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園,因在城隍廟以西而得名,是集南、北方園林風格于一體的寺廟園林,布局緊湊有序,由梅山、多景樓、豈知橋、石坊、煙霞樓等精美建筑構成。</p> <p class="ql-block">以一泓湖水為中心,園中景致圍繞湖水展開,形成亭臺樓閣倒映水中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湖對面是多景樓,西園的主體建筑,為雙層閣樓式建筑,背依假山面臨池水,匾額為米芾題,一層匾額“山水真意”為趙孟頫所題。</p> <p class="ql-block">石舫:位于湖中,與湖水緊密相連,雖比頤和園的石舫小,但游人可自由出入,獨具匠心,給人一種仿佛置身江南水鄉(xiāng)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長廊:沿西墻而建,曲折有致,雕梁畫棟,綿延洄轉于池畔,仿照頤和園昆明湖畔長廊的風格,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增添了園林的美感和文化氛圍。?</p> <p class="ql-block">園子的假山瀑布,由不規(guī)則巨石堆砌而成,錯落有致,山上有涼亭,可登高賞景,這里的假山也叫梅山,原為廟里廚房堆積煤炭而成,后改為梅花的“梅山”。?</p> <p class="ql-block">園內綠蔭如蓋,花木繁茂,林木穿插配置,與建筑、山水等景觀相互映襯,虛實呼應,形成起伏曲折、回環(huán)幽深的庭園氛圍。</p> <p class="ql-block">這個小門是西園通向城隍廟的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榆次城隍廟</span>坐北朝南,為前后三進院落,整體建筑布局嚴謹,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玄鑒樓、樂樓、戲臺、顯佑殿、寢殿,兩側為鐘鼓樓、東西廊房和東西配殿。共計房屋60余間,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F(xiàn)存建筑顯佑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時期建筑風格。依古代政策,縣級以上行政機構所在地才有資格建城隍廟,且多由官府規(guī)劃籌建(區(qū)別于一般民間籌資廟宇 ),縣衙作為地方行政中心,在城隍廟建設、祭祀等事務中,常體現(xiàn)官方主導性。</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山門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式,檐下施斗拱,頂覆五彩琉璃筒板瓦,施花琉璃脊飾。彩繪采用瀝粉堆金工藝,裝飾有麒麟、獅子、喜鵲等圖案。 山門源于佛寺大門,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三門,即空門、無相門、無為門,后來演變成對所有神廟的大門的泛稱。</p> <p class="ql-block">榆次城隍廟始建于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1996年,榆次城隍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山門兩側塑有哼哈二將</p> <p class="ql-block">身材高大,表情猙獰、威武兇猛的氣勢,壓迫感十足,手執(zhí)利器。</p> <p class="ql-block">山門背面左側的明代牽馬童</p> <p class="ql-block">右側是高大健壯的護衛(wèi)</p> <p class="ql-block"> 玄鑒樓是一座重檐歇山頂?shù)亩訕情w式建筑。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通高17米,由樂樓(神樂樓)、戲臺、影壁墻組成?!靶笔巧願W微妙,不可領悟的意思,“鑒”本意為鏡子,有“教訓、對照”之意,這里指的是警示自身,告誡世人觀照自己行為之意。這里給人以強烈的警戒之感,也正是典型的城隍文化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其斗拱構件靈活多變,樓頂脊剎的孔雀藍琉璃工藝精湛,樓下拱形門洞兩側裝飾有象駝寶瓶。在1999年被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評為全球最精美的100處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戲樓和影壁在背面,與主樓梁柱相連接。戲臺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面闊五階,進深一間,共計兩層。此為過道式戲臺,即在兩邊凹槽上搭木板便形成戲臺。每年農(nóng)歷五月百姓在此唱一個月戲來祭祀城隍爺,因此它又稱為酬神戲臺。兩側建琉璃影壁,斜向呈八字形,壁面鑲嵌琉璃麒麟圖,采用高浮雕塑制手法。</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位于山門內一進院東、西兩側,為二層歇山式建筑,用于行晨鐘暮鼓之事。鼓樓,傳統(tǒng)僧廟建筑群中都設置的建筑,一般位于山門西側,上陳鼙鼓,以施昏暮,構成晨鐘暮鼓之習俗。</p> <p class="ql-block">鐘樓是寺廟建筑群中放置鐘的專用建筑,位置在山門東邊。</p> <p class="ql-block">顯佑殿即城隍廟的大殿,因為縣城隍受封顯佑伯而得名。建在1.2米高的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為元代遺構。</p> <p class="ql-block">山墻及后墻上繪制有精美的壁畫,講的是城隍爺每年三次出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著榆次城隍爺“監(jiān)察司民顯佑伯”,據(jù)傳以北宋名相寇準為原型,象征公正嚴明。兩邊是侍從牛頭馬面及各位判官。城隍神是城池守護神,掌水旱吉兇、冥間事務,民眾祭拜祈福,獲保佑庇護,是民間宗教信仰具象體現(xiàn),慰藉心靈、寄托對平安順遂的祈愿 ;城隍神是“冥間地方官”,與現(xiàn)實地方官(縣衙官員 )“分陰陽而治”,縣衙管人間政務,城隍廟借宗教、民俗力量,在精神層面輔助治理,賞善罰惡、監(jiān)察司法,安撫人心,共同維護地方秩序,如古人認為二者在守護城池、推行道德教化上互為補充,在布局上縣衙和城隍廟常常相鄰所謂“左衙右廟”。</p> <p class="ql-block">寢殿是城隍爺和城隍夫人休息的地方。建于明弘治7年。面闊五階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寢殿與東西配殿由八字磚雕二龍戲珠影壁相連</p> <p class="ql-block">冥王殿是城隍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善惡有報”的形象化展示,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地獄”或“陰曹地府”。殿內主像為東岳大帝,另外還有十殿閻王和各地獄領管等。</p> <p class="ql-block">元辰殿是祭祀斗姆元君和六十元辰的殿宇。主神斗姆元君是眾星之母,兩側為六十太歲,它們是由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紀年方法:天干地支法,用此方法相配合確定每一年一個太歲。</p> <p class="ql-block">財神廟始建于清中葉,是由榆次聶店王家主持修復。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武財神為關羽和趙公明,文財神為比干和范蠡。此財神廟供奉的為財源宗祖:比干。兩旁分別為招寶天尊簫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