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煙臺龍口歸來的前夕,兒子進到了那片樹林里,路邊和田野遍地都是槐花樹,樹上的槐花一嘟嚕一嘟嚕,挨挨擠擠,散發(fā)著清香。不一會兒,他就采回來了兩大包槐花。夫人將槐花清理干凈洗好,擱置備用。選擇新鮮牛肉,我堅持用刀剁碎,放入盆里,加入鹽、蔥花、生姜末、白胡椒粉、芝麻油。然后就用筷子,往同一個方向快速攪拌,直到湯汁完全被肉餡吸收。最后,將攢干水分的槐花放進去,攪拌均勻就成了餃子餡,放進冰箱里冷藏的同時,開始和面準備餃子皮。一頓送行的餃子就做好了,那一碗槐花餃子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仿佛帶著一股清新的花香,每一口都是對家的思念與牽掛。<br><br><div>野菜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減少了農藥殘留和化學物質的攝入,確保食材的新鮮和健康,這是我們一家人共同的認知。我們在懷念野菜的同時,自己動手種菜。為了這份心愿,我們在烏魯木齊和龍口都選擇了帶院子的一樓住房。每天清晨,澆水、喂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而充實的生活,讓我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自產食蔬,體現(xiàn)了我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綠色健康的需求,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追求。</div> 對我們而言,種植是與土地的連接,是精神的寄托;對兒子而言,種植是休閑放松的方式,是親近自然、享受閑暇時光的途徑。對孫女而言,種植是體驗生命成長的奇妙之旅,是學習尊重自然、珍惜食物的寶貴課堂。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小菜園涌動的農耕情懷,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獨特的綠色。為了這份心情,我們將馬齒莧、莧菜、薄荷、蒲公英等野菜種到了菜園里,跟小白菜、紅蘿卜、菠菜、韭菜、辣椒、西紅柿一起共生,不上化肥農藥,只施農家肥,野菜變成了家菜,有了親情,吃著健康,吃著放心。?野菜承載著我們的童年記憶和鄉(xiāng)土情感?,讓我們經常想起小的時候,那是我們童年時期的重要記憶。放學后,我們會挎著竹籃,沿著田埂、河岸采摘野菜,讓我們學會了辨認植物,采摘過程不僅是對自然的觀察,更是對生活的參與?。我們長大后,?野菜能在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中帶來心靈的慰藉和自然的連接?。在城市的喧囂中,我們開始向往鄉(xiāng)村的寧靜與自然。食用野菜不僅是一種養(yǎng)生的調劑,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親手采摘野菜,享受大自然的饋贈,能夠讓我們放松心情,重拾生活的樂趣。? 對比那些施入化肥農藥的蔬菜,?野菜的營養(yǎng)價值高且具有獨特的健康效益??,F(xiàn)代營養(yǎng)學研究發(fā)現(xiàn),野菜如野莧菜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僅以野莧菜為例,每100克含蛋白質5.5克,鈣610毫克,磷93毫克,鐵3.9毫克,鉀411毫克,遠比菠菜高得多。這些礦物質對骨骼健康、貧血預防和電解質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野菜的營養(yǎng)價值十分豐富,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普通蔬菜所能比擬的。這對于在人們不斷追求飲食健康的大環(huán)境之下,絕對是最佳的餐桌選擇。<br><br><div>野菜,自古皆有。在古代,每逢饑荒之年,野菜就成了救命的東西,蒸個野菜團子、烙個野菜餅、打個野菜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野菜的地位才達到如此高的程度。我們在龍口一個村子里,碰到了一棵很粗壯的老榆樹。跟在樹下納涼的一對大爺大媽閑聊得知,這棵榆樹在他們村被奉為“老榆爺”。只因為在以前饑荒的年代,這棵樹上結的榆錢,填飽了整個村子村民的肚子。從這個角度說,野菜其實是一種媽媽的味道,一種小時候的回憶。</div> 烏魯木齊南山,是野菜的豐產區(qū),我們多次去那里感受挖野菜的快樂。當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山野間已綴滿星星點點的綠意。那些無人栽種的野菜,從田埂石縫里鉆出來,在溪邊、在山坡上肆意生長,帶著與生俱來的野性與生命力,訴說著自然最質樸的故事,也悄然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br><br><div>薺菜像是春天的精靈,鋸齒狀的葉片錯落舒展,貼著地面生長,嫩綠中泛著淡淡的紫邊,好似給大地繡上了精致的花紋。蒲公英的葉子呈蓮座狀排列,鋸齒邊緣帶著幾分柔和,頂端抽出的花莖頂著毛茸茸的黃色小花,微風拂過,那些種子便帶著小傘飛向遠方。馬齒莧的葉片圓潤肥厚,莖稈暗紅如瑪瑙,匍匐在地上,仿佛在默默積蓄著力量。每一種野菜都有著獨特的容貌,它們無需精心雕琢,便在大自然的舞臺上展現(xiàn)著別樣的風姿。</div> 野菜的魅力,更藏在舌尖的滋味里。挖回鮮嫩的野菜,洗凈焯水后,或涼拌,或清炒,或做餡包餃子包包子,每一種烹飪方式都能激發(fā)出野菜獨特的風味。涼拌薺菜,澆上蒜泥、香醋和香油,入口清爽,帶著微微的苦澀,卻越嚼越有回甘,仿佛把整個春天的清新都吃進了肚子里。清炒馬齒莧,軟糯的口感中透著一絲酸,別具一番風味,是餐桌上解膩的佳品。而用野菜做餡包成的餃子或包子,一口咬下去,湯汁四溢,野菜的清香與肉餡的鮮美完美融合,讓人回味無窮。這些野菜,沒有大棚蔬菜的精致,卻有著最純粹的自然味道,每一口都是與土地的親密接觸。<br><br><div>在歲月的長河中,野菜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記憶。饑荒年代,野菜曾是人們的救命糧,幫無數(shù)人熬過艱難時光,在老一輩的記憶里,野菜是艱苦歲月的見證者,也是生命延續(xù)的希望。到了現(xiàn)代,當人們吃慣了大魚大肉,野菜又成了餐桌上的 “稀罕物”,代表著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文人墨客也對野菜情有獨鐘,“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筆下的薺菜,成了寧靜田園生活的象征;陸游更是留下 “手烹墻陰綠玉葵” 的詩句,描繪出親手烹飪野菜的閑適與愜意。這些詩詞賦予野菜詩意的色彩,讓它們從普通的植物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div> 如今,走進城市的菜市場,偶爾也能見到野菜的身影,它們被整齊地擺放在攤位上,身價早已今非昔比。人們爭相購買,不僅是為了品嘗那獨特的味道,更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尋一份自然的慰藉。周末,約上三五好友,帶上小鏟子,走進郊外的田野,體驗挖野菜的樂趣,這也成了一種時尚的休閑方式。在挖野菜的過程中,人們放下手機,親近土地,感受大自然的饋贈,浮躁的心也漸漸沉靜下來。<br><br><div>野菜,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玫瑰的嬌艷欲滴,卻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獨特的風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它是自然的禮物,是時光的印記,更是人們心中對質樸生活的向往。愿這份野菜的魅力,能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提醒我不忘本真,珍惜與自然的每一次相遇。</div> 每當我品嘗著野菜的美味,心中總會涌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大自然就像一位慷慨的母親,無私地為我們提供著各種食物和資源。我們應該珍惜這份恩賜,保護好大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野菜的魅力永遠延續(xù)下去。我相信,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野菜的魅力都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生活中一道永恒的風景。<br><br><div>我們學會了一些常見野菜的特色做法,比如涼拌馬齒莧。將馬齒莧洗凈后加少許小蘇打焯水一分鐘,以保持翠綠的顏色,過冷水后擠干水分并撕成小段。將蒜末、小米辣用熱油激香,加生抽、香醋、白糖調成醬汁,淋在馬齒莧上,最后撒上油炸花生米。其口感酸辣開胃,很適合春困時節(jié)食用,剩下的湯汁用來蘸饅頭也十分美味。焯水后的馬齒莧切成小段,雞蛋打成液狀,兩者混合,加入適量食鹽進行調味攪拌,靜置一會兒使食材充分融合,添加香蔥末以提升風味。炒鍋加熱后倒入植物油,待油溫升高至六成熱時倒入混合食材,快速翻炒至蛋液凝固成型,讓菜品保持嫩脆口感。待蛋液完全附著于馬齒莧且色澤黃綠分明時,即可裝盤食用。</div> 比如薺菜豬肉餛飩。把薺菜洗凈,在加了少許油的水中焯水,擠干水分后剁碎。將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加入姜末、生抽、香油調味,再與薺菜按1:1比例混合。包餛飩時注意餡料不宜過多,薄皮大餡煮出來會更鮮嫩。湯底用紫菜蝦皮煮沸,撒上胡椒粉,食用時滿是早春的清氣。<br><br><div>比如香椿炒雞蛋。將嫩香椿芽洗凈切碎,打入四五枚土雞蛋,加少許鹽攪勻。熱鍋涼油,待油微冒煙時倒入蛋液,轉中小火慢慢烘至底面定型,再用筷子輕輕劃散。雞蛋的醇厚能中和香椿的沖勁,適合配粥或拌飯。<br><br></div><div>比如臘肉炒蕨菜。把處理好的蕨菜切段,湘西臘肉切片。熱鍋不放油,先將臘肉煸炒出油,加入姜蒜末爆香,再下蕨菜大火快炒。淋少許米酒去澀,加半勺豆豉提鮮,無需額外加鹽。臘肉的咸香與蕨菜的山野氣息搭配,是下飯的佳肴。</div> 比如蒲公英雞蛋餅。將蒲公英嫩葉洗凈后用鹽水浸泡10分鐘去苦,切碎后與蛋液按1:2的比例混合。平底鍋刷薄油,倒入混合液攤成圓餅,撒上芝麻。待底面凝固后翻面,煎至兩面微黃,蘸著蒜泥醬油吃,初嘗微苦,回味清甜。我們食用蒲公英最好的方法是泡茶,選擇剛開花的植株,將花、葉和根一起采集,用清水徹底沖洗干凈,平鋪在干凈的竹席或者布上,放在通風處晾蔫。準備一個蒸鍋,加入適量的水燒開。把晾蔫的蒲公英用手輕輕揉捻一下,主要是揉斷那些支棱的花莖,然后均勻地鋪在蒸籠里。水開后,蓋上鍋蓋蒸5分鐘左右。在蒸的過程中,蒲公英中的香氣會被高溫釋放出來。這一步叫做殺青,讓高溫蒸汽殺死蒲公英中的氧化酶,防止苦澀味的產生。然后晾干,跟紅棗干、桑葚干一同放入水壺煮二十分鐘即可享用。我們四季都喝蒲公英茶,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利尿消腫的功效。 比如粉蒸苜蓿。苜蓿泡水一小時后洗凈并瀝干水分,大蒜搗碎成蒜泥,加入生抽、米醋、辣椒油調勻。將苜蓿撒上一層玉米面粉并翻拌均勻,以薄薄一層為宜。蒸鍋煮沸水后,把拌好粉的苜蓿放入蒸屜攤開鋪平,上汽后蒸三分鐘馬上起鍋。用筷子把苜蓿抖散,淋一點香油拌勻,搭配蘸水食用,苜蓿清香且無苦澀味。<br><br><div>這些美妙的野菜味道,猶如一曲低吟的鄉(xiāng)愁,講述著我們的生活,訴說著我們的故事,撫慰著我們的情感。它是那遠方的炊煙,是那熟悉的田野,是那逝去的聲音,是那淡淡的茶香。它溫暖而又凄涼,仿佛是一種永恒的牽掛。這些野菜,在舌尖上綻放出來的獨特味道,猶如自然界的味精,讓我們無法抗拒。這些野菜,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鄉(xiāng)愁的象征。它承載著我們對家鄉(xiāng)的記憶,對親人的思念。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這些味道都會在記憶中揮之不去。</div> <h5>(圖片來自網絡,謹在此表示感謝?。?l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