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湘潭縣疆域圖</p> <p class="ql-block">△ (光緒刊)《湘潭縣志》中的街巷地名</p> <p class="ql-block"><隨筆></p><p class="ql-block"> 那街 那巷</p><p class="ql-block"> 一一古今湘潭縣城區(qū)地名略說</p><p class="ql-block"> 文/楚國良 陳金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湘潭縣境,共和國《湘潭縣志》載:距今5000年左右,境內發(fā)現大溪文化遺址,先民由狩獵、采集活動,進入畜牧稻作,形成定居。上古屬三苗國地。商周之交,屬揚越人方國之地。其時,名義上屬周朝“荊州”之域,但揚越人仍占主導地位。戰(zhàn)國中晚期,今湘潭縣地,首屬楚洞庭郡,后屬楚黔中郡。秦首屬洞庭郡,后屬黔中郡;再屬長沙郡,置附廓長沙縣(亦云湘縣);又置湘南縣。</p><p class="ql-block">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載:漢初改長沙縣為臨湘縣,又分臨湘縣南境置湘南縣。明崇禎《長沙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均載:湘南縣,秦置,屬長沙郡。清光緒《湘潭縣志》謂:以地臨湘縣之南而得名,縣治湘南縣古城鄉(xiāng)古城村(今湘潭縣石潭鎮(zhèn)古城村,有古城遺址可考),屬長沙國。西漢時期,亦傳湘南縣治在今湘潭縣花石鎮(zhèn)漢城橋,但未發(fā)現古城遺址。東漢縣治仍駐今湘潭縣石潭鎮(zhèn)石潭村?!逗瞎沤竦孛o典·湘潭縣》載: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省湘南縣入湘西縣。 今湘潭地域分屬湘西、湘鄉(xiāng)、新康等縣。今湘潭縣域湘河口(原漣口)以南原屬湘南縣、以北屬臨湘縣。由此,秦漢置湘南縣,南齊廢;亦可視為今湘潭市主域政區(qū)之前置,但與梁置湘潭縣無涉。</p><p class="ql-block">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湘南縣治仍駐今湘潭縣石潭鎮(zhèn)古城村,為衡陽郡治,并從湘南縣析置湘西、建寧、衡陽(非今衡陽,故域及縣治在今衡山縣)縣。《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載有湘西縣,縣治今長沙市岳麓區(qū)岳麓街道辦事處黃鶴村,后遷至今株洲市淥口區(qū)龍船鎮(zhèn)土城村,今有土城遺址可考。</p><p class="ql-block"> 梁天監(jiān)(502年—519年)中,分陰山縣地之北境域,置湘潭縣,轄今衡東縣及攸縣西鄉(xiāng)地,治今衡東縣石灣附近,屬衡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茶陵、攸水、陰山、建寧縣,并入湘潭縣。其時,湘潭縣域大擴;衡山縣因有湘西、湘鄉(xiāng)縣并入,縣域亦擴大。今湘潭縣治,仍在今衡東縣石灣附近,屬衡陽郡。</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四年(621年),從湘潭縣域復置茶陵、陰山、攸水、建寧縣。唐天寶八年(749年),湘潭縣大部劃屬衡山縣,又從衡山縣北部及攸縣西部小部分地域,劃屬湘潭縣,縣治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zhèn)城塘)屬潭州總管府。其時湘潭縣域,已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本文所指湘潭縣縣城,所謂老縣城,即湘潭市河西一帶,今屬湘潭市雨湖區(qū)。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縣域隸長沙專區(qū)(1952年,長沙專署改名湘潭專區(qū),縣域隸湘潭專區(qū))。1950年,縣城關區(qū)析出,建縣級湘潭市。</p><p class="ql-block"> 所謂新縣城,即1995年9月28日縣治移址后的易俗河鎮(zhèn)城區(qū)部分。作為湘潭縣新縣城的易俗河久負盛名,早在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就成為湘潭縣的縣城,宋元祐元年(約一〇九八年)縣治遷至宋家橋(今湘潭市雨湖區(qū)城正街),屬長沙府。到1995年9月28日,湘潭縣的縣治由湘潭市觀湘門地區(qū)移址到易俗河,易俗河再次成為湘潭縣的縣城。</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各地對街、巷的命名十分講究。湘潭街巷很多,有“半個月走不盡三街六巷”之說,許多街、巷名稱和地名留傳久遠,也十分有趣。</p><p class="ql-block"> 一、 以建筑物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 以建筑物所在命名的有常平倉巷、倉門前街、牌樓山、老育嬰街、新育嬰街、救濟院巷、板石巷、主敬堂巷、指南庵巷、老君殿巷、關圣殿巷、文廟西街、學坪、廣場等。</p><p class="ql-block"> “倉門前街”,就因在韓家倉前而得名。韓家倉原為江蘇商人的大棧倉,在今庭街東南口?!鞍迨铩币蛴兄馨迨舳妹?;“文廟西街”位于文廟之西得名;“學坪”,以在文廟大門外,“萬仞宮墻”照壁內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廣場”建于50年代初,東起建設北路(布市場西),西至解放路,北達廣云路,南至劉家灣,占地約百畝。有400米環(huán)形跑道一條,球類區(qū)四個,體操器械區(qū)一個;還有主席臺、公廁、休息棚等設施,曾是湘潭人民舉行體育活動和大型集會的地方。60年代初國民經濟困難時,清退給農民。80年代,不少單位先后在這里修建辦公樓與宿舍。昔日的廣場已不復存在,但“廣場”作為街道辦事處、學校和派出所的名稱仍保持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 二、以古遺址、古人名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潭城區(qū)街巷還有許多是以古遺址、古人名命名的。如“居仁巷”,原名鑄鐘巷,以明吉王才人徐氏府第的左轅門所在,其門署“居仁”,后以此為巷名,今改為朝陽街?!坝闪x巷”原名牛皮巷,為徐妃府第右轅門所在,其門署“由義”,巷由此得名?!肮帕合铩?,為梁姓所居,后梁姓又收購凌家巷,將凌家巷改為新梁街。以聚居姓氏命名的街巷還有馬家巷、張家弄等。</p><p class="ql-block"> 以當地歷史名人命名的街巷有黃龍巷、王世峰、柳師巷、燮園、陶公山等。</p><p class="ql-block"> “黃龍巷”,黃龍為東漢中黃門(宦官),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宮廷政變中助漢順帝劉保即位有功,封湘南侯,食邑五千戶。湘潭境屬湘南侯國,建廟以祀,所以命名巷,巷的兩端有黃龍廟??h內船民忌龍,將龍讀作liù,所以黃龍巷又叫l(wèi)iù子巷。</p><p class="ql-block"> “王世峰”,因王世峰私宅所在命名。王世峰系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舉人,歷任黃河下游數縣知縣,因修河有功,官至里河(黃河下段)同知,督修、督防黃河,是清代著名水工專家。其宅陸續(xù)圮毀,其名猶存,今建有王世峰小區(qū)。</p><p class="ql-block"> “燮園”,因燮理溥化(又稱燮元圃)命名。燮(色目人)為元至正年間進士,官至御史。燮園為其私宅,旁有燮家湖、御史田(今繁城村一帶)。湖為拱極門外一大湖,古時湘江水漲,悉成澤國。燮園今建住宅區(qū),將“燮”改為“雪”,稱雪園新村。</p><p class="ql-block"> “柳師巷”,因柳師命名。柳師為宋、元之際道士,曾于湘潭城內居住,筑壇煉丹,善符箓,其居地稱柳師巷,后訛師為絲,又稱柳絲巷。</p><p class="ql-block"> “陶公山”,因陶侃命名。陶侃晉人,曾督師伐湘州杜弢,駐兵于潭,縣人景仰其行止,遂立衣冠冢于此,山依此改名陶公山。</p> <p class="ql-block"> 三、 以吉祥詞語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 昔日,為街巷命名者匠心獨具,多選用一些吉祥和有文采的詞語作為地名,湘潭的街巷如吉祥巷、文華巷、正福街、玉春巷、會元街、佛光里、泰安巷、同慶巷、文運街、壽星街、太平街、來福巷、興仁街、長壽亭、永壽亭、煙雨村、煙柳堤、景賢巷、錦灣、萬福街、大同街等,無不反映出人們美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如大同街,清乾隆年間即稱大同巷,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街名源出于《禮記?禮運》中孔子對人類理想社會的描述,稱這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為“大同”,其境界超出他描述的“小康”。1952年,此街擴建延伸,從怡和坪(今大橋頭)直達和平公園,分別稱大同南路、大同北路?!拔幕锩小备拿厣铰贰?980年又將此路更名為建設北路。為了保留“大同”這一古老而有意義的地名,市地名辦費盡苦心于1989年將大橋北引橋兩側小街命名為大同東路、大同西路;路旁高聳的商廈“大同世界”也由此而出。</p> <p class="ql-block"> 四、 以動物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易俗河東西走向的街道以珍奇動物命名,如鳳凰路 大鵬路 云龍路 天馬路 玉龍路 麒麟路 海鷗路 飛羊路……并在街口樹立這些珍奇動物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飛羊路",歷朝歷代,從長沙到衡陽的官道上設有眾多的驛站,位于易俗河境內就有一個有名的驛站——飛羊鋪。飛羊鋪位置大體在如今的飛羊路上。飛羊鋪已經年代久遠,飛羊路的命名有利于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銘記。</p><p class="ql-block"> "鳳凰路",這是易俗河鎮(zhèn)另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從湘潭市出發(fā),跨過二大橋,最先看到的是就是鳳凰路,這條路上車水馬龍,道路兩旁機關單位密集、店鋪林立,道路一頭連著湘潭縣一中,一頭連著江聲中學,中段還有一所鳳凰中學,每年都要從這里飛出許多金鳳凰。其實,這條道路的名字源于新縣城的中央的一座小山——鳳凰山??h城建設之前,鳳凰山的山形十分明顯。新縣城建成后,山周邊高樓林立,在視覺上鳳凰山就剩下政府大院后面的一個小山包,現在辟為一個小公園。行走在鳳凰路上甚至見不到鳳凰山了。</p><p class="ql-block"> "大鵬路", 這是湘潭縣政府大院門前的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它西頭聯(lián)通著湘潭縣廣袤的農村,東頭連接著天易大道,通向株洲市。大鵬路雖然沒有什么歷史傳承,但寓意十分深刻,祈愿湘潭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如大鵬展翅,實現經濟騰飛,踏上幸福美好的康莊大道。</p><p class="ql-block"> "云龍路",云龍路是一條以動物名稱命名的東西走向的道路,道路主體部分位于歷史上的上馬鄉(xiāng)云龍村。撤區(qū)并鄉(xiāng)時,上馬鄉(xiāng)并入易俗河鎮(zhèn)??h城建設過程中,云龍村的土地陸續(xù)被征收使用,修建了云龍中路、云龍東路,沿線以“云龍”命名的有云龍中學、云龍小學、云龍山莊以及眾多商鋪飯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以植物名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 易俗河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名貴植物命名,如玉蘭路 銀杏路 金桂路 貴竹路 海棠路 雪松路 荷花路 楊柳路 梧桐路 香樟路 含羞草路……并在街道兩旁以這些名貴樹木營造綠化帶。</p><p class="ql-block"> "貴竹路",在縣城東面的金霞山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路名叫貴竹路。這條路的命名源于區(qū)域內的一個地名——水竹灣。過去,水竹灣歸屬上馬鄉(xiāng)水竹村。撤區(qū)并鄉(xiāng)后,上馬鄉(xiāng)并入易俗河鎮(zhèn),縣城建設規(guī)劃設計里,金霞山西邊的山下這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主體部分多在水竹村境內。為使道路名稱更加吉祥如意,故而最終將這條道路命名為貴竹路。</p><p class="ql-block"> "百花路",新縣城建設之前,易俗河鎮(zhèn)就有一所百花小學,位于牛頭嶺附近。依照縣城建設規(guī)劃,百花小學整體拆遷至如今的地段,因而將學校前面這條路命名為百花街,后來正式定為百花路。由于瀕臨老商業(yè)中心牛頭嶺,又有名校百花小學加持,縣城建設之初,百花路的繁華程度僅次于易俗河鎮(zhèn)早已建成的玉蘭路。</p> <p class="ql-block"> 六、其他命名的湘潭地名</p><p class="ql-block"> "硯井路",易俗河鎮(zhèn)牛頭嶺附近有一條路名叫硯井路。此路的命名源于此處有一個著名景點——硯井。據史料記載,宋朝有一位姓路的太史,居住湘潭縣易俗河期間,常在此處的一口古井邊洗硯,后世稱之為硯井?,F在是湘潭縣的縣級文保單位??h城建設之前,這一片屬于易俗河鎮(zhèn)硯井村,縣治移治易俗河后,硯井村改為硯井社區(qū)。貫穿硯井社區(qū)的這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建成后,規(guī)劃部門沒有墨守成規(guī),而是傳承歷史沿革,果斷地將這條路命名為硯井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