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Sanmenxia),河南省轄地級市,別稱陜州、天鵝之城、上陽城,位于豫晉陜?nèi)〗唤琰S河南金三角地區(qū),總面積993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型半干旱氣候,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三門峽市轄區(qū)內(nèi)河流河溪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條,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晉陜?nèi)〗唤缣?,東連洛陽,南接南陽,西南與陜西渭南和商洛接壤,北隔黃河與山西運城相望。相傳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洪水泛濫,人民叫苦連天。大禹負責(zé)治水,他一改其父鯀“以堵為主”治水理念,變?yōu)椤耙允铻橹鳎瓒陆Y(jié)合”的治理方略,因勢利導(dǎo),在黃河中游鑿龍門,開砥柱,用神斧將擋水大山劈成三道峽谷,還分別取了人門、神門、鬼門的名字,于是后人便將這里稱為三門峽。</p><p class="ql-block"> 個人對三門峽的認知建立在三門峽水電站、三門峽大壩基礎(chǔ)上。近期,通過馬未都對虢國博物館館藏品的介紹,才對三門峽以及虢國博物館和仰韶文化的起源有了新的認知。于是,和好友張曉霞老師開啟了河南尋古之旅。</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是此次河南之行的最后一站,收獲滿滿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以下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墓地遺址上的一座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占地10萬平方米,是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p><p class="ql-block"> 基本陳列《周風(fēng)虢韻﹣﹣虢國歷史文化陳列》分為虢旗獵獵、吉金燦燦、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車馬轔轔、古墓秩秩六個部分。博物館通過583件套文物依次展現(xiàn)了虢國跌宕起伏的歷史、赫赫有名的人物故事、震驚世界的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虢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經(jīng)濟、宗法、禮儀、喪葬等社會生活多方面的文化特質(zhì)。</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外型像一只倒放的龐大戰(zhàn)車,古樸威猛。虢人尚武,博物館墻體上的浮雕再現(xiàn)虢國車馬出征的壯觀場面,中間題刻著金文字體的“虢國博物館”,一下子就把觀眾“您”拉回到了青銅時代。</p> <p class="ql-block"> 烈日炎炎下,冒著高溫酷暑,我和張曉霞老師來到虢國博物館,這里最大的優(yōu)勢是周一不閉館,虢國博物館太友好了~~~,為方便參觀者,博物館設(shè)置了滾梯,一直通向展廳,為博物館的細節(jié)處理點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陽燧是古代人們利用太陽光取火的用具,陽燧原件現(xiàn)存國家博物館。 </p><p class="ql-block"> 虢國博物館的這面陽燧是根據(jù)虢國太子墓出土的一件陽燧放大25倍制成的。陽燧背面中心圖案是一對首尾相連的猛虎,四周是龍和鳥的圖案,象征虢國崇尚武勇的世風(fēng)。</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及以下圖片均來自虢國博物館官網(wǎng)介紹。</p> <p class="ql-block">虢國陽燧</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館入口處的廣場上,有一座大型陽燧雕塑,直徑1.4米,是依照虢國太子墓中出土的凹面形銅鏡,按照1:20的比例仿制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陽燧出土于1956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1052虢國太子墓,直徑7.5厘米,原件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據(jù)文獻資料考證介紹,陽燧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利用太陽能取火的一種用具,用凹面形銅鏡對準(zhǔn)太陽,使光線聚集在一個點上,就可以引火。博物館工作人員曾經(jīng)演示過用陽燧三秒鐘點燃一支煙。 陽燧原件現(xiàn)藏于國家博物館,專家稱,中華民族利用陽燧取火比西方制作火柴早1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序廳壁畫展示了虢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通過全息投影技術(shù),它直觀地再現(xiàn)了虢國從陜西寶雞遷徙至三門峽的歷程。</p><p class="ql-block"> 壁畫《虢國風(fēng)云》是序廳的巨幅浮雕,生動地描繪了虢國的歷史場景。</p><p class="ql-block"> 壁畫極具視覺沖擊力,進入序廳,立刻被它吸引,壁畫里有博物館藏中的人龍紋玉璋、虢仲銅鈕編鐘、列鼎、銅圓壺、戰(zhàn)車等等“寶貝”,還有虢國王公大臣們身著朝服行禮、談判、出行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虢國博物館展廳導(dǎo)覽圖</p> <p class="ql-block"> 虢國,一個2800年前的諸侯邦國,曾經(jīng)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肱股心腹,在周朝的興起與發(fā)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由于文獻記載有限,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五個虢國,與之相關(guān)的始封、世系、發(fā)展演變等問題迷霧重重,給后世造成了諸多困擾。所幸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門峽虢國墓地及上陽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為揭開虢國的神秘面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遺跡豐富的城址、端莊厚重的青銅器、瑰麗璀璨的玉器、震驚天下的鐵劍、氣勢恢宏的車馬坑……使得虢國的面貌逐漸清晰起來……。</p><p class="ql-block"> 虢頌</p><p class="ql-block"> 虢頌是對虢國悠久燦爛文明古國的高度概括與總結(jié),很客觀,且系統(tǒng),更全面,震人心。</p><p class="ql-block"> “立國時已久,安邦志恒常;良金鑄重典,美玉琢華章;西望旆承周,東歸韻變商;大禮藏諸器,賦形有巧匠;堂上列鐘鼎,室中舞佩瑯;紆金光照耀,執(zhí)玉意藏昂;跡隨長河去,心逐塞鴻翔;自此修文代,德風(fēng)永徜徉?!?lt;/p> <p class="ql-block">周風(fēng)虢韻</p><p class="ql-block"> 《周風(fēng)虢韻﹣﹣虢國歷史文化陳列》旨在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發(fā)掘文物背后蘊藏的內(nèi)涵和故事,從而體現(xiàn)虢國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借此陳列展覽,讓公眾在領(lǐng)略虢國風(fēng)采的同時,感受古代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自覺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博物館展板介紹。</p> <p class="ql-block">一、虢旗獵獵</p><p class="ql-block"> 網(wǎng)友“千鈞一發(fā)”對虢國歷史以及成語“假圖滅虢”、“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認知,值得一讀。</p><p class="ql-block"> ~~~~吾人對于虢國之了解,大多來自于一句成語,曰 “假途滅虢”。這是《左傳》上記載的一則文章,后被《古文觀止》收錄,名為《宮之奇諫假道》。宮之奇是周朝時期的虞國人,在虢國的北邊。在地圖上可以看到,虞國和北虢都在黃河北岸,現(xiàn)在應(yīng)都是山西省平陸縣境內(nèi),南虢則是現(xiàn)在的三門峽所在,位于黃河南岸。歷史上的虢國先后有五個,先是東西虢,分別由周文王分封給自己的兩位弟弟虢仲、虢叔;周厲王之后,西虢東遷至三門峽一帶,即是南虢,在原地留下一小支系,就是小虢;東虢東遷至平陸一帶,即是北虢。</p><p class="ql-block"> “假途滅虢”,說的就是公元前655年獻公向虞國國君借道,去征伐虢國之奇諫國君不可,并說出“輔車相唇亡齒寒”之至理名言,虞國國君認為自己和晉獻公關(guān)系不錯,晉國不至于加害自己,沒有采納宮之奇的良言,“弗聽,許晉使”。不聽之奇的勸誡,同意了晉國借道虞國。宮之奇知大禍不遠,急忙帶領(lǐng)家族逃離虞國。結(jié)果完全驗證了他的預(yù)言。晉國在滅亡了虢國后的回國途中,順道把虞國在地圖上抹去印跡。</p><p class="ql-block">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假途滅虢”這是虢國和虞國以生命的代價留給中華民族的金玉良言。</p><p class="ql-block"> 感謝網(wǎng)友“千鈞一發(fā)”的解讀。</p> <p class="ql-block">西周分封形勢及五虢遷播圖</p><p class="ql-block"> 對虢國,以前并不熟悉,前不久馬未都介紹了虢國博物館及其館藏文物,才知道了虢國。</p><p class="ql-block"> 而對成語“假虞滅虢”、“唇亡齒寒”,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其實這兩個成語典故就源自虢國。幾千年來,虢國只是存在于史書記載,直到1956年虢國墓地遺址的發(fā)現(xiàn),這個古老的諸侯國才最終揭開神秘的面紗,走向世人的視野。</p><p class="ql-block"> 虢國墓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規(guī)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的大型邦國公墓。</p><p class="ql-block"> 2001年,虢國墓地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在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xué)迎來百年之際,虢國墓地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 走進虢國博物館,領(lǐng)略虢國過去歲月的血雨腥風(fēng);細品虢國工匠精湛工藝背后的故事;閱讀虢國王公貴族日常生活場景中的等級森嚴、禮儀文化、日常起居等等,成為此次參觀的重點。</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南北虢國地域分布圖</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滅商后,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虢仲、虢叔分別被封在今陜西寶雞和河南滎陽,史稱“西虢”“東虢”。西周末年,西虢國東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一帶,因地跨黃河兩岸,故黃河以北地區(qū)被稱為“北虢”,黃河以南地區(qū)稱為“南虢”。西虢東遷后,原陜西寶雞帶的國被稱為“小虢”。</p><p class="ql-block"> 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中,“戰(zhàn)斗、戰(zhàn)爭、血拼”,從沒停止過。曹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此形象、生動、深刻地剖析了權(quán)力之爭的殘酷與血腥。沒有奮斗就沒有犧牲,無數(shù)先輩、先烈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太平盛世。感謝祖先保佑,感謝先烈的流血犧牲,無私奉獻。珍惜一切、珍惜所得、珍惜現(xiàn)在~~~~~。</p> <p class="ql-block"> 盜墓賊曾經(jīng)兩次光顧虢國古墓,他們的挖掘距離古墓只差30公分了,古墓險遭破壞,慶幸的是,盜墓賊早已被公安機關(guān)盯住,在他們下手之時,全被拿下??脊殴ぷ髡呓又M入挖掘程序。他們的工作間就在古墓上,一來工作方便,二來更好地保護古墓。他們夜以繼日地挖掘、整理、辨認、修復(fù)古物。1961.10.8.周總理、陳毅副總理來到三門峽視察虢國墓地車馬坑及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二、吉金燦燦</p><p class="ql-block"> 青銅器是物質(zhì)文明的象征,虢國墓地不僅出土有威嚴莊重的廟堂彝器,而且還有紛繁多樣的兵器、車馬器和生產(chǎn)工具等,其品類眾多,紋飾精美,帶銘器物多,且制作精細。</p> <p class="ql-block">虢仲銅簠(fu)</p><p class="ql-block"> 銅簠是西周中晚期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饗場合盛裝黍、稷、稻、粱等谷物。其典型形制為長方盒狀,蓋與器身對稱扣合,可分置為兩個器皿使用,西周中期器體低矮、直口淺盤,后期發(fā)展為折壁深腹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 器表多飾重環(huán)紋、竊曲紋、波帶紋等西周典型紋樣,西周晚期開始出現(xiàn)鏤空圈足與獸首耳裝飾。</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虢仲銅簠出土銘文與文獻記載,銅簠自命名為祭祀禮器,至西周晚期被納入禮器組合,春秋早期地位顯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器物演變呈現(xiàn)器腹加深、紋飾從具象動物紋向幾何紋轉(zhuǎn)變的趨勢,戰(zhàn)國時期逐漸被銅敦、銅盒等新興食器取代。</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虢仲銅盨(xu)</p><p class="ql-block"> 虢仲盨出土于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9號國君墓,墓主虢仲為西周晚期虢國國君,曾任周厲王卿士。</p><p class="ql-block"> 器身鑄有“虢中(仲)以(與)王南征,伐南淮尸(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盔。茲盨友(有)十又二”銘文,記錄了虢仲隨周王南征淮夷的軍事行動及器物制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該器物為橢方形青銅食器,器身與蓋均飾竊曲紋、夔龍紋等典型西周晚期紋樣,蓋底鑄有“虢中(仲)乍(作)虢妀(妃)寶盨”銘文,證實其為虢仲為妃姓妻子制作的媵器。墓中同出四件形制相同的盨,器銘內(nèi)容顯示其功能與周代禮器等級制度密切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 銘文另記載虢仲隨周王南征淮夷的史實,為研究西周晚期軍事活動與青銅器斷代提供重要依據(jù)。</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虢仲列簋、列鼎</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虢仲銅列鼎組,包括七鼎、六簋和六鬲,這一組合在出土?xí)r便展現(xiàn)了一種嚴謹?shù)亩Y制秩序。這些銘文不僅記錄了歷史,更因虢仲之名而顯得格外珍貴,體現(xiàn)了周朝對于禮制的嚴格遵守。</p> <p class="ql-block">虢仲銅圓壺</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鳳鳥紋銅方壺與銅方彝</p><p class="ql-block"> 鳳鳥紋銅方壺, 通高48.6厘米,蓋高13.8厘米,口長邊16.2厘米,口短邊11.4厘米,腹寬27.4厘米,底長邊23.2厘米,短邊18厘米,重10.3千克。高蓋,蓋上有橢方形握手。橢方體,口微斂,長頸,垂腹,龍首銜環(huán)雙耳,大圈足。蓋頂握手內(nèi)飾 S 形凸目竊曲紋,握手周圍飾波曲紋,蓋表四周與頸下部飾垂冠相對鳳鳥紋,頸上部飾 C 形卷云紋,腹部以“+”字形寬帶凸飾為界,將腹部分成八塊,每塊內(nèi)飾垂冠大鳳鳥紋。圈足、耳環(huán)上飾角 C 形云紋。</p><p class="ql-block"> 銅方彝是一種長方形盛酒器,帶蓋、直口,四壁作弧線狀,腹鼓出,圈足,蓋及器身的四角與中部各有一條凸起的扉棱相對,蓋正脊中間立一鈕,呈四面坡屋頂樣式,通體銘紋豐富,并以夔紋為主題紋飾,精美絕倫 。</p> <p class="ql-block">虢仲爵杯與虢仲盉</p><p class="ql-block"> 虢仲爵杯前部有流,后部設(shè)尾,流處豎菌形雙柱,腹部外表面裝飾獸面銘紋,鑄造工藝精致,造型流暢優(yōu)美,爵杯既是古代飲酒器皿,同時也作為我國最早的青銅禮器,是擁有者權(quán)利與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虢仲爵杯(1990年虢國墓地</p><p class="ql-block">M200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盉是禮器之一,盉字上部為禾,意為五谷,下部為皿是容器,用來盛放五谷釀成酒的容器就為盉。虢國墓地出土的虢仲銅盉,通高24.2cm、長32cm。外形與我們今天使用的酒壺十分相似,不同的是,盉可用來盛酒的同時也兼具調(diào)酒的功能。這件銅盉的亮眼之處在于其造型更為獨特,紋飾也更為精美。在銅盉器蓋上方盤旋著一條龍,龍頭部有犄角,昂首前視,雙爪著地,耳、目、鼻俱全。壺的底部有四個蹲坐的人形,面目清秀,雙手背后托起盉身,形象生動。器身紋飾也十分精致,壺的正背兩面均飾有一對鳳鳥紋,蘊含著“有鳳來儀,鳳鳴虢國”的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虢姜銅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虢姜鼎共有六件,為一組列鼎,通高25.5-37.3厘米、口徑24.1-38.1厘米、腹徑23.8-6.6厘米、深12.7-17.3厘米。形制相同,紋樣相近,大小依次減小。銘文內(nèi)容、格式相同??谏詳浚匚⑸险?,方唇,立耳,半球狀腹略鼓,底較平,蹄足中段較細,下端逐漸外展而擴大,內(nèi)側(cè)有一道縱向凹槽,槽內(nèi)留有范土。外底部的三角形范線尚存。口沿下飾一周 C 形平目或無目竊曲紋,下有一周凸弦紋,腹部素面,耳外側(cè)飾有珠或無珠重環(huán)紋。器壁內(nèi)側(cè)鑄豎款銘文兩行八字:從右至左為:虢姜乍旅鼎永寶用?!半浇笔墙张蛹薜诫絿蟮淖苑Q,這組器物是虢姜的自作用器。</p><p class="ql-block"> 姬姓與姜姓通婚歷史悠久,是西周兩個互為婚姻的政治集團,許多周王都娶姜姓女子為妻,也有學(xué)者指出周王每隔一代就娶一名姜姓女子為王后。姬姓虢國與姜姓國聯(lián)姻通婚的事實在許多傳世青銅器銘中都有反映。如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齊侯匜銘文云:“齊侯作虢孟姬良母寶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边@是齊國國君齊侯其妻虢孟姬作器。其妻是虢國之長女,故稱虢孟姬,良母是其字。</p><p class="ql-block"> 這些銅鼎曾被盜,后因盜墓賊內(nèi)部分贓不均,其中一人自首,公安機關(guān)抓獲全部犯罪分子,繳獲大批珍貴文物;銅鼎等等才重現(xiàn)人間。</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p> <p class="ql-block">梁姬銅罐</p><p class="ql-block"> 梁姬罐是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的青銅器 。該器物通高11.8厘米,重0.75千克,器身飾有人龍纏體紋及夔龍紋,蓋頂設(shè)人首形扁鈕。蓋內(nèi)鑄有2行5字反書銘文“梁姬作口口”,為墓中唯一帶銘青銅器,成為判定墓主為虢季夫人的關(guān)鍵證據(jù) 。</p><p class="ql-block"> 梁姬罐由器蓋與罐身組成,通體呈球形,圈足設(shè)計穩(wěn)固,雙貫耳便于提攜。器蓋頂部鑄有人首形扁鈕,面部輪廓清晰可見,發(fā)髻紋路雕刻細膩,罐腹裝飾兩組人龍纏體紋,龍身卷曲纏繞人形圖案,云雷紋襯地增強了立體感。器耳處鑄有獸首造型,雙目圓睜,獠牙外露,展現(xiàn)出春秋早期青銅器典型的獸面裝飾風(fēng)格 。</p> <p class="ql-block">獸叔銅盨</p><p class="ql-block"> 獸叔銅盨是西周晚期單叔奐父為長女孟姞鑄造的青銅媵器,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上村嶺虢國貴族墓地M2006號墓。器身呈橢方形,通體光亮無銹,飾重環(huán)紋、夔龍紋及垂鱗紋,器蓋與器身對銘33字,記載其用于盛放稻糯等糧食宴饗賓客,并寄寓子孫康壽永寶之愿。銘文提及的單國為姑姓諸侯國,印證姬姓虢國與姑姓貴族聯(lián)姻的政治關(guān)系。單縣在山東,虢國在河南,單縣的女兒遠嫁到河南,父親陪嫁的青銅器相當(dāng)于</p><p class="ql-block"> 該器物作為西周晚期青銅鑄造工藝的代表,保存完整、紋飾典型、銘文清晰,為研究貴族禮制、諸侯國通婚及青銅器斷代提供了實證。</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虢季銅方壺</p><p class="ql-block"> 2025.6.5.參觀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 1990年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龍紋銅盉</p><p class="ql-block">2025.6.5.參觀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2025.6.5.參觀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馬車上的裝飾品</p> <p class="ql-block">2025.6.5.參觀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馬車上的裝飾品</p> <p class="ql-block">2025.6.5.參觀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棺飾品</p> <p class="ql-block">三:美玉灼灼</p><p class="ql-block"> “玉,石之美者?!敝腥A民族有著悠久的尚玉傳統(tǒng)。玉器是我國古代與巫術(shù)信仰、審美觀念、等級禮制、倫理道德緊密相關(guān)的寶物,也是虢國物質(zhì)文明的載體。當(dāng)時的貴族在禮聘、佩飾、殮葬時廣泛使用玉器。</p><p class="ql-block"> 虢國玉器的豐富類別和美質(zhì)良工,譜寫出中國古代玉器史的華美篇章。</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玉器種類繁多、題材廣泛,玉質(zhì)非?!巴浮保鄟碜孕陆吞?,有白玉、黃玉、碧玉等多個品種,從制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p> <p class="ql-block">組合玉發(fā)飾</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珠管與煤精珠組合串飾</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圓雕青玉人</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蠶身背鳥玉龍</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這是個有殘缺的玉器,它表現(xiàn)的是一條飛龍載著可愛的小鳥在空中悠然翱翔的景象,其形制非常奇妙:龍作為上天神靈,卻擁有一個蠶形的身體和身體上站立的小鳥。玉蠶龍龐大的頭部雕琢商代古玉標(biāo)志性的臣字眼、蘑菇角和大張的龍口,充分展現(xiàn)了龍蠶的健碩雄壯;小鳥則立于背之上,昂首挺胸、目光炯炯,一副神氣活現(xiàn)、悠然自得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這件玉佩表達了和諧、溫馨的生態(tài)意境,顯示出原始古樸的藝術(shù)魅力。但是畢竟殘件,缺失的蠶尾巴讓本來昂揚的龍首倒伏無力,頓失威猛霸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一夫之”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雙人紋玉獸</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M2006孟姞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該玉佩飾纏體雙人紋,人首蛇身,人首分居兩端,人面上仰,細絲長發(fā),蛇身交纏。該圖案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的形象,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表現(xiàn)此題材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玉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M2009g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近距離觀察,該玉鵝高2.3厘米,長3.5厘米,厚0.9厘米,質(zhì)地為青玉,淺冰青色,曲頸垂首,雙翅收斂,嘴微張,圓目微凸,呈站立狀,兩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鵝的羽毛,胸部有一圓形穿孔。</p><p class="ql-block">“玉,石之美者。在周代,玉器被視為美好品德的象征,佩戴玉器成為貴族階級的風(fēng)尚。”</p><p class="ql-block"> 據(jù)志愿者介紹:西周時期的玉器多選用透閃石軟玉,包括和田玉、岫巖玉等。從玉器上出現(xiàn)的鉆孔、雕刻等工藝看,西周時期的玉器制作技術(shù)已相當(dāng)成熟。</p><p class="ql-block"> 天鵝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寓意優(yōu)雅、忠誠、勇敢,“鴻鵠之志”里的“鵠”,《詩經(jīng)》中“白鳥潔白肥澤”的“白鳥”,以及古語中的“鶴”,皆為天鵝。據(jù)虢國博物館館長張菁華介紹,這只玉鵝是虢仲的佩戴物,這表明虢仲志存高遠,也直觀證明當(dāng)時的三門峽地區(qū)就有天鵝存在。</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是天鵝的冬季棲息地,這件玉雕天鵝的存在為這片土地與天鵝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實證。如今,這玉鵝已成為三門峽市的吉祥物和標(biāo)志。</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新聞報道。</p> <p class="ql-block">玉鳳</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鳳高12.9、寬3.8、厚0.5厘米。這是一件黃褐色玉鳳,高大的冠,分作三支。修長的尾巴稍向上翹、圓眼、勾嘴,就象一個身穿燕尾服的紳士,昂然挺立,充滿生機,精美絕倫。整個器體呈黃褐色,鳳頭上有巨大的冠,且分為三支;修長的尾巴向上翹起;眼夸張作“臣”字形,長長的勾喙,就象一個身穿燕尾服的紳士昂然挺立,充滿活力。</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玉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虎長9.3厘米,高4厘米,厚0.5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黃白色,局部有墨斑。玉質(zhì)較細,微透明。片雕。正、背面紋樣相同。虎作奔跑狀,張口,臣字目,云紋雙耳貼于頭部,凹背,虎爪著地,粗尾上卷,身飾虎斑紋。此玉虎造型生動,形象逼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蜘蛛</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玉蜘蛛通長5厘米、寬3.8厘米、高3.7厘米。和田白玉。圓雕。凸肚上舉,雙眼位于面上,長吻開口前端,八只步足粗壯有力。器身有裂紋,足部有沁痕。</p> <p class="ql-block">玉鴿</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龍紋玉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M2009號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 人龍紋玉璋其形狀如同圓頭鏟,長3公分、寬9公分,厚度則約為7公分。該玉石為新疆的“和田青玉”,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人龍紋玉璋的設(shè)計精妙絕倫,玉璋上的花紋圖案展現(xiàn)了一場激烈的人龍搏斗場面。上半部分描繪了一個威武的男人頭部和上身,而下半部分則精細地雕刻了一條龍在人的身下,另一條龍則壓在人的腿下,正反兩面紋樣如出一轍。紋路雕刻得細膩光滑,分布均勻流暢,彰顯了精湛的工藝水平。這件玉璋不僅是一件藝術(shù)品,更蘊含了虢國人“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龍'斗其樂無窮”的豪邁精神。</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郭仞堂與人龍紋玉璋 </p><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虢國,有一位杰出的國君郭仞堂。他不僅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領(lǐng)導(dǎo)力聞名于世,更與一件珍貴的玉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這件玉璋,即人龍紋玉璋,是周天子賜予他的珍貴信物,象征著虢國的“國之重器”。在祭祀活動中,它被用于祭天、祭神、祭祖,成為郭仞堂彰顯權(quán)威的重要工具。在各種盛大宴會上以及朝拜天子時,這件玉璋更是他不可或缺的“必備禮器”,彰顯著其“周王朝卿士”的崇高地位。郭仞堂與這件玉璋相互輝映,共同書寫了虢國的輝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知識的拾荒者”的文章介紹。</p> <p class="ql-block">六璜聯(lián)珠組玉佩</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六璜聯(lián)珠組玉佩”是虢國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該組玉佩由六件玉璜和玉管、玉佩、瑪瑙珠及料珠等聯(lián)綴而成,分為項飾和胸飾兩部分。其中的兩件玉璜形狀、質(zhì)地、玉色相同,紋樣連接相合成一玉壁,推測是先制成壁形,后施紋樣于壁上,最后對剖成兩璜,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半壁為璜”之說。 據(jù)志愿者介紹,這組玉佩重達六斤,真要戴在脖子上,也夠“累”的,慶幸它是一件隨葬品。 </p> <p class="ql-block">形態(tài)各異的小玉鹿,④來自虢國博物館的官方海報。</p> <p class="ql-block">龍鳳紋玉戈</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虢國墓地2009號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件玉戈通長37.0厘米,最寬7.1厘米,厚0.7厘米,采用青白玉制成。玉質(zhì)細膩,微透明,呈現(xiàn)出青白色的基調(diào),部分地方受沁后變?yōu)樽攸S色或黃褐色。</p><p class="ql-block"> 玉戈的形狀為柳葉形偏鋒,鈍刃,援有脊與邊刃。本、內(nèi)部結(jié)合處有一個圓形穿孔,內(nèi)末端有鋸齒狀裝飾。正面用陰線雕出龍鳳紋飾,正背面尚殘留有紅色絲織物痕跡。</p><p class="ql-block"> 該玉戈不僅是三門峽虢國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研究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2025.6.5.參觀河南省博物館時,拍攝的該館收藏的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一組玉器。</p> <p class="ql-block">2025.6.5.河南博物館收藏的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館藏的玉項飾、玉頭飾。</p> <p class="ql-block">葬玉一組</p><p class="ql-block">2025.6.5.河南博物館拍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奇珍熠熠</p><p class="ql-block"> 虢國墓地出土的文物除了青銅器和玉器之外,還有鐵器、骨角牙器、紡織品等多種質(zhì)地的文物。體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工藝技巧,特別是人工冶鐵制品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虢國人高超的冶煉技術(shù)。</p> <p class="ql-block">虢國墓地出土的典型陶器圖示</p> <p class="ql-block"> 陶器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生活用具,是人們?nèi)粘I钪械谋匦杵贰?lt;/p> <p class="ql-block">繩紋灰陶鬲與灰陶鬲</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左:1990年虢國M2006孟姞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1998年虢國墓地M2016出土</p> <p class="ql-block">鋸齒紋灰陶豆</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8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灰陶罐</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雙耳灰陶罐</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虢國墓地M2016出土</p> <p class="ql-block">虢國墓地出土鐵器鑒定表</p> <p class="ql-block">玉柄鐵劍原件,2025.6.5.攝于河南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玉柄鐵劍(復(fù)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以復(fù)制形式展示的玉柄鐵劍,其劍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節(jié)分明,玉質(zhì)細膩,溫潤光滑。劍柄中空,里面插有銅制的芯,連接劍身和劍柄。盡管是復(fù)制品,觀者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三千多年前虢國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達。</p><p class="ql-block"> 該劍原件在鄭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鐵刃銅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珠、石貝、銅魚、銅鈴</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國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海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國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麻織短褲</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國墓地2009號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件帶有印染工藝的麻織短褲,殘長76厘、上寬81厘米、下寬130厘米。上部褲腰部分已經(jīng)殘損,但襠部相連,褲腿平齊,最為重要的是這件麻織短褲分為兩層。外層為土黃色的較粗麻布,每平方厘米經(jīng)線與緯線均12根,內(nèi)層為紅褐色較細麻布,每平方厘米經(jīng)線與緯線均14根,實屬罕見。經(jīng)考證這件麻織短褲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為久遠的麻織品成衣和中原地區(qū)年代最早的合襠褲。麻織短褲表面所呈現(xiàn)的紅褐色的色彩,反映出虢國發(fā)達的印染技藝。</p><p class="ql-block"> 在這件短褲沒被發(fā)現(xiàn)之前,考古工作者認為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短褲最早的時間應(yīng)該在戰(zhàn)國時期,這件西周時期的短褲比戰(zhàn)國早了300年至400年的時間,所以可以說是中原最早的合襠褲。麻這種質(zhì)地現(xiàn)在被稱之為有機物,只能保存1000年,而這件合襠褲是2800年前的麻制品,歷史價值非常豐富,對研究當(dāng)時的服飾、紡織,甚至染色也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虢國博物館網(wǎng)站。</p> <p class="ql-block">骨笄(j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虢國墓地M2011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車馬轔轔</p><p class="ql-block"> 虢國車馬坑,坑內(nèi)的戰(zhàn)車和戰(zhàn)馬,雖然歷經(jīng)千年,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肅殺之氣。每一輛戰(zhàn)車、每一匹戰(zhàn)馬,都是那個時代的見證。這些車馬坑不僅展示了虢國貴族的生活方式和喪葬習(xí)俗,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西周時期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寶貴資料。</p><p class="ql-block"> 虢國墓地車馬坑不僅是全國最早的車馬坑群,還是規(guī)模最大的,比秦兵馬俑還要早六七百年呢!</p> <p class="ql-block">一號車馬坑</p><p class="ql-block">虢季墓地的陪葬車馬坑</p><p class="ql-block"> 一號車馬坑:西周時期最大最完好的車馬坑;一號車馬坑是西周時期發(fā)現(xiàn)的最大車馬坑,保存非常完好??觾?nèi)清理出了13輛車、64匹馬和6只狗。這個車馬坑與二號和三號車馬坑緊密相連,形成了中國最大的車馬坑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號車馬坑與二號車馬坑</p><p class="ql-block"> 二號車馬坑,即M2012梁姬墓陪葬車馬坑,平面呈長方形??觾?nèi)共埋有19輛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車子。</p><p class="ql-block"> 三號車馬坑:虢國太子陪葬車馬坑</p><p class="ql-block"> 三號車馬坑是為虢國太子陪葬的,雖然規(guī)模稍小,但也展示了當(dāng)時貴族的奢華生活。</p><p class="ql-block"> 虢國太子的三號車馬坑,真是車轔馬蕭,氣勢非凡。古禮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等級分明,尊卑有序。</p><p class="ql-block"> 比如,《禮記·少儀》中提到:“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边@種嚴格的等級區(qū)別在死后的隨葬品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 車馬隨葬制度這種喪葬習(xí)俗始于商代晚期,歷經(jīng)西周、春秋、戰(zhàn)國后逐漸衰落。如今,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狡咝清X、黃玉元寶、鋪金蓋銀等,這是禮的傳承,也是下一代的文化傳承。</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p> <p class="ql-block">六:古墓秩秩</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虢季墓葬的原址保留,其槨室四層棺槨、綴玉面罩等殮玉組合,揭示了西周喪葬禮儀。多媒體投影重現(xiàn)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讓人身臨其境。</p> <p class="ql-block"> 虢仲墓(編號M2009)發(fā)掘于1991年,是虢國墓地已發(fā)掘墓葬中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隨葬文物最豐富的一座,墓室南北長6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xiàn)地表19.3米,隨葬品3600多件(套),44件青銅器鑄有銘文,其中40件器物上鑄“虢仲自作用器”銘文。因此,歷史學(xué)家普遍認為虢仲墓的墓主是周厲王時期的虢厲公(虢公長父),至于他為何會與(西)虢國的始封君重名,原因并太不清楚,可能“仲”字并不需要)避諱。</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考古燉歷史”,圖片來自虢國博物館官網(wǎng)。</p> <p class="ql-block"> 虢季墓為埋葬虢國國君虢季的一座大型豎穴土坑墓,南北長5.3米,東西寬3.55米,距現(xiàn)地表深11.5米。葬具為三重,即單槨重棺,并有一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棺罩,隨葬器物十分豐富,出土文物有銅、金、鐵、玉、石、麻、絲帛、銅器和玉器為大宗。</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虢國博物館官網(wǎng)。</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在墓地工作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六璜聯(lián)珠組玉佩的挖掘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 偶遇志愿者小姐姐正在練習(xí)講解中,征得同意,我們跟著她倆走了一遍、聽了一路,感謝、感謝。</p> <p class="ql-block">小姐姐認真講解中</p> <p class="ql-block"> 虢國博物館因其地理位置、知名度等的影響,來參觀的游客并不多,其實,這里真有“貨”。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底蘊深厚;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關(guān)乎戰(zhàn)爭、權(quán)力、政治聯(lián)姻、傳宗接代、禮儀規(guī)制、科技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等等。</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p><p class="ql-block">午飯后,我們來到三門峽文物陳列館,繼續(xù)虢國文化探秘行程~~~。</p><p class="ql-block">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在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shè)時,由國家黃河水庫考古隊發(fā)掘的。后經(jīng)郭沫若建議,在原地原址上保護并建成了這座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20日,這座車馬坑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四次改建,建成了三門峽虢國車馬坑文物陳列館,并對外開放。這是當(dāng)時三門峽唯一對外開放的文化單位,先后接待了大量的國內(nèi)外客人。</p><p class="ql-block"> 周恩來、陳毅、習(xí)仲勛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和錢學(xué)森、郭沫若等著名學(xué)者都到過該陳列館,這座小小的陳列館一時名聲大噪,不僅承擔(dān)起了國際間歷史文化交流的重任,而且對提升三門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起到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部分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虢國車馬坑</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車馬文化展</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車、馬、虢”等文字寫法的歷史發(fā)展變化~~~。</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排列有序的車馬軍陣</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展廳一角</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展廳一角,</p><p class="ql-block"> 大大的展廳只有我倆和門衛(wèi),我倆走到哪兒,門衛(wèi)跟到哪兒,隨手關(guān)燈,整個展廳冷清清的,幾乎無人光顧~~~。</p><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wǎng)友“東籬菊下談酒君”。</p> <p class="ql-block">周召分陜石柱</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召二公共同輔佐成王,分陜而治。二公約定,石柱以東周公管理,石柱以西召公管理。分陜石以西被稱作陜西,“陜西”之名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分陜石“原立于陜塬之上,也就是現(xiàn)在的張汴塬上,后來被移到了陜州城北城墻上,現(xiàn)原件保存在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它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碑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古籍所稱“陜西”,均指今河南省陜州區(qū)以西的地區(qū)。元、明兩朝之后,陜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來自網(wǎng)友“拉拉呱兒”。</p> <p class="ql-block"> 分陜石的歷史淵源</p> <p class="ql-block"> 文物陳列館的部分石刻</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天時間里走馬觀花,打卡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和車馬坑文物陳列館,收獲滿滿的。</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西周虢國的短暫存在,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博物館之行都是一次心靈凈化過程,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滄海一粟。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著無盡的滄桑過往。在博物館我們與虢國戰(zhàn)車列陣對望,感受它們的雄偉壯觀;凝望精美的青銅器,與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工藝對話,感嘆青銅歲月的輝煌;與虢國版圖交流,感受古代虢國的疆域遼闊,了解虢姓的演變過程;虢國遺址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西周塵封已久的歷史,是對虢國歷史的重新解讀。它不僅是虢國墓地遺址,更是虢國歷史的見證,還是虢國政治、軍事、外交、經(jīng)濟、宗法、禮儀、喪葬等社會生活多方面文化特質(zhì)的折射。</p><p class="ql-block"> 走進虢國博物館與歷史對話、與虢姓先祖對話、與諸多周王及王公貴族對話、與自己對話,更加激發(fā)個人的愛國之心,我們的祖先聰明、智慧、勇敢,有擔(dān)當(dāng),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進步,不斷創(chuàng)作,為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歷史的流轉(zhuǎn)中,時間偷走了初衷,只留下了苦衷。命運偷走了如果,只留下了結(jié)果。三門峽,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城市,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輝煌與衰敗。</p><p class="ql-block"> 本篇借鑒了眾多專家、學(xué)者以及網(wǎng)友們的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圖片來自虢國博物館官網(wǎng),在此一并感謝、感謝 。</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逛博物館已成為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