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幾天前,偶然翻閱到臨海農(nóng)商銀行同行的朋友圈,一張滿桌堆疊《侍母記》的照片躍入眼簾。聽聞這是該行為員工精心準(zhǔn)備的讀物,旨在通過書中故事傳遞“做事先做人”的人生哲理,以“掃家門方知掃天下”的古訓(xùn)啟迪員工心靈。如此別具一格的企業(yè)文化建設(shè)方式,瞬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并且是“侍母記”這個質(zhì)樸而深情的書名,更如磁石般吸引著我。我當(dāng)即向同事討要一本,迫不及待想要走進書中的世界,探尋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溫情與孝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到朋友寄來的快遞,拆開包裹的瞬間,《侍母記》書名立即吸引了我,我立馬拜讀起來。</p> <p class="ql-block">盡孝陪伴是這本書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本書講的就是一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孝”字,全是作者及家人精心細(xì)心耐心愛心陪著老母親過日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屈呂富是1963年出生,80年代初的高中生,也是個在農(nóng)村打拼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是第四屆“臺州好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里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大場面,就是把2015年12月19日,母親85歲開始寫,到2024年2日22日老母92歲終老謝世,這八年里,和家人一起照顧老母親終老期間的生活起居、看病抓藥這些瑣碎事兒,用103篇日記的形式,有感而發(fā)地記錄下來。但就是這些家長里短的話,字里行間熱乎乎的,每一筆都透著對母親的惦記,越讀越讓人心里發(fā)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讀完特別有感觸,合上書還一直琢磨作者照顧老人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故事。人家本來住在城里,為了方便伺候老母親,直接搬回農(nóng)村老家,天天守在老人身邊。哪怕生意再忙,也雷打不動往母親屋里跑,陪伴老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良好的家風(fēng)家訓(xùn),是作者一路盡孝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呂富能這么用心盡孝,全靠家里一代代傳下來的好家教。雖然父母當(dāng)年家里窮,沒念過書,但他們用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啥是孝順,這些道理就像種子,早早種在了他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看他寫的日記,到處都能看到父母言傳身教的影子。小時候父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都記在心里,后來照顧老母親時,自然而然就照著做了。孝順對他來說,早就不是硬著頭皮完成的任務(wù),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習(xí)慣。</p> <p class="ql-block">家人共盡孝道,侍母甘苦與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中目不識丁卻心地純善的妻子,攜手同樣心懷孝心的兄弟姐妹,再加上晚輩們真誠的敬老之心,一家人勁兒往一處使,共同凝聚起侍奉母親的溫暖力量 。這份齊心協(xié)力的孝心,讓每一天的陪伴都充滿溫度,也讓平凡的日子閃耀著動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孝心接力棒,傳到小輩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中代代相傳的良好家風(fēng)家訓(xùn),就像溫暖的火炬,穩(wěn)穩(wěn)地交到了晚輩手中。如今一家四代同堂,從長輩到小輩,每個人都在用行動踐行孝道。這種孝心的接力傳承,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溫馨與力量,也讓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高考落榜生的逆襲:文商雙優(yōu)的奮斗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喜歡讀這本書,除了被作者的孝心感染外,還有一個原因,那時作者的文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dāng)年屈呂富高中畢業(yè)后,參加高考,雖然落榜了,但他一直沒放棄讀書學(xué)習(xí),多年堅持給報刊寫稿投稿,沒錢買郵票,就上山砍柴到街上賣掙錢買??恐@份持久熱愛,他不僅練出了好文筆,還成了臺州市作家協(xié)會的一員。他寫的《侍母記》記錄照顧母親的日常,文字真誠又有思考。更厲害的是,他在寫作之外,還把企業(yè)經(jīng)營得紅紅火火,在行業(yè)里做出了大成績,文學(xué)和經(jīng)商都干得出色。</p> <p class="ql-block">讀侍母記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我們國家人口己進入老齡化時代。老人如何健康快樂又有尊嚴(yán)地度過晚年,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成了社會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人們的生活習(xí)慣使許多老人仍然選擇居家養(yǎng)老。而當(dāng)下,當(dāng)年的獨生子女,如今進入中年,是家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產(chǎn)生了老人希望居家養(yǎng)老與兒女有心但無力照顧的突出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及每個家庭的思考,要象辦幼兒園,重視小孩參加各類興趣班一樣的熱情和精力,給老人以最有尊嚴(yán)的臨終關(guān)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捧讀《侍母記》時,愧疚如潮水般將我淹沒。往昔歲月里,雙親健在之際,我因工作遠(yuǎn)走他鄉(xiāng),未能常伴膝前盡孝。父母暮年的衣食起居、日常照料,全靠我姐姐悉心操持。每當(dāng)憶起這些,心中便泛起陣陣隱痛,對姐姐的敬重與感激之情,也在心底愈發(fā)深沉與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