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從未與二大爺見過面,我的父輩們也從未見過二大爺,爺爺兄弟三個,二大爺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 據(jù)爺爺講,二大爺比他小六歲,個子不高身材瘦弱,從未進過學(xué)堂,平日里二大爺沉默寡言,只是默默的配合爺爺做些家務(wù),春種秋收時,他是爺爺?shù)牡昧χ?,每天給家里的水缸挑滿水,給豬喂食,是他起床后必做的家務(wù)。日子在緩慢中前行,生活在粗茶淡飯中生香,二大爺就這樣默默的陪著祖母,陪著哥哥、姐姐、弟弟。本以為日子會在這樣平淡中一直延續(xù),誰知世事難料,每個人的劇本都充滿了未知與變數(shù)。</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全面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26日,國民政府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內(nèi)戰(zhàn)爆發(fā)。</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軍隊在戰(zhàn)場上損失慘重,兵源嚴重不足,為了補充兵力,國民政府不得不采取強制征兵的手段,即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老百姓俗稱“抓壯丁”,1947年的那個秋天,甲長來到家里問爺爺:“你們兄弟三人,大的兩兄弟適齡誰去?”爺爺說:“我去吧”,二大爺卻說:“他去”,二大爺對爺爺說:“你為長子,理應(yīng)在家,照顧家人是你之責(zé)任,弟弟尚幼,祖母一人實屬不易,我去上幾年就回,不用擔(dān)心”。</p><p class="ql-block"> 沒有告別,也沒吃上一口好飯,甚至還餓著肚子,十七歲的二大爺就這樣在祖母淚眼婆娑的目光中孤零零的從家里走了出去,二大爺走后的半年左右,有人從漾濞回來帶信給爺爺,說二大爺他們在漾濞休整,二大爺讓爺爺速去與他見面,但爺爺趕到漾濞時,二大爺他們已經(jīng)離去,兄弟倆最終沒有見上,從此,二大爺如人間蒸發(fā)杳無音信,再也沒有和家人聯(lián)系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近四十年后的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臺灣當(dāng)局開放大陸探親政策。一九八九年五月初,一封從臺灣寄來的尋親信送到了我們手中,全家才有了二大爺?shù)南?,信是二大爺?shù)拇笈畠簩懙?,信里除了寄來二大爺及全家的照片外,還告知二大爺因身體狀況不容樂觀,并詳細的梳理了二大爺從家里走出后近四十年的坎坷經(jīng)歷,二大爺他們一共有八個人是從漾濞一起被抓兵出去的,剛開始半年,他們一直在大理縣集訓(xùn),期間陸陸續(xù)續(xù)從從各地又來了很多新兵,二大爺被分配到征糧隊兼伙夫班,(注:國民黨軍隊因戰(zhàn)事吃緊,兵源不足,很多部隊的征糧任務(wù)由伙夫班一并兼任。)不久又到了昆明,在昆明一個叫“鄒忠生”的祥云籍連長看二大爺忠厚老實,又會做飯就把二大爺要到連部,專職為連指揮部的長官們煮飯。直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云南省主席盧漢通電全國宣布云南起義,二大爺他們屬未起義的頑敵部隊,蔣介石在重慶發(fā)出對云南的最后一道命令,命令西南最高行政長官張群將未起義的頑敵殘部迅速集結(jié)向重慶靠攏,做好撤退臺灣的準備,命令發(fā)出后的第二天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國民政府最高領(lǐng)袖由成都鳳凰山機場倉皇飛往了臺灣。二大爺他們部隊三天后也全部在重慶碼頭登船逃離,自此很多中國家庭妻離子散,骨肉分離,和大陸切斷了一切聯(lián)系,近半個世紀與大陸只能遙海相望,飽受思鄉(xiāng)之苦的折磨,這是那個年代留下的悲劇,信里說二大爺?shù)搅伺_灣,由于身體原因,沒有繼續(xù)留在部隊,而是去了新竹的一家飯店里打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坎坎坷坷,顛沛流離,二大爺與一位當(dāng)?shù)氐母呱阶迮咏Y(jié)為伴侶,最終在臺灣新竹扎下了根,二大爺育有姐弟五人,各自在基隆、臺南、臺中等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飲食公司,二大爺?shù)淖訉O們也全部秉承汪姓,一九九零年臺灣來信說,二大爺因病于一九九零年四月二十號早上去世,享年六十歲,彌留之際,二大爺說出的最后兩個字是“回家”,收到二大爺去世后的三個月,全家請法師隔空招二大爺?shù)耐龌昊丶?,并在祖宗亡魂牌上添上了二大爺?shù)拇竺肮曙@考汪公澤富之靈位”,在族譜上注明;常氏宗親第八代世孫“汪澤富”,因戰(zhàn)亂移居臺灣省,臺中市、中正街。(注:曾祖父常姓入贅汪姓,三代后歸宗)經(jīng)過漫長的尋找等待從十七歲離家到魂歸故里,足足過去了四十多年,真正應(yīng)驗了那句“去時少年身,歸來甲子魂”的詩句”。</p><p class="ql-block"> 如今發(fā)達的通迅,我們與二大爺?shù)募胰瞬挥迷谙褚郧耙粯涌繒怕?lián)系,隨時隨地的微信、電話、方便快捷的交通讓我們隨時保持往來,因為二大爺,我們與臺灣緊密相聯(lián)連,那里有流著相同血脈,同宗同源的親人,距離無法阻隔親情,時間終將彌合傷痛,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十四憶國人會把臺灣緊緊擁抱在懷里,永不再分開,二大爺:你的故鄉(xiāng)早已煥然一新,你的家也改變了模樣,你走時的家變成了很多個家,你的家人們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努力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嶄新華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簡介]常士軍(筆名豬大常)云南大理漾濞人,農(nóng)民、彝族、閑暇之余喜歡舞文弄墨,“中國散文網(wǎng)”特約撰稿人,在國內(nèi)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作品散見于《安徽散文》《歲月》《蝶戀花》《廣州文藝》《特區(qū)文學(xué)》《時代作家》《蘇州文學(xué)》《香江文藝》《現(xiàn)代詩美學(xué)》《南北作家》《新時代》等雜志。作品《桑不老》獲“星耀華夏盛世好文學(xué)”全國原創(chuàng)文學(xué)三等獎,詩歌《你的山?!啡脒x“中國散文網(wǎng)”“最美中國詩詞大賽”優(yōu)秀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