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懸甕山麓,晉水湯湯。背倚懸甕山,襟帶晉水流的晉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西周初年,成王以桐葉為圭戲封叔虞于唐,“桐葉封弟”的典故在此生根。而后叔虞治水興農(nóng)、造福晉陽,后人遂建唐叔虞祠。當晉水奔涌過這片土地,唐國化為晉國,祠宇亦得名“晉祠”,從此承載起三晉大地的精神命脈。</p> <p class="ql-block">走進晉祠,即刻被巨大壯碩的樹木震撼!古樹如年高德劭的老人,無言俯視著過往的游客,似乎在尋找著傾聽者。仰望著它,我愿意當一名傾聽者,傾聽它所經(jīng)歷的滄桑,傾聽關于晉祠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北宋慶歷元年(1041),歐陽修以諫官身份巡視河東,期間游覽晉祠時創(chuàng)作一首七言古詩《晉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晉祠</p><p class="ql-block">宋·歐陽修</p><p class="ql-block">古城南出十里間,鳴渠夾路何潺潺。</p><p class="ql-block">行人望祠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p><p class="ql-block">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p><p class="ql-block">并兒自古事豪俠,戰(zhàn)爭五代幾百年。</p><p class="ql-block">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p><p class="ql-block">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綠埋空垣。</p><p class="ql-block">并人昔游晉水上,清鏡照耀涵朱顏。</p><p class="ql-block">晉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澆平田。</p><p class="ql-block">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余山川。</p><p class="ql-block">惟存祖宗圣功業(yè),干戈象舞被管弦。</p><p class="ql-block">我來覽登為嘆息,暫照白發(fā)臨清泉。</p><p class="ql-block">鳥啼人去廟門闔,還有山月來娟娟。</p> <p class="ql-block">《晉祠》開篇以“古城南出十里間”點明晉祠地理位置,繼而描繪“鳴渠夾路何潺潺”的流水景致,通過“地靈草木得余潤”展現(xiàn)古柏蒼翠,呼應《晉祠》“三絕”中的周柏意象。詩中“廢興仿佛無舊老”等句追憶晉陽古城在宋初戰(zhàn)爭中的損毀,將周代遺存與五代戰(zhàn)亂對比,強化“盛衰興亡”的歷史哲思 。這首詩提及的周柏、晉水等元素,與晉祠現(xiàn)存的宋代彩塑、難老泉共同構成“晉祠三絕”文化景觀。在眾多題詠晉祠的詩作中堪稱經(jīng)典。</p> <p class="ql-block">一直渴望到山西看看,今年六月終于成行,短短幾天山西行的主要目的地便是晉祠。</p> <p class="ql-block">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處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 ,據(jù)《史記·晉世家》的記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后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作晉祠。</p> <p class="ql-block">晉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最早的記載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逼鋾r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具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時,北齊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550—559)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讀書臺、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xù)有修繕。</p> <p class="ql-block">隋開皇年間(581—600),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p> <p class="ql-block">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火燒晉陽城。之后,在晉祠大興土木,并立“太平興國碑”以志。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建成后,祠區(qū)建筑布局大為改觀。此后,圣母殿逐漸成為祠中主殿,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則遷至北側,退處次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金大定八年(1168年),于魚沼飛梁以東增建獻殿,專為圣母子貢獻祭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元代以來,晉祠多次遭地震、洪災威脅,地方政府也對晉祠做出過不同程度的修繕增補。觀音堂、白鶴亭、水母樓、呂祖閣與待鳳軒等建筑均為此時建造。</p> <p class="ql-block">說到近代晉祠的保護,不能不說梁思成和林徽因。1934年夏,梁思成與林徽因在赴汾陽考察途中,原本因擔憂“名勝易遭重修毀壞”而刻意回避晉祠。然而,當汽車行至晉祠后方山坡時,林徽因偶然瞥見圣母殿的一角出檐——深遠的斗拱與雄渾的殿頂在夕陽中若隱若現(xiàn),這一瞬間的美學震撼促使他們改變計劃,折返考察。</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中寫道:“那樣魁偉的殿頂,雄大的斗栱,深遠的出檐……我們慚愧不應因其列為名勝而即定其不古?!弊鳛楣沤▽W家的梁林二人對晉祠圣母殿進行測繪與研究,通過分析圣母殿的斗栱形制、柱頭鋪作及梁架結構,展現(xiàn)出唐代遺風與宋代創(chuàng)新的交融,因此他們推翻“明清重修”的固有認知,判定其為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原構,早于《營造法式》成書年代,填補了宋式建筑研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將晉祠定義為“宗祠祭祀建筑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范”,指出其布局兼具“開敞堂皇的廟觀格局”與“曲折深邃的私家園亭雅趣”,三千年周柏、魚沼飛梁等元素共同構成“跨越千年的喧囂與寧靜”。二人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發(fā)表的晉祠測繪報告,筆下的晉祠,不僅是建筑標本,更是“鐫刻三晉文脈的詩意空間,不僅為戰(zhàn)亂中的古建留存了珍貴檔案,更以科學方法論證了“實物為理論后盾”的治學觀,推動了中國建筑史研究的范式轉型。</p> <p class="ql-block">晉祠是一部千載木石史詩,漫步晉祠,宛若翻開一部立體的文明簡牘。晉祠的“三絕”“三寶”“三匾”是體現(xiàn)其文化價值的核心標志。</p> <p class="ql-block">三絕即:宋代彩塑侍女像:位于圣母殿內(nèi),共43尊彩塑,作于北宋元祐年間(約1082)。塑像以圣母邑姜為中心,周圍女官、侍女姿態(tài)各異,表情生動逼真,服飾色彩柔和,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其中“半哭半笑”侍女像最為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觀摩三個月借鑒其神韻。</p> <p class="ql-block">周柏:圣母殿北側的古柏,樹齡約2900年,相傳為西周時期唐叔虞親手所植。柏樹向南傾斜18米,形似臥龍,又稱“臥龍柏”,樹下另一株“擎天柏”支撐其軀干,象征晉祠悠久的歷史傳承。</p> <p class="ql-block">難老泉:晉水主源,泉水自地下5米巖層涌出,水溫恒定為17℃,富含礦物質(zhì)。泉名取自《詩經(jīng)》“永錫難老”,寓意生生不息。其水灌溉的“晉祠大米”晶瑩飽滿,形成“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的豐饒景象。</p> <p class="ql-block">三寶即圣母殿: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始建,為晉祠主殿。面闊七間,重檐歇山頂,采用“減柱法”擴大內(nèi)部空間,殿前8根木雕盤龍柱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實例。建筑本身是宋代《營造法式》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魚沼飛梁:始建于北魏前的十字形古橋,橫跨方形魚沼之上,34根八角石柱支撐斗拱梁架。其結構如飛鳥展翼,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水陸立交橋”,也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獻殿:金代大定八年(1168)建造的祭品陳列廳,外觀似涼亭,四面無墻,僅以直欞柵欄圍合。純木榫卯結構,梁架設計節(jié)省材料且堅固,兼具通風防腐功能,為金代建筑精華。</p> <p class="ql-block">三匾即 “難老”匾?懸掛于難老泉亭,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真山)題寫。二字取自《詩經(jīng)》“永錫難老”,筆力蒼勁洗練,被譽為“晉祠第一名匾”;“對越”匾:位于獻殿前功德坊,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書?!皩υ健背鲎浴对娊?jīng)》“對越在天”,意為頌揚功德,書法莊嚴雄渾,與建筑格局相得益彰;“水鏡臺”匾:懸掛于入口戲臺,取意《漢書》“清水明鏡不可逃形”。戲臺為明清時期建筑,匾額點出戲曲演繹世間百態(tài)的功能,是晉祠文化空間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晉祠以“三絕”承載藝術與自然奇跡,“三寶”濃縮宋金建筑精髓,“三匾”凝聚書法與哲學意境,三者共同構成一部不朽的“三晉歷史典籍”。</p> <p class="ql-block">晉祠還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乃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立《晉祠之銘并序》碑(俗稱“唐碑”)。公元617年,李淵父子于晉祠唐叔虞祠前祭拜盟誓后起兵反隋,次年建立唐朝。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受挫,返晉陽休養(yǎng)。次年重游晉祠,感念30年前起兵舊事,為報“神恩”親撰碑文。提出“非親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強調(diào)“為政以德”的貞觀核心思想。這是李世民現(xiàn)存唯一親書碑刻,再無其他手跡傳世,開創(chuàng)中國行書刻碑先河,被譽“天下行書第二”(僅次于《蘭亭序》),是研究初唐政治、書法、文學的“石史”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可見亭內(nèi)并立唐原碑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摹刻碑。清代朱彝尊題聯(lián)贊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概括李世民文治武功。</p> <p class="ql-block">作為一名來自齊魯?shù)挠慰?,看到晉祠的恢宏,不免疑惑,為何晉祠獨耀?而同為周代早期封國的齊和魯?shù)淖趶R卻無遺存,晉祠的鼎盛反襯出齊魯宗廟的沉寂。原因何在?通過查閱資料,可知以下因素是關鍵。首先是地理環(huán)境:晉祠背靠呂梁、太行雙脈,晉水環(huán)護,懸甕山如天然甕城,而三晉大地干燥的氣候對于土木建筑有著天然的保護作用。而反觀齊魯:臨淄齊廟地處平原,屢遭兵燹,而曲阜魯?shù)铍m受尊崇,卻因黃河改道、戰(zhàn)亂頻仍,唐宋以前建筑多湮于泥沙。其次是信仰的因素:多元共生的三晉文化與儒家獨尊的齊魯文化的差異,使得晉祠香火千年不絕。而齊魯宗廟固守禮制,儒家“敬鬼神而遠之”的理性精神,弱化了建筑的神圣符號價值。再次是權力因素:晉祠更多體現(xiàn)地方認同,而齊魯古建更多作為王朝工具的象征。晉祠是晉文化的原生圖騰。叔虞興水利、勸農(nóng)桑的事跡,使其成為三晉百姓的精神原鄉(xiāng)。李白泛舟賦詩、傅山題匾寄情,文人接力書寫地方集體記憶而齊魯宗廟,如曲阜孔廟漸成帝王尊儒的儀式道具,屢毀屢建中失去建筑本真;齊太公廟因田氏代齊后的政治避諱,祭祀中斷,終至荒蕪。另外近代山西近代經(jīng)濟衰退,缺乏大規(guī)模城市改造的資金,反而使古建免于拆除,經(jīng)濟滯后無疑成為一種意外保護。</p> <p class="ql-block">晉祠的保存,是地理、技術、人文、歷史四重力量交織的奇跡:天時(干燥氣候)、地利(險要地形)、人和(民眾守護)、匠心(建筑智慧)缺一不可。其存在不僅見證了中國木構建筑的巔峰技藝,更彰顯了文化信仰在戰(zhàn)亂中的頑強生命力——正如圣母殿內(nèi)歷經(jīng)千年的宋塑彩像,沉默訴說著“硬歷史”對抗時間的力量。今日我們立于難老泉畔,仰望周柏蒼枝,不僅是在緬懷叔虞遺德,更是在觸摸中華文明土木成史、以器載道的永恒基因。</p> <p class="ql-block">特別值得慶幸的是在晉祠邂逅傅山紀念館,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奇遇。傅山紀念館隱匿于千年園林中,以多維視角展現(xiàn)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1607-1684)的傲骨風范與藝術成就,其價值遠超尋常景點。這座清代古建原為乾隆二年(1737)所建“同樂亭”,經(jīng)改造后成為四合院式展館,青磚灰瓦與晉祠園林渾然一體。檐柱所懸傅山親筆行草楹聯(lián)“萬竿逸氣爭棲鳳,一夜凌云看籜龍”,以竹喻志,更與院中蒼松翠柏形成精神對話。</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此處,正趕上2025年推出的 “青山傲骨——傅山人文歷史展” ,這是首次集中呈現(xiàn)傅山的珍品。通過其作品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到這位突破單一“書法家”標簽,而從醫(yī)學、哲學、抗清志士等多重身份還原完整人格的傅青主。這場與傅山的邂逅,是與山西文脈的深度對話——在古木參天的晉祠園林中,一座紀念館讓“青主先生”的傲骨丹心穿越四百年時空,化作照見文化自信的一盞明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