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信江書院:藏在歲月深處的墨香

澄懷觀道

<p class="ql-block">圖文/李康忠 </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晨光總帶著信江水的濕潤,從水南街老窗欞透進來時,檐角的風鈴正與對岸黃金山上的鳥鳴應(yīng)和。我踩著青石板路往信江橋走,鞋底叩擊路面的聲響,像極了幼時母親講述故事時輕敲桌面的節(jié)奏。這座橫跨信江的橋,此刻正把我的影子投進粼粼波光里,而對岸那片被晨霧半掩的黛瓦飛檐,便是我今日要探尋的信江書院——三百年間,它始終靜臥在信江南岸的黃金山上,像一卷用時光磨墨寫成的線裝書。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上饒人,無數(shù)次路過書院朱漆斑駁的大門,卻從未真正走進它的深處,探尋那些藏在飛檐斗拱間的歲月故事。</p> <p class="ql-block">  過了橋,推開書院厚重的木門,吱呀聲驚起檐下小憩的麻雀。拾級而上的第一塊石階便帶著涼意。指尖觸到石縫里滲出的潮氣,竟有青苔順著指腹蔓延的觸感。這山古稱“道觀山”,因“鐘山峙于后、靈山揖于前”的形勝,自漢唐起便是僧道筑廬、文人題詠之地。清康熙三十三年,廣信知府張國楨婉拒士紳為他修建生祠的提議,將此處改為義學,題匾“曲江書院”,從此開啟了這片山地作為贛東北文化地標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石階旁的古樟樹至少有兩人合抱粗,枝椏間掛著褪色的紅綢,是近年游人系上的祈愿。風穿過葉隙時,我仿佛聽見乾隆八年知府陳世增修葺書院時的斧鑿聲——那時他嫌“少書舍難容多士”,擴建后改名“紫陽書院”,還在后山建樓祭祀朱熹。而真正定名“信江書院”,已是乾隆四十六年康其淵知府任上的事了,算來距我此刻踏足的石階,剛好隔了兩百四十四個春秋。</p> <p class="ql-block">  登上半山腰,一座四方高臺赫然眼前,臺額“鐘靈臺”三字雖經(jīng)歲月剝蝕,仍透著古樸的力道。這里原是書院的核心講堂,康熙五十一年知府周錞擴建時改名“鐘靈講院”,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曾為之作記,盛贊其“延師主講,招收七縣士子”的氣象。我站上石臺,想象著三百年前,來自上饒、廣豐、鉛山等地的書生們,曾在此聽先生講授“格物致知”,暮色降臨時,便著信江水磨墨,在春風亭下吟哦詩句。</p><p class="ql-block"> 春風亭就在鐘靈臺東側(cè),四根朱漆柱撐起六角飛檐,檐角銅鈴在風中輕顫。亭外修竹夾徑,陽光透過葉隙在石欄上篩出斑駁光影。據(jù)說乾隆年間擴建時,書院建筑已“繚以石欄,蔭以嘉植,靜與神會,曠若天游”,眼前這竹影搖曳的景致,怕是從那時便留存下來的。指尖撫過亭柱上模糊的刻痕,竟辨出半首殘詩:“南屏山下水潺潺,書院春深客到閑……”想來是哪位失意書生在此寄托心緒,卻讓墨痕與竹影一同長成了歲月的皺紋。</p> <p class="ql-block">  繞過鐘靈臺,沿石階東行,便見一座小巧的軒榭隱在古柏之后,門額“一榻軒”三字娟秀雅致。這是書院里最具文人意趣的所在,據(jù)說曾是山長(書院院長)休憩讀書之處。軒前一方小天井,青磚鋪地,中央置一玲瓏太湖石,石旁斜出一株臘梅,雖未開花,枝椏卻已蓄滿了冬日的香氣。想象隆冬時節(jié),山長在此擁爐讀書,窗外梅影橫斜,信江雪意漫過軒窗,該是何等清絕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從一榻軒拾級而上,便是夕秀亭。此亭得名于“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的古意,專為學子傍晚觀景、反思所學而建。站在亭中遠眺,信江如練,西帶豐溪,東望祥符寺舊址(今市人民醫(yī)院),南屏山的蔥蘢綠意一直鋪展到天際。夕陽西下時,亭檐的影子會恰好落在山下的“日新書屋”匾額上,仿佛時光在此完成一次溫柔的輪回——“日新”取自《大學》“茍日新,日日新”,而“夕秀”則暗合“溫故而知新”的古訓,這般匠心,怕是今日鋼筋水泥的校園難以企及的。</p> <p class="ql-block">  書院東北部的亦樂堂舊址,如今矗立著“上饒專區(qū)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黃道烈士墓。白玉石碑在綠樹叢中格外肅穆,碑身上“江西省上饒市革命烈士紀念碑”十三個大字,讓這片曾回蕩著四書五經(jīng)誦讀聲的庭院,有了更沉重的心跳。土地革命時期,贛東北蘇區(qū)創(chuàng)始人黃道曾在此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的墓冢靜臥在蒼松翠柏間,墓前的石凳上落著幾片新綠的葉,像是后人無聲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我在碑前駐足良久,忽然想起同治六年廣信知府鐘世楨在《重修信江書院志》里的話:“信州之有書院,自郡守張公始。”從張國楨拒建生祠改設(shè)義學,到黃道在此播撒革命火種,這片土地上的“教化”,從來不止于書本上的圣賢言,更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碑石的涼意透過掌心傳來,與不遠處古書院的溫熱氣息交織,竟讓人分不清是歷史在撫摸今人的皮膚,還是今人的呼吸在喚醒沉睡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信江書院最妙的,是將江南園林的靈秀融入書院的莊嚴。乾隆年間擴建時,設(shè)計者依著山勢水形,“或因疏流而鑿池,或依盤石而建閣”,讓講堂、書舍與亭臺、池沼相映成趣。如今尚存的“十八排”學舍,仍保持著“階曲廊回,古木參天”的格局,每排學舍之間的窄巷,都種著不同的花木——春有桃李,秋有桂菊,冬有臘梅,夏有石榴,學子們從書齋走出,抬眼便是“花影壓書案,竹聲入硯池”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最讓人流連的是“小蓬萊”景區(qū)。這里原是書院的游樂系統(tǒng)建筑,依傍信江,劈坡筑棧道,臨水構(gòu)亭榭,疊石成山,鑿池為湖,處處“因勢隨宜置景,少事雕鑿而自然成趣”。我沿著蜿蜒的石徑走進,忽見一汪碧水映著半壁亭翼,石上刻著“蒙泉”二字,泉水從石縫滲出,滴入池中叮咚作響。池邊有亭翼然,名曰“四照亭”,取“四方之光皆照”之意,想來月夜在此憑欄,可見信江波光與亭中燈影共徘徊的妙景。王賡言曾有詩寫亦樂堂:“山向南屏新拓地,水流中沚漸抽莪。”說的正是這園林化書院里,自然與人文共生共長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濃時,我走進書院深處的“經(jīng)訓堂”。堂內(nèi)陳列著歷代重修書院的碑刻,最醒目的是康熙年間李光地為“鐘靈講院”作的記,碑文字跡雖有些漫漶,“興學育才,化民成俗”的宗旨卻依然清晰。旁邊一塊乾隆年間的碑刻記載著擴建時的捐輸名單,從知府到士紳,乃至普通百姓,都在這方石碑上留下了名字——原來三百年前的“文化工程”,本就是官民共筑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走出經(jīng)訓堂,忽見墻角一方殘碑,碑文已不可辨,卻有青苔沿著刻痕生長,形成天然的紋路,像一幅被時光暈染的水墨畫。我忽然明白,信江書院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它是江西四大古書院的遺存,更在于它從來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從張國楨的義學初心,到周錞的“鐘靈”之志,從陳世增的“紫陽”崇祀,到康其淵的“信江”定名,再到黃道們在此點燃的革命星火,這片土地上的每道刻痕、每片瓦當,都在訴說著上饒人對“教化”的執(zhí)著,對“文脈”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離開書院時,信江的夕照正把黃金山染成琥珀色?;仡^望去,鐘靈臺的飛檐挑著半輪新月,春風亭的竹影在粉墻上描出淡墨的畫。山下的水南街已亮起燈火,我知道,那些窗欞里或許正有孩童在背誦“大學之道”,或許有老人在講述黃道的故事——信江書院的魂,早已順著信江水,流進了這座城的血脈里。</p><p class="ql-block"> 石階上的青苔又厚了些,那是時光給后人留下的批注;古樟的年輪又多了圈,那是歲月為書院記下的詩行。而我這個水南街的居民,不過是在某個尋常周末,走進了這軸展開在黃金山上的水墨長卷,指尖觸到的,是三百年未曾干涸的墨香,耳畔聽見的,是信江水永遠流淌的文化回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