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民俗文化到麗江,看商賈文化到平遙,那想看博大精深的長城文化就非山海關莫數(shù)了,接下來我就帶領大家參觀山海關,領略長城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下第一關”箭樓</b></p><p class="ql-block">山海關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開國元勛徐達以其獨到的軍事家眼光,在山海之間建關設衛(wèi),留下了這座長城軍事重鎮(zhèn),成就了山海關重要的軍事地位。萬里長城有眾多關隘,山海關為什么能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呢?</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關“城樓,是山海關城的東城樓,又稱鎮(zhèn)東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筑面積為198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方的箭樓高13.7米,東西寬10.1米,南北長20米。下部為城臺,呈長方形,長44米,寬30.4米,高11.75米,城臺建筑敦實雄厚,中央有磚砌拱券門,以通內外,券門洞高7.5米,寬5.8米、原設有大門,可以開閉,明初建關時期,這里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p><p class="ql-block">戰(zhàn)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p><p class="ql-block">據(jù)《臨榆縣志》記載。明清之際曾多次維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繕,因而使這座歷經600多年風雨及戰(zhàn)火洗禮的建筑,仍傲然屹立于您的面前。</p><p class="ql-block">在1961年國務院就將萬里長城——山海關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是明萬里長城東起的第一座關隘,從順序上講稱之為天下第一,他也是明代萬里長城精華地段,貴為京師門戶。與居庸關、嘉峪關并稱三大名關,在長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山海關占地面積126公頃,主要以“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間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衛(wèi)城、哨城等組成。</p><p class="ql-block">山海關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道,這里依山襟海,緊扼要隘,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指的就是山海關,過了山海關這道大門就是東北地區(qū)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城坡道</b></p><p class="ql-block">眼前的這條坡道,原叫"馬道",是古代將士騎馬上陣的通道。</p><p class="ql-block">鎮(zhèn)東樓上設有箭窗,所以又稱為箭樓,在北東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窗板為紅底白環(huán)黑靶心,利用的是仿生學原理,遠遠看去,像鷹眼一樣,防止鳥類在上面筑巢。這些窗子平時關閉,戰(zhàn)時開啟,為戰(zhàn)時射箭之用。城樓是九脊歇山重檐頂,等級僅次于皇家宮殿和廟宇主殿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城臺上</b></p><p class="ql-block">走上城臺,向西看,是整個山海關古城,城中心建有鐘鼓樓,城內東、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條大街與四門相通,向大家展示了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筑風格,體現(xiàn)著博大精深的長城軍事文化,同時也匯集了大江南北、關內關外的多種民俗風情。</p> <p class="ql-block">在箭樓之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天下第一關”巨匾,匾長5.9米,寬1.55米,其中"一字一筆1.09米,繁寫的“關"一豎1.45米,五個大字結構合理,蒼勁有力,與這座建筑渾然一體。</p><p class="ql-block">關于此匾為何人所寫,眾說紛紜,有人說嚴嵩,有人說佘一元或譚從簡,據(jù)《臨榆縣志》記載,相傳為明成化八年(1472)進士肖顯所寫,肖顯是明朝著名的三十二位書法家之一.也是山海關當?shù)厝恕?lt;/p> <p class="ql-block">在巨匾之下為山海關古建復原圖,它描繪了明代山海關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關北面是崇山峻嶺——燕山余脈,南面是汪洋大?!澈?,西面屬于關里,是寬闊的華北平原,東面屬關外,是廣表的東北平原、兩個大平原以山海關為界,山和海由山海關相連,正是這復雜的地理位置,構成了一處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古代完整的防御體系,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城一共有四座城門:東門叫"鎮(zhèn)東門”,明朝末年,對山海關的主要威脅來自東邊,指望依靠堅固的東門鎮(zhèn)守江山,固而得名"鎮(zhèn)東門";西門叫做“迎恩門”,由京城來自皇帝的恩澤和賞賜、朝廷發(fā)給的糧草和餉銀,自然都是來自西方,所以因其遙向京都貴為門戶而冠名;南門叫做"望洋門"。渤海在山海關以南,叫"望洋門"順理成章;北門叫做“威遠門”,長城北側是古老的戰(zhàn)場,軍人們盼望山海關威名遠揚,敵人不敢侵犯,就給它起一個“威遠門”的大名。東門外面有一個小小的方城,叫做甕城。甕城的外面是護城河,護城河也是一道防線,護城河的外面是羅城,山海關東西門外均有羅城,過去”山海關"三個字就刻在東羅城東門的券門上。山海關東二里,建有威遠城,是山海關的前哨衛(wèi)城。山海關南北建有“翼城”,像個翅膀一樣,與關城左右呼應,向南十里的老龍頭修有寧海城。在關城和長城的南北兩個銜接處,各有一座城樓,東南角樓叫靖邊樓,東北角城叫威遠堂。在東羅城與關城相交處也建有兩個城樓.南邊叫牧營樓,北邊叫臨閭樓。五座城樓一字排開,人稱"五虎鎮(zhèn)東"。</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不是一座孤立的關城,而是一個龐大的古代軍事建筑群。所以說,山海關的整個城防體系是獨一無二的,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這是第二點。還有一點就是,山海關位于盛京沈陽和北京之間,燕山和渤海就像兩扇厚重的大門,山海關就像一把堅固的鐵鎖,緊緊鎖住了東北通往華北的咽喉要道,所以山海關自古以來就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美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鐘鼓樓</b></p><p class="ql-block">山海關的鐘鼓樓,是明大將軍徐達創(chuàng)建山海關關城時修建的,當時的位置在關城北大街一帶。萬歷十四年(1586)山海路參將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稱中心樓。1952年,因年久坍毀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鐘鼓樓作為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fā)標志性工程舉行奠基儀式,于當年9月落成。</p><p class="ql-block">山海關鐘鼓樓位于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的關城中心,下為方臺,高8.26米,臺上建文昌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雙層,高13.3米,一層四面帶圍廊,二層四面圍平座,重檐歇山頂。鐘鼓樓由鐘鼓二樓及文昌殿組成,三體合一,獨具特色,這種建筑形制,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p><p class="ql-block">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總稱,傳說是主宰功名利祿的神仙。它為官清廉,曾經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間,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樓閣式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由于它們聲音渾厚,悠揚傳遠,人們便把鐘和鼓的體量放大,做成大鐘、大鼓,用于報時。</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鐘鼓樓有三種,一種建于宮廷內,始于隋代.止于明代。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多做報警、報時之用。還有一種建于寺廟之內,專供佛事之用。鐘鼓樓作為山海關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以來,又成為軍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樓觀景、品茶賦詩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古城復修之后,恢復了宏厚有力的晨鐘暮鼓,每當新年到來之際,鐘鼓樓上就會響起悠揚悅耳的鐘聲,告訴人們新年到來,祝福人們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威武的天下第一關: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海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峻青《雄關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我終于看到這思慕已久的雄關了。啊,好一座威武的雄關!果然是名不虛傳:——天下第一關!那氣勢的雄偉,那地形的險要,在我所看到的重關要塞中,是沒有能與它倫比的了。先說那城樓吧:它是那么雄偉,那么堅固,高高的箭樓,巍然聳立于藍天白云之間,那“天下第一關”的巨大匾額,高懸于箭樓上,特別引人矚目,從老遠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這五個大字,筆力雄厚蒼勁,與那高聳云天氣勢磅礴的雄關,渾為一體,煞是雄偉、壯觀。但是,最壯觀的還是它形勢的險要。不信,你順著那城門左側的階臺往上走吧,你走到城墻之上,箭樓底下,手扶著雉墻的垛口,昂首遠眺,你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一聲又驚又喜的贊嘆:“啊,好雄偉的關塞,好險要的去處!”你往北看吧,北面,是重重疊疊的燕山山脈,萬里長城,像一條活蹦亂跳的長龍,順著那連綿不斷起伏不已的山勢,由西北面蜿蜒南來,向著南面伸展開去。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這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那萬里長城的尖端。這山海關,就聳立在這萬里長城的脖頸之上,高峰滄海的山水之間,進出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這形勢的險要,正如古人所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兩京鎖鑰無雙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萬里長城第一關</p><p class="ql-block">站在這雄關之上,人的精神,頓時感到異常振奮,心胸也倍加開闊。真想:順著那連綿不斷的山勢,大踏步地向著西北走去。一路上,去登臨那一座座屏藩要塞,烽臺煙墩。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雁門關,一直走到那長城的盡處,嘉峪關口。也想返回身來,縱疆馳馬,奔騰于廣袤無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騰的幽燕群山之間,然后,隨著那蜿蜒南去的老龍頭,縱身跳進那碧波萬頃的渤海老洋里,去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關山萬里的風塵?!?lt;/p><p class="ql-block">甚至,更想:身披盔甲,手執(zhí)金戈,站立在這威武的雄關之上,做一名捍衛(wèi)疆土的武士?!?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