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賡,是我國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早在1916年,13歲的他就入伍參軍,后因厭倦軍閥混戰(zhàn)而脫離舊軍隊來到長沙,一面在粵漢鐵路湘局工作 ,一面繼續(xù)讀書,參加了“青年救國會”等群眾團體,與毛澤東領導的革命團體密切接觸。1922年1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在此后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的30多年間,他憑著超人的機智和勇敢多次化險為夷,闖過難關,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被傳為佳話美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譽為“黃埔三杰”之一,曾救過蔣介石的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賡曾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和參謀門親口講過這件事。他說:“那是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在廣東第二次東征討伐叛變的軍閥陳炯明。周恩來和何應欽率第一師打海豐,蔣介石總指揮部率第三師行動。我當時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當連長,帶警衛(wèi)隊警衛(wèi)蔣介石。第三師與陳炯明主力林虎部遭偶,在華陽打上了,一打即敗。蔣介石急了,就跑到前線去督戰(zhàn),也不頂用,全師潰散。蔣介石對我說要殺身成仁。我勸他不要自殺,這個部隊的軍官不是黃埔軍校訓練出來的,不是你的學生。我們撤到安全地點,再收攏部隊,還可以再打。蔣介石聽了我的話,借坎下臺階,不自殺了。但嚇得直打哆嗦,連路都不能走了。我看敵人已離得很近,情況太緊急了,就背著他跑,跑到一條河邊,把蔣介石送上一條船,我就組織部隊頂住追擊的敵人,掩護蔣介石過河,然后領他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這樣就救了他這條命。我的腳在打惠州時負了傷,在背蔣介石那陣還沒好哩?!?lt;/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紙條求婚”與王根英締結(jié)革命姻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革命時期,陳賡在武漢負責中共中央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在此期間,他與來漢參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締結(jié)了一段富有戲劇性的姻緣。陳賡是一位樂觀幽默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何事、有何困難、有何險惡,他均笑嘻嘻、樂呵呵,妙語連珠,無拘無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風,人稱“軍中幽默大師”。這時他充分發(fā)揮幽默才能:“你為什么要嫁給我?這還不好回答?因為我愛你嘛!再說,我們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合且有感情基礎呀!”陳賡的事情轟動了大會,周恩來知道后批評他不懂戀愛藝術(shù),求愛不講策略。他和鄧穎超親自出面,找王根英談話,王根英羞澀地答應了?!拔宕蟆苯Y(jié)束后,經(jīng)組織批準,陳賡和王根英在武漢結(jié)婚,成為一對革命夫妻。1939年3月8日,王根英遭日軍包圍,在突圍時犧牲,時年33歲。</span></p> (抗戰(zhàn)時期的王根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頭嶺巧妙設伏,創(chuàng)太行抗日經(jīng)典創(chuàng)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陳賡歷任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qū)司令時,不但注重戰(zhàn)略握,也注意戰(zhàn)術(shù)運用,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中創(chuàng)造了伏擊戰(zhàn)、破襲戰(zhàn)、圍困戰(zhàn)的著名抗日經(jīng)典傳奇。1938年,神頭嶺巧妙設伏,共斃傷浮敵1500余人,繳獲長短槍500余支,子彈萬余發(fā)。潞城和黎城的援敵由于陳賡布置的伏兵阻擊,無法前來支援。這次閃電式的圍殲戰(zhàn),打得敵人失魂落魄。日軍在資料里承認,這次戰(zhàn)斗是“典型的伏擊戰(zhàn)?!?lt;/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叫板”毛澤東,調(diào)我西渡黃河不英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天賜彎,毛澤東與周恩來商議認為:中央已撤出延安,晉陜交界的黃河兩岸,一時間成了胡宗南和閻錫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從南往北打,閻錫山從西往東擠,陜北雖然有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zhàn)軍,但他還得分出很大精力,盡全力調(diào)動僅有的部隊對付從西北方向撲過來的諸路敵軍,陜甘寧邊區(qū)依然處在危急中。有鑒于此,毛澤東說:“調(diào)陳賡率領四縱隊回師陜北,擺在黃河兩岸,東扼閻錫山,西擋胡宗南,就做個當陽橋上的張飛吧!”陳賡曾對毛澤東下令調(diào)其西渡黃河保衛(wèi)陜甘寧一事,“叫板”毛澤東,認為“擺錯了位置,大材小用”,通過一番據(jù)理力爭后,贏得了毛澤東的肯定和支持,并在解放戰(zhàn)爭中屢建奇功,傳為佳話。</span></p> 陳賡故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陳賡和夫人傅涯及孩子們在一起</span></p> 各時期的陳賡大將 陳庚同志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青松</p><p class="ql-block">圖片:選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文字:來源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