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文京文</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9943919</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本人拍攝</p><p class="ql-block">探秘景點: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大壩是中國在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河南三門峽市與山西平陸縣交界的黃河中游豫晉峽谷的出口。這里是黃河進入華北平原前的最后一道峽谷,景色峻美、大壩巍峨、水域遼闊,是風景名勝與人文景觀相結(jié)合的景區(qū)。三門峽大壩是中國治理黃河歷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亟需大型工程展示國家能力和改造自然的決心。工程得到了前蘇聯(lián)專家的援助設(shè)計和指導,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今年四月到河南自由行,本文是三門峽景區(qū)的游記。</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門口矗立一塊巨石,正面是李先念手書的“黃河第一壩”五個大字,巨石背面寫著這十六個字,是對三門峽大壩景區(qū)的精辟概括。</p> <p class="ql-block"> 一進景區(qū)就是三門峽大壩的大橋,其兩側(cè)石欄上都是文字或圖片,內(nèi)容介紹三門峽大壩的地貌與工程等。</p> <p class="ql-block"> 黃河在陜西省的潼關(guān)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陜州一帶為太行山脈所阻,以巨大的水力,沖出三路山口形成三道激流:自東至西,稱為“人門”、“神門”、“鬼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三門之間柱立河心的巖石,分別被稱作人、神、鬼三島。</span>三門峽地名即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1953年至1955年,毛澤東主席先后四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并指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毛澤東主席還說過“你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這個民族”。</p> <p class="ql-block"> 1957年,為了建設(shè)三門峽大壩,來自全國各地2萬多名建設(shè)者擁入三門峽支援建設(shè)。此工程自始至終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周恩來總理與1958年、1959年和1961年先后三次親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xiàn)場,在工地了度過了8個日夜…。</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1957年4月開工,1960年9月基本建成并開始蓄水,1961年主體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 根本目標就是“黃河安瀾”:解決黃河下游千年水患,改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特別是防患毀滅性的洪水災(zāi)害。核心任務(wù)是防洪:攔蓄上游洪水,削減洪峰,保護下游華北平原。防凌:通過水庫調(diào)節(jié)下泄流量,緩解黃河下游冬春季節(jié)的凌汛災(zāi)害(冰壩堵塞河道造成決口);灌溉及發(fā)電等。</p> <p class="ql-block"> 在登壩第一視角,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可以看到多樣性風景。春秋如我所看那般,庫區(qū)碧波如鏡,200平方公里湖面延展如“黃河江南”;若在泄洪季(6-9月),可見濁浪排空似千軍萬馬,水霧折射彩虹凌空(最佳拍攝點:壩底泄洪觀景臺);冬季的湖面則化身天鵝湖,上萬只西伯利亞天鵝在此棲息,故三門峽亦有美譽“天鵝之城”。</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大壩位于黃河“幾”字形大拐彎的最后一道峽谷,橫跨豫晉兩省,大壩橋上有一個“一步跨兩省”的地界標志:前腳已經(jīng)邁進山西,后足還留在河南呢。</p> <p class="ql-block"> 遠望大壩如一條灰色巨龍橫臥于黃褐山巒之間,壩體上寫著“黃河安瀾 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及一條“共同抓好大保護,協(xié)同促進大治理”的巨幅標語在陽光下灼灼生輝——那是歷史的回響,也是大壩作出的承諾。</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主壩混凝土重力壩體:長713.2米,高106米,如一條巨龍鎖住峽谷。 </p><p class="ql-block"> 三門峽水利樞紐經(jīng)過改建,采用“蓄清排渾”方式運行,主要功能調(diào)整為防洪(防大洪水)、防凌、灌溉、供水,發(fā)電是輔助性的。它仍然是黃河水沙調(diào)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小浪底、故縣、陸渾等水庫聯(lián)合調(diào)度,使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控制。</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即在激流中屹立千年的鎮(zhèn)江石柱:一座石峰孤懸激流,任濁浪滔天卻巋然不動,相傳大禹治水時投下此石鎮(zhèn)河。唐太宗李世民題刻“仰臨砥柱,北望龍門” 。倘若乘船近距離觀石,可以感受“水漲石漲”奇觀。如今古棧道巖孔中的木樁早已朽去,而人類在長河上刻寫的印記,終將與中流砥柱一樣——水漲它亦漲,不沒亦不摧!</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大壩工程的爭議與改建:規(guī)劃設(shè)計時對黃河中游(尤其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和泥沙含量(世界之最)估計不足,“攔沙”設(shè)計有失誤,造成泥沙淤積是三門峽工程最核心的爭議點。蓄水僅一年多(到1962年),泥沙淤積導致渭河下游河床抬高,引發(fā)“小水大災(zāi)”現(xiàn)象,嚴重威脅關(guān)中平原的安全,也使移民問題加劇。周恩來總理親督治理,在1964年—1971年間先后經(jīng)過兩次重大改建,目標是增大低水位和汛期的泄流排沙能力,最后達到運行方式徹底轉(zhuǎn)變,從“蓄水攔沙”轉(zhuǎn)向“蓄清排渾”,大壩轉(zhuǎn)型重生。</p> <p class="ql-block"> 三門峽大壩是中國現(xiàn)代水利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承載著新中國初期“根治黃河水害、開發(fā)黃河水利”的雄心壯志,其建設(shè)初衷(防洪、防凌)部分得到了實現(xiàn),并持續(xù)發(fā)揮作用。然而,對黃河泥沙估計不足也迫使工程進行了根本性改建和運行方式轉(zhuǎn)變,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全面評估(尤其泥沙)風險的寶貴經(jīng)驗。盡管如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精神就猶如無懼沖刷且巍然自立的</span>中流砥柱巨石一般,一定會使三門峽大壩持久地造福于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