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茅文化拾萃》一書即將付梓。為了使書中寺、祠、廟宇文化記載更加準確,我們再次下鄉(xiāng)調(diào)研。</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8日早7點30分,由主編董振民老師駕車從市里出發(fā),帶著我和張振業(yè)老師一道前往張茅,與早早在家等侯的陳寶禹校長會面,并確定了當(dāng)天的行程計劃。</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一天的勞累奔波,我們共對西崖觀音菩薩堂,張茅龍王廟、玉皇廟、娘娘廟,歷山老母廟等多處歷史遺跡進行調(diào)研,收獲滿滿。</p><p class="ql-block"> 祝??傇跁r時刻刻。當(dāng)我們走進張茅西崖觀音菩薩堂廟吋,院內(nèi)高大的松樹籠罩著整個廟宇,舒服的感覺使人不再感覺炎熱。廟主沈俊玲女士站在“佛光普照”碑前,真誠祝福參加高考的學(xué)子們考試順利,金榜題名!</p><p class="ql-block"> 緣份有時也是那么接近。在我和董老師從龍王廟出來時,正在和張振業(yè)老師搭訕的人,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放下正在菜園澆地的水管,自告奮勇說:他叫王玉川,是王以悟的后裔傳人。并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喝水。他家住2層樓四合農(nóng)家小院,院內(nèi)一棵大棗樹,一棵帶果的梨樹。大門口一棵20多年的香椿樹,枝葉碧綠豐滿,枝頭上還有白穗花。他說這是棵母椿樹,今年的香椿芽還賣了二百多塊錢呢!隨后,他帶領(lǐng)我們到楊樹溝王氏先塋,意外發(fā)現(xiàn)五塊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墓碑,填補了歷史空白,董老師如獲至寶。</p><p class="ql-block">中午頂著烈日,又到白土坡調(diào)研了“前清儒醫(yī)”的懿行碑。</p><p class="ql-block"> 我們帶著勞累,在下午5點鐘返回市里。董老師高興地說:“我們的每次出行都有新的收獲”。</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張茅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段歷史,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瞬間,都是如此珍貴和不可復(fù)制,它們是歲月饋贈給我們的瑰寶。因此,他格外珍惜這次編纂的機會,滿心期待著能夠?qū)埫﹥?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完整、準確地錄入《張茅文化拾萃》中去,雖苦猶榮,不留遺憾!</p><p class="ql-block">主編董振民真誠的說:我謹代表《張茅文化拾萃》編委會,對弘揚、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做貢獻的有識之士表達謝意! 你們的心意是鼓勵我們編好出好這本書的最堅強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