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宜興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guī)r溶洞、宜興"三奇"之一。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nèi)奇觀"之稱。</p> <p class="ql-block"> 有"洞天福地"之稱的張公洞風景區(qū)位于宜興市區(qū)西南15 公里的盂峰山中,漫漫幾千年,有多少善男信女、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甚至天子賢臣仰慕洞天福地的山山水水,而在此駐足盤桓、虔誠朝圣、吟詠抒懷。</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老子親傳弟子庚桑楚不愿做官,隱居在此潛心修道,道成仙去,并著有《洞靈真經(jīng)》九篇。此洞因而得名"庚桑洞",并成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道書《白龜經(jīng)》云:"天下福地七十有二, 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p> <p class="ql-block"> 漢代,張道陵出生在宜興,年輕時就在洞靈觀修道,后來到江西龍虎山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稱創(chuàng)立者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p> <p class="ql-block"> 在唐代之前,張果老便在洞靈觀修道,一次偶然的機會吃了盂峰山中的千年何首烏,騎驢仙去。因張道陵和張果老先后在次修道,因而又名張公洞。</p> <p class="ql-block"> 1919年,宜興旅游事業(yè)的開拓者儲南強先生開始整修張公洞,經(jīng)過十多年的辛勤努力,與善卷洞一起于1934 年11月11日對外開放,兩洞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國的里昂洞并稱為"世界三大奇洞",</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張公洞風景區(qū),已是面目一新。"和合賜水"的神奇、五百米"地下河探險"的驚險、一千五百米"江蘇第一漂流"的刺激、"大型立體水幕電影"的震撼,"陶吧"參與制作的樂趣,以及充滿道文化氛圍的"張公山寨",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溶洞旅游理念,將自然、歷史、道教文化、娛樂完美結合。</p> <p class="ql-block"> 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自然風貌、文化歷史、精神思想的共同需求,也適應各階層、各類型、各年齡段游客的不同需要,處處給你新、奇、特的感受和體驗。</p> <p class="ql-block"> 500 米"地下河探險"是新增的一大亮點。地下河蜿蜒曲折,貫穿整個山體,洞內(nèi)怪石嶙峋。石柱、石筍、石慢、石鐘乳保存完好,洞內(nèi)大廳仿佛仙宮,美不勝收。坐橡皮筏在洞中探險,既刺激又新奇。</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nèi)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 在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游覽路線從海王廳經(jīng)"云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p> <p class="ql-block"> 在巖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曾為"天申萬壽宮"的洞靈觀,幾千年來傳承著道教源遠流長的歷史,弘揚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道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編輯孫躍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