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血脈里的山河:永不褪色的平山記憶</p><p class="ql-block"> 在太行山的褶皺里,平山縣的每一塊土地都鐫刻著滾燙的誓言??箲?zhàn)時期,那首口口相傳的民謠,像一把淬火的鋼刀,深深扎進歷史的肌理?!白詈笠煌朊祝腿プ鬈娂Z;最后一尺布,送去作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送到擔(dān)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這民謠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四句直白如土的話語,卻在歲月長河中激蕩出撼人心魄的回響。</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碗米,或許是山民們窖藏一冬的口糧。當軍糧告急的消息傳來,他們將米缸底掃得簌簌作響,捧著帶著體溫的米粒,看著子弟兵們背著糧袋遠去的背影。那是全家老小忍饑挨餓也要守護的信念,是明知前路艱辛,卻依然選擇把希望托付給正義的果敢。他們或許不懂深奧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卻明白,這一碗米承載的是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尺布,或許是新嫁娘壓箱底的嫁衣料子,或許是老母親攢了多年的織布心血。但當軍裝緊缺的消息傳來,剪刀毫不猶豫地落下。細密的針腳里,縫進的是對戰(zhàn)士的牽掛,是對勝利的期盼。每一塊布料都在訴說:我們沒有槍炮,但我們有雙手,有滿腔的熱血,要為守護家園的英雄們披上戰(zhàn)甲。</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件老棉襖,裹著歲月的褶皺和家族的體溫。當擔(dān)架隊在寒風(fēng)中穿梭,老人們顫抖著雙手,將這件最厚實的御寒之物蓋在傷員身上。那一刻,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會在冬夜里挨凍,只愿用這點溫暖,為年輕的生命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這不是普通的棉被,而是父老鄉(xiāng)親們用赤誠之心編織的生命之網(wǎng)。</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個親骨肉,是父母掌心的寶,是家族血脈的延續(xù)。但當戰(zhàn)鼓擂響,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毅然將孩子送上戰(zhàn)場。送別時,沒有嚎啕大哭,只有一句“平安回來”的哽咽叮囑。他們知道,這一去,或許就是永別,但為了千千萬萬的家,為了山河無恙,必須有人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 平山民謠里的“四個最后”,不是偶然的奉獻,而是刻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家國大義。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無數(shù)像平山百姓這樣的普通人,用最質(zhì)樸的行動,詮釋著對祖國最深沉的愛。他們沒有留下姓名,卻用生命在歷史的豐碑上鐫刻下永恒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如今,硝煙早已散盡,但平山民謠里的精神依然鮮活。它提醒著我們,和平年代的每一寸安寧,都來之不易;國家的每一次前行,都離不開無數(shù)普通人的默默付出。這份血脈里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征程上奮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