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據(jù)陳希齡《恪遵憲度》解釋[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林纱硕鴣?。</p> <p class="ql-block">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日期在每年公歷6月20日-22日之間。斗指午;太陽黃經(jīng)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jié)。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來說,夏至過后,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來說,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過后經(jīng)南返,太陽再次直射后才開始逐日降低。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xiàn)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因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節(jié)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俗。此外,夏至后,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p> 節(jié)日起源 歷史淵源 <p class="ql-block"> 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代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漸認識到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也有規(guī)律可循。在每天的黃昏時候觀察北斗七星,人們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季節(jié),“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為指示季節(jié)的星空標志。如《冠子·環(huán)流篇》中寫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lt;/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據(jù)陳希齡《恪遵憲度》解釋[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林纱硕鴣怼T谙闹吝@天正午時分太陽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回歸線地區(qū)會出現(xiàn)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立竿無影”現(xiàn)象只發(fā)生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2條]。</p><p class="ql-block"><br></p> 天文歷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F(xiàn)行的“二十四節(jié)氣”依據(jù)的是“大陽黃經(jīng)度數(shù)”劃分,即每一個節(jié)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90°為夏至點。</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個節(jié)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長達到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極越明顯的緣故。例如:海南的??谑羞@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11]。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于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范圍最廣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當?shù)貙僮罡叩囊惶?。夏至是一年里太陽最偏北的一天,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太陽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經(jīng)過南返的太陽再次直射后才開始逐日降低。凡位于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一年中都有兩次被太陽垂直射向地面[13]。</p><p class="ql-block"> 過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逐漸變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12]。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寫到“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14]。</p><p class="ql-block"> 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p> 氣象變化 氣溫降水 <p class="ql-block"> 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時間內(nèi),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p><p class="ql-block">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tài)需水均較多。夏至以后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雖然還沒有到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但離“入伏”也不遠了。從“夏至”起,經(jīng)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xiàn)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立竿無影”</b></p><p class="ql-block"> 在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正午時分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qū)會出現(xiàn)“立竿無影”奇景?!傲⒏蜔o影”現(xiàn)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才有,一年中都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中國大陸設有5處北回歸線標志,分別位于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p><p class="ql-block"> 位于廣東省北回歸線以南的湛江、茂名、陽江、云浮、肇慶、江門、佛山、中山、珠海、深圳、東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兩次立竿無影。生活在北回歸線上及其以南附近區(qū)域的人們,可于夏至日前后幾天的中午在太陽下立根竿子,觀察一下“立竿見影”如何變成“立竿無影”。</p> 高溫天氣 <p class="ql-block">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jié)氣。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xiàn)在夏至后。</p> 暴雨天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至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tài)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一些地區(qū)或會出現(xiàn)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回歸線地區(qū)會出現(xiàn)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立竿無影”現(xiàn)象只發(fā)生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這天請同學們試試!</p> 夏至物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候·鹿角解</b></p><p class="ql-block"> 鹿的角朝前生,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導致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候·蜩始鳴</b></p><p class="ql-block">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這是蟬在夏季特有的鳴叫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候·半夏生</b></p><p class="ql-block">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這表明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則開始衰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至“荷花開”</span></p><p class="ql-block"> 夏至還有“荷花開”的物候現(xiàn)象。夏至正是荷花開放的時節(jié)。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花期6-9月。</p> 傳統(tǒng)文化習俗 <p class="ql-block"> 夏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p><p class="ql-block"> 祭神祀祖</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yè)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jié)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fā)展出節(jié)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jié)慶民俗。</p><p class="ql-block">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队详栯s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薄吧取保枰陨L;“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夏至節(jié)夏至和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jié)日,古時稱“夏節(jié)”、“夏至節(jié)”。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lt;/p><p class="ql-block"> 食俗地域差異在中國不同地區(qū)夏至有不同習俗。比如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如陜西,夏至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nóng)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在某些地區(qū),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飯的習俗。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fā)痧,吃了葫蘆,腿里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p> <p class="ql-block">民間諺語</p><p class="ql-block">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p><p class="ql-block">夏至大爛,梅雨當飯。</p><p class="ql-block">夏至無雨三伏熱。</p><p class="ql-block">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p><p class="ql-block">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p><p class="ql-block">夏至悶熱汛來早。</p><p class="ql-block">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p><p class="ql-block">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p><p class="ql-block">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p><p class="ql-block">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p><p class="ql-block">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p><p class="ql-block">夏至狗無處走</p><p class="ql-block">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p><p class="ql-block">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p><p class="ql-block">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p><p class="ql-block">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p><p class="ql-block">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p><p class="ql-block">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p><p class="ql-block">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p><p class="ql-block">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p><p class="ql-block">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稿:教導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初審:張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終審:封淑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