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Armenia)全稱亞美尼亞共和國,位于南高加索地區(qū),是一個內(nèi)陸山地國家,與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伊朗和土耳其接壤。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擁有豐富的宗教遺產(chǎn)和古老文明,被譽為“高加索的十字架之國”。</p><p class="ql-block">語美尼亞面積約29,743平方公里,人口約290萬(主要為亞美尼亞族)。國家地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約1800米。境內(nèi)有多個湖泊和火山,其中塞凡湖是高加索地區(qū)最大的湖泊。亞美尼亞雖為內(nèi)陸國家,卻擁有多樣的氣候帶,春秋氣候宜人</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在阿塞拜疆的旅程后,我們乘坐大巴抵達邊境小城—舍基,準備離境進入格魯吉亞。在格魯吉亞短暫停留一天半后,我們繼續(xù)南下,進入亞美尼亞。待亞美尼亞之行結(jié)束,我們還將返回格魯吉亞,展開為期三天的深入游覽。因此,格魯吉亞的精彩旅程,我們將留待下一篇再細細道來</p> <p class="ql-block">在阿塞拜疆舍基下車后,有約500米的路程是碎石加上坡的石坎路,非常不適合拖輪子行李箱,行李容易“卡住”或滾不動。導游事先就提醒我們這一段路的艱難。如遇到過境旅客多時,還得在太陽下排隊等候</p> <p class="ql-block">辦完離境手續(xù),拖箱子過橋去辦格魯吉亞入境手續(xù)。辦完已近中午了</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世紀的烏拉爾圖王國。301年,成為第一個全民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比羅馬帝國還早。</p><p class="ql-block">我們的亞美尼亞之旅從薩那辛修道院(Sanahin Monastery)啟程,這座靜臥于山谷間的中世紀修道院,仿佛是一把打開亞美尼亞古老文明之門的鑰匙</p> <p class="ql-block">建于10世紀的薩那辛修道院是亞美尼亞中世紀宗教建筑的代表之一。它與附近的哈格帕特修道院(Haghpat Monastery)一起,于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這座修道院曾是神學、醫(yī)學和哲學研究的學術(shù)中心,設(shè)有著名的抄經(jīng)學校</p> <p class="ql-block">該教堂由多座教堂、禮拜堂、圖書館、鐘樓、陵墓、僧侶居所組成,是典型的亞美尼亞十字圓頂式石結(jié)構(gòu)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光線昏暗,石柱林立</p> <p class="ql-block">圣壇區(qū)域保留有精美浮雕與壁龕</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內(nèi)外遍布石質(zhì)十字架,亞美尼亞特有的宗教藝術(shù)形式,象征信仰與紀念,刻工精美、獨具風格。</p><p class="ql-block">我們在亞美尼亞的當?shù)貙в问且晃?2歲的大學畢業(yè)生,熱情顏值高,說著典型的外國人口音的中文。她年紀不大,卻已掌握了幾門外語。今年9月會來南京某大學攻讀中文碩士,已拿到獎學金,每月有三千元零花錢。她的志愿是當一名語言學家</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培養(yǎng)出多位學者和神職人員,是中世紀亞美尼亞精神與學術(shù)生活的重要據(jù)點。該地還是米高揚家族的故鄉(xiāng)、著名蘇聯(lián)政治人物安納斯塔斯·米高揚和他的著名物理學家的兄弟阿爾捷米·米高楊都出生在修道院附近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山谷之中的薩那辛修道院,背倚青山,常年被薄霧繚繞,氣氛肅穆靜謐</p> <p class="ql-block">薩那辛修道院不遠處的這座古石橋位于Debed河谷中,毗鄰阿拉韋爾迪鎮(zhèn),連接著通往薩那辛修道院的古道。它修建于1195年左右,由米高揚家族的祖先資助建造,用以紀念一位在戰(zhàn)斗中陣亡的親屬</p> <p class="ql-block">古橋?qū)儆谥惺兰o亞美尼亞典型的拱形石橋建筑,橋體由堅固的玄武巖構(gòu)成,至今保存良好</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大巴沿著通往薩那辛修道院和哈格帕特修道院的山路一路前行。Debed河谷的高處設(shè)有多個小型觀景臺,可俯瞰Debed河蜿蜒流過山谷、兩岸村莊、樹林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點綴其中的</span>石砌修道院,畫面宛如一幅展開的地毯。遠處連綿的高加索山脈,春夏季節(jié)郁郁蔥蔥,秋天則色彩斑斕</p> <p class="ql-block">晚餐在山上的餐館進行,夕陽灑在Debed河谷,遠山被染上柔和的金色。美食當前,眼前是風景,心里是安靜</p> <p class="ql-block">黃昏陽光灑落山脊時,景致尤為動人</p> <p class="ql-block">埃里溫是亞美尼亞的首都,也是南高加索地區(qū)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建城于公元前782年,比羅馬還早近30年,擁有近2800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大階梯是首都最著名的地標之一,亞美尼亞語的大階梯有時被誤譯為“社會主義大階梯”或“蘇聯(lián)大階梯”</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白色臺階從市中心緩緩上升,臺階中部平臺區(qū)域設(shè)有噴泉、線形水渠和幾何圖案裝飾等</p> <p class="ql-block">大臺階的創(chuàng)作者亞歷山大·塔碼寧的紀念雕像,他是現(xiàn)代埃里溫城市規(guī)劃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大階梯周邊設(shè)有大量的現(xiàn)代藝術(shù)雕塑,包括羅丹、林登·哈特等國際藝術(shù)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階梯內(nèi)部設(shè)有電動扶梯,適合行動不便者。登頂后可俯瞰整個市區(qū),天氣晴朗時可看到著名的阿拉拉特山</p> <p class="ql-block">離開首都埃里溫市區(qū),我們向15公里之外的茲瓦爾特渃茲遺址進發(fā),尋找那段塵封的歷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茲瓦爾特諾茲遺址</span>保留著公元7世紀的拜占庭式大教堂遺跡,是亞美尼亞建筑史上一座舉足輕重的地標,也被譽為“亞美尼亞最神秘的廢墟”</p> <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公元643年–652年間,由當時的亞美尼亞主教Nerses三世下令興建。它是為紀念亞美尼亞皈依基督教的關(guān)鍵人物——圣格里高利而建。在其鼎盛時期,這座教堂擁有極為宏偉的三層圓形穹頂結(jié)構(gòu),是亞美尼亞中世紀建筑的創(chuàng)新之作。教堂于10世紀因地震而毀,僅存遺跡。</p> <p class="ql-block">原結(jié)構(gòu)為集中式圓形布局,中央巨大穹頂由柱廊支撐,融合了亞美尼亞、拜占庭與東方建筑元素</p> <p class="ql-block">年輕的團友指導我們擺拍??</p> <p class="ql-block">離開風化的石墻與古老的廢墟,我們轉(zhuǎn)而走向充滿信仰與歷史光輝的埃奇米阿津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大教堂所在的區(qū)域是一個完整的宗教建筑群,不僅僅是一座主教堂,它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總部所在地,附屬建筑包括:鐘樓、神學院、主教府、宗教博物館、附屬禮拜堂等,相當于“亞美尼亞的梵蒂岡”。</p><p class="ql-block">建筑群的入口處宏偉氣派</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教堂區(qū)域后,我們首先在里面的餐館享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位于亞美尼亞西部的瓦加爾沙帕特鎮(zhèn),距首都埃里溫約20公里,被廣泛認為是亞美尼亞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主教座教堂之一,被尊為“亞美尼亞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在亞美尼亞語中的意思是“獨生子降臨的地方”。傳說亞美尼亞圣人格里高利在夢中見到基督降臨,指示他在這片土地上建造教堂,作為圣殿</p> <p class="ql-block">主教堂采用亞美尼亞傳統(tǒng)的四翼穹頂十字形結(jié)構(gòu),外觀厚重樸素,但內(nèi)部裝飾金碧輝煌。穹頂和拱門結(jié)構(gòu)展示出早期基督教建筑與東方美學的融合,是后世亞美尼亞教堂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埃奇米阿津不僅是宗教中心,還是神職人員的教育機構(gòu)所在地。院區(qū)內(nèi)可見修士、學者來往,環(huán)境安靜莊重</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方設(shè)有珍貴圣物館,收藏亞美尼亞圣人格里高利遺物、諾亞方舟碎片等。內(nèi)部珍藏大量宗教文物、手抄本、圣器等,歷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圣物館內(nèi)</p> <p class="ql-block">這幅占據(jù)顯要位置的地毯是一件極具歷史和宗教意義的主題地毯</p> <p class="ql-block">這是傳說中刺入耶穌胸口的長矛。它與“圣十字碎片”和“諾亞方舟木片”,堪稱該館的三件鎮(zhèn)館之寶,在基督教歷史中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和象征,由此也奠定了該博物館在基督教體系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無上威嚴</p> <p class="ql-block">館中的“圣十字碎片”,在中央十字架中鑲嵌的小塊木屑據(jù)稱來自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真實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這個精美的鍍金寶匣的內(nèi)部中央有一小塊木質(zhì)遺物,傳說是4世紀圣雅各布獲得并保留的諾亞方舟木片。亞美尼亞人普遍相信,當年諾亞方舟“停在阿拉拉特山上”。據(jù)《亞美尼亞歷史》記載,圣雅各布在公元4世紀三次登阿拉拉特山欲尋方舟,都陷入困境而不得。他在山腳睡著時夢中獲示,醒來時發(fā)現(xiàn)枕下竟有一塊“方舟之木”</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埃奇米阿津福音”,第一部彩繪手抄福音,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與宗教價值</p> <p class="ql-block">這座被稱為“亞美尼亞的梵蒂岡”的宗教圣地讓我們印象深刻。參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圣物,感覺既震撼又漲知識,確實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們?nèi)チ硪粋€信仰地標—-霍瑞維拉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它位于亞美尼亞南部,距離首都埃里溫約30公里,坐落在亞拉拉特山北麓。修道院前方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背后則是雪頂?shù)陌⒗厣?,?gòu)成亞美尼亞最具代表性的風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拉拉特山,傳說中諾亞方舟??恐?,亞美尼亞民族心中的圣山。阿拉拉特山歷史上曾屬于亞美尼亞了,但在近代歷史變遷中,被劃入了今日的土耳其東部邊境地區(qū)。雖然現(xiàn)在地理上不屬于亞美尼亞,但在亞美尼亞民族、宗教與文化認同中,它始終被視為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仍出現(xiàn)在亞美尼亞國家徽章上、學校課本、硬幣、郵票、藝術(shù)作品中。</p><p class="ql-block">阿拉拉特山有兩個主要的山峰,分別是大阿拉拉特峰和小阿拉拉特峰。大的高5137米,山頂常年積雪;小的山峰高3896米,山體較為對稱圓潤。</p><p class="ql-block">山前一條筆直延伸、明顯修整過的道路或隔離帶,那就是今天的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邊界線所在</p> <p class="ql-block">背景是小阿拉拉特峰</p> <p class="ql-block">霍瑞維拉修道院(Khor Virap Monastery)里的“Khor Virap”在亞美尼亞語中意為“深坑”或“深淵監(jiān)牢”,源于公元3世紀的一個傳說:亞美尼亞基督教啟蒙者圣格里高利因傳播基督教,被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囚禁在一個深6米、充滿毒蛇和蝎子的地牢中長達13年。據(jù)說他在一位基督徒婦女的秘密供養(yǎng)下奇跡般地存活下來。后來,國王患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格里高利被釋放并治愈了國王,促使國王皈依基督教。公元301年,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圣格里高利也成為亞美尼亞的首任大主教</span></p> <p class="ql-block">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霍瑞維拉修道院建在當年囚禁圣格里高利的地牢之上,這是這座修道院最核心、最神圣的歷史意義所在。</p><p class="ql-block">地牢的入口在主教堂的一側(cè),游客可沿著陡直的鐵梯下到地穴,親身體驗圣格里高利當年被囚之所。梯子是后來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團里16人,最終下到地牢的,除了兩位年輕小伙,就是我們這一對熱衷探秘的古稀老人??</p> <p class="ql-block">耐心等待我下到地坑</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方的山坡上,一座巨大的十字架矗立在風中,后方山頂上是迎風飄揚的亞美尼亞國旗。它們不僅守望著信仰與祖國,也凝視著遠方那座如今不在疆土卻始終在心中的阿拉拉特山</p> <p class="ql-block">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亞美尼亞幾乎處處可見修道院的身影。這些佇立在山巔、巖縫、峽谷中的古老建筑,像是時間的見證者,靜靜述說著一千七百年的信仰傳承。</p><p class="ql-block">格加爾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格加爾修道院距離首都埃里溫約40公里,坐落在一條深山峽谷之中,背靠懸崖、面朝高山。修道院建于峽谷內(nèi)的巖石之中,部分建筑完全鑿刻于整塊巖石內(nèi)部,極具建筑與精神雙重震撼。據(jù)說,傳說中刺入耶穌胸口的長矛曾保存在此。自2000年起這座修道院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由主教堂、禮拜堂、墓穴、附屬建筑和石刻通道組成,許多空間是直接在玄武巖山體中開鑿而成</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里保留著一個古老的洗禮水池,石槽鑿于巖中,用于嬰兒或信徒接受洗禮儀式。池水源自山泉,象征著純潔與新生</p> <p class="ql-block">這根石柱上的石刻壁龕十分引人注目,具有非常豐富的象征意義。浮雕的上部是兩只對稱的獅子,亞美尼亞貴族的象征,代表力量、守護與王權(quán);中間的老鷹或鳳凰,代表的是神權(quán);下面的羊,應(yīng)該就是蕓蕓眾生吧</p> <p class="ql-block">離開這座與巖壁融為一體的修行之地,我們來到陽光下挺立的加尼神廟,這座希臘式建筑在山谷間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是亞美尼亞最著名的古典遺跡之一,也是前蘇聯(lián)境內(nèi)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希臘-羅馬式神廟。它位于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以東約30公里的加尼村,坐落在風景優(yōu)美的亞佐德河峽谷之上</p> <p class="ql-block">神廟建于公元1世紀,傳統(tǒng)認為供奉的是太陽神密特拉</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擁有24根伊奧尼亞柱子,排列在神廟四周。使用古典比例布局,與希臘的帕臺農(nóng)神廟風格相似</p><p class="ql-block">神廟坐落在山谷邊緣,有壯觀的地形背景。與附近的加尼王宮和浴場遺址共同構(gòu)成了古代加尼城堡遺址群。</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附近的古羅馬式浴場遺址是加尼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不像神廟那么壯觀,但它以保存比較完好的馬賽克地板而聞名,是亞美尼亞地區(qū)極為罕見的古羅馬浴場實例</p> <p class="ql-block">馬賽克地板</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之行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寧靜壯美的塞凡湖,以及湖邊古老的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塞凡湖是亞美尼亞的“藍色之眼”,也是高加索地區(qū)最大的湖泊之一。它不僅是亞美尼亞的自然瑰寶,更是這個內(nèi)陸國家最重要的水源、漁業(yè)基地和度假勝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塞凡湖湖畔小山丘上的的著名修道院——塞凡修道院是亞美尼亞最具歷史意義與視覺沖擊力的宗教遺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塞凡修道院由兩座主要教堂組成:使徒教堂和圣母教堂</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丘</p> <p class="ql-block">使徒教堂的主體保存良好,石墻厚重、拱頂沉穩(wěn),是早期亞美尼亞十字圓頂建筑風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使徒教堂內(nèi)的這塊石碑有些特別。據(jù)導游介紹,為了避免教堂被蒙古軍摧毀,僧侶或工匠在教堂內(nèi)的這塊石碑上雕刻了一位面容酷似蒙古人的耶穌頭像。這樣當蒙古軍隊進入教堂時,看到‘耶穌長得像自己人,便誤以為這是供奉蒙古神靈的地方,于是選擇放過這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母教堂規(guī)模較小,但結(jié)構(gòu)緊湊精巧</p> <p class="ql-block">登上修道院所在的山丘,如天氣晴朗,可拍到“教堂+湖泊+遠山”的完美構(gòu)圖。塞凡修道院曾出現(xiàn)在一些國際雜志的攝影作品中。可惜我們?nèi)サ哪翘?,多云加陣?lt;/p> <p class="ql-block">在亞美尼亞,我們看得最多的是修道院。雖然它不像鄰國阿塞拜疆的巴庫那樣充滿都市節(jié)奏與現(xiàn)代氣息,但卻用一種更深沉的方式打動人心。古老的石墻、刻滿十字架的石碑,以及高山湖畔的寂靜教堂,都傳遞著這個民族對信仰的執(zhí)著與歷史的厚度。</p><p class="ql-block">相比起城市的現(xiàn)代化,亞美尼亞帶給我們的是時間沉淀下來的力量——讓人安靜,也讓人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