鐵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詹天佑的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工程技術(shù)上,更在于他為國家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p><p class="ql-block"><b>詹天佑(1861—1919)</b>,字眷誠,號達(dá)朝。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12歲留學(xué)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xué)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shè)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chuàng)設(shè)“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是我國近代科學(xué)技術(shù)的先驅(qū)者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華鐵路第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