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縣政府2012年在縣城西門口立的一塊碑,說這是清代古城墻,事實上,涇縣古城墻最初修建于明代中后期。大約始建于公元十六世紀初,完善于十七世紀上半葉。 <br> 據(jù)《清嘉慶*涇縣志》記載,明代正德11年(1516年),時任縣令鄭氣主持修造了涇縣城的東、西、北三道城門,即東門的延和門、西門的通津門、北門的賓陽門。但當時縣治是有門無圍,這三門具有縣治的地標建筑,為后來修城墻打下了基礎。<br><div> 明代嘉靖34年(1555年),倭寇50多人自浙東入侵,竄犯徽州、旌德、涇縣、南陵、蕪湖、南京等地,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傷害甚重! <br> 明代嘉靖42-43年(1563-1564年),時任縣令鄭廷芝始建城墻。城墻高一丈九尺、厚八尺、圍長九百三十二丈。建有四個城門,時任寧國府知府的羅汝芳為四城門題寫門額。即東(迎暉門)、南(保泰門)、西(文明門)、北(拱極門)。并建小東門一處,南北水關(guān)各一處,內(nèi)外俱以方石筑火道各丈余,三面環(huán)濠西鄰大河(青弋江),石堤護腳。據(jù)清代嘉慶版《寧國府志》記載,當時涇縣縣城規(guī)劃理念是“湖山為城,弋江為隍,獅象為門,水西為景,老城為居?!?lt;br> 據(jù)史料記載,涇縣西門口到南水關(guān)一帶是當時涇縣商貿(mào)最為繁華的地帶,人口多,南門街市商鋪林立。賞溪之畔,富裕之地。<br>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知縣陳大綬,自西門至北水關(guān),重筑石堤十余丈,改文明門為水西門。崇禎甲戌年(1634),知縣尹民興因流寇警,增筑城墻,改拱辰門為拱極門。四城譙樓,俱樹以碑。乙亥年(1635),建月城于西門外,在東北二門新開河,各造石埠兩處,城上造炮臺四十座。<br> 隨著明末之時涇縣城墻規(guī)模定型,涇縣最終形成了有城有墻有城門、城樓炮樓護城河的城市格局。南水關(guān)到北水關(guān)一線沿青弋江天塹,易守難攻;南門南水關(guān)沿護城河一線至現(xiàn)在的桃花潭商場一帶(現(xiàn)在的皖南第一街區(qū))是為東門;東門再沿護城河至北門(老酒廠一帶),連接北門至青弋江北水關(guān)一線,形成一個不太規(guī)則的四方城區(qū) <br> 1645年,明代涇縣縣令尹民興率眾據(jù)城抗擊清軍,后清軍據(jù)城郊的東山開炮陷城,并大開殺戒,遺民僅存90余人,這就是涇縣歷史上的“乙酉之難‘。<br> 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間,南門、北門城墻先后遭洪水沖塌。到乾隆29年(1764年),倒塌城墻全部修浚,并建有石坡護堤二百余丈。(清代1丈約等于310厘米左右)<br> 清嘉慶三年(1801年),興工修復遭洪水沖塌的西南處城墻。<br> 后來,隨兵火和洪災影響,多次坍塌和修復。清代咸豐年間,清軍據(jù)城墻抗擊太平軍,縣城幾易其手,形成拉鋸戰(zhàn),直至同治3年(1864年)太平軍撤離縣城。后有對兵火損毀的城墻進行修補。<br> 考慮到?jīng)芸h城墻自南門經(jīng)西門至北門一段,濱臨大河,時有水患,涇縣國民政府決定保留此段城墻(作為防洪工程墻)。所以,在縣城墻拆除工程完全結(jié)束時,西門口的這段城墻 得以保存。直至今日,沿河保留的西門口舊城墻成為后人憑吊的場所,涇縣人民政府立碑以記之。</div><div> <br>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和城市化建設,1954年10月,縣政府撥款維修加固縣城沿河防水岸堤,長1072米,修復沿河被沖塌城墻基石360米,拆除城墻1900多米,拆除東、西、北門城樓,1955年7月全部竣工。 除西門口臨青弋江邊保留一段涇縣古城墻外,涇縣古城墻及城門、城樓完全拆除了。 以后涇縣政府又維修過幾次,最近的一次留下的就是現(xiàn)在的樣子了。</div><div> </div><div> </div><div> (本文中部分文字來自網(wǎng)絡)<br> <br><br></div> 涇縣古城墻與縣城(部分) 涇縣古城墻(文物保護單位) 西門口的古城墻 古墻城上漫步的老人 古城墻部分 古城墻與涇縣青弋江大橋 古城墻 北水關(guān) 西門口城墻 西門口的居民在晾曬衣服 西門口的活動地帶 在古城墻上晾曬筍干 西門口1 西門口2 西門口下河洗衣服的人 西門口洗衣服的人 來涇縣游玩的人來看看青弋江和古城墻 古城墻上的活動地 城墻下的洗衣人 古城墻附近的居民 來涇縣參觀古城墻的游客 古城墻下的人 南水關(guān) 南門頭上的洗衣服的人 這個洗衣服的人厲害 南水關(guān) 西門口 涇縣人民政府修理古城墻記錄 修建古城墻的城磚 西門口維修記錄 古城墻的出水口 古城墻的上的老街(西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