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張北草原天路,我們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山海關和老龍頭。<br><br><div><b>承德避暑山莊</b> <br><br><div>承德避暑山莊建于1703至1792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89年建成,是清帝駐蹕消暑、治政禮佛、懷柔外藩、鞏固邊防的夏宮和皇家寺廟群。<br> </div><div><br></div><div>山莊造園取法自然,不假雕飾,120余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間,構成融南秀北雄于一體、集全國名勝于一園的壯美景觀。</div></div> 這里有供奉世界最高木佛千手千眼世音菩薩的普寧寺;有乾隆帝為接待六世班褝敕建的行宮須彌福壽之廟;還有乾隆帝為母祝壽的普陀宗乘之廟——<br> <div><br></div><div>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山莊周圍呈半月形環(huán)列著12座氣勢磅礴的皇家寺。<br><br></div><div>山莊面積很大,山、石、湖、林景天一色,宮殿建筑華麗古樸。清王朝的奢侈腐化在此可見一斑。 園內勝景遍布,如 香遠益清、云山勝地、煙波致爽、四知書屋、澹泊敬誠、濠濮間想、隄雲徑芝、煙雨樓、冷香亭、熱河泉等等。<br><br></div><div>香遠益清,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前殿五間,康熙帝題名“香遠益清“,取意周敦頤《愛蓮說》。后殿三間,名“紫浮”。兩殿前后臨池,其間遍植重臺、千葉等名貴荷花,每重夏季,紅蓮怒放,翠蓋凌波,不勝清幽。</div> 煙雨樓,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坐落于避暑山莊青蓮島上。乾隆南巡時,見浙江嘉興南湖鴛鴦島上的煙雨樓晨煙暮雨,非常奇妙,就命畫師臨摹,并在青蓮島上仿建。此樓面闊五間,上下兩層,正面檐下懸掛乾隆帝御題云龍金匾“煙雨樓”,聯為“百尺起空濛,碧涵蓮島,八窗臨渺瀰,澄印鴛湖”。 <br><br><div>康熙時期早期的一段宮墻遺址,是避暑山莊宮墻變遷的歷史見證。<br><br></div><div>避暑山莊聞名遐邇,淡季不淡,游人很多,大多數是中老年游客和旅游團隊。她們興高采烈,披彩掛綠,在有標識的景點前蜂擁拍照,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div> 承德避暑山莊旖旎的山水風光令人贊嘆,但《退伍軍人優(yōu)待證》在此受到冷遇實為遺憾。 <div><br></div><div><b>普陀宗乘之廟</b><br><br></div><div>普陀宗乘之廟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捌胀幼诔恕笔遣卣Z布達拉宮,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磗,宏偉壯觀。乾隆三十六年,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之年,邊疆各少數民族首領云集承德舉行慶拜活動,出現前所未有的全國民族大團結局面,乾隆帝御旨建造這座大型寺院。</div> 普陀宗乘之廟,規(guī)模居外八廟之首,形制為漢藏合壁式。以琉璃牌坊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漢式建筑風格,后半部主體建筑大紅臺依山就勢矗立山巔,仿布達拉宮而建。<br><br><div>從山門進入,依次經過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白臺、中罡殿、鐘樓、文殊圣境、啞巴院、千佛閣,最后登臨大紅臺萬法歸一殿。<br> <div><br></div><div>五塔門,一座高大的藏式白臺,門額為乾隆帝御題“廣圓妙覺”。臺上置有紅、綠、黃、白、黑五色佛塔,對應構成藏傳佛教的火、地、水、風、空五大元素,同時代表藏傳佛教的五大教派。塔身上裝飾蓮花、寶劍、摩尼珠、法輪、金剛杵,代表五佛五智,從塔門下經過表示向佛頂禮膜拜。<br> </div><div> </div><div><br></div><div>文殊圣境,位于大白臺南端,為藏式平頂碉房式建筑。殿內供奉的文殊菩薩像和護法神像。</div></div> 千佛閣,為慶祝乾隆帝六十壽辰,蒙古王公敬獻千余尊無量壽佛,?隆帝以“昭國慶,聯眾情“為由特建此閣供奉。 借用千佛于一閣彰顯清廷“以合眾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政治目的。<br> <div><br></div><div>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侵占承德,并盤踞承德達十二年之久。其間,侵華日軍在普陀宗乘之廟的多座古建筑上刻字以示炫耀。這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和肄意破壞歷史建筑的鐵證。<br><br></div><div>大門外,一座五孔石橋,酷似須彌福壽之廟外大石橋。位于普陀宗乘之廟中軸線最南端。橋上欄板為石板浮雕,望柱上雕飾龍紋。欄板與望柱已在清末被毀掉,現僅存橋面,五孔也幾乎被河沙掩埋。當年清帝禮佛時,前往小布達拉,必先經過此橋。<br><br></div><div>五孔石橋,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br><br></div><div><b>山海關 </b><br><br></div><div>山海關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開國元勛徐達在此建關設衛(wèi),留下了這座長城軍事重鎮(zhèn),歷史文化名城。</div> 山海關是明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京師門戶,與居庸關、嘉峪關并稱三大名關,在長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iv><br></div><div>山海關城占地面積126公頃,主要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樓、甕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衛(wèi)城、哨城等組成。城中心建有鐘鼓樓,城內東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條大街與四門相通,展示了中國古代嚴瑾的城防建筑風格。同時也匯集了大江南北、關內關外的多種民俗風情。<br><br></div><div><b>老龍頭</b><br>- </div><div>山海關景區(qū)老龍頭。據《臨榆縣志》記載:“萬歷七年(1579年),戚繼光在長城濱海處,增筑入海石城七丈,視為長城的起點,其地名‘老龍頭’?!?lt;/div> 老龍頭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龍武營、海神廟景觀組成。在此可欣賞到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兵營等。<br><br><div>老龍頭為明代萬里長城東部起點,坐落于山海關城南的臨海高地,依山襟海,長城聳嶼海岸,優(yōu)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御工程,氣勢之大,海岳天開,被譽為“人類建筑史上的千古奇觀“。<br><br></div><div><br></div><div>寧海城始建于明代,是萬里長城軍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齊全的海堡城。城中擁有軍事指揮機構守備署、駐扎軍隊之龍武營、明代七品武官官邸總署,及依托神靈保佑的龍王廟等建筑。現存內甕城為國內罕見。</div> 入海石城是老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為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派參將吳惟忠修建。1987年修復的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寬8.3米,高9.2米。其中四五六層仍用原入海石城基礎石建造?,F在老龍頭上陳列幾處大方石,系萬歷七年修筑時所用的基礎石。方石上均鑿有梯形石槽,澆注“凝固劑”,使之成為堅不可摧的堡壘,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高超的水下建筑技藝。<br> <div><br></div><div>站在入海石城瞭望,背靠澄海樓,面對巍巍海疆,海浪洶涌澎湃。山河錦繡,一覽無余。老龍頭近海海灘上,波浪起伏,拍打著沙灘。游人們赤腳行走在海灘上,盡情享受生活的愜意和美好。<br><br></div><div>老龍頭,像一只中華巨龍,放眼世界,傲視海疆,展翅騰飛。<br><br> 2025.6.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