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現(xiàn)為江蘇省省會、長三角核心城市,以‘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著稱。其城市風貌融合了六朝煙雨的古典韻味與現(xiàn)代化都市活力,現(xiàn)存明城墻、中山陵、夫子廟等文化地標,構(gòu)成‘山水城林’交融的獨特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城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稱“南京明城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南京城墻南京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的重要國家工程,始建于1366年,歷時長達21年修建而成。該城墻是世界現(xiàn)存最長、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磚石構(gòu)造的城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首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稱天闕山、仙窟山、牛頭山,主峰海拔242.9米,面積近5平方千米,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現(xiàn)為牛首山景區(qū),景區(qū)面積為10.99平方千米。牛首山因山頂東西雙峰相對峙恰似牛頭雙角而得名,民間又稱為“牛頭山”,由于開山采石西峰山體受損,現(xiàn)今僅存東峰。牛首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之一,以“長期安奉世界佛教最高圣物—佛頂骨舍利”為主題,利用原有礦坑建地宮,長期供奉佛頂骨舍利。牛首山佛禪文化深厚,以“世界佛教文化新遺產(chǎn)”為定位,唐代法融禪師在此開創(chuàng)牛頭禪,是佛教牛頭禪宗的的開教處與發(fā)祥地,從南朝到唐有寺廟30多座,南朝梁代佛教盛行,與清涼山、峨眉山并為圣道場地,是唐代三大道場之一。南京市“十二五”期間對牛首山進行開發(fā)保護,建設“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以“補天闕、修圣道、藏地宮、現(xiàn)雙塔、興佛寺、弘文化”為核心設計理念,全面保護牛首山歷史文化遺存,修復牛首山自然生態(tài)景觀。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的主要景點有佛頂宮、佛頂塔、佛頂寺、舍利大殿、舍利藏宮、南唐二陵、宋代岳飛抗金故壘、明代弘覺寺塔、摩崖石刻、鄭和墓等。1995年,牛首山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森林公園。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于201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7年被確認為“江蘇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玄武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南京市玄武區(qū)的AAAA級景區(qū),玄武湖位于中國南京市玄武區(qū),東枕紫金山,西依明城墻,南臨九華山,北連南京站,是國家級鐘山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后,南京政府將玄武湖定位為大型文化休息公園,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和改造。玄武湖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國家重點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qū),江蘇省首家掛牌的“書香公園”,江蘇最美水地標—水景觀,被譽為金陵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棲霞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稱棲霞古寺,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漢傳佛教重點寺廟。棲霞寺坐落于棲霞山中峰西麓,占地面積40余畝,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棲霞寺最初由明僧紹捐宅為寺,因其號棲霞,故命名為“棲霞精舍”,隋朝時吉藏在此創(chuàng)立我國佛教三論宗,梁朝時僧朗在此處弘揚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唐代時期棲霞寺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叢林”。棲霞寺于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次年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現(xiàn)任方丈為隆相法師。1988 年棲霞寺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明征君碑及千佛崖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夫子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名為“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廟”,簡稱文廟,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北岸貢院街,與吉林文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并稱“中國四大文廟”。南京夫子廟起初是承擔文教功能的古建筑群,民國時期作為市政府辦公區(qū)域和戲曲文化中心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革開放后逐漸成為中國著名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景點有大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敬一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夫子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在南宋建炎時期,南京夫子廟受戰(zhàn)火摧毀,直至紹興年間才陸續(xù)修復,并新建了貢院,形成由孔廟、學宮和貢院組成的古建筑群。明清時期,由于鄉(xiāng)試和會試的舉辦,南京夫子廟越發(fā)繁榮。在清朝咸豐年間、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文革時期,南京夫子廟主體建筑被損毀,直至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為保護文化遺產(chǎn),聘請專家進行研究規(guī)劃,并撥款進行重建,歷經(jīng)20余年的修繕,先后恢復建設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經(jīng)閣、江南貢院、烏衣巷等20余處建筑。南京夫子廟占地面積26300平方米,其中軸線由文廟和學宮兩大部分組成,左右對稱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矗立著大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敬一亭等建筑,是一座既有明清風格,又有廟市街景特色的古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夫子廟是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1年12月,南京夫子廟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1月,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游局列入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qū)名單,2010年,晉升為國家AAAAA級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景區(qū)入選“非遺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成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南貢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稱南京貢院、建康府貢院,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區(qū)南京夫子廟學宮東側(cè),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qū)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江南貢院是南京著名景點之一,也是古代科考的一座現(xiàn)存標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秦淮風光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淮河(英文名:QinHuai River),古稱龍藏浦、淮水,秦以后始有秦淮之名。秦淮河是長江下游右岸的一條支流,位于中國江蘇省西南部的南京市,為南京最大的地區(qū)性河流,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全長110千米,流域面積約2684平方千米。有南北兩源,南源出溧[lì]水縣東蘆山,稱溧水河;北源出句容縣寶華山,稱句容河。兩河于江寧縣西北村匯合,入南京市區(qū)后在通濟門外歧分為內(nèi)秦淮和外秦淮,內(nèi)、外秦淮于西水關(guān)外合流,在三汊[chà]河匯入長江。主要支流有句容南河、中河、北河,湯水河和運糧河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來南京別忘了去十里秦淮的風光帶看看,這是個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鄉(xiāng)土人情、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節(jié)慶文化于一體,不僅是南京歷史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傳統(tǒng)古街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瞻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稱大明王府、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及留園并稱為“江南四大名園”。瞻園位于南京市瞻園路128號,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建筑面積9600平米,園林綠化面積15500平米瞻園是南京現(xiàn)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園林有明清古建筑群、北宋太湖石、清幽的樓榭亭臺假山等。瞻園分東、西兩個部分,大門(南門)在東半部,門上懸一大匾書“金陵第一園”,進門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銅像,其中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東瞻園的主要參觀點,里面陳列著天父上帝玉璽、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寶劍、石槽等文物。瞻園西部的園內(nèi)古建筑有一覽閣、花籃廳、致爽軒、迎翠軒及回廊,這些建筑和回廊把西瞻園分成五個小庭院和一個主園,而假山是全園的主景和骨干,南、北、西各有一座假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閱江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閱江樓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獅子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南京閱江樓景區(qū)的主要景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樓”之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靜海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獅子山西南麓,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下西洋的功績所敕建,賜名“靜?!?意為四海平靜(祈求太平)。靜海寺建造之初占地約30畝,各類殿堂80間,鄭和晚年一度在該寺居位,下西洋帶回的一些奇珍異物供養(yǎng)于寺內(nèi)。靜海寺歷經(jīng)戰(zhàn)火,幾修幾毀,1937年日軍一把火,燒得僅存僧舍8間。1990年被辟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b></p> <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29日,中英鴉片戰(zhàn)爭之后,雙方在停泊于南京下關(guān)江面的英國軍艦上,清政府被迫與英方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是《南京條約》主要議約地,這座金陵名寺,卻因此蒙上了歷史恥辱,承受了國之哀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靜海寺內(nèi)的《南京條約》簽約史實展,以“從屈辱到自強”為主題,展出了《南京條約》,從談判、議約、訂立的歷史過程,揭示了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整個體系,以及帶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旨在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天妃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南京鼓樓區(qū)下關(guān)片區(qū)獅子山麓,建寧路旁,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清咸豐三年至十一年,南京天妃宮在太平天國運動至中華民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屢遭毀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4年7月以來,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下關(guān)區(qū)花費巨資重建開放。天妃即媽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海洋保護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據(jù)史書記載,明永樂五年(公元一四0七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利回國,為感謝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照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建“天妃宮”,并親自撰寫碑文,立御碑于宮中。其后鄭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專程到天妃宮祭拜媽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孝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孝陵,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鐘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孝陵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部分是陵寢主體建筑,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孝陵地面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多毀于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zhàn),現(xiàn)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nèi)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筑。明孝陵的建筑格局是“前方后圓”,即前面是方形的陵宮,后面是圓形的圜丘,開創(chuàng)明朝陵墓陵寢格局的先河,成為此后明清兩代約500余年共20多處帝陵的建筑格局規(guī)范。這種格局是禮制的反映,進一步突出了皇權(quán)和政治的至上,在中國帝陵發(fā)展史上有著至高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被評為AAAAA級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現(xiàn)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元化路10號,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現(xiàn)代天文學研究機構(gòu),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紫臺現(xiàn)有4個研究部、5個實驗室和7個野外觀測臺站,共有28個研究團組、實驗室和基地單元。紫臺以天體物理、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天文技術(shù)與方法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設4個研究部,中國科學院在紫臺(含聯(lián)合)建有4個重點實驗室,在紫臺本部及其7個野外觀測臺站。中國天文學會掛靠紫臺。</b></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紫金山天文臺已發(fā)展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綜合性天文臺。1953年2月23日,毛澤東主席親臨紫金山天文臺觀察。此后,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先后來紫金山天文臺視察。1992年,該臺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陵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鐘山中茅峰南麓,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先生的陵寢。陵園總面積約31平方千米,于1926年奠基動工,1933年竣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總統(tǒng)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江蘇南京市的近代歷史建筑群南京總統(tǒng)府,曾經(jīng)的南京國民政府辦公地,是一處坐北朝南,呈不規(guī)則矩形分布的近代歷史建筑群,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長江路292號,占地面積約為90000平方米,包含各種建筑約82幢,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遺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總統(tǒng)府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始建于明朝初年,曾被用為漢王朱高煦府邸,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正式定為兩江總督署的辦公處,并在康熙、乾隆時期作為皇帝下江南的行宮。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在此興建了天朝宮殿。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曾國藩復建兩江總督署。民國時期,被用作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府;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成為國民政府辦公地。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先后淪為日軍機關(guān)和汪偽政權(quán)機構(gòu)所在地??箲?zhàn)勝利后,先后為國民政府和總統(tǒng)府的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次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tǒng)府,后作為政府機關(guān)辦公場所。直到1998年,江蘇省政府開始在總統(tǒng)府舊址上建設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2001年正式開始大規(guī)模的修復工程,在原址上進行擴建和修繕,并于2003年建設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南京市規(guī)劃部門頒布了《南京總統(tǒng)府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與規(guī)劃》條令,規(guī)劃了景區(qū)的停車用地。南京總統(tǒng)府的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園林藝術(shù)和江南地區(qū)的建筑特色,同時也保留了近代時期的建筑遺產(chǎn)和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整體可分為中、西、東三個參觀區(qū)域。中區(qū)主要展示總統(tǒng)府門樓、大堂、總統(tǒng)府辦公樓以及其所屬機構(gòu);西區(qū)包括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煦園、桐音館等;東區(qū)則展示東苑、國民政府行政院等。此外還有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分布在這三個區(qū)域內(n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4年,南京總統(tǒng)府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地處江東門集體屠殺及“萬人坑”遺址之上的一座遺址型紀念性歷史博物館,該館因1982年日本歷史教科書敘述的右傾化以及為了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中國同胞而建,同時也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時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現(xiàn)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水西門大街418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長江大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 年 9 月 30 日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12 月 29 日公路橋建成通車,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被稱為“爭氣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 年 9 月 30 日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12 月 29 日公路橋建成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14(4-1)鐵路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枚郵票面值10分,畫面采用遠景側(cè)視角度,生動地描繪出了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的身姿,猶如一條騰躍的巨龍,氣勢維偉,十分壯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14(4-2)公路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2枚面值8分,在這枚郵票的畫面上,公路橋面上通車典禮時的披紅汽車隊正在徐徐前進,既點明了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的主題,也使畫面產(chǎn)生了動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14(4-3)全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3枚郵票是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畫面,由于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jié)晶。在這枚郵票上,千古長江,滔滔東流,一橋飛架南北,猶如一條彩虹,蔚為壯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14(4-4)歡呼大橋勝利建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這枚郵票的畫面上,千百萬中國人民群眾匯集在大橋下,熱烈慶祝歡呼自己征服自然的勝利,盡情欣賞自己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出的成果;慶祝大會的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同志的巨幅畫像,主席臺兩邊豎立著毛主席語錄牌,標志著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