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深切緬懷王雄賓先生</b></p><p class="ql-block"> 王雄賓,1939年11月22日生于岐山縣鳳鳴鎮(zhèn)北寨子村坳王組,著名書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岐山縣政協(xié)書畫聯(lián)誼會藝術顧問、岐山書畫院藝術顧問,岐山縣知聯(lián)會榮譽會員,岐山縣老科協(xié)專家服務團特聘書畫家,退屆縣政協(xié)委員、市人大代表。2025年6月17日(農歷5月22日)下午14時15分在坳王村家中逝世,享年87歲。</p> <p class="ql-block"> 王雄賓先生早年師從?西書畫大家方濟眾先生研習書畫藝術,十多幅作品在省內外書畫展賽中展出并獲獎,部分作品被中外友人和專業(yè)機構收藏,出版有《王雄賓山水畫集》等書畫專著。2018年4月榮獲“岐山縣首屆老科技文化藝術之星”稱號。(岐山書畫院/丹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王雄賓書畫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追思悼念活動</b></p> <p class="ql-block">西安孟建國 敬挽</p> <p class="ql-block">深圳瑞林 敬挽</p> <p class="ql-block">孫振剛 敬挽</p> <p class="ql-block">江海滄挽 楊榮國書</p> <p class="ql-block">張毓民書 王永強 強剛 陳衛(wèi)新挽</p> <p class="ql-block">張慎立 敬挽</p> <p class="ql-block">趙潤生 敬挽</p> <p class="ql-block">孫殿文 敬挽</p> <p class="ql-block">趙文交 敬挽</p> <p class="ql-block">范建剛 敬挽</p> <p class="ql-block">李志斌 敬挽</p> <p class="ql-block">梁辰毓 敬挽</p> <p class="ql-block">蒲煥勛于德國 深辰毓書</p> <p class="ql-block">梁辰毓 李永鴻文 孫炳林書</p> <p class="ql-block">王玉林挽 王小軍書 </p> <p class="ql-block">曹曄挽 梁辰毓書</p> <p class="ql-block">劉宇昭 敬挽</p> <p class="ql-block"> 詩|贊雄賓 ——于烈民</p><p class="ql-block">坳王雖小播遠名,只因畫家王雄賓</p><p class="ql-block">青壯喪妻雙兒小,因公殘軀伴終身</p><p class="ql-block">書卷纖毫慰寂寞,荊墻柴門仰陶公</p><p class="ql-block">負笈拜師望長安,院植花草慕四君</p><p class="ql-block">十年一劍聲名播,丹青老道課后生</p><p class="ql-block">西岐域外德馨好,書畫圈中清雅人</p><p class="ql-block">日今駕鶴向西去,錚錚不改周原風</p><p class="ql-block"> 2025.6.21于西安</p> <p class="ql-block">“作畫,最緊要的是先要做個好人”</p><p class="ql-block"> ——深切悼念中國陜西著名畫家王雄賓</p><p class="ql-block"> 文/李乃斌</p><p class="ql-block"> 巍巍千山垂首寄哀思,滔滔渭水長歌祭忠烈。驚聞中國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畫家王雄賓老師,于2025年6月17日(農歷5月22日),下午14時15分,在中國陜西省岐山縣鳳鳴鎮(zhèn)北寨子村坳王組仙逝的噩耗后,我的心情萬分悲痛,唏噓不已,一位堅強不屈著名畫家,怎么說走就走了呢?</p><p class="ql-block"> 王雄賓老師是1940年降生于岐山周原圣地的,他一生奮斗了八十七個春秋。四十多年來,我和王老師交往的那些舊事,像過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是在北郭鄉(xiāng)舉辦的“階級教育展覽館”時,認識王雄賓老師的。那時,我只知道他是一個畫家,國畫畫的好。交往時間長了,我才知道王老師在年輕時,因給坳王生產隊打水井,不幸掉入干枯的井中,摔斷了腿,落下了終身殘疾。在那困苦饑饉的年代,妻子因病也不幸去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他既當爹又當娘,拉扯著兩個孩子。那些年月,白天,他是一個手握鋤頭的農民;夜晚,他是一個手執(zhí)畫筆的農民畫家。他更是一位農民中的文人,對文、史、哲、藝術等領域有很深的研究。他刻苦鉆研,知識淵博,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是岐山縣一位身殘志堅、了不起的民間藝術家。對他的不幸離世,我表示深切地哀悼。</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忘不了他在北郭鄉(xiāng),參與“階級教育展覽館”舉辦時,認真畫畫,仔細審閱文稿的身影,忘不了他拖著殘疾的腿,艱難地來到我家,教我怎樣寫文章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在北郭鄉(xiāng)祝家巷小學任語文老師,那年3月份,北郭鄉(xiāng)教育組,聯(lián)系好駐地部隊(蘭州空軍教導隊岐山教導處)的解放牌卡車,組織全鄉(xiāng)優(yōu)秀教師,載著教師們前去西安市、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三地旅游,王雄賓老師也一同前往,我至今忘不了我倆個人,當時站在還沒有開發(fā)的秦始陵陵頭,朗誦自作詩后激動的時刻。記得王雄賓老師當時站在秦始皇陵的最高點,興奮地隨口就朗誦起了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歌,讓我非常震撼,我非常佩服這位身殘志堅多才多藝的老哥,訖今已有42年了,詩歌內容我現(xiàn)在已經記不清了,當時聆聽他朗讀詩歌的教師們,個個為王雄賓老師豎起了大拇指,人人向王老師投去了欽佩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記得王雄賓老師曾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乃斌,詩歌要寫好,首先要讀通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當時激動地說“王老師,我記住你的話了,一定好好讀書,把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搞好?!?,可遺憾地是我從教師崗位,走上職業(yè)記者生涯,都幾十年的時間了,王老師指導我讀書的情景,到現(xiàn)在都讓我記憶在心,在這四十多年中,中外文學書籍我確實沒有少讀。至今卻沒有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現(xiàn)在我很后悔,當年我只把王老師的話當耳邊風,怪不得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搞得一踏糊涂,這是我人生中的一件憾事,王老師啊,您放心地走吧,我將會精心研讀《人間詞話》,在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的這塊沃土上,辛苦耕耘,在中國周原大地,播種麥子去吧,來年收獲麥子,也收獲麥草……</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王雄賓老師的國畫就很有名氣,鳳翔縣木器工藝廠聘請他為工藝美術師,我還去鳳翔縣專程看望了他,觀賞了他“布裹漆”的工藝美術繪作品,臨別時,他不斷叮囑我要多讀書,多體驗生活,多觀察生活,文學創(chuàng)業(yè)才能搞好。王老師語重心長的話,叫我現(xiàn)在怎能忘了他……</p><p class="ql-block"> 我忘不了自己給王老師聯(lián)系在《中國美術報》宣傳其書畫作品的情景,那已經是2006年的事了,在我和他打交道的那些日子,我完全被他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所感動。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繪畫事業(yè),他在人生道路上奮斗的事跡,讓我終生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常常對我說:“作畫,最要緊的是先做個好人。人做好了,畫自然也就作好了?!?lt;/p><p class="ql-block"> 我崇拜的王老師,周文化哺育了他的成長,是傳承周禮文化的優(yōu)秀農民,他不僅是一個好農民,也是一個好父親,更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畫家。</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早年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方濟眾,其畫作以傳統(tǒng)山水畫為基礎,結合自己到太白山、千山、鳳凰山、秦嶺等地的寫生,潛心鉆研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王體畫”風格。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美展并獲大獎,部分作品還漂洋過海,被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外國的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p><p class="ql-block"> 為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王雄賓老師還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對書畫人員進行輔導,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畫的教學與研究,培養(yǎng)了許多美術人才。出版了《王雄賓書畫集》等書畫專集,并親自將他的畫集送到我的家中,讓我感動不已。2020年,他榮獲“岐山縣首屆老科技文化藝術之星”稱號。王老師曾任陜西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寶雞市人大代表、岐山縣政協(xié)委員、岐山政協(xié)書畫聯(lián)誼會藝術顧問等職。</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在哭泣,坳王村悲哀聲一片。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遺志,承傳著周禮家風,繼續(xù)在繪畫的海洋中遨游……</p><p class="ql-block"> 我敬愛的王老師,您放心地走吧,您在那邊一定要照管好自己,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您的學生: 李乃斌叩首!</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作者李乃斌系中國陜西省岐山縣人,資深媒體人,品牌專家,現(xiàn)任陜西省企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品牌研究發(fā)展中心主任)</p> <p class="ql-block">悼雄賓</p><p class="ql-block">名畫一卷歸鹿夢,</p><p class="ql-block">風云八秩御鶴行,</p><p class="ql-block">泉下莫嘆丹青歇,</p><p class="ql-block">鳩杖又邀點星貼。</p><p class="ql-block"> ——王鵬</p> <p class="ql-block">八七載揮毫,墨韻長存,素紙猶凝松鶴影</p><p class="ql-block">萬千重泣別,音容宛在,清風盡訴古今情</p><p class="ql-block"> ——范建剛 敬挽 </p> <p class="ql-block">祭王雄賓先生文</p><p class="ql-block">維公元二零二五年五月廿二日下午兩點,歲次乙巳年壬午月丁巳日丁未時仙逝,享壽八十又七,定于五月廿六日在?王公墳安葬,謹以清酌庶饈、素帛心香,致祭于王雄賓先生靈前,吊曰:</p><p class="ql-block">先生誕于周原厚土,岐山蒼蒼,渭水泱泱,孕此靈秀,毓彼華章。然命運多舛,磨難頻嘗,半生坎坷,盡付滄桑。三十余歲,抗旱掘井,忽遭厄難,腿折腰傷。自此蹣跚步履,困于殘軀,然未改胸中丘壑,筆底鋒芒。</p><p class="ql-block">未及不惑,椿萱凋零,至親遠去,肝腸寸斷;四十春秋,賢妻別世,形單影只,孤苦難當。風雨如晦,長夜未央,先生卻以殘軀為舟,以畫筆為槳,守單身半載,寄雙子期望,在困苦中堅守,于逆境中翱翔。</p><p class="ql-block">案頭素紙,染盡寒暑風霜;硯底青墨,繪就山河氣象。臨古摹今,汲傳統(tǒng)之精髓;登山臨水,納自然之靈光。皴擦點染間,盡顯西府山水之魂魄;濃淡干濕處,皆藏人生悲喜之思量。</p><p class="ql-block">先生以鐵骨錚錚,抗命運之重壓;憑赤心拳拳,書藝術之絕唱。繼長安畫派之蒼茫厚重,開渭北風光之靜謐安詳,終成西府山水大家,聲名遠揚。畫作中,既有太白山之雄渾巍峨,又含渭水之蜿蜒柔腸。一筆一墨,皆是生命之吶喊;一山一水,俱為精神之守望。</p><p class="ql-block">而今,先生駕鶴西去,空余丹青流芳。后學仰望,悲從中來。憶先生之品格,堅韌不拔,令人敬仰;思先生之藝術,造詣精深,永世流芳。愿先生在天之靈,得享安寧,山水為伴,再繪仙鄉(xiāng)。</p><p class="ql-block">嗚呼哀哉,伏惟尚饗!</p><p class="ql-block">梁辰毓 </p><p class="ql-block">二O二五年六月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悼王雄賓先生》</p><p class="ql-block">墨田耕罷復鋤犁,筆陣平生未展眉。</p><p class="ql-block">身世浮沉星耀暗,襟懷坦蕩草含悲。</p><p class="ql-block">一支獨杖支天地,幾度殘陽照影姿。</p><p class="ql-block">黃土隴頭埋傲骨,丹青卷里駐云霓。</p><p class="ql-block"> ——趙潤生 敬挽</p> <p class="ql-block"> 痛悼西岐布衣文人、農民畫家王雄賓先生,敬請一路走好! ——段 康</p><p class="ql-block">? 昨日,在微友“資福煙霞”朋友圈中,我得知王雄賓先生于2025年6月17日(農歷5月22日)下午14時15分,在岐山縣鳳鳴鎮(zhèn)坳王村仙逝,享年87歲。驚聞噩耗,哀思之情充盈心海。</p><p class="ql-block"> 我與先生相識是在2000年1月初一個大雪初晴的日子。那天,參加完岐山縣一次書畫作品拍賣活動,隨友人去鳳鳴鎮(zhèn)其家中拜訪。之后,與先生相交之中,知曉了1940年出生的他坎坷的身世、德高的為人、豐富的才學、上乘的詩文和精湛的畫藝,作畫僅是他以殘疾之身帶著兩個兒子謀生的技能之一。我曾以《布衣文人王雄賓》為題寫了篇文章、并配上了親自為他拍攝的一身布衣繪畫照片(見下圖第5張)發(fā)表。這張照片至今頻見于網絡,成為先生精神風骨的形象展示。</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生愛花,他家院中遍栽奇花異樹,他將其命名為“惜卉園”。我也曾受先生之托,借出差南方之際,向我忘齡之交的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焦國英(也為農民盆景藝術家)討要了一盆臘梅盆景。記得正值四月天,先生欣喜地將臘梅從花盆中取出,移栽畫室的窗下。數年后,這株臘梅盆景已長成大樹。每逢寒冬,先生總會被金燦燦的臘梅花引發(fā)出濃濃的詩情,下面最后一張圖就是我在網上偶然看到的先生一首詠梅詩作。</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份,由于我工作調動至西安,回岐山少了,與先生久未相見。也常在網上得知先生出了畫集、并參加各級書畫活動,獲得了嘉獎,他培養(yǎng)的學生屢出成績,其子慕哲也承繼父業(yè),畫壇有名,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 用我于2001年元月初見先生所作詩作,送王雄賓先生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 《贊王雄賓先生》</p><p class="ql-block"> 農舍丹青香滿樓,</p><p class="ql-block"> 踏平坎坷頌金秋。</p><p class="ql-block"> 怡情芳卉惜園萃,</p><p class="ql-block"> 問道云峰妙筆收。</p><p class="ql-block"> 硯醉桃蹊含真趣,</p><p class="ql-block"> 詩成梅韻浮梢頭。</p><p class="ql-block"> 喜掬周原一壟雪,</p><p class="ql-block"> 點染江山萬里幽。</p> <p class="ql-block"> 我崇拜的王老師,是1940年降生于中國周原岐山縣北郭鄉(xiāng)一個貧苦農家的,周文化哺育了他的成長,他不僅是一個好農民,更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畫家。</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早年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方濟眾,其畫作以傳統(tǒng)山水畫為基礎,結合自己到太白山、千山、鳳凰山、秦嶺等地的寫生,潛心鉆研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王體畫”風格。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美展并獲大獎,部分作品還漂洋過海,被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外國的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p><p class="ql-block"> 為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王雄賓老師還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對書畫人員進行輔導,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畫的教學與研究,培養(yǎng)了許多美術人才。出版了《王雄賓書畫集》等書畫專集,并親自將他的畫集送到我的家中,讓我感動不已。2020年,他榮獲“岐山縣首屆老科技文化藝術之星”稱號。王老師曾任陜西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寶雞市人大代表、岐山縣政協(xié)委員、岐山政協(xié)書畫聯(lián)誼會藝術顧問等職。</p><p class="ql-block"> 鳳凰山在哭泣,坳王村悲哀聲一片。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遺志,承傳著周禮家風,繼續(xù)在繪畫的海洋中遨游……</p><p class="ql-block"> 我敬愛的王老師,您放心地走吧,您在那邊一定要照管好自己,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您的學生: 李乃斌叩首!</p> <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中課外美術老師王雄賓仙逝,無比哀痛。我的散文集專門收錄了《農民畫家王雄賓》。王雄賓老師十歲習畫,青年時期受家庭大地主成份影響,未能從工當兵和上大學,后在隊上干活時落入枯井終身留下腿疾。到了成家年齡,受家庭出身和腿疾影響,急忙找不到媳婦,后來,父母幫他花錢從千里引來甘肅籍媳婦,婚后,夫妻互敬互愛,勤儉持家,未料蒼天無眼,妻子突發(fā)大病撂下兩個年幼的兒子魂歸西天。王雄賓老師既當爹又當娘又要不顧腿疾種田養(yǎng)家糊口,還要孜孜不倦堅持書法和美術創(chuàng)作。王雄賓老師一生撞長山水畫創(chuàng)作,他是長安畫派的傳承者和發(fā)揚者??嚯y不是人間幸事但它也是一種潛在的財富。晚年,王雄賓老師帶領兩個兒子全家習書作畫,父子畫作多次在國家,省市級參展獲獎。蓋棺定論:王雄賓老師譽為民間藝術大師我以為不為過。人總會死,藝術是不會死的。王雄賓老師留給世人的精神食糧讓人永遠銘記和受益!王雄賓老師千古! ——紀文林于寶雞</p> <p class="ql-block"> 沉痛哀悼念伯父王雄賓先生!</p><p class="ql-block"> 伯父王雄賓先生,岐山著名畫家,長安畫派杰出代表,于乙巳年五月廿二未時(2025.6.17 14:15)不幸因病辭世,駕鶴西去,享年八十有七。</p><p class="ql-block"> 伯父一生執(zhí)著于丹青,其畫作扎根三秦大地,筆力雄渾蒼勁,墨韻淋漓酣暢,深得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之精髓。他以飽含深情的畫筆,描繪秦嶺渭水的壯闊,謳歌黃土地的魂魄,為長安畫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其藝術成就與人格魅力,為家鄉(xiāng)岐山增光,為長安畫派添彩,他對藝術的赤誠與堅守,將永遠銘刻我心。</p><p class="ql-block"> 巨星隕落,藝苑同悲!伯父的離去,是家族無可彌補的巨痛,是岐山文化界的重大損失,亦是長安畫派的深深遺憾!</p><p class="ql-block"> 秦嶺垂首,渭水嗚咽。伯父,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仍有畫筆相伴,繪就心中永恒的山水。</p><p class="ql-block"> 侄,王亞飛泣挽!2025年6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憶王雄賓老師——何近輝</p><p class="ql-block"> 早晨打開手機,突然看到山水畫家王雄賓老師去逝的消息,心頭為之一震。去往學校的路上,大學時和王老師相關聯(lián)的一些事情,不斷地在我腦海中涌現(xiàn)。來到畫室后,我靜靜地坐了一會兒,理了理思緒,記錄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認識王雄賓老師之前,先是看到了他的山水畫。上大學時,王老師在我們藝術系舉辦了個人畫展。系里為了方便師生們觀看學習,特意拿出一間寬厰明亮的大教室作為展室展出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印象里共展出了王老師三四十幅精品力作。尺幅都不大,以四尺斗方和三尺整紙為多。題材也多以寶雞、陜南等地的山川風貌為創(chuàng)作內容。</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的山水畫給我有三點深刻印象:一是畫面生活氣息濃厚;二是畫面安靜,看不到燥氣;三是畫面溫厚可親,像一位老者和你談心,娓娓道來。好多同學包括我都購買了王老師的畫冊,閑暇時大家都時時翻看,充滿了對王老師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畫展我看了幾次,都沒見到王老師,我在想,真實的王老師會是什么樣子呢?</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們那一級有兩位同學:吳新剛和李鵬飛,他們倆性格活潑,好學上進,聽說很快就和王老師取得了聯(lián)系,再后來他們倆成了王老師的學生。他們多次談到和王老師學畫的事情,神情自然帶些炫耀的成分。我很想讓他們帶我去見見王老師,當時的我性格內向,一直沒有說出口。</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新剛和鵬飛找我說王老師來了,在另一個同學租的畫室里,咱們一塊去,聽聽王老師談談藝術。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即刻和他們趕了過去。來到畫室,已經有幾位同學圍坐在王老師身旁。</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像個鄰家爺爺,穿著布衣布鞋,樸素極了。他個子不高,身型消瘦,花白的頭發(fā)長長的密密的,很像大藝術家張仃的發(fā)型。臉型瘦長,顴骨突出,目光和藹,很有親和力。見我們進來熱情地招呼大家坐下來。我們這六七人幾乎將小小的畫室塞滿了。</p><p class="ql-block"> 當時王老師正在談美,談到美的多種面貌,他強調最多的是質樸自然毫不做作的美。王老師又詢問我們學習和生活上的事情,我們也都一一向王老師做了匯報。</p><p class="ql-block">那時侯,我們已經學習了山水畫臨摹和寫生的相關課程。大家提了許多問題,比如臨摹中的取法問題,山水畫中的用筆用墨問題,以及寫生的相關問題。王老師都一一做了回答。王老師強調以《芥子園畫傳》為基礎,進而精研傳統(tǒng),在臨摹中掌握山水畫的造境方法及用筆、用墨、設色等技巧。通過寫生實踐來錘練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藝術主張。王老師讓大家牢記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理念,鼓勵大家多畫,多思考,多總結,不要畏懼困難。</p><p class="ql-block"> 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都覺得收獲很大。接下來王老師又翻開《芥子園畫傳》,站在畫案前,分別對樹木和山石進行了臨摹示范講解。比如鹿角型的樹,枝干穿插時的疏密對比;比如披麻皴的山石,皴線的提按轉折等。王老師用筆沉穩(wěn),講解細致,大家獲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大家都怕王老師累著,依依不舍地和王老師道別了。王老師畫藝出眾且謙和、平易,給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像。</p><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yè)至今,我就再也沒有見過王老師。那天晚上也是我唯一一次見到王老師。后來偶爾和大學的一些同學遇見,也會說起王老師,大家也都忘不了王老師的那個畫展。</p><p class="ql-block"> 工作以來,也見到過幾幅王老師的畫照,感覺風格還是以前畫展作品的延續(xù),依然生活氣息濃厚,畫面也更加溫厚平和。</p><p class="ql-block"> 大學時,我以畫花鳥為主,山水畫得少,但是王雄賓老師的作品以及那晚的教誨,我卻始終銘記于心。</p><p class="ql-block"> 6、20、于醒云樓</p> <p class="ql-block">風吹竹葉葉凝綠,</p><p class="ql-block">雪打梅花梅綻紅。</p><p class="ql-block"> 2004年冬,大雪剛停,吹著寒風,我去北郭鄉(xiāng)農民畫家王雄賓家中走訪,他家院子種了一大叢竹子,深綠色的竹葉在寒風中瑟瑟搖曵,還有一棵梅花樹正在綻放著黃花朵,樹上還有殘雪未消,我脫口說:風吹竹葉葉凝綠,雪打梅花梅綻黃啊!當時有張衛(wèi)華等幾個同事在場,說我可會說話。后來為了押韻,我把黃字改為紅字了,梅花本有黃花和粉紅色幾種品種,我都見過,小時候我舅家院子就有一棵紅梅樹,每年臘月才綻放,俗稱臘梅,我創(chuàng)作的這副對聯(lián)就是這樣產生的。</p><p class="ql-block"> ——劉栓奇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