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歡讀周千山先生的散文?!?lt;/p><p class="ql-block"> 這當然不排除幾十年情誼帶來的親近,但更在于讀他的散文所帶來的享受。 </p><p class="ql-block"> 他是從鄉(xiāng)村考出的農(nóng)家子弟,其散文關(guān)注的大都是鄉(xiāng)村,這讓有著同樣經(jīng)歷的我,讀起來輕松、親切、幸福?! ? </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給我以快樂,往往把我?guī)У絻簳r,帶回鄉(xiāng)村,讓我重溫曾經(jīng)的歲月;他的文章用質(zhì)樸的文字,抒寫出生活的哲理,讓我享受文章溢出的靜美:鄉(xiāng)村的靜好,人性的美好?!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無論是寫事的《種菜記》《那碗黃燜小雜魚》《一蓬蛾眉豆》《栽在房前屋后的樹》《不一樣的苦菜味》,還是寫人的《二伯和他的酸棗樹》《母親的話》……這些題材都出自于鄉(xiāng)村,出自于他的生活?! ?lt;/p><p class="ql-block"> 這些文章雖然寫的是他的經(jīng)歷和生活,但我卻從中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的身影,讀這樣的文章,就如同我在回憶著自己親歷的歲月,哪里有不喜歡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撿酸棗是我至今難忘的童年記憶。我們一邊撥開柴草全神貫注地尋找,一邊聽酸棗在涼風的吹拂下穿過樹枝打在枯葉上誘人的噗噗聲。有時候運氣好,衣袋褲兜可以裝得鼓鼓囊囊的。有時先天晚上掉落得少,一個早上只能撿到幾顆?!薄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二伯和他的酸棗樹》中的片段,這也是我兒時的生活。記得我小時候,姑奶奶家就有一株酸棗樹,每當酸棗成熟的時候,我們就到她家里去撿酸棗。后來父親為了讓我們不長途跋涉去撿酸棗,就在我家前面種了一株。如今,這株樹已經(jīng)長成參天大樹,有時候回去看到滿地的酸棗,就想起當年我們撿酸棗的樂趣?! ?lt;/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先生的散文中,都是這種細節(jié)描述,讓我讀起來就如同看到當年我們生活的場景,自然就激起我的共鳴:有親切的回憶,也感慨時光的流逝。當然,如果只是讓我讀出曾經(jīng)的回憶和感慨,也許他的文章,只能止于我們這一代愛讀了。事實上,他的文章不只是讓我們這一代人共鳴,還因為他寫出了生活的哲理,得到更多人關(guān)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讀他的文章,可讀出更深的感受,那是人生的哲學。他的文章結(jié)構(gòu)雖是散文,它的作用卻形同于哲學?!?lt;/p><p class="ql-block"> “不管土地貧瘠還是肥沃,也不管陽光充足還是稀薄,只要不是極端干旱的年份,蛾眉豆都能很好地生長。而且,還極少遭受病蟲害,也不需要使用農(nóng)藥化肥。所以,鄉(xiāng)下有人把它稱為‘懶人蔬菜’,懂菜的人又把它稱為真正的有機蔬菜?!薄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一蓬蛾眉豆》中,他寫的是蛾眉豆,但他影射的是人生態(tài)度:“無論自然環(huán)境如何變化,只要有土壤,蛾眉豆種子就能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甚至還能一代接一代地自動繁衍。我們這些在田土里刨食的人,不也像蛾眉豆一樣嗎?過去生產(chǎn)生活條件艱苦的時候,我們依靠勤勞和智慧,堅定地走了過來。現(xiàn)在條件好了,我們用勤勞和汗水美化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后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感懷:“我們就是一顆顆撒在大地上的蛾眉豆種子。” 這是蛾眉豆的“豆生”,何嘗不是我們拼搏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這些蘊含哲理的表達,是千山先生散文的一大亮點,這些亮點在他的散文中,幾乎都可以讀到?!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碗黃燜小雜魚》寫著:“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夾起一條馬口魚品嘗起來,還真是當年媽媽的味道。但繼續(xù)吃下去,似乎又有不少的差別。魚是同一條小溪里的,青椒也是剛從菜園里摘的,連水都是同一條山?jīng)_里的井水。尤其是大姐每一步的操作,都是那么認真。所以當姐姐、姐夫問我味道如何時,我實在不好意思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只是連聲說:好,好吃!心里卻在想,過去了的己經(jīng)無法回去了,即使是媽媽還健在,也完全按照過去的方法再做一碗黃燜小雜魚,恐怕也吃不出過去那種味道了。” </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同樣的黃燜小雜魚,吃不出兒時的味道呢?作者說出了其哲理:“這應(yīng)該是時間和環(huán)境的改變,帶來的心情和感覺的改變?!薄 ?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昨天有昨天的美好,今天有今天的美好?! ?lt;/p><p class="ql-block"> 時代不同了,一切都在變,幸福的模樣千變?nèi)f化?! ?lt;/p><p class="ql-block"> 我們既要記住曾經(jīng)的美好,又要珍惜當下的美好,這樣的人生才有持續(xù)不斷的幸福?!?lt;/p> <p class="ql-block"> 他在《栽在房前屋后的樹》中,敘述了三次栽樹的親身經(jīng)歷:第一次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受當時植樹潮流的影響,在老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上香樟樹、杜英樹。幾年后這兩種樹落葉掉籽,還常有大青蟲從樹上掉落,證明極不適合作為庭院樹,于是便把它們挖出來送給了有需要的朋友。第二次全部換上了桂花樹、槐樹、柚子樹、石榴樹、楊梅樹,還購買了紅豆杉、海南黃花梨等珍稀種苗。結(jié)果因為水土不服,紅豆杉總不見長,海南黃花梨三年以后全部枯萎,果樹結(jié)的果子只能看不能吃,讓人哭笑不得。兩次失敗,他依然沒有氣餒,而是認真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選取在家鄉(xiāng)山頭上,長勢好樹形也好的極為普通的本土樹種,諸如柞樹、櫧樹、麻栗等,而且堅持喬木灌木搭配,層次分明。結(jié)果只用了幾年時間,老家房前屋后的綠化美化就得到了大家的稱贊,人們紛紛駐足觀賞。連野鴿子和小松鼠都選擇在此安家。” </p><p class="ql-block"> 在文章的后部分,他寫出其哲理:“其實最適合的,才是最美的”“沒有特色就是特色,遵循自然才是境界”。 </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先生為人質(zhì)樸、實在,文如其人?! ?lt;/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沒有用富麗堂皇的語言去修飾,也沒有構(gòu)建宏大的敘事脈絡(luò),只是以簡單易懂的文字,簡單明了接地氣的語言,呈現(xiàn)出真實生活的本來面目,但就是這樣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場景,讓我從中領(lǐng)悟到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人性的哲理。 </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劉震云曾經(jīng)說過:“凡是用特別復雜的文字,比如用很多形容詞,用很多副詞寫作的人,90%都是沒有文化的人。真厲害的人,多半是用最簡單的話,講最深刻的道理,愛裝蒜的人,才會用豪華的文字,掩飾內(nèi)心的缺失。厲害的人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愚蠢的人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所以看一人寫作厲害不厲害,不用看別的,就看他寫出的東西,你能不能看懂,看懂以后能不能引發(fā)思考”。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先生的文章,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簡單的事物中發(fā)千現(xiàn)人生的哲理,讀過之后引發(fā)對人生的思考?! ?lt;/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先生還是一個善良、重情之人。 </p><p class="ql-block"> 從《種菜記》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善良:“冬天草枯葉黃,鳥兒在山上覓食困難,我的菜地也成了它們的食堂。白菜、包菜等全在它們的菜單里,那包得緊緊實實的蔬菜被啄掉頂部后,露出了又嫩又白的菜心,鳥兒就來得更多更勤了。有時人從菜地經(jīng)過,‘轟’地一聲就見一大群鳥作鳥獸散。奇怪的是,鳥只吃我的菜,而相鄰的菜地卻很少被啄食。鄰居告訴我,在菜地上掛幾張尼龍網(wǎng)粘幾只鳥,其他的就不會再來了。我總是應(yīng)付著說好,但一直沒有張網(wǎng)捕鳥?!薄 ?lt;/p><p class="ql-block"> 善良者重情! </p> <p class="ql-block"> 他的文章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字字含情,在質(zhì)樸文字中,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深情?! ?lt;/p><p class="ql-block"> 因為有情,他寫出的文章讓植物動起來,讓人物活起來?! ?lt;/p><p class="ql-block"> 蛾眉豆已經(jīng)不是蛾眉豆,而是一個有血有肉能動起來的精靈:“不管人們喜歡也好,厭惡也罷,蛾眉豆一旦生長出來,就會不管不顧地完成開花結(jié)果的使命。頗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氣勢。”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栽在房前屋后的樹》中,他把這些樹寫成了知音:“可能是出生于此,早已適應(yīng)了環(huán)境,抑或是感動于我的誠心和辛勞,栽在房前屋后的樹,大有超越其還在山中的父母兄妹之勢。一年四季,葉常綠,花不斷,碩果累累。高大的喬木和連片的灌木,遮天蔽日,層次分明。” </p><p class="ql-block"> 樹木蔬菜有情,這是為何?就是因為作者對它們釋放出無限的深情?! ?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是因為這份深情,千山先生散文中的人物就更是令人感念?! ?lt;/p><p class="ql-block"> 在《二伯和他的酸棗樹》中,他以樹喻人:“從上高中起,我就離開了老家,后又被分配到城市工作。聽到二伯去世的消息后,我請假回到了鄉(xiāng)下。從堂屋拜祭完二伯出來,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了過去常與二伯撿酸棗的地方。還是當年的地方,只是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當年的酸棗樹已經(jīng)不見了。堂姐告訴我,酸棗樹已死掉兩年多了,樹干樹枝也早當柴火燒了。頓時,一種對酸棗樹的敬意從心底油然而生,人們對它付出甚少,而它卻年年為大家提供果實,雖然酸但已是盡其所能,即便死了,它也要發(fā)出最后的光和熱?!薄 ?lt;/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看似他寫的是酸棗樹,實際上是滿懷對二伯的敬意和眷戀。在他眼里,二伯一如酸棗樹,就是為大家盡其所能的可敬之人。</p> <p class="ql-block"> 文章含情是他寫作的特點,對此他這樣看待:“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樹,語言和結(jié)構(gòu)只是樹的枝葉,情感才是樹的根。吸引讀者的可能是語言和情節(jié),感動讀者的一定是情感?!薄 《屛覀兏袆訂幔孔x過他的《二伯和他的酸棗樹》,你不感動都不行:他總是帶頭上交錢糧,經(jīng)常為來來往往趕集的人提供井水,我家人口多,生活遠比只有三個人的伯父家艱難,伯父便常常接濟我們,有時送雞蛋,有時送小魚……他把所有的情感全部凝結(jié)到這些富有感情的事件中,讓讀者對二伯肅然起敬?! ?lt;/p> <p class="ql-block"> 正是因為他選最動情的題材,用最細致的情節(jié)表達情感,以真情實感打動讀者,把多元情感留給讀者體會,自然就增加文章的張力,才讓他的散文有了更多的讀者,也得到了社會的更廣泛的認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栽在房前屋后的樹》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芙蓉》雜志刊發(fā),還獲得了第3屆“羨林杯”生態(tài)散文獎最佳創(chuàng)作獎;《那碗黃燜小雜魚》在由長江文學、國際詩歌網(wǎng)、上海散文雜志、華人文學聯(lián)合舉辦全國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被選入《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又到刺莓成熟時》,榮獲了第3屆“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最美散文獎;《母親的話》發(fā)表在《東坡文藝》上,被今日頭條轉(zhuǎn)發(fā),閱讀量兩天就突破了九萬,一位讀者甚至在評論區(qū)寫了近800字的評論,文章很快被推上了熱點…… </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已經(jīng)成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網(wǎng)專欄作家。</p> <p class="ql-block"> 千山先生的這些文章,得到了很多讀者的認可,這是一種價值,但我認為這還不是它最重要的價值?! ?lt;/p><p class="ql-block"> 它最重要的價值在哪里呢?我以為在對歷史的貢獻中?!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拜年拜到春草發(fā)》中,他寫到:“讓我念念不忘的兒時拜年時光,不止是有心心念念的美食,還有親戚間真摯溫暖的情誼?!薄 ∥恼轮忻枋龅膬簳r拜年,在我和他這一代是盛況,但如今卻已經(jīng)每況愈下。我想,我們的后輩未來在研究春節(jié)歷史時,也許他的《拜年拜到春草發(fā)》會是歷史的補充?! ?lt;/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今天的春節(jié)是如何過的,如果問到上千年前的春節(jié)又有哪些民間的細節(jié)呢?我們不一定知道。如果千年前,也有千山先生這樣的熱心作者,寫下當時的場景,我們不是就可以了解當時的風俗了嗎? </p> <p class="ql-block"> 在《不一樣的苦菜味》中,他寫出了曾經(jīng)的荒唐故事:“中餐都在學校吃憶苦思甜飯。第二天上午,第四節(jié)課還沒有下課,苦菜的苦澀味,已彌漫在校園里,充斥著我們的鼻腔。下了課,我們排著隊依次走到操場上架起的大鐵鍋旁,老師用一個長柄鐵勺,從已經(jīng)看不到熱氣的鍋里給每個學生舀一大勺黃中帶青的苦菜。倒到碗里,一般都超過了碗的邊緣,微微堆起。坐到課桌上,夾一把苦菜放進口里,除了感覺到一點鹽味,其余的全是苦味。尤其是苦菜都是長過頭了的,粗糙澀口,實在讓人難以下咽。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是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連平時嬌滴滴的女生也不敢有一絲厭惡的表情。因為老師說過,這是階級感情問題,政治覺悟問題,而且老師就與我們面對面地坐在講臺前,一邊吃苦菜,一邊看著我們?!薄 ?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沒有親歷的孩子們,哪里會想到有這樣的歷史細節(jié)? 我們很多人不喜歡寫這樣的題材,總覺得很平常,其實這些平常,就是歷史的細節(jié)?! ?lt;/p><p class="ql-block"> 宏大的歷史,從來不是幾篇文章能細致敘述的,往往都是從碎片化的敘說中,集聚細節(jié)而成,積涓涓細流,成浩大歷史。所以說,他寫的這些小事,也是大事;寫的這些片段,就是浩瀚歷史中的朵朵浪花。 </p> <p class="ql-block">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敘述激情,并把生活中的這些片段記敘下來,那將有利于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歷史?! ?lt;/p><p class="ql-block"> 如此,則功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林新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衡陽市二級巡視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