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考古博物館,是江蘇省第一個考古學科的博物館。它坐落于石湖景區(qū)內(nèi),于石湖北面的新郭老街東入口北側(cè)幾十米處。其建筑外形設計簡潔明快,巧妙地融入了越城遺址出土的“ 石錛 ”和“ 鉞 ”造型靈感,整體由簡潔大氣的三角形塊面構(gòu)成,營造出古樸滄桑與野趣之美,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主持設計??。 博物館的建設源于2018年政協(xié)委員的提案,旨在解決蘇州出土文物展呈空間不足的問題。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占地1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972平方米,展廳面積近4000平米。</p> <p class="ql-block"> 展廳共二層,分地面一層與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以“源起江南——蘇州地域文明探源”為主題,地下一層則以“華章江南——蘇州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為主題。據(jù)說,博物館精選的1200件(組)文物,其中80 %為首次展出。</p> 源起江南—蘇州地域文明探源 <p class="ql-block"> 地面一層是考古學科的介紹與文?;拥脑O置,讓參觀者對考古有個全面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序廳以沙盤、大屏幕、標本、圖表,講了太湖流域形成的過程,以及考古工作者所發(fā)掘地點用區(qū)域的,讓我們看到了更早的江南。</p> 從湖泊變遷、海面變遷與海岸進退,找到了自然變遷與吳地先民生存發(fā)展的依據(jù),以極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正式進入展廳,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墻的考古工具,墻下是考古的流程,從測繪、布方、挖掘到拍攝、清理、完工,給我們科普了考古挖掘的流程。 同時還可用手觸摸土質(zhì)土色的變化,給我們予考古的體驗感,也讓我們了解到了野外考古人櫛風沐雨的的艱辛。 <p class="ql-block"> 展廳內(nèi)還設立了文物修復的實驗室,可以觀看師傅修補文物的場景。實驗室外的開放區(qū)還設了簡易的顯微鏡,讓參觀者能看到文物標本的紋理。</p> <p class="ql-block"> 墻面一直角從上到下的展柜,根據(jù)保存要求條件不同,一一展示了不同展品所需的不同保存環(huán)境,從低要求的石器、玉器、琉璃器到高要求的絲織品等。</p> <h5>鎏金鎖 ↑</h5><h5>清(166-1911) </h5><h5>2024年蘇州市姑蘇區(qū)余天燈巷東遺址</h5> <h5>銅腰帶(13件)↑</h5><h5> 銅鎏金帶飾由十三塊扁平的帶板組成,表面出現(xiàn)各種典型的唐代紋飾圖案。如牡丹花卉與展翅翻飛的禽鳥,造型生動,寓意吉祥。 、</h5><h5>唐(618-907年)</h5><h5> 2021年蘇州市吳中區(qū)丹楓遺址。</h5> <p class="ql-block"> 展柜對面是草鞋山復原的草鞋山1973年的大地層,據(jù)說是用真陶片一層層堆砌起來的,上面還放置了那個時期的典型器物,從馬家浜、崧澤到良渚、唐清,讓參觀者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墻后是2022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草鞋山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墓葬,玻璃下一位成年男性的的尸骨清晰可見。</p> 展廳內(nèi)的墓葬、或遺址,都設立專題展柜,簡單明了。<div><br></div> 如:吳中區(qū)千年寺遺址出土文物 <h5>印紋泥質(zhì)陶罐 ↑</h5><h5> 直口、折沿、方唇、腹部略收。戶部飾三周繩紋。</h5><h5>戰(zhàn)國(公園前475-前221年)</h5><h5>2012年蘇州市吳中區(qū)千年寺遺址</h5> <h5>印紋泥質(zhì)陶罐↑</h5><h5>戰(zhàn)國(公園前475-前221年)</h5><h5>2012年蘇州市吳中區(qū)千年寺遺址</h5> <h5>印紋泥質(zhì)陶罐 ↑</h5><h5>戰(zhàn)國(公園前475-前221年)</h5><h5>2012年蘇州市吳中區(qū)千年寺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墩出土文物</p> <h5>原始瓷豆 ↑</h5><h5>戰(zhàn)國(公園前476-前221年)</h5><h5>2011年蘇州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墩</h5> <h5>原料始提粱盉 ↑</h5><h5>戰(zhàn)國(公園前476-前221年)</h5><h5>2011年蘇州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墩</h5> <h5>玉飾件 ↑</h5><h5> 戰(zhàn)國(公園前476-前221年)</h5><h5>2011年蘇州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墩</h5> <h5>青釉熏爐 ↑</h5><h5> 黑爐整體形似蓋豆,子母口承蓋,蓋頂部輕微鼓起,淺腹,平底,短柄,蓋鈕分三層,上為立鳥,下為兩層塔型鈕。爐蓋上有兩圈三角形鏤孔。黑腹上部飾有一圈三角形鏤孔。</h5><h5>西漢(公元前206-8年)</h5><h5>2011年蘇州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h5> <h5>原始瓷獸首盉 ↑</h5><h5>戰(zhàn)國(公元前476-前221年)</h5><h5>2011年蘇州市高新區(qū)華山楚墓15號墩</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高新區(qū)饅首山遺址、姑蘇區(qū)虎丘路新村土墩墓、工業(yè)園區(qū)草鞋山遺址出土的文物</p> <h5>印紋硬陶甕 ↑</h5><h5>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h5><h5>2012年蘇州市高新區(qū)饅首山遺址</h5> <h5>雙系罐 ↑</h5><h5>三國吳(229-280年)</h5><h5>2017年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路新村土墩墓</h5> <h5>左:紅陶罐、右:夾砂帶蓋鼎 ↑</h5><h5> 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h5><h5> 2009年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草鞋山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層的展廳中還專門設了城市考古間,地面是一張平江和當代蘇州的疊加圖,兩側(cè)的展柜是古城出土的文物,而前面現(xiàn)代的大屏幕則循環(huán)播放句吳崛起、文脈傳承、城市考古等姑蘇古城的前世今生。</p> <h5>陶灶 ↑</h5><h5>漢(公嘸前206-220年)</h5><h5>2011年蘇州市姑蘇區(qū)害家墳遺址</h5> <h5>“右”字銘文陶筒瓦 ↑</h5><h5>秦(前221-前207年)</h5><h5>2022年蘇州市姑蘇區(qū)金城新村遺址</h5> 華章江南——蘇州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 <p class="ql-block"> 地下一層是主展區(qū),由二個考古廳與一個特展廳組成。展示:三山島舊石器時代晚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后馬橋文化—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直至近現(xiàn)代,整個蘇州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通過各個時期代表性的發(fā)掘成果,主要是陶器,向觀眾展示蘇州歷史發(fā)展的整體脈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 第一考古廳,“文明溯源”</b></p><p class="ql-block"> 從三山島舊石器時代遺址開始,用平等社會、分節(jié)社會、等級社會四個章節(jié)展示。</p> 平等社會,距今約7000~6000年<br> 新石器時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相對來說比較和平安定??脊刨Y料證明,距今7000至6000年前后的長江下游正處于文化相互作用圈與文明因素萌芽、形成與發(fā)展期。蘇州作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出現(xiàn)了水稻栽培、手工業(yè)專門化、定居的生活方式。吳地先民在遷徙、交往中產(chǎn)生文化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加速了平等社會復雜化的進程。 <h5>牛孫耳罐 ↑</h5><h5>新石器時代.馬家濱文化(距今約7000-6000年)</h5><h5>2020年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草鞋山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節(jié)社會,距今約6000~5300年</p><p class="ql-block"> 在分節(jié)社會以及其他等級分化相對有限的社會里,對隨葬品的分析可以揭示相關社會地位差異的信息。此時社會出現(xiàn)貧富分化,已存在私有財產(chǎn),開始有了私有觀念。處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階段,是一個可以繼承財產(chǎn)、地位的分節(jié)社會。區(qū)域內(nèi)的遺址中能看到明顯的社會分層現(xiàn)象,存在的定居村落、墓地都表明,其社會復雜性超過了平等社會。吳地先民己經(jīng)率先邁出了社會復雜化發(fā)展的第一步,是長江下游文明化道路的先鋒。</p> <h5>彩繪陶罐 ↑</h5><h5>泥質(zhì)黑衣陶,方圓唇,直口微侈,折肩折腹、科直劈,圈足略外撇,飾彩繪。崧澤與良諸文化時期的彩繪陶有兩種。一種是態(tài)然陶器,即用天然漆涂繪在陶器上形成花紋,如澄湖遺址出土的彩會陶器等。另一種是天然彩會陶,以天然礦石顏料涂繪在陶器上,如仰韶文化彩陶器。塘北遺址出土的彩繪陶罐經(jīng)專家鑒定為漆繪,十分珍貴。</h5><h5>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一5300年)</h5><h5>2010年蘇州市吳中區(qū)塘北遺址</h5> <h5>左:夾砂三足陶鼎,右:夾砂紅陶帶把鼎 ↑</h5><h5>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h5><h5>2021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草鞋山遺址</h5> <h5>黑陶帶流壺 ↑</h5><h5>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h5><h5>2022年花園州市吳中區(qū)塘北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級社會,距今約5300~4300年</p><p class="ql-block"> 等級社會是相對于進入階級社會之前的相對不平等社會而言的。生產(chǎn)力進步與人口激增使得社會分細化、農(nóng)耕技木成熟 人群與聚落的分層加劇,復雜社會逐漸形成;社會等級趨于嚴明。在此背景下,長江下游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經(jīng)濟與文化發(fā)展水平已具備早期區(qū)域國家形態(tài)的特征。</p> <h5>雙鼻壺 ↑</h5><h5>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h5><h5>2023年蘇州市昆山唐家角遺址</h5> <h5>提粱壺 ↑</h5><h5>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h5><h5>2023年蘇州昆山唐家角遺址</h5><h5><br></h5><p class="ql-block"> 在第一考古廳與第二考古廳銜接處是“漁獵畜養(yǎng)”專題</p><p class="ql-block"> </p> 長江下游太湖東部地區(qū)的遺址,新石器時代都會出土大量的動物遺存。此時的家畜蓄養(yǎng)技術(shù)普及,成為等級社會龐大人群最重要的肉食來源,也用于敬神祭祀。遺址出士的大量石箭鏃、網(wǎng)墜,表明漁獵經(jīng)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出土的動物標本中,豬、鹿和魚的數(shù)量更多,印證它們在先民心目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二考古展廳</b></h1><p class="ql-block"> 由吳越新征、都會尋蹤、與海絲遺痕三個單元組成。</p> <b>吳越新征</b>:以宅前、塘北遺址;俞墩、饅首山遺址;觀音山、真山D33遺址;華山、金城新村、朱祥巷遺址,發(fā)掘的文物,來探索歷史的脈絡、建立序列考古的文化區(qū)。 <h5>龍紋陶爐 ↑</h5><h5>泥質(zhì)紅陶, 器作鬲式爐造型,園唇、微侈口,卷折沿,束頸、扁鼓腹、下部內(nèi)收,圓底,無足。呂頸部周圍飾忍冬紋、獸面紋,器外壁周身滿飾浮雕龍紋及云紋。胎質(zhì)厚得堅實,但系刻痕跡較明顯,應是翻制陶范年用的母模。</h5><h5>陸慕宋涇橋南遺址出土的陶禮(祭)器造型復古,紋飾多取自商周青銅器、玉器,其原料應系就地取材,采用“范制法:生產(chǎn),經(jīng)窯爐高溫素燒而成。</h5><h5>元(1271—1368年)</h5><h5>2024年蘇州陸慕朱涇橋南遺址</h5> <h5>陶罐 ↑</h5><h5>戰(zhàn)國(公元前475-221年)</h5><h5>2022年蘇州市姑蘇區(qū)朱祥巷遺址</h5> <h5>陶鬲 ↑</h5><h5>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h5><h5>2010年蘇州市高新區(qū)大墩遺址</h5> <h5>左1-2:青秞碗,中:青秞高足杯,右:青秞杯,下:銀釵 ↑</h5><h5>北宋(960-112年)</h5><h5>蘇州市高新區(qū)烏埂上遺址</h5> <h5>上:陶秞盂、陶缽、銅鏡</h5><h5> 下:蓋罐、罐、石硯臺 ↑</h5><h5> 北宋(960-1127年)</h5><h5>2021年蘇州市姑蘇區(qū)錢家浜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都會尋蹤</b>:用混堂巷北、合豐小城、虎丘觀景二村、福星小區(qū)西土墩、朱家莊遺址、孫吳宗室大墓以及板橋村遺址,展示蘇州各個時期的輝煌。</p> <h5>高領折肩罐 ↑</h5><h5>秦(公園前221-前207年)</h5><h5>2024年蘇州市姑蘇區(qū)混堂巷北遺址</h5> <h5>陶俑、陶駱駝 ↑</h5><h5>唐(618-907年)</h5><h5>2021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板橋村遺址1號墓</h5> <h5>女侍俑 ↑</h5><h5>唐(618-907年)</h5><h5>2021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板橋村遺址12號墓</h5> 蘇州考古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復原展出的三國孫吳1號墓?,它是1:1搬遷而來的,是國內(nèi)罕見的考古現(xiàn)場原貌展示,也是江浙滬最大的展品。?? 該墓位于姑蘇區(qū)虎丘路西側(cè)虎丘路新村內(nèi)。因土墩內(nèi)曾出士了載有“吳天之墩”的南宋葛氏家族墓志,亦稱“吳天墩”,此次發(fā)掘規(guī)格較高的六朝早期墓5座。?? 這座宗室大墓,占地150平方米、重達90噸,出土了包括龍首金釵在內(nèi)的66件(組)文物,展現(xiàn)了孫吳貴族的生活圖景,填補了蘇州三國考古的空白。 該墓為十字形磚室結(jié)構(gòu),是蘇州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孫吳墓葬。?? 墓主推測為孫吳宗室家族成員,出土文物包括青瓷、玉器、琥珀、金銀器等,其中龍首金釵與蘇州博物館藏的鳳首金釵為一對王室高等級金器。 <h5>龍首柄銅熏 ↑</h5><h5>三國.吳(229-280年)</h5><h5>2017年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路新村土墩2號墓</h5> <h5>鐎斗 ↑</h5><h5>三國.吳(229-280年)</h5><h5>2017年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路新村土墩2號墓</h5> <h5>“黃布作”銘文磚 ↑</h5><h5>三國.吳(229-280年)</h5><h5> (02)(04)“吳侯”磚</h5><h5>三國.吳(229-280年)</h5><h5>(03)“青(州)蘇慈作”銘文磚</h5><h5> 三國.吳(229-280年)</h5><h5>(05)“建興二年七月廿一日吳王口”磚</h5><h5> 三國.吳(229-280年)</h5><h5>2017年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路新村土墩5號墓</h5> <h3><b>海絲遺痕:</b>以樊村涇的龍泉窯為主,展示蘇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b></h3> 唐宋元時期,水網(wǎng)密布的太湖平原得到了全面開發(fā),至宋室南渡后,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己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文化重心。此時的蘇州一帶,為長江入??谂c大運河航道交匯之地,在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張家港黃泗浦港口遺址諸多唐代遺跡的揭露和大量遺物的出士,印證鑒真自黃泗浦東渡啟航以及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考古學證據(jù)。 元和塘平江窯遺址作為南宋燒造陶禮器的官窯實證了蘇州手工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的高度。 <h5>綠秞菊瓣紋盤 ↑</h5><h5> 元(1271-1369年)</h5><h5>2016至2019年蘇州市太倉樊村涇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倉樊村涇遺址發(fā)現(xiàn)了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元代港口倉儲遺存,無疑為研究瓷器經(jīng)濟史和物流商貿(mào)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p> <h5>蓋罐、乳濁秞四系罐 ↑</h5><h5> 磁州窯</h5><h5>元(1271-1368年)</h5><h5>2016至2019年蘇州市太倉樊村涇遺址</h5> <h5>琉璃瓶 ↑</h5><h5> 元(1271-1368年)</h5><h5>2016至2019年蘇州市太倉樊村涇遺址</h5> <h5>秞陶壺、秞陶瓿、秞陶鼎、秞陶盒、秞陶雙耳罐 ↑</h5><h5>西漢(公元前206-8年)</h5><h5>2019年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觀景二村西古墓葬</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圍繞蘇州全域開展的考古發(fā)掘項目,從不同角度揭示著蘇州各時期迅猛發(fā)展的歷程,共同描摹出蘇州經(jīng)濟文化繁華富庶的整體風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特展廳——家國情杯</b></font></h1><h3> 特展廳介紹并展示了姑蘇區(qū)的金城新村遺址、道前街北遺址、北園遺址、余天燈巷東遺址、塔倪巷南遺址、慶元坊遺址等六個遺址挖掘的代表文物。</h3> <p class="ql-block">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史”,蘇州,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的江南文化,仿佛一部鮮活的史書,鐫刻著中華文明的輝煌。</p> 透過這些發(fā)掘的古城文物遺跡,我們得以一窺歷史的載體,感受文化的記憶場所,領略城市文明的符號。 這不僅是城市發(fā)展的文化軟實力,更是我們面對歷史與文化時所需的文化自信與自覺。 像金城新村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刻有秦小篆“右”字的陶瓦殘片,被學術(shù)界確認力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 <h5>“右”字銘文陶瓦當 ↑</h5><h5>秦(公元前221-前207年)</h5><h5>蘇州市姑蘇區(qū)金城新村遺址</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片穿越2200年的瓦片,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字統(tǒng)一進程的特殊見證,更如一把打開時空之門的密鑰,精準地將模糊的“會稽郡”坐標定位于今日蘇州古城的地下。</p> 秦陶器群以“吳市”陶文為代表,則反映出秦朝在新統(tǒng)一的江南地區(qū)相關制度的迅速推廣與實施。 蘇州古城的遺址,歷經(jīng)2500年的沉淀,見證了古城發(fā)展的關鍵階段與節(jié)點。這些遺址如同時間膠囊般濃縮了古城的歷史,成為蘇州古城發(fā)展變遷的歷史縮影。 <p class="ql-block"> 最后,走出考古展示廳,經(jīng)過咖啡文創(chuàng)廳時,你會踩著用宋代慶元坊的磚,明代的石子鋪設弧線型的地面,到達下沉式廣場,而沉式廣場的地幔是宋代、西漢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土,這就是蘇州考古博物館的匠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攝:平淡是真</p><p class="ql-block">文字:平淡是真、博物館說明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