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承德外八廟 拜佛祈安好

閻文昭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來承德的第二天,一早在酒店旁吃完早餐,搭車來到承德僧冠峰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僧冠峰位于承德市市區(qū)正南,峰的相對高度300米,海拔650米,是承德市主城區(qū)最高峰。峰頂形似一僧帽,乾隆帝題名僧冠峰。</p> <p class="ql-block">  沿著景區(qū)林間道路步行上山,到達山腰觀景臺不過1.5公里,慢慢悠悠很快就走到了。</p> <p class="ql-block">  僧冠峰綿亙起伏,層巒疊嶂。春夏秋三季,早晚之間,峰頂云霧升騰,似薄紗輕絹,清麗淡雅。</p> <p class="ql-block">  僧冠峰奇峰異石形似神俱,峰頂突兀,四壁高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德十大名山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據(jù)傳,僧冠峰能“以云氣占晴雨”——云聚帽檐則雨至,霧散峰尖則天青,千年靈驗如天成晴雨表。</p> <p class="ql-block">  登上僧冠峰觀景臺,可一覽承德市容。武烈河貫穿承德市,四周磬槌峰、棺材山等十大名山環(huán)繞市區(qū)。</p> <p class="ql-block">  登臨山頂觀景臺,盡攬山城煙嵐、武烈河曲,看云起云落間,盡悟山水之妙,天地之奇。</p> <p class="ql-block">  承德市東部的棺材山</p> <p class="ql-block">  承德市東北部的磬槌峰,民間稱為棒槌峰,一柱擎天,猶如定海神針,38.29米的花崗巖石柱既是地質奇觀,也是承載多元文化記憶的載體。</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完僧冠峰,開始承德外八廟的參觀游覽。</span>外八廟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因承德地處北京和長城以外,故稱外八廟。清庭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間陸續(xù)建成外八廟。</p> <p class="ql-block">  上午先去承德市郊的普寧寺。普寧寺距避暑山莊1.5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系漢藏建筑融合皇家寺廟,為紀念平定準噶爾叛亂而建,是清王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皇家寺廟。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供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極具宗教、歷史與藝術價值,民間稱為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導覽圖。普寧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乾隆時期修建的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tǒng)佛教寺廟的特征,后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融為一體。普寧寺沿</span>中軸線分布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傳統(tǒng)伽藍七堂建筑,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皆用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等皇家規(guī)制。??</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碑亭。普寧寺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yè),永遠普寧”。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三塊巨大的石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體現(xiàn)清廷“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約25米,寬約15米,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后供奉著金身韋陀菩薩</p> <p class="ql-block">  從普寧寺山門望出去,可以看見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的大雄寶殿,大殿建筑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之前的彩色經幡</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供奉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壁畫描繪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西配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內供奉三大菩薩,居中騎紅犼者為觀世音菩薩,南側騎白象者為普賢菩薩,北側騎青獅者為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  東配殿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三尊藏傳佛教護法神,從北到南依次為降閻魔尊、大黑天、吉祥天母。</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東配殿旁的四合象。藏傳佛教故事里講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鳥同住一片森林。一天,吉祥鳥把撿到的一粒種子吐在地上,野兔將其掩埋,大象用鼻子汲水澆灌,猴子也常來看護,種子發(fā)芽,長成大樹并結滿果實。大家同在樹下乘涼玩耍、吃果子,共享幸福生活。這里變成了歡樂、祥和、殷實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  沿著石階梯步登上普寧寺最后一進的大佛閣——大乘之閣。</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后半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西藏桑鳶寺依山勢而建,呈現(xiàn)</span>藏傳佛寺風格?,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四角設象征“四智”的紅、綠、白、黑色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  登上普寧寺后半部分高臺,可一覽寺廟全景。</p> <p class="ql-block">  莊嚴神圣的大乘之閣</p> <p class="ql-block">  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看似六層重檐,民間稱為大佛閣。</p> <p class="ql-block">  普寧寺大乘之閣里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重約110噸,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最大木佛。??</p> <p class="ql-block">  妙言寶。一座簡潔樸素的小院,是乾隆皇帝拜佛上香休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緊鄰普寧寺的是普佑寺,現(xiàn)僅存華麗的山門。</p> <p class="ql-block">  離開普寧寺,乘車來到有著“小布達拉宮”之稱的普陀宗乘之廟。這是是清代乾隆皇帝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崇慶皇太后80壽辰而下旨仿西藏布達拉宮建設的藏傳佛教廟宇。</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山門。普陀宗乘之廟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捌胀幼诔恕笔遣卣Z“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勢而建,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導覽圖。前部包括山門、碑亭、五塔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璃牌坊;</span>中部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60余座(現(xiàn)存40余座)平頂?shù)锓渴桨着_和梵塔白臺,</span>后部是主體建筑大紅臺。所有建筑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碑亭。磚拱結構,平面為方形,三開間。封實壁,外墻為紅色,四面開券門。</p> <p class="ql-block">  乾隆在廟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述普陀宗乘之廟乃為慶祝圣母皇太后八旬萬壽而建,廟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普陀宗乘”(借譯)和“布達拉”(音譯)語出同源,意為“觀音圣地”。西藏布達拉宮、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以及浙江普陀山是天下三大觀音菩薩道場。</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五塔門,高十余米,上有三層17個藏式盲窗,下為三座拱門,門頂上有五座喇嘛塔,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五塔門是藏傳佛塔過街塔的一種形式。</p> <p class="ql-block">  五塔門前有一對大石象,象征著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無邊。</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琉璃牌坊,是一座清式三間四柱七樓三券門紅黃綠琉璃牌樓。三券門以漢白玉為邊飾,覆蓋黃色琉璃瓦,明間正樓前額有乾隆帝御題“普門應現(xiàn)”四漢字和相應滿文,后額為“蓮界莊嚴”。</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琉璃牌坊以北地形漸高,各式白臺、塔臺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琉璃牌坊后面的是白色的中罡殿。</p> <p class="ql-block">  中罡殿內珍藏的唐卡壁畫</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塔樓</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西罡殿</p> <p class="ql-block">  西罡殿內部自成天井式院落,原為寺內僧人坐禪修行的地方。建筑平面呈曲尺形,砌碉房式高墻,墻面設三層梯形盲窗,東面辟拱門可以入內。 </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筑大紅臺,位于山巔,通高43米,雄偉壯觀,臺頂最高處是兩座塔亭。</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下面基座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臺,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臺。</p> <p class="ql-block">  登上兩段每段52級共104級臺階,走上大紅臺。佛經里講人有108種煩惱,除掉生老病死,剩余104種煩惱。在此每登上一級臺階,就可拋卻一種煩惱,登上大紅臺,一切煩惱皆除。</p> <p class="ql-block">  此處登臺石階非常類似西藏布達拉宮的石階。</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上四座經幡木柱,請上幾頁經幡懸掛在木柱之上,烈烈山風吹動經幡飄舞,可以為你誦福祈禱、消災去難!</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紅墻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龕六個,均飾以黃紫相間的琉璃慢帳,內置琉璃佛像。紅臺上周砌女兒墻,墻上嵌黃琉璃佛龕,龕內置琉璃佛像。</p> <p class="ql-block">  從大紅臺上俯瞰普陀宗乘之廟全景</p> <p class="ql-block">  從大紅臺東側石階進入大紅臺內部</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內部的三層回廊式建筑,最高處是兩座塔亭。</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回廊式建筑的群樓空井中央是重檐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是一座正方形七進間大殿。殿外檐下懸掛乾隆帝御題“萬法歸一"云龍陡匾,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陀宗乘之廟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建筑代表作,</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漢藏建筑融合再創(chuàng)造的成功范例。大紅臺萬法歸一殿為</span>清政府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沿著大紅臺內部回廊式建筑的樓梯登上二樓。</p> <p class="ql-block">  洛伽勝境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乾隆帝御題“洛伽勝境”?,F(xiàn)辟為展室,內供七尊銅質佛像。</p> <p class="ql-block">  登上大紅臺二層可達東紅臺北面的洛迦勝境殿和東北角的權衡三界亭?!?lt;/p> <p class="ql-block">  權衡三界亭為重檐八角形亭,頂覆鎏金魚鱗銅瓦。正面外檐下懸掛“權衡三界”匾額。亭內有匾額“精嚴具足”。</p> <p class="ql-block">  權衡三界亭,意為適于三界眾生的方便法門。</p> <p class="ql-block">  權衡三界亭里供奉著銅鎏金吉祥天母,法相莊嚴,金身奪目,被藏傳佛教譽為“三界榮耀女神”。</p> <p class="ql-block">  沿著大紅臺內部回廊式建筑的樓梯登上三層樓頂?!?lt;/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中央是萬法歸一殿的四方攢尖殿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覆蓋著</span>鎏金魚鱗銅瓦,寶頂為藏式法鈴狀,殿脊飾以云紋,四角飛檐高挑,裝飾豪華。萬法歸一、慈航普渡、權衡三界三處鎏金頂,僅銅瓦鎏金一項即用頭等金葉15000多兩,此金頂就占用萬余兩。金頂在太陽底下熠熠生輝,非常壯觀。</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內部與臺上周邊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錯落,殿頂都用鑾金魚鱗銅瓦復蓋,與紅臺、白臺交相輝映,在重重群山的襯托下,空間輪廓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頂塔亭</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三樓頂上西北角建有重檐六角鑲金瓦頂?shù)拇群狡斩傻睢?lt;/p> <p class="ql-block">  慈航普渡殿里供奉著一座觀音像。</p> <p class="ql-block">  走下大紅臺,旁邊白色建筑是啞巴院。中國古建筑中,通常把那些比較隱蔽, 從外面看不到的部分或者構件用“啞巴”作為開頭起名。此處是皇帝拈香禮佛時僧眾人員回避之所,因防驚擾圣駕,院內人員規(guī)避噤聲,故稱“啞巴院”。</p> <p class="ql-block">  五層樓高的大白臺側面,很像布達拉宮的白宮廣場。大白臺外立面設有三至五層紅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p> <p class="ql-block">  游完普陀宗乘之廟,穿過東門直接向東步行500米,前往又一座藏傳佛教寺廟——須彌福壽之廟,又稱班禪行宮。</p> <p class="ql-block">  須彌福壽之廟山門,山門辟有3個拱門,上面建有門樓,懸掛乾隆帝御題“須彌福壽”匾額。</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皇帝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入覲朝賀乾隆帝七旬慶典而仿照班禪居所扎什倫布寺形制興建,供六世班禪駐錫之用,俗稱“班禪行宮”,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 <p class="ql-block">  須彌福壽之廟導游圖。<span style="font-size:18px;">須彌福壽之廟坐</span>北朝南,占地面積3.792萬平方米,以藏式建筑為主,建筑手法與平面布局明顯帶有漢式寺院建筑特點。其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須彌福壽之廟的白臺在后、紅臺在前,布局和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類似。須彌福壽之廟其建筑風格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在造園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碑亭。面闊三間,四面開拱門。乾隆帝御題匾額"智光普照”。內置御碑一通,以滿、蒙、漢、 藏四種文字鐫刻《須彌福壽之廟碑記》,記述建廟背景。碑身之下負重神獸名赑屃,乃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寓意吉祥長壽,標志著此廟尊貴的等級地位。 在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全部裝飾中,此碑的形制和規(guī)格是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漢式形制。翼角飛翹,斗拱層疊,流光溢彩。乾隆帝御題匾額“總持佛境”,取意佛居住勝境,統(tǒng)領天下萬法。</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外墻深紅色,正面開三層窗,窗嵌飾琉璃垂花罩。</p> <p class="ql-block">  大紅臺內部由三層群樓圍繞妙高莊嚴殿組成封閉院落,平面呈回字形,營造神秘莫測、與世隔絕的宗教氛圍。</p> <p class="ql-block">  妙高莊嚴殿。主殿,面闊七間,高三層,采用銅鎏金魚鱗瓦覆頂,使用頭等金葉萬余兩。檐下高懸乾隆帝御題“妙高莊嚴”云龍陡匾。此殿原為六世班禪駐錫承德期間講經說法之所。 </p> <p class="ql-block">  妙高莊嚴殿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兩側為十八羅漢;二層供奉釋迦牟尼佛及其兩大弟子。</p> <p class="ql-block">  1780年,六世班禪到達熱河后,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為他舉辦了歡迎儀式,并親到須彌福壽之廟探望六世班禪。</p> <p class="ql-block">  妙高莊嚴殿內唐卡壁畫</p> <p class="ql-block">  妙高莊嚴殿一樓北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金漆木雕釋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  妙高莊嚴殿的金頂,四條屋脊各飾一上一下銅質鎏金行龍兩條,共八條龍,每條重約1噸。據(jù)說殿頂共用赤金1.15萬多兩。八條金龍,僅次于皇帝的九龍。</p> <p class="ql-block">  萬壽琉璃塔,位于中軸線最北端,須彌福壽之廟的最高點。塔下為方形基壇的須彌座臺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圍有木廊,廊頂上覆蓋黃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宮殿寺廟遺址</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須彌福壽之廟,在東門出來搭乘出租車來到1.5公里之外的普樂寺。</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前山門,門有石獅和旗桿,十分氣派。山門為單檐歇山頂,中辟大門,左右有旁門。寺名“普樂”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意味著“天下統(tǒng)一,普天同樂”之意。</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位于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武烈河東岸、磐錘峰以西的平崗上,是清代乾隆皇帝為接待歸附的哈薩克族、布魯特族等少數(shù)民族首領而興建的寺廟建筑群。其建筑風格融合了漢族傳統(tǒng)與藏式特色,是外八廟中唯一的藏傳密宗佛教寺廟。</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導游圖。普樂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其建筑為漢藏結合式,西部依照漢族寺廟樣式由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正殿組成,東部為藏式城建筑,主體建筑是重檐圓頂?shù)男窆忾w。</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鐘樓</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天王殿面闊五間,卷草琉璃瓦殿脊,中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像。</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宗印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正脊?jié)M飾龍紋,并置喇嘛塔和八法具。大殿建在1.36米高的基座上,前后各出三階,正面中央設丹陛,雕刻精美。殿內主尊供奉橫三世佛,即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兩側為八大菩薩。 </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宗印殿之后的“阇城”,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布局非常特殊。阇城前門內有一碑亭,碑上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著乾隆手書《普樂寺碑記》,記述了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  幾重高臺之上的旭光閣,外觀形狀類似北京天壇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  登上旭光閣的石階</p> <p class="ql-block">  旭光閣高臺之上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  在旭光閣高臺之上遠眺群山懷抱、萬綠叢中的普陀宗乘之廟以及須彌福壽之廟。</p> <p class="ql-block"> 不遠處是承德外八廟的安遠廟</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后山門面東,正對磬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后部又辟一個山門,這是中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  普樂寺主殿“旭光閣”?,重檐圓頂,外觀類似北京天壇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  旭光閣內部天花藻井采用精細的龍鳳圖案和金箔裝飾,龍鳳藻井中心雕金龍戲珠。藻井采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細,具有藝術價值。是清代古建藻井藝術的代表之一。??徐廣國主殿供奉著藏傳佛教密宗的“上樂王佛”(男女雙修歡喜佛),為密宗雙修造像,高達1.2米,像有白、黃、紅、藍四面,每面有三睛、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即多吉帕母),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 為乾隆時期官廷造像之佳作。 </p> <p class="ql-block">  旭光閣內展出的銅質雙修佛父佛母像。藏傳佛教密宗修法,男相佛代表慈悲;女相佛代表智慧、雙運合,表示“悲智雙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旭光閣內展出的</span>銅質金剛薩埵像,藏傳佛教密宗中一位本初佛,藏密宣稱,大日如來為第一祖,其為第二祖。 </p> <p class="ql-block">  在旭光閣前遠眺東邊的磬槌峰</p> <p class="ql-block">  此次來承德,游覽了外八廟中四座最大與最經典的寺廟,兩天的進莊、游山、逛廟,活動滿滿,還真有點累了,下午五點左右打上出租車前往承德高臺南站,進站后邊休息,邊等車。</p> <p class="ql-block">  承德京承高速公路路口</p> <p class="ql-block">  承德高鐵南站</p> <p class="ql-block">  承德南站候車。開車后一個多小時就到達北京朝陽站。結束了兩天在承德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的旅游,特以美篇記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