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4日,我們從蘭州出發(fā)前往天水,開啟這趟為期十天的甘南之行。當車輪碾過隴原大地的褶皺,將我再次送往被時光窖藏的甘南時,腦海里顯現(xiàn)出十五年前曾經(jīng)到訪的點滴。雖然前次是短線而這次是大環(huán)線,但我還是喜歡用“又見”來記憶途中的遇見。</p> <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四個多小時的顛簸,下午一點左右抵達天水——這座號稱“華夏文明原點”的城池。有人調(diào)侃說天水出名的有三樣:伏羲氏、石窟像和麻辣燙,這話雖說的不全面,但也高度概括了天水的歷史文化和美食特色。其實這里還是秦大帝的龍興之地,李唐皇室的發(fā)祥之地,但天水人似乎還不滿足于此,硬要把王昌齡那句氣勢磅礴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套到自己的頭上,就因為古時天水也稱龍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伏羲廟</span></p> <p class="ql-block">天水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整體遵循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的中軸對稱布局,依次為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配殿、碑廊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走進伏羲廟,仿佛是與遠古的智慧來場悄然對話。莊嚴肅穆的伏羲像,目光深邃而悠遠,好似能看透千年的風云變幻。廟內(nèi)蒼勁的古柏,虬枝如龍,默默地守護著這方圣土。正午的陽光穿透枝葉的縫隙,灑下一地斑駁的光影,恍若八卦圖在流轉間舒展。先天殿前香火裊裊,青煙升騰,帶著人們的祈愿與敬意,飄向天際,與遠古的星辰遙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記得曾到訪過山東濟寧的微山伏羲廟,上廟下陵,建于漢代,是伏羲歸于永恒的安息之所。相比天水廟的靈動生機,微山廟更像是記載著伏羲氏完成創(chuàng)世偉業(yè)后的寧靜。兩處廟宇共同勾勒出伏羲傳奇一生的完整輪廓,讓后人得以在時光的長河中,觸摸到華夏文明的源頭與脈絡。</p> <p class="ql-block">當然,伏羲廟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是先民智慧的永恒豐碑。它訴說著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麥積山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孤峰突兀的麥積山,猶如農(nóng)家豐收時堆積的麥垛,倒三角形狀。站在麥積山的腳下,仰頭望去,山腰密密麻麻的洞窟像蜂巢般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令人震撼。連接洞窟的棧道凌空飛架,如絲帶般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是見證石窟中國化進程的典型代表,從景區(qū)入口到景觀小道的兩旁盡是展示這窟那窟的宏大敘事,我們因而請了一個講解員。在檢票平臺傍,講解員很敬業(yè)地娓娓道來,從石窟的始建時間到各洞窟的塑像特色,時不時讓手中的照片用來佐證自己講解的正確性。最后給了一句“講解就到這里了,接下來大家自己上山參觀?!边@是我迄今為止遇見最獨特的講解。</p> <p class="ql-block">來前做了點功課,講麥積山石窟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譽,塑像大的高 16 米,小的僅有 10 多厘米,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充滿了生活氣息。有北魏前期的魁偉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圓玉潤、隋唐的飽滿圓潤、兩宋的寫實求變等等。然,上山后展示給通票持有者的好些是殘肢斷臂失了色彩的,栩栩如生的歸類為特窟,裝在細目的鐵絲網(wǎng)里,生怕菩薩跑出來似的,不掏錢連想當壁虎的機會都沒有,難怪講解員不上山。</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之行,沒能收獲“東方的微笑”,也與“萬佛洞”擦肩而過,卻在凌空棧道上走得心驚肉跳,爬了回北周時期開鑿的石臺階,算是與1444年前的匠人有了次親密接觸。</p> <p class="ql-block">四百千米的奔赴,遇見了一把八千年前智慧的星火,一座懸浮在峭壁上的藝術圣殿,這是朝圣者此刻心中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e663zw3" target="_blank">人在旅途之 又見甘南(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