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6日早起,又去寧醫(yī)大、解放軍第五醫(yī)院外晨跑,早餐后與夫人隨團前往水洞溝觀光。4萬年前,西伯利亞阿爾泰人,為了抵御嚴寒的侵襲,聚集向南遷徙,來到了水美草肥的水洞溝,在這里繁衍生息,隨著時光的變遷,自然條件的逐步惡化,特別是大地震的破壞,這里生靈涂炭,已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但這里卻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史前文化。這一文化遺址位于現(xiàn)寧夏銀川市濱河新區(qū)103省道旁,南距靈武縣30公里,西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整個水洞溝景區(qū)北依綿綿明朝長城與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接,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最早進入系統(tǒng)研究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被譽為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歷史交流的見證地。該景區(qū)依托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與長城而開發(fā),是一個集科考、觀光、休閑、探秘、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區(qū),2002年開始建設,2006年4月對外試營業(yè),2007年4月28日對外正式開放。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2015年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的腳步踏上這片土地,仿佛能聽見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碰撞聲與明代戍卒的號角聲在風中交織。歲月在這里疊印出奇妙的層次,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四萬年前的石器鋒芒尚未完全褪去,明代的長城烽燧又在黃土上刻下軍事文明的印記。景區(qū)內(nèi)不僅有遠古遺存,還保留著北方明長城、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古跡,構(gòu)成了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來到實景體驗廳,體驗廳以聲光電多媒體技術(shù)還原了四萬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動態(tài)投影在巖壁上勾勒出狩獵的剪影,展柜里陳列著刮削器、尖狀器等石器,那些經(jīng)過精細打制的石刃,在燈光下泛著冷冽的光澤,讓人直觀感受到先民與自然抗爭的智慧。這里出土的器物中,既有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的典型風格,也蘊含著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元素,印證了遠古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從影片的解說,到四萬年古人類情景的再現(xiàn),那些滄海桑田的畫面,足以給我震撼,讓我感嘆生命的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 參觀張三小店,不僅讓我看到了水洞溝村的茅草屋客棧,室內(nèi)陳列有德日進、桑志華(法國)、裴文中、賈南坡(中國)四位中外考古學家的照片與手稿。更了解到他們發(fā)現(xiàn)和挖掘水洞溝遺址的豐功偉績。正是他們在 20 世紀 20 年代的發(fā)掘,讓水洞溝遺址震驚了世界考古界。而張三這位本地農(nóng)民正是當年他們的向?qū)Ъ娣繓|,這位普通農(nóng)民也因此在考古界青史留名。</p> <p class="ql-block"> 玻璃展柜里還擺放著當年發(fā)掘時的工具復制品,粗糲的木質(zhì)手柄與金屬鏟頭,讓人聯(lián)想到考古學家們在風沙中俯身勘探的身影。小店的墻壁上掛著一幅舊地圖,標注著遺址發(fā)掘點的坐標,時光在此處仿佛倒流,將近百年前的考古現(xiàn)場與當下的參觀者悄然連接。</p> <p class="ql-block"> 我們穿過一片沙棗林,抵達了水洞溝遺址實地發(fā)掘點。這里的黃土層被保護性地圈圍起來,露出的剖面能清晰看到不同地質(zhì)年代的沉積。我們看到一處凹陷的土坑,據(jù)說這里曾出土過大量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如今地表仍能偶爾發(fā)現(xiàn)先民遺留的石片。蹲下身細看,干燥的黃土中果然嵌著幾塊棱角分明的碎石,指尖觸碰到石面的瞬間,仿佛與四萬年前的手藝人有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握手。遠處的丘陵溝壑縱橫,正是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曾孕育了黃河流域最早的人類文明之一。</p> <p class="ql-block"> 跟隨導游我和夫人來到明長城,這段長城以黃土夯筑而成,墻體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侵蝕,仍保留著雄渾的氣勢。長城之外便是內(nèi)蒙古的轄區(qū)了。墻體上密布著大小不一的孔洞,據(jù)說是當年戍卒插放兵器或搭建瞭望臺留下的痕跡。登上一處稍高的墩臺,俯身望去,長城像一條黃土巨龍,在起伏的丘陵間伸向遠方,南側(cè)是寧夏的農(nóng)田村落,北側(cè)則是內(nèi)蒙古的草原戈壁,一道墻體,隔開了兩種地貌,也劃分了歷史上的農(nóng)耕與游牧文明交界線。一腳踏兩國(現(xiàn)為內(nèi)蒙和寧夏),體驗著歷史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從長城下來,步行在紅山湖木棧道上,看長城邊的綠州,滿溝的蘆葦,你不能不感嘆生命的奇跡!坐船游紅山湖(修筑長城取土溝演變而成),看湖邊長城的殘垣破壁,你卻暢游其中,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從游船下來,坐一段駱駝車,坐一段馬車,坐一段拖拉機觀光車感受西北吆喝的味道,聽一聽西北的民歌除了不言而喻的愜意,我不能不贊嘆景區(qū)管理者的深邃眼光,在滄桑、荒涼的景觀中配上原始、古樸的交通工具,讓游客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這是恰到好處。</p> <p class="ql-block"> 馬車停在藏兵洞入口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山堡馬市遺址,幾尊鑄鐵的商販與牧民雕像立在土坡上,十余間仿古商鋪分布在狹窄的山谷內(nèi),重現(xiàn)了明代長城腳下茶馬互市的熱鬧景象。</p> <p class="ql-block"> 進入藏兵洞,一股陰涼的濕氣撲面而來。洞內(nèi)通道蜿蜒曲折,猶如迷宮,各式機關(guān)陷阱令人眼花繚亂。腳下的石板可能是翻板,踩錯位置便會墜入暗坑;頭頂?shù)氖p藏著滾石裝置,拉動繩索即可砸向入侵者;墻壁上的射箭孔設計精巧,戍卒可在暗處瞄準敵人而自身不受傷害。導游用手電筒照亮一處凹陷的石壁,那里還殘留著明代士兵用的油燈燈座,煙熏的痕跡清晰可見。更令人稱奇的是,洞內(nèi)竟設有糧倉、水井、兵器庫,甚至還有通氣孔,完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地下軍事要塞。行走其間,仿佛能看見當年士兵們在幽暗中屏息待命的場景,古人的軍事智慧在此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酒店,在寫這篇游記時,我不得不感嘆水洞溝之旅是一場心靈之旅,是穿越四萬年,體驗500年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