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蔣老師推薦”流動的調色板:從柯羅到印象派”這個畫展時,我一聽”法國“兩個字就惦記上了,一直想約人同行共賞,最終與莉莉一拍即合。<br><br>每次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我都會提前一個小時,先逛東湖(聽濤區(qū))。這一次,正值荷花盛放,正好晨聽綠柳與粉荷的私語。<br><br>聽說,很久以前的畫家,都是坐在畫室里搞創(chuàng)作、出作品的。那么,是誰在田野里畫下了第一道光?<br><br>帶著疑問,走進省博北門,走近北館二樓臨展廳,一秒被巨幅海報擊中。<br><br>一位陽光大男孩很熱情,不知是工作人員還是志愿者,主動上前幫我們拍合影,還抓拍到莉莉為我整理衣冠的瞬間。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跨越時空,鉆進19世紀的法國自然世界里。<div><br><div>66件精品畫作,為1867年至1907年間的法國藝術瑰寶,橫跨巴比松畫派、印象派與后印象派三大藝術運動,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從“崇敬”到“對話”,再到“重構”的哲學演進,藝術從此得以解放。</div></div><div><br></div><div>《流動的調色板——從柯羅到印象派》布展很美,特別設計了“畫中人”“楓丹白露森林”“莫奈的吉維尼花園”“梵高數字星月夜”等多處藝術裝置,等你到博物館“穿越”到19世紀法國藝術家的世界。</div> 當個”畫中人“,現(xiàn)場體驗繪畫的樂趣。 走進“楓丹白露森林” <b><font color="#ff8a00">01/風景的覺醒:走出畫室的畫家們</font></b><div><br>18世紀,畫家多困于畫室,借素描、色稿“重構”風景,以棕褐顏料摹仿自然,彼時“風景”僅為歷史、宗教題材的裝飾,默默烘托宏大敘事。</div><div><br>而浪漫主義思潮涌起,鄉(xiāng)村自然重被“發(fā)掘”,畫家們掙脫畫室束縛,奔赴鄉(xiāng)野,捕捉寧靜山川、蓬勃草木,還有農人日常。</div><div><br>筆端記自然,更藏對自由創(chuàng)作的熾熱向往。</div><div><br>19世紀初法國社會劇變,風景繪畫也迎來變革。學院美術中,風景常經畫室重構理想化,僅作神話、古代場景畫背景。法國畫家瓦朗謝訥推動下,風景畫地位提升,其學生貝爾坦成新古典主義風景代表,其觀察力與光線敏感影響學生柯羅。</div><div><br>同時,米歇爾、米查隆等在風景創(chuàng)作與主題處理上創(chuàng)新,作品色調暗、筆觸粗糲,寫實性強,與保羅·于埃、羅克蘭等浪漫色彩作品呼應 。</div> 《老橡樹》出自路易·雷米·希日斯韋薩,他以細膩筆法、擅繪樹木聞名,借風與自然對話,洞察木植語言。<div><br></div><div>畫里老橡樹居中心為絕對主角,寫實筆觸精準捕捉葉與褶皺,呈現(xiàn)撼人真實感,其與環(huán)境“配合”藏時間沉淀,細節(jié)可讀出孤獨,似畫家與柯羅的羅馬情誼 。</div> 《水車》由阿基里·埃特納·米查隆作于1834或1836年,他曾赴羅馬進修,此畫以暗咖色繪就,弱化人跡(細看人物前那一縷光),憑扎實寫生與技巧留質樸一筆。 <div><b><font color="#ff8a00">02/自然的邂逅:印象派先驅柯羅</font></b></div><div><br></div><div>人生是曠野?!铝_<br><br>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19世紀法國富家子弟,被譽為“印象派啟蒙祖師爺”與先驅,其風格深刻影響了梵高、莫奈等后世大師。<br><br>25歲(1821年)時,柯羅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貝爾坦學畫。新古典主義以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為范本,追求秩序、對稱,背景多為極簡風格。<br><br>當多數畫家在畫室雕琢模特與靜物時,柯羅率先覺醒“曠野基因”,成為“戶外寫生的早期倡導者”。<br><br>1825-1828年,柯羅赴意大利游學,在羅馬等地研習古典藝術的同時,深入探索自然光影與真實質感。<br><br>回到法國后,他開創(chuàng)“室內+戶外”的藝術混搭模式:將戶外寫生的鮮活素材帶回工作室,使作品既保留新古典主義的嚴謹構圖,又融入自然觀察到的細膩光影與柔和色調。<br></div> <div>《芒特(夜色)》,是柯羅的代表作。樹木作前景當幕布,他營造出植物花邊的效果,后面的芒特教堂在塞納河上投下精妙的倒影。前景少女,頭上鮮艷的橙色,吸引觀眾的視線。順著少女的動作和視線,你就能找到樹上的少年,顯然他們正在摘果子。</div><div><br></div>通過對樹木、教堂、人物等元素的刻畫,營造出靜謐且富有詩意的鄉(xiāng)村氛圍,展現(xiàn)了柯羅對自然與人文融合之美的獨特理解。 ?柯羅的《芒特(清晨)》,作于1865至1868年間,紅色帽子是點睛之筆。<br> ?柯羅的《春日的林間小徑》,作于1860至1870年間。那一縷陽光,溫暖人心。 ?柯羅的《沼澤》,作于約1870年,湖水、倒影、人物與植物、人物與動物之間的呼應。<br><br> <p class="ql-block">《陣風》,<span style="font-size:18px;">柯羅</span>于 1865 - 1870 年間創(chuàng)作??铝_天性憂郁、沉靜,慣繪平靜風景。1860 年后受荷蘭畫家啟發(fā),轉向風主題并獲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作中,他借空曠荒蕪風景,依風向引導構圖與筆觸走向,營造動感場景。主角是被狂風吹倒的樹木,似要壓向被風裹挾的婦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羅未營造悲劇氛圍,而是聚焦天空的白、灰、淺藍色,以及畫面下部的栗色與暖黃色?!蛾囷L》彰顯了他在風景畫領域的卓越才華。</p> 柯羅的《湖:夜景》深深地吸引了我,太喜歡那種寧靜之美。<div><br></div><div>畫面采用柯羅標志性構圖:一半被樹木幕布遮擋,另一半展現(xiàn)月夜星空。月光穿透云層,暖色調勾勒云影,繁星倒映湖面,漣漪隨光影波動,一葉小舟靜泊月下。他以浪漫主義筆觸,構建出詩意的夜景世界。<div><br>雖研習傳統(tǒng)技法且受意大利游學影響深遠,柯羅始終探索將戶外寫生的視覺情緒融入創(chuàng)作,此作即呼應浪漫主義風格。他極少描繪夜景,靈感多源自詩人阿方斯·德·拉馬?。?790~1869)的名作《沉思集》。</div></div> 有一夜,<br>還記得嗎?<br>我倆悄悄地蕩槳,<br>波之上,<br>晴空之下,<br>聽不到別的聲音,<br>只遠遠地能聽到蕩舟人半棹悠揚,<br>拍著你的微波,<br>和諧相應。<br><br>忽然有一種妙音,<br>人間世從未曾有,<br>引起了回聲反射,<br>驚破湖岸的沉酣;<br>湖水凝神靜聽著,<br>我那心愛的歌喉,<br>迸發(fā)出這樣的一番詠嘆:<div>“光陰呵,停止飛行!<br>你呵,作美的良宵,<br>也停住,莫像水一般重溜!<br>這瞬息的妙味呵,<br>讓我們仔細領略,<br>領略這一生最好的時光!<br><br>—— 拉馬丁</div> <b><font color="#ff8a00">03/棲居的詩篇:巴比松畫派</font></b><div><br>19世紀30年代起,受柯羅等先驅影響,巴黎年輕畫家紛紛走出畫室,投身森林田野寫生。位于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巴比松村莊,因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成為他們的戶外創(chuàng)作基地。</div><div><br>這些畫家雖風格各異,卻都癡迷戶外寫生,因此后人將此類以自然寫實的手法描繪鄉(xiāng)村風景和田園生活的畫家,稱為“巴比松畫派”。</div><div><br>擁有法國最古老的森林——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巴比松村莊,堪稱畫家們的夢中情地。茂密的森林、波光粼粼的池塘,閃耀著自然的光彩。草地上牛羊正悠閑吃草、農民在收割稻草,一切都是鮮艷生動的。</div><div><br>畫家們在此化身“自然生活記錄官”,拋棄歷史題材,轉而描繪農夫勞作、綿羊飲水、渡船行舟等日常場景,每一幅畫作都帶有生活的氣息。</div><div><br>如康斯坦·特魯瓦永的風景畫和動物畫,被后人視作是19世紀法國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他的作品里,常能看到濕潤的土地、秋日的樹林以及暖煦的陽光。</div><div><br>畫家們將巴比松積累的光影經驗帶往法國各地。其中,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尤擅以靈動筆觸表現(xiàn)水的光影,法國作家左拉稱他是“真實描繪塞納河畔與瓦茲河畔的杰出畫家”。</div><div><br></div><div>1857年,他更將平底船“波丹號”改造成水上畫室,把創(chuàng)作基地直接搬進自然,實現(xiàn)沉浸式寫生。</div> 畫家們的朋友圈 巴比松畫派熱衷描繪自然,強調真實捕捉戶外光影與氛圍。<div><br></div><div>畫面中,藍天、樹木、草地構成寧靜鄉(xiāng)野場景,人物點綴增添生活氣息,筆觸細膩,色彩柔和,傳遞出自然的靜謐與生機。</div> 《水塘》<br>西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1812 - 1867)作于 1842 - 1843 年。畫面里,水塘邊姑娘、低矮植被、石塊環(huán)境,與遠處樹木形成對比;灰藍天、濃黑土地、晚霞橙黃余暉交織,營造出夕陽下溫暖寧靜氛圍。雖畫幅不大,卻因全景構圖與細膩表達,具不朽質感 。<div><br></div><div>盧梭深諳光線運用,借樹影婆娑與水體構圖(其作品標志性元素),以法國中部勒貝里地區(qū)風光為主題,用自由濃重筆觸、灰暗色調,呈現(xiàn)自然活力與野性神秘。1851 年起,這幅畫讓他廣受關注,助其成為巴比松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div> 以西奧多·盧梭為核心的巴比松畫派,用顏料定格靜謐鄉(xiāng)野、質樸村舍與勞作身影,著力于記錄自然本身生長、消亡的過程。印象派的視覺革命以未調和的純色、粗糲的筆觸直接描繪變幻光影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印象,為風景繪畫帶來了現(xiàn)代性體驗的轉變。<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04/光與色的辯證:印象派與后印象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美術發(fā)展,火車便利出行、管狀顏料便攜易用,讓畫家得以走出畫室,戶外寫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奧古斯特·雷諾阿、卡米耶·畢沙羅等借勢而起,突破傳統(tǒng),革新風景畫,形成新的藝術流派——印象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4年,他們不滿官方沙龍束縛,自辦展覽(首屆印象主義畫展),展出含《日出·印象》在內近4000件作品。評論家曾以“印象”譏諷,沒想到叛逆青年們欣然接納,“印象派”由此定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印象派誕生,莫奈、雷諾阿、畢沙羅等借新創(chuàng)作自由,以各自風格革新風景畫,同歐仁·布丹一脈相承,捕捉光線、用明亮色彩,將法國從城市到鄉(xiāng)野、高山到海濱的多樣風貌,在作品中盡情呈現(xià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捕捉瞬間視覺印象,用明亮色彩繪自然意象,弱化清晰線條與細致刻畫,自帶獨特美感。網傳“越遠越好看”的調侃,恰是對其風格的有趣呼應。</p><p class="ql-block"> </p> ?《盧浮宮》<br>卡米耶·畢沙羅 | 作于1902年 布面油畫 畢沙羅受克勞德·莫奈《魯昂大教堂》啟發(fā),1900年寓居巴黎西岱島時,從多樣視角繪盧浮宮這一標志性景觀,著重呈現(xiàn)建筑正面與塞納河上藝術橋。<div><br>圍繞此主題,畢沙羅結合季節(jié)變化創(chuàng)作多系列作品,重拾19世紀70年代印象派小筆觸技法,借鮮亮且相對獨立的色彩構建畫面。他以研究氛圍效果為繪畫核心,更關注水、天空這類易逝自然元素,城市描繪居次位,畫中遠處盧浮宮似漂浮于河岸樹頂之上。</div> ?《盧浮宮》(局部)<br> 《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 路易·克勞德·帕維奧(Louis Claude Paviot,1872 - 1943) - 創(chuàng)作時間:1900年<div> <br>作者生于里昂,定居巴黎,以風景、城市景觀、裸體畫及花卉靜物畫聞名。</div><div><br></div><div>這幅作品里,香榭麗舍大街兩側梧桐樹葉火紅,映紅天際,落葉染彩道路,呈現(xiàn)秋日景致。其輕快筆法與對季節(jié)光線的關注,可見印象派影響。</div> ?《香榭麗舍大街》<br>讓-弗朗索瓦·拉法埃利 ?《冬夜:貝特里庫爾,蘭斯近郊》<br>阿爾芒·蓋里 |作于1894年 布面油畫<div><br><div>蓋里常繪香檳與阿登地區(qū)風景,尤其鐘情雪景。他愛在雪天漫步蘭斯近郊,筆下雪景如“世界盡頭”:遠處村子在潔白中靜止,斜陽映雪,光芒耀眼,灑在屋舍白屋頂;麥秸垛似結冰,頂白帽;雪地僅余馬車痕跡,蹄印、輪印清晰;唯有覓食鳥兒,為這幅靜謐雪景添一絲生氣。</div><div><br></div></div> 《香檳地區(qū)的羊舍》 - 作者:阿爾芒·蓋里(Armand Guéry,1853 - 1912) - 創(chuàng)作時間:約1875 - 1900年<div> 蓋里常繪蘭斯鄉(xiāng)村風光,此作卻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聚焦羊舍內部——當地常見的綿羊養(yǎng)殖場景。</div><div><br></div><div>畫面呈現(xiàn):羊舍光線昏暗(利于牲畜休憩),這座一戰(zhàn)前的老建筑,疑似由白堊土、石板與木材搭建,橫梁支撐屋架與草料區(qū);左側射入的日光,照亮牧羊女與滿載草料的手推車。 </div><div><br></div><div>顏料層極薄,近看可見畫布上的白色草圖痕跡與布面紋理,很有立體感。作品兼具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呼應蘭斯原野綿羊養(yǎng)殖的普遍性。</div> 《里勒—亞當橋,又名老橋》馬克西姆·莫弗拉作于1900年。他曾在英經商,1884年返法后受印象派影響,成為后印象派重要畫家,1893年首入蒙馬特“洗衣船”。他擅繪風景與海景,偶用畢沙羅、西斯萊點彩技法。畫中三拱石橋,在蔥郁樹木間跨河而立,河面映樹影,樹隙漏藍天,自然寧靜交融。 莫奈·日出印象 <div>“為了看,我們必須忘掉 我們所看的東西的名字?!?——克勞德·莫奈</div> 親愛的朋友,剛剛你閉眼時,<br>腦海里出現(xiàn)的畫面,就是“印象”派。<div><br></div> “莫奈的吉維尼花園” <div>后印象派畫家古斯塔夫·盧瓦索,1903年創(chuàng)作《諾曼底開花的蘋果樹》。他熱衷表現(xiàn)四季更迭,常繪同一果園、花園的不同風貌。此作中,他以細膩筆觸賦予空氣與天空透明質感,生動勾勒出枝葉花草在風中搖曳的姿態(tài),仿佛能聽見沙沙輕響,盡顯對自然的敏銳感知與獨特藝術表達。</div> 看局部、看細節(jié)、看人物在風景中的比例 局部 ?《落日殘陽(莫爾加)》<br>馬克西姆·莫弗拉 | 作于1899年 布面油畫<div><br><div>莫爾加,地處布列塔尼克羅松半島,素有“世界盡頭的半島”之稱。畫家以印象派逗號形筆觸,生動捕捉落日余暉下的海岸風光——暖光籠罩的懸崖、起伏的藍色海面、浪花輕吻沙灘,夕陽在海面灑下點點金光,遠處海岸線若隱若現(xiàn)。</div><div><br></div><div>莫弗拉將戶外寫生升華為藝術信仰,盡顯印象派對光影的精妙詮釋。</div></div> 找到海報上的畫了,與《落日殘陽》合個影。 《紅色海難》 <p class="ql-block">“梵高數字星月夜”</p> 120多年前,柯羅與印象派畫家便如“氛圍感之神”,將稍縱即逝的美好,定格畫布。<div><br></div><div>圖片難載真跡全部魅力,66幅原作的頂級筆觸,靜待你親臨品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