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陜西悠游16_西安雜景采擷(下)》,我將西安香積寺、古觀音禪寺與青龍寺納入歸集。游玩時間雖相近而不同。香積寺是2023年7月28日游,古觀音禪寺與青龍寺為7月29日,上、下午所玩。古觀音寺位于城南偏西,青龍寺在城北靠東,而香積寺剛好居兩地間。古觀音寺與青龍寺相距40公里左右,香積寺距古觀音寺近18公里,三寺是一條線上三個景點。 西安香積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凈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街道香積寺村。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yǎng)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凈土宗”正式創(chuàng)立后的第一個道場。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寫《過香積寺》詩予以贊揚:“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日本凈土宗直紹凈宗創(chuàng)立者善導一脈,向來把善導尊為祖師,把香積寺奉為祖庭,《過香積寺》詩還被編入日本小學課本。1980年5月14日,中日兩國在香積寺隆重舉行善導大師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紀念法會。 1956年,香積寺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04月09日,香積寺被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06月25日,香積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積寺名源于佛典《維摩詰經(jīng)》:“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之句。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愿、行的徹底執(zhí)行者,他除了修正行中的正定業(yè)外,還做了許多善事,“自利利他”;于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陀化身”;于人,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啟迪、感化、引導著眾生超度苦海。寺名香積,意把凈土宗師善導比作香積佛。 香積寺曾因寺院規(guī)模宏大,有“騎馬關(guān)山門”之說。據(jù)《龍禪法師碑》載:“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夜暗花明,逾嚴霜而霏萃。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菩薩會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級……重重佛事,窮鷲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比丘之異寶。” 香積寺在唐代曾盛極一時,唐高宗李治曾到香積寺禮佛,并賜予舍利千余粒,還有百寶幡花,令其供養(yǎng)。因善導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這里又供奉著皇帝賜給的法器、舍利子,懷惲召集四方們眾多次在寺內(nèi)舉行隆重祭祀,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極盛,連武則天也“志想金園,情欣勝躅。事頻臨凈剎,傾海國之名珍;或?qū)以L炎涼,舍河宮之秘寶”,和唐中宗母子多次親臨膜拜。 “安史之亂”和“會昌禁佛”中,香積寺遭到嚴重破壞。相傳安史之亂時,郭子儀率官軍在此一帶和安祿山叛軍作戰(zhàn),香積寺慘遭浩劫,大量文物遭毀損和遺失,這是香積寺歷史上損失最為慘重得一次劫難。 香積寺坐北朝南,廟宇建設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規(guī)制,有五重主要建筑。寺門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展布,有牌坊,山門殿,天王殿,碑廊,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等。中軸線以西,是第二條軸線,從南至北依次為地藏殿,僧房,齋堂等,最后西北方是善導大師供養(yǎng)塔。 牌樓,為陜西富平特產(chǎn)的荊山墨玉所制,五門六柱式,精工細作,遠處望去氣勢宏大。牌樓前后均為趙樸初題寫,前書“香積古剎”,后書“凈土祖庭”八個鎦金大字,在漢白玉的烘托下,金光四射。 青獅、白象、金毛吼,三種靈瑞奇獸,各具形態(tài),左右對稱,負起牌坊,石工之細,刀法之精,令人贊嘆。牌樓東側(cè),還有一通上刻“凈土祖庭”的石碑。西側(cè)為“香積堂上圓寂比丘隆賢恩師覽靈之塔”。 山門上懸掛著“香積寺”匾額,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其下懸掛“蓮開圣域”,“祖德無窮”,“光明寶幢”,“慈航普渡”,“無上清涼”五匾。正中“蓮開圣域”匾為大興善寺和青龍寺聯(lián)贈。廊柱掛楹聯(lián)兩幅,主聯(lián)為賈平凹題寫:德慧佛心回頭好聽禪院聲,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副聯(lián):潏水滈河環(huán)古剎,佛光慧日耀人天。 天王殿雕梁畫棟,飛彩溢丹,飛檐斗拱,翹角重疊,壁畫濃墨粉彩,彌勒佛和顏悅色居中,八大金剛分于兩側(cè),形態(tài)不一,怒目而視,惟妙惟肖。天王殿檐下懸掛匾額“天王殿”,為明善題寫。再下懸掛三匾,自西向東分別為“佛運隆昌”,“宏法利生”,“慧燈常明”?!胺疬\隆昌”匾為巧翔居士題寫;“宏法利生”匾為言生禪人敬奉,張士仲題寫;“慧燈常明”匾為甘肅武威鳩摩羅什寺賀奉。 天王殿兩側(cè),各有一個大碑廊,陳列著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和文人的書法墨跡。其中位于西側(cè)碑廊最前位置的是1980年5月14日,中日兩國佛教界舉行紀念中日佛教凈土宗祖師善導大師法會時,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即席命筆題偈《善導大師往生一千三百年紀念贊詞》碑。法堂為五間,是香積寺原有的建筑,堂內(nèi)供奉著釋迎牟尼佛坐像,兩側(cè)為阿難、迦葉二尊者,法堂前有銀杏樹兩棵。 鐘、鼓樓底均為正方形,木料磚混結(jié)構(gòu),方形四穹頂,重檐三滴水,攢尖頂,上有回廊,設樓梯。鐘樓居東,鼓樓在西,早上先敲鐘后擊鼓,傍晚先擊鼓再敲鐘,鐘鼓各三通,晨鐘暮鼓的美名便由此而來。 大雄寶殿風格裝飾古樸典雅,殿內(nèi)寬敞明亮,肅穆莊嚴,龕臺上供奉著阿彌陀佛接引站像,頂上高懸金色寶蓋;佛前安放著日本凈土宗所贈善導大師彩繪坐像。善導安然端坐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手掛念珠,專心念佛。坐像前兩邊幢幡幔垂,宮燈燦爛,法器陳列井然。殿前有雕工精巧的兩座石燈,亦為日本凈土宗所贈。大雄寶殿前十棵蒼勁的柏樹,象征著中日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如松柏一樣萬古長青。在大雄寶殿前分布著客廳、念佛堂、戒堂、客房等建筑。 古觀音禪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東大街辦羅漢洞村,距西安市約30公里。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距今約有1400年,為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古觀音禪寺,原名觀音禪寺、觀音堂,占地300余畝。古觀音禪寺在唐宋元明清之際名為觀音禪寺,解放前名為觀音堂。舊時觀音堂山門、大殿、寮房一應俱全,遠近香客甚多,尤其是觀音泉水名氣更大,因其出于千年銀杏樹下,長年不竭,清澈甘洌,并有能治百病之說,遠近前來取水者絡繹不絕,被譽為“觀音神泉”。觀音禪寺解放后被改作“紅巖中學”,僧人四散,唯留大殿五間,其余均改為教室,直到90年代初還作為鄉(xiāng)級中學。 古觀音禪寺叢林建筑主要為大雄寶殿、圓通殿、僧眾禪堂與四眾禪堂,其中禪堂為古寺弘揚臨濟禪法的中樞。西安的古觀音禪寺以它悠久的歷史和那棵巨大的銀杏樹而聞名。 那棵千年銀杏樹高達數(shù)十米,樹冠枝繁葉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綠色傘蓋,為整個寺廟增添了一份莊嚴和神圣。據(jù)說,這棵銀杏樹為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已被國家列為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在佛教中杏樹稱為“圣樹”,是用它的神秘色彩擴大佛教的影響力。另有一說,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成道,而菩提樹在北方不易成活,便選用銀杏樹代替。其葉素雅潔凈,與不受外界干擾的佛家寓意吻合。故而,常聽聞銀杏樹在寺廟院子里庇佑弟子一說。 古觀音禪寺我很喜歡,輕風雅靜的,古觀音禪寺里的建筑不拘一格,能移步換景。院內(nèi)景觀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景物,但不論環(huán)境綠化,景觀維護,地磚曲徑鋪設,甚至一些禪趣小品,除了禪韻外,無不體現(xiàn)煙火氣。我見寺中似常年在舉辦禪修、禪茶會。禪修或禪茶會主要是想提倡眾生通過禪修與茶會來修心靜思,提升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修為吧,培養(yǎng)一種道,一種情趣,一種境界。 古觀音禪寺說來不大,但為尋找核心景點“神泉”與“古銀樹”,老倌費了大勁,卻只功成其半。古銀樹好找,在寺院內(nèi)各處基本都能看到,可當我尋到高臺下出入口時,卻被洞門外的施工告示嚇得止步。轉(zhuǎn)幾圈不甘心錯過,見有豁口能通過,就大膽試著往里走,總算沒人阻攔得穿過兩邊皆為排列窯洞式佛龕,轉(zhuǎn)兩層平臺,登二十多級臺階終到古銀杏樹下。 千年銀杏樹背靠山體,高臺連通上下的暗道右進左出,臺上前右為“漫月亭”,左前是“棲月亭”。樹下有凈瓶觀音塑像一尊。令我疑惑不解,或是尋遍不見的是神泉。照寺內(nèi)外的簡介稱,李世民在終南山狩獵途中發(fā)現(xiàn)一眼清泉,泉水清澈甘冽,常年不竭,故敕令在此修建觀音寺,并親手在泉眼處栽下一株銀杏,賜名神泉,親立“神泉”石碑于銀杏樹下。我上下走了數(shù)圈,包括高臺前,暗道里都沒見泉池蹤影。樹下草坪有立石一塊,卻不見刻字。銀杏古樹周邊有圍欄限行,不得近前,無法探究茂葉密枝的樹根下有無? 高臺上空間位置限制,無法用相機將枝繁葉茂,青蔥翠綠的巨樹完整拍攝下來,只能事后拼接相片。想過用無人機拍攝,早見寺院嚴禁航拍,甚至規(guī)定若持專業(yè)相機攝影,需在“相機登記處”登記并領(lǐng)取“攝影許可證”方行,如此,哪敢放肆。我到時不在銀杏金黃季節(jié),為和大家同享千年銀杏樹滿目金黃,落葉宛如金毯的壯觀場景,厚顏在網(wǎng)上找了兩張他人所拍資料片應景。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正式名稱為“青龍寺遺址博物館”,其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曲江池遺址北面地勢高峻、風景幽雅的樂游原上,即唐長安城的新昌坊南隅,占地120畝。 青龍寺前身是靈感寺,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靈感寺廢;景云二年(711),改為青龍寺。明代時,青龍寺寺院廢毀,地面建筑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青龍寺由三部分構(gòu)成,分東院,中院與西院。中院為遺址區(qū),東院是惠果空海紀念堂院落,西院建成兩層配殿共19間。 青龍寺是西安市AAA景區(qū)。1996年,包括青龍寺遺址在內(nèi)的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30日,青龍寺遺址景區(qū)建成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2012年5月,青龍寺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9年,青龍寺“空海紀念碑院”被評為第四批“二十世紀建筑遺產(chǎn)”。 唐武德四年(621),靈感寺廢;龍朔二年(662),復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711),改為青龍寺。唐大歷年間(766~779),不空三藏的密宗教徒惠果主持青龍寺,弘宣“真言大教”,并在該寺設立灌頂?shù)缊?,被尊為“三朝供奉大德”。唐貞元二十年?04),日本入唐求法學問僧空海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空海得到密宗嫡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很重視青龍寺歷史古跡遺址的開發(fā)保護。從1963年到1980年,對青龍寺遺址進行考古勘查發(fā)掘。1973年,發(fā)掘青龍寺的塔基及殿堂2處。根據(jù)發(fā)掘報告,青龍寺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為塔心的地宮部分。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chǔ)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wǎng)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臺基東西兩側(cè)發(fā)現(xiàn)有呈坡狀墁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跡,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zhì)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筑材料等。 1982年5月,在青龍寺遺址上,修建了空海紀念碑,后又修建了惠果空海紀念堂和一些仿古建筑。2005年,西安市政府建設樂游原歷史文化公園(青龍寺遺址保護項目)。2009年至2011年12月,青龍寺遺址景區(qū)建設成了集遺址保護、生態(tài)改善、文化展示、旅游觀光、市民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型城市公園。 青龍寺,西院部分是花園,建成兩層配殿共19間,種滿了櫻花、楓樹、丁香等各類植物,主要建筑是云峰閣;東院寺廟部分則主要是惠果空海紀念堂。寺內(nèi)主要景點有空海紀念碑、惠果空海紀念堂和云峰閣。 <p class="ql-block"> 空海紀念碑由碑座、碑身、碑頂、欄板及周圍四個圓形石燈組成。碑高10米,通體采用漢白玉而制。碑身以大雁塔為楷模,以空海坐像的形態(tài)為基礎(chǔ),青磚出檐,分為三層。碑頂是密宗所特有的法器造型“五輪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地、水、火、風、空。外圍欄板上刻有的波浪紋圖案。四周的四個圓球皆有十字孔。</p> 惠果空海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fā)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后的方殿體積高大,具有唐代建筑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筑。云峰閣,是青龍寺庭院部分的中心建筑,三層的木質(zhì)閣樓,典型的唐代風格。 青龍寺作為佛教密宗祖庭,盛唐中期的9世紀初至中葉,日本入唐求法的“學問僧”、“請益僧”往來長安較多,空海、圓行、惠遠、圓真、宗睿等人曾入寺求法。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蘸#ㄌ柡敕ù髱煟W習密宗真諦后回日本創(chuàng)立真言宗,成為開創(chuàng)“東密”的祖師。因此青龍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而我是個俗人,在青龍寺停車場里夢到太虛幻境!罪過,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