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科羅拉多蒼茫的高原上,歲月留下一片由砂巖形成的巨型孤峰群區(qū)域。這些砂巖孤峰,看起來像一座座紀念碑,因此被叫作紀念碑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昨晚的一場狂風暴雨,下羚羊谷進水,景區(qū)關閉。我們不想錯過這個景點,決定等待一天,臨時調整行程,前往紀念碑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猶他州的路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點小雨,天色昏暗,烏云翻滾,能見度較低,像是暴風雨就要來臨。一路上奶奶不停地嘀咕,擔心會遇到暴風雨,勸我們返回佩吉鎮(zhèn)住所。Ken叫她放心,說路上不是還有許多車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交界的紀念碑谷,其實并不是一個峽谷,而是一片慘淡的紅色砂石荒漠盆地,看不到一棵樹。這里屬于印第安人保護區(qū)的一部分。據說紀念碑谷被影視媒體傳播出名之后,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納瓦霍族人建立了公園。后來在訪客中心才了解到,公園的全稱叫“紀念碑谷納瓦霍部落公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紅土荒野。好像這里的紅土砂巖顏色更深一點。零落的桌狀山巒、沙丘、石柱、石碑,孤寂地矗立在沙漠中,在烏云和水汽的籠罩下,顯得十分神秘。我被這里的蒼涼、荒漠、廣袤所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難怪有人說,宏偉的紀念碑谷是美國“狂野西部最具標志性的地標之一”,名符其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上看到一座巨大的奇石。我把它拍了下來。后來知道,這塊巖石叫“墨西哥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著163號公路行駛,過一個小坡,公路的頂端突然出現拔地而起的紅色孤峰群,像沉默的武士,靜默地矗立在天際線邊,粗獷蒼涼,雄渾壯美。在坡上往下坡看,視覺上似乎公路有豎起來的錯覺,筆直地直插頂端的紅色孤峰,那震撼的視覺沖擊力,無以言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借用一張網絡圖片,彌補遺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Ken說,這條路就是著名的“阿甘坡”。美國影片《阿甘正傳》的末尾,阿甘不停奔跑了3年多,這是他最后醒悟的地方。旅游旺季的時候,阿甘坡會有許多游客在這里拍攝阿甘跑步的同款鏡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電影《阿甘正傳》劇照。網絡下載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淡季又是天氣不好,所以,今天路邊只有三輛車,有幾個游客在路邊拍照。奶奶特別提醒我們,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過往車輛,確保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氣不好,又下著雨,拍的照片不是很理想。真是遺憾!要是晴天該多好啊,“阿甘坡”一定壯觀極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Ken直接導航到了紀念碑訪客中心。訪客中心比較大,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印第安納瓦霍族的手工藝商店,另一部分是納瓦霍人博物館。奶奶和Toby喜歡看手工藝品,我拖著Ken去看博物館。我要通過他翻譯了解有關紀念碑谷的形成和它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訪客中心納瓦霍人手工藝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紀念碑谷的地質地貌形成,經過了上萬億年變遷。由科羅拉多高原上的沉積物,在高壓下逐漸固化成巖石;又經過地殼運動整體抬升,長期的風雨侵蝕,河流切割?,慢慢地剝離沉積層周圍松軟的巖層, 最終留下中間堅硬的砂巖。于是就有了現今屹立在沙漠中的孤峰石柱群。這些孤峰石柱,有著直立的陡峭巖壁,獨特的形狀,高低不一,形態(tài)各異,十分壯觀。浩瀚的沙漠荒野,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地質史詩。</b></p> <p class="ql-block">*桌狀山巒。</p> <p class="ql-block">*孤峰石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博物館里,我們看到了納瓦霍人為太平洋戰(zhàn)爭勝利立下輝煌戰(zhàn)功的介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圖案不知道什么意思?上面的文字是“紀念碑谷?退位軍人馬拉松”。</span></p> <p class="ql-block">*老兵多年后獲得了政府頒發(fā)的榮譽獎章。博物館圖片翻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Ken告訴我,美國有部叫《風語者》的電影,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在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日軍總能破譯美軍的密電碼,導致美軍在戰(zhàn)場上處于劣勢。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美軍將納瓦霍族人訓練成專門的譯電員,稱為“風語者”??。因為納瓦霍語沒有文字,只能通過口口相傳,語言結構又極其復雜,外族人無法理解。“風語者”幫助美軍傳遞情報,成為取得太平洋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館圖片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紀念碑谷是美國西部電影的搖籃。電影和媒體的傳播,成就了紀念碑谷旅游業(yè)興起。將紀念碑谷傳播出去的人是一個販羊的商人,叫哈里?古爾丁。據說是他把紀念碑谷的照片帶到了好萊塢,最終促成了第一部在紀念碑谷取景的電影《關山飛渡》。此后,西部電影成為好萊塢最受歡影片之一,旅游業(yè)也逐步興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館圖片翻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在禮品店里找到了奶奶和Toby。他們在窗口看外面的紅巖砂石,將窗臺上擺放著的納瓦霍族人手工人偶與窗外的巖石同框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發(fā)現,訪客中心還有一部分,就是北窗外一個很大的觀景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霧氣升騰,巖石山頂部云霧繚繞,時隱時現,蒼勁巍峨,陽剛偉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肉眼看覺得神秘莫測,但在相機里看照片,總不能令人滿意。趕上陰雨天確實很無奈,黔驢技窮,再怎么調參數也拍不出滿意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一會兒狂風大作,只見巖石山下方飛沙走石,一條沙土小路瞬間淹沒,大風過后,小路又顯現出。</b></p> <p class="ql-block">*無畏的雄鷹在風雨中展翅飛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總覺得紀念碑谷這個地方非同一般。博物館中提到,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巨石是納瓦霍族沉睡的祖靈。納瓦霍人心靈手巧,制作的工藝品十分精美。關于納瓦霍人和這片土地一定有許多的故事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回佩吉鎮(zhèn)民宿,有了網絡就查閱資料。有資料顯示,19世紀,美國政府通過強制遷徙政策,將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集中安置到紀念碑谷這片貧瘠的荒漠,建立印第安人“保留地”,迫使他們放棄原有土地。拒絕遷徙的被迫流離失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記載,上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在此大規(guī)模開采鈾礦,用于制造核武器。廢棄之后未有處理放射性礦渣,導致長期環(huán)境污染。納瓦霍人多次請求政府清理,都被無視拖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歷史,在訪客中心的納瓦霍人博物館里卻只字未提?;蛟S,在那里展示不太合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訪客中心出來,Ken準備去納瓦霍族公園,轉了一圈沒找到。原來,園區(qū)入口就在訪客中心附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園區(qū)下午2點以后就不能進去了。我們到門口已經2點35分。Ken只看到4點關門,不知道有2點以后不可入園的規(guī)定。Ken還想與工作人員通融一下,奶奶在車上看到園區(qū)的高低不平的砂石路,極力勸阻Ken放棄。17英里的園區(qū)環(huán)路的確非常難開,況且天氣不好,極有可能遇到大風雨。我也同意放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繼續(xù)往前行駛,Ken拐進了一條山路,里面竟然是一處納瓦霍人的住宅區(qū)。在路邊停下,想遇見一個人,問問是否允許我們進去看看?可是,等了好一會兒沒見到一個人進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外面看,納瓦霍人的住宅區(qū)低矮陳舊,院落中間的路是泥沙的,還有積水,其的生活水準可想而知了。據說,這里的納瓦霍人主要依靠旅游業(yè)有點收入,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基本不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風又起,雨下大了。我們開始返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上我問Ken,這里為什么叫紀念碑谷?紀念碑谷又是紀念什么?他說我盡瞎琢磨。這不就是那些石柱像一個個紀念碑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不知道紀念碑谷是政府部門命名的,還是當地納瓦霍族人的說法?;蛟S,紀念碑就是一個象征。但是,象征的含義可以延伸。你可以認為象征自然界的奇觀;可以認為象征美國西部文化;也可以象征美國西部的牛仔精神。然而,對印第安人而言,是不是象征“自然沉默的吶喊”?</b></p> <p class="ql-block">*駱駝巖還是手套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短短的幾個小時,紀念碑谷給我留下一段難忘的旅行記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備注:部分照片來自Ke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