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義縣這片被稱作"<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遼西走廊鎖鑰</span>"的土地上,矗立著一座堪稱"東方建筑奇跡"的遼代寺廟,這就是以遼代木構(gòu)建筑典范<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雄殿</span>和其內(nèi)的彩繪泥塑<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過去七佛</span>而聞名的千年古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奉國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 遼朝與北宋幾乎同時期存在,領(lǐng)土廣闊,在公元 907 年至 1125 年間雄踞中國北方 ,共持續(xù)了218年之久。遼代的建筑風(fēng)格繼承了唐代的傳統(tǒng),與同期北宋的精致建筑相比,更多體現(xiàn)了晚唐時期的建筑特色,表現(xiàn)出一種壯觀恢弘的美學(xué)風(fēng)格。遼代的木構(gòu)建筑存世極少,僅有八處,簡稱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八大遼構(gòu)</span>”,奉國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為了追訪千年遼構(gòu)遺存奉國寺,專程來到遼西的義縣,順路去了毗鄰的北鎮(zhèn)和錦州。<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崇興寺雙塔</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鎮(zhèn)廟</span>...,這些遼西古道上的歷史遺跡,就像是散落在歷史長河里的一顆顆明珠。本次遼西之行,在為技藝高超的古老建筑與悠遠的文化傳承感嘆之余,也觸摸到契丹王朝埋沒在歷史塵埃下的盛世余溫。</p> 位于錦州北部的<font color="#ff8a00">義縣</font>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font color="#167efb">寶藏小城</font>”的美譽。境內(nèi)文化遺存眾多,現(xiàn)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font color="#167efb">奉國寺、萬佛堂、廣勝寺塔</font>和<font color="#167efb">明長城義縣段</font>4處,其中<font color="#ff8a00">奉國寺</font>于1961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錄。<div> 義縣,舊稱“宜州”,是著名政治家“蕭太后” 蕭綽的故鄉(xiāng)。蕭太后執(zhí)政27年,遼朝國力達到鼎盛,她去世后,兒子遼圣宗耶律隆緒為了紀念她,在宜州修建了咸熙寺,也就是后來的奉國寺。因而在遼代三大寺院中,奉國寺有著最為純正的“皇家血統(tǒng)”。</div> <font color="#ff8a00"><b>奉國寺</b></font><div><font color="#ff8a00"><b> </b></font>坐落在義縣城內(nèi),始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年),因大雄殿內(nèi)塑有七尊大佛,又稱<font color="#167efb">大佛寺</font>,是國內(nèi)僅存的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寺內(nèi)至今仍保留著遼代大雄殿和清代的山門、碑樓、西宮禪院、鐘亭及碑亭等建筑。大雄殿代表了十一世紀中國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遺存中規(guī)模體量最大的木構(gòu)建筑。殿內(nèi)供奉的佛祖“過去七佛”造像,是世界上最大、最精美的彩繪泥塑佛像群,其宏大的氣場與無與倫比的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div><div> <font color="#ff8a00"> 外山門</font>(重建)</div> 清代的<font color="#ff8a00">內(nèi)山門</font> <font color="#ff8a00">牌樓</font>(清代} <font color="#ff8a00">天王殿</font><font color="#333333">(清代}</font> 走過天王殿,一座巨大的建筑雄立在眼前,這就是奉國寺內(nèi)唯一遺存的遼代木構(gòu)建筑<font color="#ff8a00">大雄殿</font>。 大雄殿筑于高3米的臺基之上,為五脊單檐廡殿式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東西長55米,南北寬33米,高達24米,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遺存中規(guī)模體量最大、等級規(guī)格最高的木構(gòu)建筑,被譽為“<font color="#167efb">中國第一大雄寶殿</font>”。<div> 大雄殿是遼代佛教建筑的翹楚,代表了十一世紀中國建筑的最高水平。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贊譽其為“<font color="#167efb">千年國寶、無上珍品、世間罕有</font>”。</div> 大殿屋檐下懸掛著三塊乾隆御題的匾額,分別是“<font color="#167efb">法輪天地</font>”“<font color="#167efb">大雄殿</font>”“<font color="#167efb">慈潤山河</font>”。這也是我國最大的透雕牌匾,被譽為“中華名匾”。 三塊匾額至今已近300年,真跡存放在寺內(nèi)的國寶展廳內(nèi)。 大殿內(nèi),“<font color="#167efb">減柱造</font>”工藝巧妙移除了中央四根柱子,創(chuàng)造出1300平方米開闊的禮佛空間。 殿內(nèi)主供七尊大佛為遼代所塑,佛像宏偉壯觀、精神超逸,皆結(jié)跏趺于須彌座上,通高9米以上。 正中的毗婆尸大佛最高,通高8.6米(含底座高9.5米),兩側(cè)各佛依次略低。 “<font color="#167efb">過去七佛</font>”并列一堂,在佛教界獨一無二。(關(guān)于“七佛”的象征意義,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七佛即七帝,代表了遼代的七位皇帝。) 每一尊佛像前,都有2位脅侍菩薩,一共有14尊。她們通高2.5-2.7米,站立在蓮花之上,手上拿著各種法器。 有的在專心聽佛講經(jīng) 有的在露齒微笑 佛祖釋迦牟尼偏居一側(cè) 佛壇東西兩端各對塑天王像一尊,高3.5米,拄杵昂首,剛勁威武。 大雄殿頂部的梁架上,尚留有約4000平米的遼代彩繪遺跡,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彩畫內(nèi)容包括飛天、蓮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鳳等,其顏色以紅、白、黑為主,兼用青、綠、黃等顏色,雖歷經(jīng)千年氧化,部分色彩已褪為灰白,仍能辨認出精美的圖案。其中以梁架下面的42幅彩繪飛天尤為突出:這些飛天面相豐頤美悅,服飾繽紛多彩,或持花束、或捧果盤,飛翔于云端,與端坐的七佛靜動相襯,上下呼應(yīng),構(gòu)成一幅肅穆禮佛圖景,堪稱遼代建筑彩繪的精品。 大雄殿梁架下的男飛天彩繪(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七佛寶座下形態(tài)各異的石雕力士和馱獸。 七佛背后的倒坐觀音像。這尊明代補塑的<font color="#167efb">鷹瓶觀音</font>,保留著唐朝以前男像觀音的風(fēng)韻,為國內(nèi)罕見。 觀音兩側(cè)不僅有善財和龍女,還有一頭鷹和一個凈瓶,“鷹瓶觀音”之名就來自于此。栩栩如生的龍女和鷹塑像。 大殿內(nèi)東、南、西、北山墻上繪有元、明兩代壁畫20幅,總面積達到534.2平方米。其中東西山墻的元代畫有十佛像,北山墻畫有八菩薩,南面兩盡間山墻各有一幅十一面觀音畫。 殿南坎墻內(nèi)壁上原有明代繪制的十八幅羅漢像。為了保護這些畫像,已整體取下,現(xiàn)存放在國寶展廳內(nèi)供近距離觀賞。<div> 國寶展廳內(nèi)的羅漢像</div> 佛壇前陳列著七套二十一件遼代石雕供器。 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立有金、元、明、清碑記十一通。 大門內(nèi)的石獅 1005歲的奉國寺,經(jīng)歷了40次地震,20場戰(zhàn)火,躲過了多次戰(zhàn)爭(遼沈戰(zhàn)役義縣攻堅戰(zhàn)中,奉國寺大雄殿殿頂被一枚炸彈擊穿,損傷了釋迦摩尼像右手)和文革,歷經(jīng)劫難仍矗立不倒,乃國之幸事、華夏之幸。 <font color="#ff8a00"><b>廣勝寺塔</b></font><div> 坐落在義縣縣城內(nèi),原稱嘉福寺塔,建于遼開泰年間(公元1020年),2013年修復(fù)完成,第七批國保單位。塔的建筑形式為八角形實心密檐式,十三層,高約42.5米,塔臺正八角形,每邊6米,高2.9米。塔座為須彌式,八角形各邊相等,約占塔高的五分之一。<br></div> 塔身八面都有浮雕。正南一面在西角柱中間有一拱式龕門,里面有一尊菩薩,坐在蓮座上,手作捏決樣,頭戴寶冠,兩旁各有一名協(xié)侍,身披袈裟,頭頂寶冠,垂手站立,頭上均有磚雕寶蓋,后有背光,體態(tài)輕盈,其它各面姿態(tài)雖不近相同,但大同小異。須彌座上的伏獅,形體碩大,只有東北、西北兩面伏獅頭部尚有存留。 塔座為須彌式,中間有灰磚伎樂天浮雕,高約50厘米,雕刻精美,有的舞姿、有的手執(zhí)樂器吹笛吹簫、有的擊打羯鼓。 塔的每個角上雕有一尊披甲戴盔的力士,手執(zhí)兵刃,姿態(tài)威武。 <font color="#ff8a00">安泰門</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是義縣四座古城門中僅存的一座。歲月更迭,安泰門原有的月城和雙層護鐵城門均已毀壞無存。2014年經(jīng)加固修繕后復(fù)原了原貌。</div> <font color="#167efb">大凌河生態(tài)濕地公園</font> 園內(nèi)的蕭太后塑像 <b><font color="#ff8a00">北鎮(zhèn)廟</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遼寧北鎮(zhèn)市城西2千米的山崗上,是<font color="#167efb">醫(yī)巫閭山</font>的山神廟,也是全國五大鎮(zhèn)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鎮(zhèn)山廟。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國保單位。</div><div> 寺廟自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創(chuàng)立的“醫(yī)巫閭山神祠”起,歷經(jīng)金、元、明多次重修與更名,最終在明洪武三年定名為“北鎮(zhèn)廟”。北鎮(zhèn)廟在文革中遭破壞,上世紀80年代修復(fù)后,大殿等古建筑得以幸存。</div><div> 北鎮(zhèn)廟東西寬109米,南北長240米,廟內(nèi)建筑從山下到山頂依山勢層層向上,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軸線上,規(guī)模宏大。</div> 北鎮(zhèn)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如今保存下來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時期的遺存。在其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山門、神馬殿、鐘鼓樓、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內(nèi)香殿、寢宮等。廟內(nèi)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廟東有乾隆年間所建的"廣寧行宮"遺址。<div> 廟前的六柱五樓式<font color="#ff8a00">石牌坊</font><font color="#333333">(1992年重建),</font>高9.7米,寬14.2米。</div> 歇山式三券洞<font color="#ff8a00">山門</font>,位于石坊北25米的第一層月臺之上。 <font color="#ff8a00"> 神馬殿</font>,又稱神馬門,位于山門后25米處的第二層月臺之上。 神馬殿是古代向馬神祈禱馬政事業(yè)槽頭興旺之所,故又稱馬神殿。 <font color="#ff8a00"> 鐘樓、鼓樓</font>,位于神馬殿東西兩側(cè),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后于萬歷及清康熙等各朝多次重修、維修。 <font color="#ff8a00">鐘樓</font>,坐東朝西,為歇山重檐樓閣式建筑。 神馬殿北甬路東西兩側(cè),橫列著四座清代<font color="#ff8a00">御碑亭</font>。除東邊的一座為六角亭外,余者皆為四角攢尖式。 過神馬殿,往北是一個高大的月臺,繞以雕工精細的石欄桿,北鎮(zhèn)廟的主要建筑都在月臺之上。從南向北依次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nèi)香殿、后殿。<font color="#ff8a00">御香殿 </font>共有廳堂五間,是陳放朝廷御書和皇家祭祀用香蠟供品的地方。 月臺的東西兩側(cè)和石階下立有清代皇帝的御祭、游山詩文碑共14通。 御香殿 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font color="#ff8a00">大殿</font>是廟內(nèi)整體建筑的對稱中心,也是廟內(nèi)最大的建筑,為明代遺存。殿寬23.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是舉行祭掃大典的場所。 殿內(nèi)有一尊"北鎮(zhèn)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懸掛著清乾隆帝書的"乾始神區(qū)"銅制御匾;墻壁上繪有自漢代至明代各朝文臣武將畫像32人。 殿內(nèi)收藏的文物,疑似為明代大殿的琉璃吻飾。 <font color="#ff8a00">后殿</font>是山神夫婦的內(nèi)宅,規(guī)模僅次于大殿,殿內(nèi)有山神夫婦及童男童女塑像。清康熙帝的御匾"<font color="#167efb">郁蔥佳氣</font>"懸掛于殿眉的正中。 遠望<font color="#167efb">醫(yī)巫閭山</font> <font color="#ff8a00"><b>崇興寺雙塔</b></font><div> 位于廣寧老城東北隅,始建于遼代晚期,金代(1118年)遭戰(zhàn)火波及,寺毀塔存,在元代皇慶、明代嘉靖、萬歷期間都曾重修,是我國佛寺最早采取雙塔并立布局的古塔。雙塔坐北朝南,東西對峙,巍峨壯觀,氣勢非凡。雙塔均為磚雕八角筑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建筑,東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兩塔相距43米,型制、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但各有差異。</div> 1988年雙塔被列為國保單位 雙塔的創(chuàng)建年代已無從查考。據(jù)研究者考證,根據(jù)雙塔的建筑特點,其應(yīng)為遼代所建。 1980年至今雙塔進行過多次維修。 西塔。塔的中部鑲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興寺塔記》小石碑。 磚雕座佛、斜侍菩薩、飛天、負重力士、伎樂人栩栩如生;蓮花、平座、斗拱勾欄、寶蓋造型獨特;脊獸、瓦壟、飛檐凌空,巍峨壯觀。 東塔 <font color="#ff8a00">廣寧鼓樓</font><div> 位于北鎮(zhèn)古城南北大街中部,國保單位,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鼓樓明清時期歷經(jīng)多次修繕,1993年進行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鼓樓南面門楣匾額上題“<font color="#167efb">幽州重鎮(zhèn)</font>”,北面門楣匾額上題“<font color="#167efb">冀北嚴疆</font>”。</div> <font color="#ff8a00">李成梁石坊</font><div> 位于鼓樓前,國保單位,系明萬歷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遼東大將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br> 石坊高九米,寬十三米,四柱五樓,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飾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精巧。坊額上豎刻“世爵”二字,橫刻“天朝誥券”及“鎮(zhèn)守遼東總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等字。</div> 翹梁、通枋及攔板斗拱等制作精美,間飾人物、四季花卉,鯉魚跳龍門、犀牛望月、喜祿長壽等浮雕。 中柱柱腳前后各有一對夾柱石獅 <font color="#167efb"> 廣濟寺塔</font> <div> 位于錦州古塔公園內(nèi),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1996年按原貌進行了全面維修。塔現(xiàn)高57米,磚實心密檐式,塔檐共十三層,每層各角原來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綴銅鈴,現(xiàn)多已脫落,僅西北角還剩11根。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脅侍,三個寶蓋和兩位飛天。塔前的<font color="#167efb">毅軍昭忠祠</font>是清光緒帝御敕,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陸戰(zhàn)中所犧牲的毅軍將士而建。祠內(nèi)供奉死難將士靈牌300余塊。</div> 古塔公園內(nèi)的木化石林,最久遠的距今已有1億7千2百萬年。 <font color="#ff8a00">錦州市博物館</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國家二級博物館。截至2022年博物館館藏文物6751件/套,珍貴文物4036件/套。博物館里面積雖然不大,但展示內(nèi)容十分豐富,如<font color="#167efb">遼西古生物化石展</font>、<font color="#167efb">遼西風(fēng)情展</font>就別具特色。還有一些展品在國內(nèi)也不多見,如乾隆帝頒給和紳父母的封官詔書、明代畫家文征明的山水長卷等。</div> 文物精品展廳里的象牙雕“ <font color="#167efb">透雕三國人物象牙塔</font>”(清 ),共雕刻了32個人物。 <font color="#167efb"> </font>鎮(zhèn)館之寶,早商時期(公元前16世紀--11世紀)的“<font color="#167efb">代聯(lián)珠紋連柄青銅戈”</font>,為王權(quán)的象征,國寶級文物。青銅一體澆鑄完成,柄鑄菱格連珠紋,堪稱國內(nèi)孤品。 石雕板畫 “<font color="#167efb">樂舞圖</font>”, 遼代(916年—1125年),凌海市沈家臺鎮(zhèn)龍家墳?zāi)仙狡率迥怪谐鐾痢? <p class="ql-block">敬請瀏覽其他探古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c1hx3v1" target="_blank">江南踏春行--臺州訪古</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d1bfcrg" target="_blank">世界遺產(chǎn)在中國--北京中軸線</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dpd4ey4" target="_blank">探訪冀北的千年古城--蔚縣&淶源</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