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徐達墓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文忠墓</span>:一年僅開放三天,每年的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今天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6月14日開放日。</p> <p class="ql-block">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元勛,被譽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p> <p class="ql-block">徐達墓神道碑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街徐達墓神道起始處,立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為開國功臣徐達御制的神道碑。該碑通高8.95米,為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高的明代碑刻,高度超過明孝陵大明神功圣德碑近20厘米,堪稱明代功臣墓碑中規(guī)模最大者。碑額雕刻云龍紋并篆書“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文采用罕見的圓圈形句讀形式,詳細記載徐達家世生平及開國功績。</p> <p class="ql-block">進入中山王陵墓,緩緩在世人面前展開了兩排石像生,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探尋那段遙遠而神秘的歷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近年神道鋪設條石,石刻保存較完整,是南京唯一有望柱的明功臣墓?。石望柱外觀呈八邊瓜楞形,下承兩層覆蓮文方柱座,柱頂飾火焰形寶珠。石望柱與石馬之間原有石坊,今已無存。</p> <p class="ql-block">徐達墓石刻群的組成部分,其神道兩側(cè)排列石馬、石羊、石虎及文武翁仲,形成完整的明代墓葬石刻體系。徐達墓神道碑是研究明代碑刻藝術和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石馬坯:神道左側(cè)(北)石馬雕像尚未完工。僅略具輪廓,在粗坯表面可見斧鑿雕刻的痕跡,在馬坯的一則有與之連為一體石板,即為控馬官的維形。</p> <p class="ql-block">石馬暨控馬官連為一體。石碼頭戴絡頭,口銜轡,頸系鑾鈴和纓穗,馬鞍上墊障泥,障泥兩側(cè)雕海棠花形圖案,內(nèi)飾云龍紋、馬腹下四肢透空佇立??伛R官頭部佚失,手握馬韁側(cè)身侍立,袍服下露履。</p> <p class="ql-block">石虎呈蹲踞狀,頭部碩大,兩側(cè)還刻畫出向上齜出的5根胡須,身體雕飾虎紋斑,直立的前肢與軀體之間料透空。</p> <p class="ql-block">石文臣翁仲頭戴梁冠,身穿寬袖束腰袍服,雙手執(zhí)笏板交疊于胸腹間,身前垂有花結(jié)長帛兩股,周身環(huán)綴瓔珞環(huán)佩。</p> <p class="ql-block">明朝石像生作為皇權的象征,成為此時陵寢制度中的主流形態(tài),石像生藝術也因此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產(chǎn)生了眾多優(yōu)秀的石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追求,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生活,作為涓涓細流匯入到中國雕刻藝術的長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徐達的墓。徐達為人謹慎,善于治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的功勛。朱元璋倚之為“萬里長城”,后世亦公認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碑通高8.6米,其下承龜?shù)?.70米碑額篆題“大明敇賜岐陽王碑”工行8字。碑文共32行,滿行96字為學士董倫奉皇命撰寫,中書舍人詹希原奉命書并篆額,立于明洪武十九年十一月,原本覆以重檐的神亭。</p> <p class="ql-block">李文忠墓神道石刻雕鑿精美、線條流暢、神態(tài)逼真,但與明功臣墓有不同:一是神道碑不在中軸線上,而是立在偏東離神道20米處,且是側(cè)立,西向。該碑由碑額、碑身、龜趺組成,通高8.6米,額雕云龍圖案,碑文大多風化剝蝕。</p> <p class="ql-block">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因多次領兵作戰(zhàn)大敗敵軍,成為朱元璋身邊的得力戰(zhàn)將。</p> <p class="ql-block">石羊呈四腿跪臥狀,頭頂蟠曲的雙腳的根部也可見雕刻出的細致,連續(xù)的凹凸紋樣,以模擬真實的綿羊羊角。</p> <p class="ql-block">二是石馬,西側(cè)石馬完好,馬倌身著朝袍,系帶戴冠,而東側(cè)石馬卻是尚未雕刻完工的雛形半成品,長3.1米、高2.3米,且偏離神道6米,反向,頭東尾西。</p> <p class="ql-block">石虎作??踞狀,雙目直觀,身體雕飾虎紋斑。直立的前肢與軀體之間鏤空透雕的方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石馬暨控馬官 神道右(南)側(cè)的石馬與控馬官連為一體,控馬宮頭戴懦頭,身穿圓領窄袖袍服,手握馬韁側(cè)身而立,另一手執(zhí)馬鞭。石馬戴絡頭,口銜轡,頸系纓穗,身置鞅靴。馬鞍上墊以障泥,障泥中心雕海棠花形圖案,其內(nèi)雕飾云龍紋,已風化不清。</p> <p class="ql-block">石武將翁仲頭戴兜鍪,身披對襟式鎧甲,雙手拄劍而立,神道左側(cè)翁仲額下有一撮胡須,右側(cè)仲額下無須。</p> <p class="ql-block">石文臣翁仲頭戴梁冠,身穿寬袖柬腰袍服,雙手執(zhí)笏板,交疊于胸腹間,神道左側(cè)翁仲頜領下無須、右側(cè)翁仲頜下有一撮胡須。身前垂有花結(jié)長帛兩股,周身環(huán)綴瓔珞還佩。</p> <p class="ql-block">享堂原為祭祀建筑,現(xiàn)僅存遺址,近年考古發(fā)掘確認了其基址位置?。</p> <p class="ql-block">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早年追隨朱元璋起義,戰(zhàn)功卓著。明洪武二年(1369),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追封岐陽王,謚武靖。</p> <p class="ql-block">徐達和李文忠墓神道碑是研究明代碑刻藝術和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追求,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生活,作為涓涓細流匯入到中國雕刻藝術的長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明代發(fā)展至鼎盛,朱元璋將石像生制度化,成為皇權儀衛(wèi)的縮影,神道兩側(cè)的石獸與文武官像。??</p> <p class="ql-block">因為下雨塌陷,未開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達墓、</span>李文忠墓,兩個陵園都位于玄武區(qū)。兩個墓的共同點兩側(cè)都有石刻,包括石馬、石羊、石虎、武士和文臣等。陵墓保存著典型的明代皇家規(guī)制,神道兩側(cè)的文臣武將石刻歷經(jīng)六百年依然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徐達墓園 ?: 玄武區(qū)板倉街190號,可憑身份證直接免費參觀。</p><p class="ql-block">?李文忠墓園 ?: 玄武區(qū)蔣王廟街6號,與徐達墓同期開放,同屬全國重點文保單位?</p><p class="ql-block">開放時間均為9:00-17:00,16:30停止入園</p><p class="ql-block">參觀時間:2025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制作時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6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部分來自百度和介紹。除個人照片外,其他照片都來自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