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同古城的代王府,是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復建明代建筑群。</span>原建筑于1644年毀于戰(zhàn)火 僅存九龍壁。2011年大同市啟動復建工程,2023年重新開放。新代王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群 它以恢弘的氣勢和精美的工藝重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魅力。在2025年6月9日這一天,我結(jié)束法華寺游覽后,走進了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府邸。</span></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明正德《大同府志》載,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內(nèi)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改建”。據(jù)《明史·朱桂傳》載,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由郭惠妃所生,5歲時被封為豫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又改封為代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成為九塞王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自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進行規(guī)劃,結(jié)合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的元素,歷經(jīng)五年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最終落成。這座城池呈長方形,南北長690米,東西寬260米,四周高墻環(huán)繞。王府內(nèi)的建筑布局嚴謹,分為外朝與內(nèi)廷兩大區(qū)域。外朝以承運殿、圜殿、存心殿為核心,是代藩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而內(nèi)廷則以長春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這里曾是代王與代王妃的居所。代王府見證了明王朝的興衰歷程,共有11位代王在此執(zhí)掌政務(wù)、生活起居,承載了深厚且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使用,一直到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壞,直到清順治六年(1649年)徹底消亡,共經(jīng)歷了250多年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在明代是頗為壯觀的一座藩王府邸,其核心區(qū)域圍繞三大殿布局,占地廣闊,匯聚了大小宮殿二十余座,房屋數(shù)量更是多達八百余間,展現(xiàn)了當時的宏偉與繁華。</p> <p class="ql-block"> 重建的代王府以南京故宮為藍本,歷經(jīng)五年建成南北690米、東西260米的恢弘城池,承載11位代王的歷史風云。復建后成為我國最大木質(zhì)古建群,彩繪殿宇重現(xiàn)明初風華,卻仍如未染煙火的骨架。期待這座曾焚于戰(zhàn)火的19萬平米宮闕,早日注入血肉精魂,點亮大同古城的千年記憶。</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整體布局嚴謹對稱,主殿巍峨壯麗,兩側(cè)分布著眾多殿堂與附屬建筑。紅色柱子、金色裝飾以及藍色琉璃瓦屋頂交相輝映,盡顯莊重與華麗。飛檐翹角的設(shè)計更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登上府墻城樓,清晰可見古老的歷史遺存九龍壁,可見新城現(xiàn)代建筑的身影,讓人感受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近代王府,我們被眼前的欞星門所吸引,對面矗立著著名的九龍壁,色彩斑斕、栩栩生。然而,遺憾的是,除了九龍壁之外,這里幾乎沒有明代歷史文物陳列,僅通過文字介紹展示了代王及花木蘭等人物的相關(guān)故事。盡管如此,整個復古建筑群依然讓人心潮澎湃,仿佛穿越回那個繁華盛世。</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欞星門對面矗立著著名的九龍壁,色彩斑斕、栩栩生。</p><p class="ql-block"> 這座九龍壁便作為代王府門前的重要照壁,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氣魄。盡管明朝末年代王府在戰(zhàn)亂中付之一炬,但九龍壁卻奇跡般地幸存下來,成為那段輝煌歷史的唯一見證。</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城門前戲臺</p> <p class="ql-block">這是裕門</p> <p class="ql-block"> 大同代王府門前臺階中間有龍浮雕石的大殿名稱是 端禮門 ?。端禮門是代王府的一個重要入口,門前臺階中間有龍浮雕石,顯得莊重而威嚴?。</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外朝以承運殿、圜殿、存心殿為核心,是代藩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大同代王府的承運殿 ?。承運殿位于代王府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p> <p class="ql-block"> 圖片里二層配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斗拱抬梁結(jié)構(gòu),一層之上有腰檐,二層之上是單檐歇山頂。</p><p class="ql-block"> 院內(nèi)放置了許多演出道具。</p> <p class="ql-block"> 雖然代王府內(nèi)少有古代歷史文化實物陳列,但是,可以通過代王府主殿內(nèi)展覽—全方位視角直觀感受其建筑藝術(shù)及歷史氛圍。置身于代王府展廳,全景模式下,游客可以一覽無余地欣賞到代王府的全貌,感受其雄偉與壯觀。</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展廳融合了明代歷史、建筑藝術(shù)與民俗文化集大成,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一木一瓦,重現(xiàn)大明王城氣象 </p><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大同市啟動代王府復建工程,這是新中國以來復建規(guī)模最大、復建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工匠們以《大同府志》記載為藍本,嚴格遵循"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明代禮制,重建承運殿、存心殿、長春宮等中軸線核心建筑。精選珍稀巨木立柱撐起王府威儀,孔雀藍琉璃瓦再現(xiàn)皇家色譜。此間一梁一柱,皆是對明代宮廷營造技藝的虔誠致敬。</p> <p class="ql-block">■ 古韻今輝,時光印記 </p><p class="ql-block"> 復建后的代王府,不僅是明代藩王制度的鮮活體現(xiàn),更是大同城市文化的精神地標。其"古韻"凝于飛檐斗拱的禮制基因、王府建筑的琉璃華彩,承載著大明王朝的治政智慧與家國敘事;"今輝"則綻放在非遺技藝的數(shù)字活化、古建空間的藝術(shù)重構(gòu)中﹣﹣市民身著漢服觸摸歷史肌理,孩童在圖畫光影中對話代王傳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共生讓文化認同悄然生長。</p><p class="ql-block">代王府的復建,是歷史與未來的締約:它讓"天下大同"的祈愿穿透時光,以可觸摸的建筑、可沉浸的文化、可延續(xù)的匠心,重塑一座城的集體記憶;它以古韻為基,以創(chuàng)新為翼,讓六百載王城成為華夏文明"守正出新"的實踐范本,向世界講述一座古城如何以自信之姿,在傳統(tǒng)賡續(xù)與時代激蕩中書寫永恒。</p> <p class="ql-block"> "代"字如墨,沁染大同三千年山河。春秋代國青銅劍光未冷,漢代代王戍邊烽火已燃;北魏定都平城,以"大代"續(xù)寫正統(tǒng);至明初朱元璋封朱桂為代王,以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為基,遷元代府學于云路坊,始建代王府。"代"從諸侯封號演變?yōu)?quot;欽承上命世守代邦"的權(quán)柄象征,既承軍事鎖鑰之重,又顯北魏鮮卑漢化文脈。一府之名,凝練地理要沖、分封智慧與禮制基因,鑄就邊疆與文明共生的史詩印記。</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之名探究</p><p class="ql-block"> 封爵溯源</p><p class="ql-block"> "代王"封號承春秋漢(北)魏遺脈,朱元璋擇此封朱桂,既彰歷史厚重,又寓"戍邊使命",強化皇權(quán)對北疆的控制。</p><p class="ql-block"> 建筑密碼</p><p class="ql-block">代王府門前立"欽承上命 世守代邦"與"天潢宗派 帝室親藩"牌坊,昭示皇權(quán)授命與宗室身份。王府建筑群依南京故宮而建,以"形制近天子而稍減"彰顯"帝室親藩"之貴。</p><p class="ql-block"> 名稱深意</p><p class="ql-block">"代"字凝練三重象征:地理上指代地山河,歷史上承漢(北)魏王統(tǒng),政治上寓"帝室親藩",牌坊上書"世守代邦"更將封號升華為邊疆治理的精神圖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值得一提的是,《天下大同》這部沉浸式實景演藝作品本應(yīng)成為此行的一大亮點。它以明朝為背景,再現(xiàn)了萬國來朝、使團斗舞等場景,演員們身著華服,用精湛技藝帶領(lǐng)觀眾體驗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之旅。可惜由于時間限制,我們未能親臨現(xiàn)場觀看演出,留下些許遺憾。這是現(xiàn)場展示的部分劇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代王府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了解明代社會風貌的重要窗口。雖然此次游覽略顯匆忙,但它的壯麗景象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期待未來有機會再次造訪,并欣賞到《天下大同》的精彩表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