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南京市西北側(cè)獅子山上的閱江樓,雖然是現(xiàn)代建筑,但卻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欲修未成,1998年初,閱江樓正式開始建設(shè)。2001年9月18日,閱江樓工程竣工。同年9月20日,閱江樓開園迎客。屈指算來,閱江樓是在《閱江樓記》寫成600多年后才建成的,是標(biāo)準(zhǔn)的“先有記,后有樓。”</p> <p class="ql-block"> 獅子山原名盧龍山,位于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自古以來是南京的西北門戶。獅子山高78米,周長2公里,登其巔北可覽長江,南可瞰金陵勝景,在乾隆金陵四十八景卷中,有“獅嶺雄觀”之美譽(yù)。</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書記載,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盧龍山以8萬軍隊(duì)大敗陳友諒40萬人馬。為紀(jì)念這一決定性的勝利,朱元璋在南京定都稱帝后,于1374年再度登臨此山,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閱江樓,并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xué)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p> <p class="ql-block"> 以前曾讀過宋濂所寫《閱江樓記》,驚嘆樓尚未建,宋濂何以有“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nóng)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比f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fā)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jié)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之感?一篇憑空想像之作能廣泛流傳于世,令人叫絕。</p><p class="ql-block"> 雖然對這段“有記無樓”“有詩無樓”“有畫無樓”的歷史故事心心念之,但以前多次來南京,卻從未登臨過這座樓,頗覺遺憾。恰逢一幫年已古稀的空降兵戰(zhàn)友,相約6月23日赴本溪集中開啟短暫東北旅行,我6月20日攜妻來南京,從這里出發(fā)前往本溪,就是為了借道來此,欲登閱江樓一覽,無奈20日、21日全天都有雨,天不負(fù)我,22日早上天氣總算放晴了,吃過早飯便出發(fā),了卻這樁心愿。</p> <p class="ql-block"> “深度思考”給出的出行方案,這次真的讓人很無語。我們住在南京南站漢庭酒店, 乘坐地鐵3號線往林場方向,途經(jīng)12站到達(dá)上元門站,“深度思考”吿知,地鐵上元門站距離閱江樓景區(qū)東門約1.5公里,建議步行約150米至“上元門”公交站,乘坐12路公交車,坐1站到 "興中門”站下車,下車后向東步行約300米即可到達(dá)閱江樓景區(qū)東門入口(靠近儀鳳門)。從站牌上找了半天也未看到有“興中門”這個站名。無奈,只得通過“滴滴打車”前往景點(diǎn)。事實(shí)上,上元門地鐵入口處至閱江樓至少5公里以上。游覽歸來,回到地鐵入口處,我們再次看了一下公交站牌,顯示坐12路公交至少要8-9站,從儀鳳門或靜海寺下才對。所以說,“深度思考”給出的答案也未必百分百準(zhǔn)確。</p> <p class="ql-block"> 滴滴車司機(jī)把我們送到閱江樓南門,門前有“閱江攬勝”三門四柱石碑坊,右側(cè)有“儀鳳門”(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過南門,從左側(cè)拾級而上,半山腰“獅嶺雄觀”處為檢票點(diǎn),退伍軍人憑“優(yōu)待證”免費(fèi)進(jìn)入?yún)⒂^,60-70歲之間的老人購半價票(全票35元)。</p> <p class="ql-block"> 從“獅嶺雄觀”處拾級向上,走不多遠(yuǎn),右側(cè)有“寓思亭”。左側(cè)有象征山門的石牌坊,牌坊橫楣上寫有“江南第一樓”五個蒼勁大字,兩側(cè)寫有“九天樓影俯朝飛,千古江聲留夕照”的對聯(lián),描繪了這座名樓的重要地位和歷史蘊(yùn)含。</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去牌坊就能看到那塊高2米,寬8米,由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大師創(chuàng)作的全國最大的“獅嶺閱江”青銅浮雕。浮雕描繪了朱元璋率大臣徐達(dá)、劉伯溫、宋濂等登臨獅子山的情景。展示了天下大定、大江東去、爽氣西來、鐘山龍盤、石城虎踞之氣象,以及朱元璋準(zhǔn)備建閱江樓于山頂,以此觀察敵情,閱覽江色的雄心壯志,也反映了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和閱江樓的建設(shè)初衷。</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高52米,總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外觀4層,暗3層,共7層。主翼朝北面江,次翼面西,形成獨(dú)特的犄角造型。樓一層設(shè)平座,三層為重檐,兩翼各以歇山頂依次遞降,屋頂交錯宕落,高低起伏,形成優(yōu)美多變的輪廓線。樓頂十字歇山頂,黃色琉璃瓦,綠色琉璃瓦剪邊,廊柱、門窗呈土紅色,整座樓立于花崗巖須彌平臺上。</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fēng)光。閱江樓主體建筑同大牌樓、主山門、碑廊等共同體現(xiàn)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霧,朱廉鳳飛而霞卷,彤扉開而彩盈”的樓閣意境,具有鮮明的明代古典皇家氣派。</p> <p class="ql-block"> 在閱江樓南面的大平臺上,有重達(dá)4噸,用青銅鑄造的閱江樓鼎,它是全國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閱江樓正門進(jìn)入,門的兩側(cè)寫有“龍吟遠(yuǎn)去博海飛,獅夢醒來頂天立”的對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一樓陳設(shè)主要有擺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朱元璋龍椅”及東墻所懸清康熙帝手書“治隆唐宋”四字金匾?!爸煸褒堃巍庇缮系葍?yōu)質(zhì)紅木制成,重量超過千斤。龍椅靠背上雕刻著九條龍,刻工精細(xì),形象生動。</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二樓集中懸掛有鄭和下西洋期間及以后的明朝皇帝畫像,同時展示有明朝版圖、科學(xué)技術(shù)等內(nèi)容,主要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較為先進(jìn)的科學(xué)文化。</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的三樓懸掛著一幅《鄭和下西洋》瓷畫,這幅瓷畫高12.8米、寬8米,是中國最大的景德鎮(zhèn)瓷畫。其內(nèi)容反映了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歷史,畫面由12個部分組成,詳細(xì)描述了航海家鄭和按照永樂皇帝的旨意,建造寶船,到阿拉伯朝覲圣地,到西洋各國宣傳中華文明和開展商品貿(mào)易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頂樓的蟠龍?jiān)寰怯谜阏聊镜窨潭桑埳黹L2米,用24k黃金包裹而成。頂樓大廳的百獅臺為鎮(zhèn)樓之寶,百獅臺和12張椅子均用最好的紅木制成,共刻有106只獅子,連同景區(qū)內(nèi)形態(tài)各異的553只石獅,共有659只獅子,形成了“群獅鬧獅嶺”的獨(dú)特景觀。</p> <p class="ql-block"> 閱江樓內(nèi)有電梯和步梯,我們選擇先乘電梯登頂俯瞰金陵風(fēng)光,再逐層而下細(xì)看。登上頂樓,極目遠(yuǎn)眺,南京長江大橋映入眼簾,長江如一條巨龍奔騰不息,滾滾東流。江面上船只往來穿梭,汽笛聲聲,一派繁忙的景象。江對岸高樓大廈林立,現(xiàn)代化的城市風(fēng)貌與古老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微風(fēng)拂面,帶來了江水的清新氣息,讓人心曠神怡。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也對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rèn)識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從獅子山閱江樓上下來,還有碑廊、碑亭、孫中山閱江處、玩咸亭、古炮臺、古城墻、天妃宮、靜海寺等景點(diǎn)可看。移步換景,從不同角度看閱江樓,都有不一樣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碑廊由48幅線描石刻作品組成,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明代發(fā)生在南京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民間故事。</p> <p class="ql-block"> 碑廊的兩側(cè)開滿了鮮花,依托花帶為背景,給老婆隨拍了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閱江樓記》碑亭中所用漢白玉從北京房山開采,高3.1米,寬4.8米,重十五噸,是全國最大的漢白玉碑刻。正面赫然雕刻著朱元璋《閱江樓記》全文。碑的背面雕刻的是宋濂的《閱江樓記》。一朝君臣同寫記,二記成名傳后世。他們的文章如今收入《古文觀止》,從此流傳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孫中山觀江亭</p> <p class="ql-block"> 1912年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先生擔(dān)任大總統(tǒng)。為了和反革命勢力繼續(xù)斗爭,孫中山先生還擔(dān)任北伐軍總司令,準(zhǔn)備帶領(lǐng)革命軍北上徹底推翻清朝統(tǒng)治。尤其是要徹底消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反動勢力。當(dāng)時孫中山先生在北伐軍總參謀長黃興的陪同下,冒著隆冬嚴(yán)寒,多次登上獅子山查看建在山上的炮臺。山上所建孫中山觀江亭現(xiàn)在受樹木遮檔,從此處已很難看到長江風(fēng)光了。</p> <p class="ql-block"> 獅嶺古炮臺建于清代?,F(xiàn)存道光二十五年鑄造“振武將軍炮”一門,炮口直徑十三厘米,重逾二噸。此炮時為金陵古城及長江防御之重要軍備。</p> <p class="ql-block"> 玩咸亭坐落在獅子山東南半山腰, 始建于明代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 亭邊原有一個泉水潭,因“山上有澤", 在《易經(jīng)》中屬于“咸卦”, 故名“玩咸亭”。</p> <p class="ql-block"> 從獅子山閱江樓上下來,行至“獅嶺雄觀”處向右側(cè)前行,有一段明代古城墻,走走看看,左觀儀鳳樓,又眺獅子峰頂閱江樓,腳下是有著600多年底蘊(yùn)的古城墻,別有一番韻味。其實(shí)這段路并不是我們刻意想要去的,只不過是去天妃宮、靜海寺的途中走錯了路口誤入的。也罷,多走了一段路,多看了一些風(fēng)景,挺值得。</p> <p class="ql-block"> 位于閱江樓附近的天妃宮是個小眾景點(diǎn)。明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利歸來,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保佑海上平安,賜建“龍江天妃宮”于獅子山麓。</p> <p class="ql-block">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又為天妃宮題寫《御制弘仁普濟(jì)天妃宮之碑》一文。據(jù)記載,“天妃宮前后殿宇、房屋七十九間,周圍外墻計(jì)一百八十一丈余?!?lt;/p> <p class="ql-block"> 清咸豐以后,天妃宮屢遭毀壞,昔日宏麗蕩然無存。1937年冬,日軍侵占南京城,天妃宮再次全部毀于戰(zhàn)火之中,僅存天妃宮碑。</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擴(kuò)建“靜海寺舊址”時,將天妃宮碑移至靜海寺內(nèi)。為紀(jì)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于2004年底重建南京天妃宮,規(guī)劃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2005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并對外開放,建筑面積2688平方米,它恢復(fù)了明代龍江天妃宮的恢宏氣勢,成為吸引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祈求福祉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 《御制弘仁普濟(jì)天妃宮之碑》,又稱《天妃宮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刻石。碑高4.63米,寬1.51米,厚0.53米。龜趺碑座已殘,龜趺高1.17、殘長3.10米。碑額上篆書“御制弘仁普濟(jì)天妃宮之碑”十一字。碑額上浮雕二龍,互相纏繞,龍頭各在碑額的兩側(cè),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碑文正楷,20行共708字。此碑久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碑身已有裂痕。少數(shù)字跡已漫漶,但大都仍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 與天妃宮一墻之隔便是靜海寺,這里曾是明皇帝朱棣為嘉獎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功績,而下令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名?。⑺暮F届o,天下太平"之意,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dú)v史遺存,名垂青史,殊榮輝煌。</p> <p class="ql-block"> 在靜海寺一角,分別有林則徐塑像、“先驅(qū)碑”石刻和井亭,井亭有聯(lián):“一脈清泉遠(yuǎn),五洲鄉(xiāng)夢長”。</p> <p class="ql-block"> 1840年6月,英國以中國禁煙為借口,悍然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1842年8月英國軍艦進(jìn)犯到南京下關(guān)江面,清政府被迫與英國在其“康華麗”號旗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的議約地就是靜海寺,從此一座名寺由輝煌蒙上屈辱,成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恥辱和國之哀傷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靜海寺成了現(xiàn)今的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這里以其豐富的史料,展示了《南京條約》的談判、議約、簽訂的歷史史實(shí),揭示了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反帝廢約的偉大斗爭。讓我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為實(shí)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貢獻(xiàn)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這里現(xiàn)在是中宣部首批命名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地。想更多了解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百年屈辱和今天的自強(qiáng),不妨來南京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覽歸來,夜不能寐,隨賦小詞一闋抒懷記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兒媚·登閱江樓游靜海寺懷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馬建華</p><p class="ql-block"> 游目澄懷水云寬。形勝鎖龍?bào)?。六朝金粉,一襟風(fēng)絮,都付憑欄。 </p><p class="ql-block"> 殘碑漫撫前朝淚,寒霧繞江干。百年興廢,斜陽影里,讀史潸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