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蜩螗夏至唱高音,棄甲保身藏樹林。</p><p class="ql-block">驚嘆一鳴聲不斷,明白萬次顯雄心。</p><p class="ql-block">啞巴守口只為愛,地下數(shù)年苦自吟。</p><p class="ql-block">假象亂真成錯覺,金蟬脫殼本難尋。</p><p class="ql-block">今天夏至,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10個節(jié)氣。斗指午;太陽黃經(jīng)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jié)。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lt;/p> <p class="ql-block">知了,其實很多人并不知了,立夏后,有活力的蟬開始出土,“棄甲保身藏樹林,蜩螗夏至唱高音”。夏至前后雄蟬開始引亢高歌,吱吱鳴叫,蟬鳴是用膜振發(fā)聲,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頻率可達120分貝,超級的噪音制造者,令人驚嘆令人憂,是動物界最有效的聲學系統(tǒng)之一,醫(yī)學上耳鳴稱為蟬鳴。有趣的是,一棵數(shù)上往往有十幾只甚至更多的知了,但它們的鳴叫聲是如此的同步,如此的協(xié)調(diào),就如同一個知了在鳴叫一樣,而其聲音的量級又遠遠大于單個知了發(fā)出的“鳴叫”聲。雄蟬叫不停,意在誘雌蟬交配。而雌蟬的不會鳴,稱“啞巴雌”。在交配受精后,雌蟬,就用像劍一樣的產(chǎn)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chǎn)在小孔里,幾周之后雄蟬和雌蟬就“鞠躬盡瘁”。由于季節(jié)的變化,樹枝枯萎,落到地面,被泥土深埋,卵才真正開始發(fā)育,并慢慢形成幼蟲。</p> <p class="ql-block">假象造成錯覺,給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就如蟬脫殼,造成其他動物或人的錯覺。在東山島木麻樹林,在夏天就經(jīng)??吹较s殼,我們撿了做藥。蟬是很難抓得到的,記得小時好玩,是用膠燒熔貼在竹桿去粒貼蟬,捕到了,塞進黃豆燒烤,吃了還很香。那時只為吃,不懂營養(yǎng),寫這文查是才“知了“:蟬不但可以食用,古代《禮記》中就有食蟬的記載,當時蟬不僅是一般平民的食品,而且成為君王貴族筵席上的佳饌,有不少地方保留著食蟬的習俗。蟬的食法多樣,既可燴炙,也可煎炸。它和蚯蚓、蚱蜢、螞蟻、豆蟲、蠶蛹、蝎子、蜂蛹等昆蟲一樣,均為高蛋白食物。據(jù)營養(yǎng)師測定,蟬含蛋白質(zhì)高達72%,不失為一種天然的營養(yǎng)品。</p> <p class="ql-block">錯覺是將實際存在的事物感知為與實際不符的扭曲形象,感知結果失真?:如將靜止的樹木視為移動,或認為鐵塊比同重量的棉花更重。??如入眼這張照片,雖是糊圖,似乎一個人在看書,是和尚念經(jīng)也好,是尼姑誦經(jīng)也好,唯妙唯俏??衫罂拷倏?,恍然是河里十塊石頭,一個不少,明明白白,并非“看書”。喜歡攝影和玩手機的都知道,個性化設置中一種手段,就是故意讓圖像或照片模糊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清晰度和細節(jié)?,給人以錯覺,成為另類“圖象。有時“錯覺”也是一種藝術,有時可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金蟬脫殼”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fā)覺;或比喻事物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讀唐代李端《寄廬山真上人》“高僧無跡本難尋,更得禪行去轉(zhuǎn)深”,詩人滿懷崇敬之情地說,世上的高僧就像天邊的行云,來無蹤去無影,很難尋覓到其蹤跡。而這位真上人更是潛心修禪,很難謀面。</p><p class="ql-block">蟬何不如此,從幼蟲在地下修煉數(shù)年,成蟬一旦出土(出山)上樹,脫殼就溜了,吱吱叫個不停,還真一鳴驚人。</p><p class="ql-block">小小之蟬,就有多少人生哲理,您知了,知了嗎</p> <p class="ql-block">汕頭市南澳島青澳灣北回歸線標志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