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錦灰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珍品之一,又名“八破圖”,八是虛數(shù),指多種,意為把一些殘破的東西放在一起畫成一幅畫。起于元,盛于清末,民國時期的鄭達(dá)甫為此領(lǐng)域的公認(rèn)能手。錦灰堆通過以畫殘破的文物片段堆棧構(gòu)成畫面,作畫方法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紙簍等方式。它的內(nèi)容往往是古代文人雅士書房常見的雜物,如古舊字畫、廢舊拓片、蟲蛀的古書、廢棄的畫稿和信札等,通常呈現(xiàn)破碎、沾污、撕裂、蟲蛀、火燒、煙熏等形態(tài)。明清時期,“錦灰堆”逐漸衍生到瓷器和鼻煙壺上。</p> <p class="ql-block"> 清初在陶瓷上,隨著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新加坡、臺灣及東南亞都有所發(fā)現(xiàn)。后來經(jīng)畫家移至紙上相互贈送,自我欣賞、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游戲之作。由于繪制“錦灰堆”技術(shù)含量高,繪畫者需多才多藝,要善寫真、草、隸、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體和善畫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熟知各種碑拓、青銅器造型、能篆刻各種印章、等等絕活。制作難度大,耗時之長,勝任者極少,所以日漸萎縮,終成絕響。解放前后極少善畫者因年事已高難以勝任,使“錦灰堆”這一傳統(tǒng)技藝走向失傳。</p> <p class="ql-block"> 在瓷器上,錦灰堆的韻味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央,一個類似卷軸的元素躍然其上,上面繪有書法和水墨畫,旁邊散落著幾張破碎的紙片,紙片上寫有文字和圖案,整體風(fēng)格帶有濃厚的古典氣息。右上角有“美輪美奐”字樣,旁邊是“次笠程言”和一個紅色印章。這仿佛是文人墨客在書房中閑暇時的創(chuàng)作,將破碎的紙片、書法和水墨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獨特的錦灰堆作品。</p><p class="ql-block"> 第三幅圖中,畫面同樣以崇式瓶瓷器為背景,描繪了一位手持卷軸的老者形象,卷軸上寫有“湖南提學(xué)”等字樣。老者身后散落著多張破碎的紙片,紙片上寫有文字和圖案,整體色調(diào)以藍(lán)白為主,畫面右上角有“辛丑年冬月”、“伯安仁兄大人雅鑒”字樣及“次笠程言”和紅色印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幅圖中,畫面以崇式瓶瓷器為背景,描繪了多張破碎的紙片,紙片上繪有花卉、果實和文字。左側(cè)有“吳俊卿先生”字樣,右側(cè)有“上海中央大街西”、“鎮(zhèn)江西”、“上海文藝齋新”等字樣。畫面右上角有“辛丑年冬月”、“次笠程言”和紅色印章。</p><p class="ql-block"> 錦灰堆,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承載著文人雅士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shù)的追求。它不僅僅是殘破文物的堆砌,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寄托。在瓷器上,錦灰堆的藝術(shù)魅力得以延續(xù),讓我們在欣賞這些精美瓷器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來自歷史深處的文化韻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