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省城鄭州的懷抱中,河南省博物院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地訴說著華夏五千年的輝煌與滄桑。 漫步其中, 仿佛穿越千年, 與歷史對話, 感受它的雄偉莊嚴, 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而驕傲。今日,我再次踏入這座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再一次傾聽歷史低語,見證王朝更迭,重拾千年記憶,講述不朽傳奇。</p> <p class="ql-block">走進河南博物院,迎面而來的是一座金字塔式的主展館,冠部鑲嵌四神圖案,寓意“上承甘露,下納地氣”——這建筑靈感源自元代觀星臺,暗合“中原為華夏之源”的厚重底蘊。館內(nèi)17萬件文物如星河璀璨,從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到北宋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一部中華文明史在此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一座博物院,半部中國史”。河南地處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從夏商周三代的青銅鼎彝,到漢唐盛世的壁畫金簡,再到宋元瓷器的雅致風韻,那我們就以時間為軸、以九大鎮(zhèn)館之寶為序走進九千年的華夏歷史。</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的展廳里,賈湖骨笛靜靜陳列。這根距今8700年的鶴骨笛,以丹頂鶴尺骨制成,七孔勻稱,音律精準。它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吹響了華夏文明的第一個音符。它不僅是“中華第一笛”,更是遠古先民對音律的精準計算與藝術追求的見證。 九千年時光流轉(zhuǎn),笛聲穿越時空,訴說著先民對美的追求。站在它面前,仿佛聽見遠古的祭祀之音,悠遠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還有許多史前文物,獨具特色,精彩紛呈。</p> <p class="ql-block">在夏商周時期展廳,青銅器的輝煌撲面而來。雖沒有見到杜嶺方鼎(獸面乳釘紋銅方鼎),而婦好鸮尊則以其獨特的貓頭鷹造型驚艷了我們,商王武丁之妻婦好,既是王后又是女將,這件酒器正是她傳奇人生的象征 ,銘刻著女將軍婦好的赫赫戰(zhàn)功。這尊酒器,既是戰(zhàn)神的象征,也是武丁對愛妻的思念。它的眼神凌厲,卻藏著三千年前的柔情,讓人遙想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夏商時期,青銅器的輝煌令人嘆為觀止。那些精美的青銅器,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更承載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和信仰。</p> <p class="ql-block">而西周時期的展廳,則讓人感受到了分封制的莊嚴與秩序?!爸腥A第一劍”玉柄鐵劍的出土將中國人工冶鐵史提前兩個世紀,綻開了鐵器時代的黎明,劍身雖殘,卻宣告了青銅時代的終結(jié)。玉柄鐵劍,玉質(zhì)溫潤,鐵身銹蝕。手握玉柄,仿佛觸摸到西周工匠的智慧,也感受到鐵器時代即將掀起的風云。</p> <p class="ql-block">在春秋戰(zhàn)國的展廳里,蓮鶴方壺蓮瓣層疊,仙鶴展翅,堪稱“青銅時代的絕唱”。郭沫若稱它“突破上古之鴻蒙”,象征思想解放。壺身蟠龍纏繞,鶴欲高飛,仿佛在掙脫禮制的束縛。它的美,是青銅時代的最后輝煌,也是新時代的序曲。它出土于新鄭鄭公大墓,歷經(jīng)北洋軍閥混戰(zhàn)時的武裝押運、抗戰(zhàn)時期的輾轉(zhuǎn)南遷,最終一尊留河南,一尊藏故宮,成為分置兩地的“國寶雙生”。</p> <p class="ql-block">春秋展廳里還有一寶,就是最早的失蠟法鑄件、工藝復雜如“青銅鏤空蕾絲”的云紋銅禁。春秋晚期的云紋銅禁,玲瓏剔透,群龍盤繞。它用失蠟法鑄造,工藝之精,震驚世界。銅禁是周人戒酒的象征(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戒酒令),卻因楚國的浪漫,成了藝術的巔峰。它的鏤空云紋,如流動的星河,訴說著工匠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在秦漢展廳的四神云氣圖前,常有游客駐足良久。這幅西漢梁王墓頂壁畫,巨龍長達7.5米,青龍遨游,朱雀振翅,展現(xiàn)漢代升仙信仰,是比敦煌還早600年的壁畫,可以說是敦煌之前的敦煌,它的揭取與修復,本身就是一部現(xiàn)代文物保護史詩。站在它面前,仿佛看見漢人對永生的渴望,絢爛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在隋唐展廳,武則天金簡是無可爭議的鎮(zhèn)館之寶,金簡薄如蟬翼,銘刻63字。晚年的女皇,派人在嵩山投簡,祈求神明寬恕,這是她唯一存世的移動文物,藏著權力巔峰后的孤獨與惶恐。金簡無聲,卻道盡一代女皇的掙扎。</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是唐代制陶技藝的巔峰之作,文官俑和武官俑各具特色。文官俑頭戴進賢冠,身著寬袖官袍,雙手執(zhí)笏板于胸前。釉色以褐綠為主,衣紋流暢如水,腰間玉帶鉤的細節(jié)清晰可辨。他眉眼低垂卻脊背挺直,將唐代文臣"立如松"的儀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三彩釉在冠冕上流淌出深淺不一的翠色,恰似他們胸中吞吐的錦繡文章。千年前朝堂上的奏對之聲,仿佛仍在這釉色間隱隱回蕩。</p> <p class="ql-block">釉色斑斕的武將俑怒目圓睜,身披明光鎧,右手按劍,左手叉腰。戰(zhàn)袍上的三彩流釉如血火交織,甲片細節(jié)清晰可辨。他足蹬戰(zhàn)靴踏于方臺,仿佛正待擂鼓出征。最震撼的是其面部彩繪——朱砂點唇,墨線描須,將"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肅殺之氣凝固千年。當燈光掠過鎧甲時,釉面折射出的光芒,猶似當年塞外烽火映照的寒光。</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院三樓的宋元展廳,天藍釉鵝頸瓶泛著幽光,釉色如“雨過天青云破處”,是全球僅存五件天藍汝瓷中的孤品,汝瓷存世稀少,而這件是唯一帶刻花的天藍釉珍品,傳說宋徽宗曾以此夢境要求工匠燒制汝瓷。而今,它的數(shù)字影像正被年輕人印在手機殼上,古老美學以新的方式延續(xù)生命。</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登上過國家寶藏,藏品眾多??梢哉f是一座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都記錄著歷史的生命軌跡,當你沉浸在這個環(huán)境中,我們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個足以為之嘆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現(xiàn)有館藏文物17萬余件(套),每一件都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瑰寶。這些文物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大,是中華文明發(fā)展軌跡的生動寫照,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半部中華史”。</p> <p class="ql-block">走出河南博物院時,雨依舊在下著。撐傘站在臺階上回望,金字塔狀的建筑在雨幕中泛著朦朧的光,像一座沉睡的文明方舟。雨滴打在傘面的聲音,竟與展廳里編鐘的余韻奇妙地重合。</p> <p class="ql-block">積水的地面倒映著霓虹,婦好鸮尊的銳目、蓮鶴方壺的飛鶴、天藍釉瓶的雨過天青色,都在水紋中蕩漾開來。一個撐著透明雨傘的孩童突然踩進水洼,濺起的雨珠仿佛驚醒了沉睡的唐三彩胡人,他的酒囊里似乎又晃出了葡萄美酒的醇香。</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角處,賣熱飲的小販正用收音機放著《霓裳羽衣曲》的現(xiàn)代改編版。雨水順著青銅鼎造型的垃圾桶流下,在排水口處形成小小的漩渦,像極了云紋銅禁上那些盤繞的龍紋。這場雨,把博物館里的千年時光,都沖進了現(xiàn)代鄭州的脈絡里。</p> <p class="ql-block">(習作于即日,圖片均為本人攝制,如有索用,請來信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