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赤城獨石口號稱“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因關口內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br> 《水經注》稱:獨石孤生,不因河而自峙。<br> 《宣鎮(zhèn)圖說》稱:一名星山,一名丈夫石。<br> 萬歷后期,兵部右侍郎、宣大總督鄭汝璧曾題《登獨石亭》“鞭至自何年,關門片碣懸。孤根疑拔地,遠勢欲擎天。鎮(zhèn)朔當三面,名城寄一拳。登臨偏慷慨,尊酒嘯風煙?!?lt;br> 想來獨石一定是峻峭雄壯的。十多年間曾多次路過獨石口,數次尋覓未果。大明朝天子守國門是何等的魄力與擔當。土木之變后,于謙反對南遷,誓死守衛(wèi)北京;崇禎皇帝寧肯吊死景山,也不愿逃往應天府。正是將政治文化中心留在北方,才能使得中國變得更加強盛。想再去看看當年大明的北部邊境,從草原天路東段一直向北,今年雨水充沛,起伏的草原一望無際,間或有村莊、樹林,惹眼的是沿著山脊的大風車。起風了,陣陣寒意襲來,路上沒有游客,車極少。在驛站中所有的服務設施都鎖著門,遇到一個附近村莊來碰運氣的商販,內蒙的牛肉干、壩下的果干堆在面包車上。攀談中得知,到月底才會有游客,現在早晚非常冷,有時還要穿薄羽絨服。</h1> <h1> 草原上有零星開放的艷麗狼毒花、黃色白色的不知名野花,一路走走停停,看到好景可以隨時停車拍照,背景是養(yǎng)眼的綠和云天一線漸漸變淡的藍色遠山。從沽源小廠天路出來,吃完飯已是中午2點多,去老掌溝越野地尚有60多公里,于是決定從赤城返回。<br> 過了兩縣交界的隧道,是北柵子,這是當年長城外的前哨所在,也是清朝宣化鎮(zhèn)獨石口路下轄右營游擊將軍的防區(qū),路側的山上開始有烽火臺出現。<br> 順省道S241向前不遠就是獨石口城,明朝的舊城墻雖殘破不堪,但依然聳立,是路城和衛(wèi)城合一的周長9里包磚城池,也是當時除鎮(zhèn)誠宣化外,與懷安衛(wèi)城并列的最大的城。<br> 省道貼著城墻西側,再往西路基下是河道??磿r間允許,動了再探獨石的念頭。村民指點“前行2里,右手就是獨石公園。”還是老一套說辭,那就再找找。</h1> <h1> 前方河道中有機械在施工,再遠處有一叢樹。2里地很快過去了,那有什么公園、獨石?<br> 同行的郜同學說:還是我去問吧?車拐進村南的加油站,郜同學與加油員比劃交談了一會,回來后說就是剛才那叢樹。<br> 驅車返回,拐進河道邊樹林中的土路,掉頭向北,路太窄了,車剛剛能過。很快來到一個岔路口,下車往河道里走,有條窄窄的青磚鋪的路,磚頭有大有小、但完整的不多,邊緣大都帶著白灰痕跡,仔細觀察,有大的城磚、也有小而薄的房屋用磚,看規(guī)格接近明朝尺寸。<br> 走了幾十米,路邊一個燭臺還算完整,另一個倒地且破碎。有碑額為“東岳廟記”石碑,已風化斑駁、布滿坑坑點點,幸好一些關鍵字還在。一只殘破的石獅子頭扎在地上。</h1> <h1> 繞過樹叢,前面是一石包,裂痕密布,石包東部寬有15左右,高似乎6、7米的樣子,邊緣有老榆樹,樹叢中有亭。從東面看,靠南側是土堆,上有水泥護坡,護坡上有株高大的榆樹,榆樹里側是3米左右的石壁,石壁頂上是六角涼亭。土堆北側堆積著幾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再靠北是30余級的臺階,臺階頂部轉向南側。臺階北側是水泥護坡,護坡上有幾株大榆樹。<br>拾級而上,北側一株榆樹被鐵架支撐著,1米多的樹身露出深深的空洞,但依舊枝繁葉茂,努力舒展著。南側石包的頂上有條石的基座,基座東側有赤城縣政府制“縣文物保護單位----獨石廟遺址”銘牌,抬頭望去,涼亭飛檐斗角,北側有匾額“獨石亭”。<br> 頂部不過一亭之地。登上涼亭,長城在此猶如一個拳頭深入草原,孤懸塞外,三面處敵,稱為絕塞,堪稱“朔方屏障”。長城外是茫茫的大草原。</h1> <h1> 石包西側,看出是塊上小下大的渾圓巨石,歲月劃痕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豎著也有些裂痕,是一塊獨立的巨石嗎?九株巨大榆樹的樹冠將它籠罩其中,只有“突?!?、“孤秀”、“一石飛來”8個大字依舊顏色鮮紅,石刻刀法古樸,氣勢不凡。這就是丈夫石,記得《丈夫石銘》曰:“孤塞拳石,故以名城。不倚墻壁,不附勢形。不懼風雨,不避戰(zhàn)爭。屹然獨立,因垂今名。丈夫出塞,可負生平。茍負生平,此石有靈?!?lt;br> 本以為是挺拔的打虎英雄武松,何曾想卻看到個賣炊餅的武大郎。是石頭風化了,還是河沙堆積淹沒了部分石頭?滄海桑田,歲月真是把殺豬刀。</h1> <h1> 獨石舊廟是什么廟。<br> 石碑刻有“獨石新建東岳廟記”。<br> 王崇獻正德本《宣府鎮(zhèn)志》記載:開平衛(wèi)有東岳廟(在城東北隅,正統四年建,弘治二年移置東門外山上);獨石神廟(獨石上,正統七年建,弘治年重修)。<br> 孫世芳嘉靖本《宣府鎮(zhèn)志》記載:開平衛(wèi)東岳廟(正統四年建)。<br> 《宣化府志》記載:獨石神廟?!剁茌o通志》:在獨石城南,明正統七年建,祀土神。廟,乾隆年間仍在。<br> 石碑正面刻有時間:“正統*禩龍*己未季春月望吉日”。其中:“禩”,指永久祭祀,后引申為泛指祭祀。“*禩龍*”四字可能有五行擇吉的考慮。時間是正統四年三月十五日,與《鎮(zhèn)志》記載相符,但方位看《鎮(zhèn)志》記載是“東門外山上”,今立碑地在城外西南方位。<br> 此處舊廟應該是獨石神廟,祭祀土神?!吨芤住酚小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薄棒?;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泵耖g有“土地老爺本姓韓,不駐東北就駐西南”的說法,土地廟一般會選擇在村子的西南坤方或東北艮方。</h1> <h1> 獨石廟遺址前立東岳廟碑容易使人誤解。<br> 有故事的東岳廟記石碑。<br> 看點1:立碑人名后有表字,撰、書、撰額者卻沒有。<br> “奉議大夫、行在戶部郎中 汝南 尹聰 撰”。撰文者為尹聰,散階為初授(正五品),職務為戶部郎中,行在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當時遷都北京不久,習慣上稱行在。正統三年七月,戶部郎中尹聰被派到鎮(zhèn)守獨石右參將楊洪處參理軍機文書;九年三月,因臨陣督軍殺賊有功,升山東布政使司左參議(從四品),仍在楊洪帳下處理軍機文書。十二年九月,楊洪升宣府鎮(zhèn)總兵官,尹聰回京待安排。十三年六月,調任山西布政司左參議,督理保定易州薪炭。景泰元年六月,升陜西右參政(從三品)。尹聰作為軍中文官為主將撰寫碑文,不免有溢美之詞。<br> “奉政大夫、翰林侍講學士 文江 周** 書”。碑文書寫者是誰:文江指江西吉水縣。散階為再授正五品奉政大夫,職務是翰林侍講學士。翰林一定是進士出身,從進士中篩選:周孟簡,永樂二年進士,堂兄周述是榜眼,他是探花,御批“兄弟齊名,古今罕比”,兄弟二人同為翰林傳為佳話。周孟簡在翰林二十年,始遷詹事府丞(職務,正六品),通常會兼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等職務,后任襄王府長史(職務,正五品)。宣德皇帝稱其:“輔朕弟,尤勝于輔朕也?!敝苊虾喼t退不伐,生平無睚眥于人宣德五年去世。正統二年十月,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周述去世。周述文章雅贍、字體蒼勁。永樂十六年吉水又出了個二甲頭名進士叫周敘,正統十一年任翰林侍講學士,且擅長行、草書法。但任職時間對不上。“翰林多吉水”,書寫者存疑。</h1> <h1> “奉政大夫、行在吏部郎中 *間 夏衡”。是碑額撰寫者。夏衡宣德五年正月,時任禮部考功清吏司員外郎。五月,由吏部員外郎夏衡為本部郎中。正統八年十二月,升順天府府丞(正四品),但仍留在內閣書制敕。十四年九月升太仆寺卿(從三品)。天順元年四月,升太常寺卿(正三品);七年五月,致仕。<br> 立石:“欽差鎮(zhèn)守宣府等處游擊將軍、右參將、都指揮使楊洪字宗道”。游擊將軍是職務。右參將是職務,正統初其權力相當于后來的副總兵。都指揮使既是職務,又是級別(正二品),此處是指級別。楊洪,表字宗道。名將,封昌平侯,曾任宣府總兵官。<br>碑記署名包含以下元素:官方立碑通常是級別、職務、籍貫、姓名;非官方碑:文人雅士會加表字、別號。<br> 此碑,三個文官均未寫表字,作為碑文歌頌主體的武將楊洪寫上了表字。表現了楊洪重視文化和教化,難免有附庸風雅的意思。<br> 碑記內容主要是講祭祀的意義,修廟的原因,廟宇的宏大、華麗,楊洪的功德。特別是提到兩廡有圣母堂,有多位圣母撫育嬰兒,似乎是碧霞元君殿。明萬歷年間王錫爵《東岳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誠弗”。 </h1> <h1> 看點2:碑陰記名與史料相互映證。<br> 董工:<br> 字跡漫漶不清。似乎有劉政。其后有衛(wèi)鎮(zhèn)撫、千戶等人。<br> 劉政。宣德年襲職開平衛(wèi)百戶,以孝聞。為游擊將軍楊洪部下,功升副千戶。娶楊洪弟弟之女(楊能親姊妹)。功升正千戶、指揮僉事。正統二年,功升指揮同知。后與楊洪不和,調大同左衛(wèi)。景泰年間升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都指揮同知,成化三年改調萬全都司任赤城守備。《明實錄》記載:六年三月,其子劉寧代父原職宣府前衛(wèi)指揮使?!睹魇贰泛蛣⒄渡竦辣酚涊d襲職永寧衛(wèi)指揮使。劉寧官至左都督,曾任大同、甘肅總兵官,贈廣昌伯。<br> 協力官:<br> “隆慶左衛(wèi):指揮黃寧,千戶張興、朱通、仇如”<br> 黃寧:正統元年都指揮僉事任永寧衛(wèi)城守備。八年五月,以追剿胡寇功,指揮黃寧升一級。十四年二月,以擒殺達賊功,升隆慶右衛(wèi)指揮使黃寧為都指揮僉事。七月,都指揮同知任永寧衛(wèi)城守備。九月,聞達賊犯邊,棄城不守坐斬,遇赦俱宥死,降為事官送武清侯石亨處立功。景泰元年正月,令都指揮黃寧守永寧城。五月,以德勝門殺賊功,復職都指揮僉事。二年五月,與守備永寧長隨(宦官)樊勝飲酒斗毆,謫守備永寧都指揮同知黃寧往楊洪處擊賊自效。天順三年三月,萬全都指揮同知黃寧子黃綸襲父職隆慶左衛(wèi)指揮使。</h1> <h1> “懷來衛(wèi):指揮王林,千戶陳良”<br> 王林:正統六年都指揮使任懷來衛(wèi)城守備。景泰元年五月都指揮僉事任懷來衛(wèi)城守備。三年八月調柴溝堡守備。后升萬全都司都指揮使。天順二年十月,王林子王升襲職懷來衛(wèi)指揮使。<br> “保安衛(wèi):指揮郭謙、劉*,千戶朱達、程*”<br> 郭謙:洪武三十三年替祖職調義勇衛(wèi)中所副千戶,功升正千戶。永樂十四年調保安衛(wèi)中所正千戶,功升保安衛(wèi)指揮僉事。正統六年十二月,親侄郭瑄襲職保安衛(wèi)指揮僉事。九年三月升指揮同知。功升萬全都司署都指揮僉事。其后世襲保安衛(wèi)指揮使。<br> 劉*。據《宣府軍戶》,似乎是劉正,宣德四年七月,襲職保安衛(wèi)指揮僉事。正統八年五月,升指揮同知;十四年二月,升保安衛(wèi)指揮使。<br> 朱達。永樂十年正月,襲職羽林前衛(wèi)右所副千戶。再調保安衛(wèi)。正統三年伯彥山等處功升正千戶。九年三月功升保安衛(wèi)指揮僉事,隨征迤北軍前升授指揮同知。景泰四年六月,子朱永襲職保安衛(wèi)指揮僉事,功升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帶俸。后世襲職指揮僉事。<br> 程*。據《宣府軍戶》,似乎是程道,宣德十年十一月,襲職副千戶。正統三年伯彥山等處功升正千戶;九年三月開平衛(wèi)出境剿殺犯邊韃賊有功升指揮僉事。后世襲職署指揮僉事事正千戶。</h1> <h1> “蔚州衛(wèi):指揮沈萱,千戶李遠、楊*、韓*”<br> 沈萱(《宣府軍戶》為沈宣)。洪熙元年,襲職蔚州衛(wèi)指揮僉事。后世襲職指揮使。<br> 李遠。襲職蔚州衛(wèi)中左所副千戶。正統三年迤北伯彥山有功升正千戶。后世襲職正千戶。<br> “懷安衛(wèi):指揮何楫”<br> 何楫。正統二年四月,獨石操備都指揮僉事杜衡將獨石等處指揮何楫、姚貴等二班官軍內選精銳者千五百名,分作三班,每班五百人,更代回衛(wèi)置備軍裝。天順三年十一月,萬全都司都指揮使何楫擅耕順圣川官地,贖徒還職。成化八年三月,子何銘襲職懷安衛(wèi)指揮使。<br> “萬全右衛(wèi):千戶江洪、張勝”<br> 江洪。永樂二十一年二月,襲職萬全右衛(wèi)左所百戶。正統三年正月因出境殺韃賊功升副千戶,加舍人時以小旗、總旗殺賊升所鎮(zhèn)撫功,升正千戶。歷升萬全右衛(wèi)指揮使,正統七年五月調征麓川與蠻賊戰(zhàn)陣亡,贈昭武將軍。正統十一年二月,子江山襲升都指揮僉事,后功升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后世襲職宣府前衛(wèi)指揮使。子江山任宣府副總兵;孫江桓曾任大同、宣府總兵官。后代有江昌國及武宗時亂權的江彬。</h1> <h1> “宣府前衛(wèi):千戶周賢”<br> 周賢。襲職宣府前衛(wèi)千戶。功升指揮僉事,正統十四年從總兵官巡哨懷安城東及紫荊關;景泰元年剿賊洋河南坡,俱有功,升指揮同知、指揮使、都指揮僉事,守備西貓兒峪馬營;五年協同副總兵孫安守備獨石等八城堡,尋任右參將代替孫安提督八城堡。天順元年升都指揮同知,尋升后軍都督僉事仍充參將鎮(zhèn)守宣府北路。二年任榆林城守備。當先迎戰(zhàn),斬虜賊數人,賊敗走,追擊中流矢死。天順三年正月,周賢子周玉襲升為都指揮同知。官至右都督,曾任宣府、寧夏、甘肅總兵官。后世襲職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br> 這些協力官都是在原衛(wèi)所支取俸祿,機緣巧合,正統四年均在右參將楊洪帳下聽令的武官,人生機遇不同,有些人青史留名,有些人默默無聞,名字刻在石碑上任憑風吹雨打。<br></h1><h1> 獨石口獨石猶在,亭是新亭,廟碑雖老卻是別處的東西。寒鴉數點,廢壘千重,西風漫卷殘戟。斷壁苔深,曾染征人襟碧?;呐_暗埋箭鏃,對斜陽、冷光凝礫。苔痕下,有前朝舊礎,半遮沙跡。欲問孤石何處?但只見、蒼崖亂云堆積。野棘叢中,或掩戍樓殘石?登臨忽聞鐵馬,似當年、鼓鼙聲急。千年事,化磷飛、苔色月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