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月11日,星期3。</p><p class="ql-block">我們今天上午參加完攝制組小史女兒的婚禮,下午就自駕去陽泉。我們距陽泉163公里,大約3個小時,當晚入住蘭歐酒店。</p> <p class="ql-block">12日早上我們計劃去陽泉博物館看看。</p><p class="ql-block">尋跡好問原計劃沒有陽泉,是因為據(jù)資料記載元好問的老家是從平定遷往我們忻州的,所以和元好問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但是,我們帶著三晉文化研究會的課題,帶著縣老領(lǐng)導(dǎo)的重托、帶著史志辦主任薄振宇期盼,帶著廣大文友的一致呼吁,希望我們這次尋跡好問過程中到陽泉平定把民間傳說的“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有力的證據(jù)找回來。這就是對家鄉(xiāng)文風(fēng)的一種弘揚和肯定。</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這次陽泉、平定行就帶有沉重的歷史使命顯得尋跡好問更加有責(zé)任感。</p><p class="ql-block">那我們今天要從哪里開始尋跡好問呢?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陽泉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來到陽泉博物館才知道宋元時期定襄的文化文風(fēng)和陽泉的文化文風(fēng)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p><p class="ql-block">請看圖板說明。</p> <p class="ql-block">在盂縣東興道村東北一個叫巖凹山的地方,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巖洞,洞寬15米、高9米、進深7米。巖洞正中立有“宋大儒程夫子講道處”一通石碑,碑額有“興起斯文”四字。宋代大儒程顥、程頤曾在這里講學(xué)。</p> <p class="ql-block">“二程”的母親侯氏夫人,是盂縣上文村人。她的父親侯道濟是進士。侯氏生于這樣一個書香門第,自幼愛讀詩書,通古知今。她共生過六個孩子,活下來的就只有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夫人教子嚴而有方,孩子剛會走路,家人怕跌倒摔傷,常常抱著不放,夫人看到后說,害怕孩子摔倒,什么時候才能讓他們學(xué)會走路呢?每逢吃飯時就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怕家人給偏食。孩子要好吃的時,她就嚴加制止。她還要求孩子尊重師長,愛護朋友,不惡語傷人。“二程”在母親的培養(yǎng)教育下,都非常勤奮。程顥24歲就中了進士,成為有名的哲學(xué)家、教育家。程頤科考不第在洛陽廣收門徒,講學(xué)傳道。兄弟二人后來成為程朱理學(xué)的奠基人,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元好問與馮大來的交往和元好問在定襄與周夢卿的交往的風(fēng)格極為相似。</p><p class="ql-block">馮是平定人當時是負責(zé)昔陽治安的一個官員,和元好問是深交。元好問不僅與馮有交往和平定的社會名流都是好朋友</p><p class="ql-block">據(jù)成化年間,文淵閣大學(xué)士彭時在其《崇賢堂記》中,寫到各位鄉(xiāng)賢與平定的關(guān)系時,說趙秉文曾“官于斯”,元好問與李冶曾“寓于斯”,楊云翼、王構(gòu)、呂思誠則“生長于斯”。</p><p class="ql-block">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故事是馮大來死后三十年王構(gòu)與馮家兒子說:我拿銀子你出力給你父親修修墳盤好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擴建過程中王構(gòu)就把元好問手書挽詩篆刻在石幢上。</p> <p class="ql-block">可見元好問在平定的學(xué)識地位和與平定文友交往的深厚。這個故事可以充分證明元好問對平定文化文風(fēng)的深遠影響。</p> <p class="ql-block">繼元好問之后,平定出現(xiàn)了呂思誠(1292—1357) ,元泰定元年(1324)進士,授景州蓨縣尹,擢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拜監(jiān)察御史,歷任刑部尚書、中書左丞、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等職。至元(1335~1340)間任廣西廉訪僉事,巡察州縣政事。土官于元帥仗勢欺民,恐事發(fā),命其子暗中重金賄賂,呂不為所動,嚴懲不貸,民眾稱快。公務(wù)之余,遍游山水,作《桂林八景詩》。著有《兩漢通紀》(已佚)、《仲實集》(存1卷)。</p> <p class="ql-block">在金、元兩代,平定科舉家族最突出的是呂氏家族,先后出了5位進士。其中有兄弟進士呂宗禮和呂宗智,祖孫三代進士呂宗禮、呂仲堪、呂時敏。</p><p class="ql-block">據(jù)我縣薄振宇所查資料定襄在金元之際科舉家族最突出的為?孫氏家族?,其核心人物孫九鼎兄弟的科舉成就在中國科舉史上具有空前絕后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同科三進士,一人為狀元?</p><p class="ql-block">?孫九鼎?: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己酉科狀元(進士第一)19。</p><p class="ql-block">?孫九儔、孫九億?:與孫九鼎同科登進士第1。</p><p class="ql-block">?歷史唯一性?:三兄弟同科中進士且一人為狀元,是中國科舉史上唯一的案例,超越宋代蘇洵父子。</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陽泉博物館大量地了解到金元時期元好問對平定(陽泉)文風(fēng)的影響與元好問與定襄文風(fēng)文化的影響高度一致。</p> <p class="ql-block">我們隱隱約約地會體驗到流傳于民間“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傳說的雛形從元好問金元時期就具象化啦!</p> <p class="ql-block">那么為什么元好問經(jīng)常要在平定會文交友呢?從博物館的信息來分析可能有三種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平定的特殊交通位置,平定地處娘子關(guān)口,從忻州出發(fā)南下河南北上山東都要路過平定。二是平定的文化風(fēng)氣,文化氛圍環(huán)境好,有志同道合文化友人的誘惑。三是有在平定做官更能賞識他的恩師趙秉文。</p><p class="ql-block">所以元好問在平定留有許多文化印跡,需要我們?nèi)プ屑殞ふ摇?lt;/p> <p class="ql-block">為了在平定找到實證,我們從博物館出來直奔大陽泉村找馮氏宗祠。親眼目睹元好問的真跡。</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平定州有大陽泉和小陽泉兩個村子;</p><p class="ql-block">陽泉的名稱源于其地理特征。古時陽泉市區(qū)(今大陽泉村一帶)有五眼泉水,終年涌漾不息,故得名“漾泉”。隨著歷史變遷和語言演變,“漾泉”逐漸簡化為“陽泉”,這一名稱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陽泉1907年因無煙煤運輸而在小陽泉村設(shè)立火車站城市雛形開始形成,1947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陽泉成為中共第一個人民城市。1983年把平定和盂縣劃歸于陽泉市。</p> <p class="ql-block">我們今天尋找的馮大來的墓碑,據(jù)資料介紹現(xiàn)安放在大陽泉村的馮氏宗祠里啦。</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通過導(dǎo)航來到了歷史文化古村落--大陽泉村。</p> <p class="ql-block">大陽泉村位于陽泉市城區(qū)義井鎮(zhèn),距市區(qū)約1.5公里,總面積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萬人。</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建村,古名“德裕城”;因村內(nèi)泉水豐沛(如飲馬坑、上港井等平地涌泉),得名“漾泉”,后諧音演變?yōu)椤瓣柸?,陽泉市即源于此名。明嘉靖年間以古廟為界分設(shè)大、小陽泉兩村,因規(guī)模較大得現(xiàn)名。2010年入選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俯瞰呈“龜形”,頭朝獅腦山,尾向桃河,寓意“出人壽而性靈”。以1條334米主街與24條支巷構(gòu)成“龜蛇玄武”布局,串聯(lián)99座明清院落。</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明清古建1890余間,包括張穆故居、郗家院(魁盛號商宅)、景元堂、觀音閣、五龍宮等,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輔以精美三雕(木、石、磚雕)。</p><p class="ql-block">保留關(guān)帝廟、古戲臺(遏云樓)、宗祠等公共建筑,及9眼古井、千年古槐、400年銀杏等自然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代學(xué)者張穆故居所在地,晉商家族郗氏(創(chuàng)“魁盛號”)曾活躍于此。屬“平定古八景”之“陽泉春色”“帽石煙凝”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那么元好問是怎么認識馮大來的?又是怎么成為好朋友的呢?</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元好問從正定回忻州,路經(jīng)平定時正逢好友李冶被總帥聶珪請到府上,故而也作停留。這幾日遺山除在帥府外,還游覽了平定城,寫了四首《鄉(xiāng)郡雜詩》。馮大來在帥府任職,為人豪爽,飽讀詩書,與元好問意氣相投,一見如故。大來向遺山說起,自己的家鄉(xiāng)陽泉村是州城西部一處山清水秀、景致絕佳之地。如果是春天到訪,恰如步入桃源仙境,令人樂不思歸,即使是在秋日,也是別有一番景象。遺山在大來的盛情邀請之下,決定前往陽泉村探訪。因而為我們留下了這首《鄉(xiāng)郡雜詩》其五:“故鄉(xiāng)飛鳥亦裴回,更覓何鄉(xiāng)養(yǎng)不才。見說陽泉好春色,野夫乘興欲東來。”</p> <p class="ql-block">我們通過打聽終于在古村落里找到馮氏宗祠,可是非常遺憾的是鐵將軍把門,無法進去看個究竟。</p><p class="ql-block">怎么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舉頭望去驕陽似火,街道上空無一人,打</span>道回府心有不甘。</p><p class="ql-block">這時我看到了門口的一個告示牌,按照上面的電話打過去,結(jié)果那邊是這個村的村主任,聽了我們的來意他滿心歡喜地答應(yīng),說鑰匙就在附近馮家后裔手里,我讓他給你們開門吧!</p> <p class="ql-block">我們等了大約半個小時才等到拿鑰匙的人,為我們開門的是馮大來不知道幾輩頭上的晚輩,從她的表情我們感到她內(nèi)心不太愿意讓我們進去做什么探尋考古。后來才知道這是人家的云房是人家陳列列祖列宗非常莊嚴圣神的地方。我們把來意再次解釋清楚后就得到她的完全理解啦。</p><p class="ql-block">結(jié)果就是隨便看。</p> <p class="ql-block">?并府虛荒久,大城如壞堤。?</p><p class="ql-block">?百年同入鬼門關(guān),禍福升沉總不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幢今有淚,鶴表舊曾看。?</p><p class="ql-block">?莫怪人哀同庾信,古槐寒雨日三嘆。</p> <p class="ql-block">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汴京(今開封)陷落于蒙古軍,馮延登被俘后不屈自盡殉國。元好問此詩作于馮殉國后,以詩悼念。</p><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種東西叫石幢也叫石柱,是立于寺廟和墳?zāi)瓜笳饔谰玫丶o念。而馮家重修宗祠時搬回到祠堂里啦。</p> <p class="ql-block">?一笛悠然此地聞,住山還憶大馮君。?</p><p class="ql-block">?已看引水澆靈藥,更約筑亭留野云。?</p><p class="ql-block">?前日褒衣笑皤腹,今年宿草即荒墳。?</p><p class="ql-block">?東鄰誰舉游巖例,秋菊寒泉尚可分。?</p><p class="ql-block">?——元好問《過陽泉馮使君墓》</p> <p class="ql-block">馮延登(馮大來)是拒降元軍而自盡殉金的英雄。</p><p class="ql-block">元好問的這首詩的解讀大意是</p><p class="ql-block">“大馮君”? 即馮延登(馮大來),</p><p class="ql-block">詩中追憶二人曾相約引水筑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褒衣笑皤腹”? 描繪馮氏生前寬袍便腹的儒雅形象;</p><p class="ql-block">?“宿草荒墳”? 痛惜其殉國后墓園荒涼,暗含家國之悲;</p><p class="ql-block">末句借“秋菊寒泉”典故,表達對故友高潔氣節(jié)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順利地考察完馮氏宗祠的時候也就是中午時分,又得到一個好消息。</p> <p class="ql-block">我縣史志辦主任薄振宇為我們聯(lián)系的陽泉史志辦主任打來電話,她已經(jīng)和平定史志辦的李老師聯(lián)系上啦,“你們可以到哪里查閱資料,對口進行了解溝通”。</p> <p class="ql-block">平定縣的同志們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我們到來之前就把有關(guān)元好問在平定的有關(guān)資料整理出來啦。</p> <p class="ql-block">從平定大量的資料我們得知元好問是經(jīng)常在平定逗留,交友,講學(xué),寫詩。</p> <p class="ql-block">元好問在平定寫下的詩篇有明確名稱的目前可見 20 余首。</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具體詩篇:</p><p class="ql-block">《鄉(xiāng)郡雜詩五首》 :這是元好問回到平定后留下的詩篇,其中第三首 “綠煙和雨暗重城” 收錄在光緒版《平定州志》中,該組詩也收錄于清代道光年間平定籍學(xué)者張穆整理的《元遺山先生集》。</p><p class="ql-block">《平定州河上作》 :此詩描繪了平定州河上的景色與百姓生活,以及詩人對人生與為官的感慨。</p><p class="ql-block">《乙未六月二十日冠山書事》 :詩中描繪了冠山的美景與詩人在冠山讀書的閑適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p><p class="ql-block">《平定南 冠山》 :詩人以細膩筆觸描繪了冠山的景色,如紅樹、白云、青山等,展現(xiàn)了其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熱愛。</p><p class="ql-block">《平定北街雙烈詩》 :為贊頌平定北街的兩位烈女而作,表達了詩人對她們貞烈精神的敬佩。</p><p class="ql-block">《平定州同冠山》 :詩中通過對冠山景色的描寫,傳達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平定州同李君》 :此詩記錄了詩人與李君在平定州的交往與對詩歌的討論,體現(xiàn)了詩人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在平定同志的幫助下我們就有關(guān)平定元好問文風(fēng)的資料復(fù)印了一部分回去好好研究“二定說”。</p> <p class="ql-block">李老師是平定一位研究元好問的學(xué)者。他早聽說我們尋跡好問的消息,這兩天一直等侯我們。在與李老師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他不僅對“元好問時期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民間說法有研究,而且就平定有關(guān)元好問的遺跡具體內(nèi)容位置也十分清楚。給我們下午游覽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p> <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首先去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陽泉師專大門前尋找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地方。非常遺憾此大門屬于明代古建筑正在圍起來維修。</p> <p class="ql-block">緊挨著就是陽春樓,進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找到了元好問描寫陽春樓的詩篇啦。</p> <p class="ql-block">一溝流水幾橋橫,岸上人家種柳成。成歲春風(fēng)一千樹,綠煙和雨暗重城。</p> <p class="ql-block">時間不早啦!我們要驅(qū)車7公里前往冠山景區(qū)尋找元好問有關(guān)的冠山書院。</p> <p class="ql-block">平定冠山風(fēng)景區(qū)是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以儒釋道文化交融、千年書院群和四季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該景區(qū)位于平定縣城西南7公里處,主峰海拔1125.6米,因山形似冠而得名,集歷史遺跡、文獻名邦底蘊與森林資源于一體,是晉冀地區(qū)文化旅游與自然觀光的綜合型勝地。????</p> <p class="ql-block">前身為北宋末年的“冠山精舍”,元初由呂思誠擴建為“呂公書院”(即冠山書院)。</p> <p class="ql-block">元好問與趙秉文(金代平定知州)等文壇領(lǐng)袖的往來,提升了冠山書院的知名度。金元時期,書院成為平定“文風(fēng)蔚起”的關(guān)鍵,助力當?shù)刳A得“文獻名邦”美譽。</p> <p class="ql-block">元代呂思誠、明代喬宇、清代竇瑸及近代石評梅等均受書院文脈滋養(yǎng)。傅山等名家亦曾在此講學(xué)。</p> <p class="ql-block">書院建筑融合窯洞與瓦房特色,院內(nèi)設(shè)“崇古洞”“新德”“廣業(yè)”等空間,體現(xiàn)德業(yè)并重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這是立在冠山書院門前的牌坊,叫“文獻名邦”。</p><p class="ql-block">這個牌坊是什么時候建的?</p><p class="ql-block">嘉慶十二年,平定在鄉(xiāng)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知州吳安祖高度重視此事,并在州城西關(guān)的通京大道南天門上建起了“文獻名邦坊”。此舉不僅彰顯了平定學(xué)子的成就,更確立了平定作為文化名地的地位,推動了“文獻名邦”的聲譽。</p><p class="ql-block">科名焜耀無雙地,</p><p class="ql-block">冠蓋衡(衝)繁第一州。</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盛贊平定為科舉功名閃耀的“無雙之地”,是官員車馬往來、政事繁劇的“第一州”</p> <p class="ql-block">那么文獻在古代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據(jù)資料表述;</p><p class="ql-block">"文"指文物典章?:包括地方志書、歷史典籍、禮樂制度等系統(tǒng)性文獻,代表地區(qū)文化積淀。</p><p class="ql-block">?制度化載體?:書院、藏書樓等機構(gòu)是文獻傳承的核心。平定冠山書院自宋元延續(xù),藏書萬卷并獲御賜匾額。</p> <p class="ql-block">?"獻"指賢人學(xué)者?:即精通典籍、學(xué)問淵博的文人群體,科舉成就顯赫?:平定清代進士數(shù)量居山西之首。</p> <p class="ql-block">“文獻名邦”是文化繁榮與人才輩出的象征,成為贊譽文化積淀的代名詞。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平定,還有其他地方被譽為“文獻名邦”,包括曲阜、鄒縣等地,象征著這些地區(qū)的文化實力和歷史淵源。</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遠多年失修,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維修冠山書院時重新立于此地的。</p> <p class="ql-block">在平定書院我們看到有關(guān)“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的一種表述;</p><p class="ql-block">“文獻名邦”的傳統(tǒng),其實就是重視教育崇尚文化的傳統(tǒng),,這種風(fēng)尚在平定由來已久且代代相承,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宋代的書院興盛于全國。既四大書院(白鹿書院,石鼓書院,應(yīng)天書院,岳麓書院)之后,北宋末年平定就有了“冠山精舍”,這是元代初年官居中書左丞的平定人呂思誠父祖世代讀書地方,后來擴建為“呂公書院”,亦稱“冠山書院”,成為山西顯赫一時的最大書院。這樣大概就有了“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平定,定襄)”的贊譽。經(jīng)過后世的發(fā)展書院文化成了平定文化的一道靚麗風(fēng)景。更為可貴的是,當?shù)匕傩找宰x書求學(xué)為榮。家學(xué)淵源者,耕讀傳家者,經(jīng)久不衰,代代相傳,即使貧寒人家也要節(jié)衣縮食,讓子弟在農(nóng)閑時讀書。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重教崇文的文化氛圍和民俗民風(fēng)。</p><p class="ql-block">從這個文字敘述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jié)論;"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是從元好問時期傳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紀念呂思誠講學(xué)處碑刻。</p> <p class="ql-block">看看就在冠山書院附近也有一座寺廟叫資福寺,始建年代可追溯至金代以前,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正式興建,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清代風(fēng)格 。作為冠山書院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福寺與儒、道文化共同構(gòu)成三教并存格局。</p><p class="ql-block">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種建筑格局與我縣的遺山書院附近的遺山寺是一樣的,先有的遺山寺(二郎堂)后有的遺山書院。書院旁邊都有寺廟。</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們尋跡好問在平定搜集探尋有關(guān)“元好問與山西文風(fēng)數(shù)二定”足跡的全部過程。</p><p class="ql-block">你認為如何?</p><p class="ql-block">明天我們將要去山西晉城陵川尋跡好問郝天挺老師是怎么教出一個會寫詩的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