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塘</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人民服務,這是1944年毛澤東主席在普通戰(zhàn)士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演講的主旨,毛主席用樸實的語言在延安寶塔山下,為我們全體同志構筑起一座精神豐碑,并至今放射出光芒。</p><p class="ql-block"> 今天晚上山荱讀書會分享的主題正是《為人民服務》。主持人火公缺乏經(jīng)驗、準備工作不足,沒有站在當下歷史巨變和新時期的角度,把《為人民服務》偉大篇章的精髓講深講透。還好上尉、曹老師和五四等讀友,他們平時有讀原著、學原文和悟原理,有見地、有溫度地分享了他們的學習體會,算是圓了場。“為人民服務”是把尺子,時刻丈量著每個人的覺悟和成功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為人民服務”這五個耀耀生輝的大字,穿越了八十載時空,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愈發(fā)清晰,成為當代社會價值重構的重要坐標。我對這份誕生于特殊歷史語境、如今依然在叩擊著每個現(xiàn)代人的靈魂的政治宣言,充滿感情和敬畏,也一直在思考:當物質洪流沖刷著精神堤岸,我們還能否在喧囂中聽見初心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服和務兩字的演變</b></p><p class="ql-block"> 我查找不少資料,整理出“服”和“務”兩字的來由,以及內涵的演變,并從這兩個字入手,分享學習毛澤東主席《為人民服務》光輝著作的體會。</p><p class="ql-block"> “服”字為中華文明治理智慧的凝結核,其演變軌跡暗含從暴力強制到文化認同的文明進階。在甲骨文中“服”的右部為按壓人形之手,左部“凡”,實為桎梏刑具象形的“白描”,即:征服者用青銅鉞實現(xiàn)物理服從,用刑具完成精神規(guī)訓。</p><p class="ql-block"> 后來“服”字頻現(xiàn)于儒家典籍,“服”開始被注入道德內涵,并完成了從“以力服人”到“以德服人”的哲學轉換。在當代社會治理語境下,“服”字構成多維語義網(wǎng)絡:政務服務強調“服”的效率性(如一證通、“一網(wǎng)通辦”),公共服務突出“服”的普惠性(如打造“xx分鐘經(jīng)濟圈、xx公里生活圈”),司法服務彰顯“服”的公正性(如陽光司法)。這種語義創(chuàng)新既延續(xù)了“使民宜之”的傳統(tǒng)治理智慧,又注入了“人民主體性”的現(xiàn)代政治倫理。</p><p class="ql-block"> 從甲骨文的刑具到今天的服務終端,“服”字的五千年演變史,本質上是一部文明治理方式的進化史。它記錄著人類從暴力征服到文化認同、從等級規(guī)訓到平等服務的認知躍遷,為理解中國之治提供了獨特的文化注腳。在數(shù)字化治理時代,這個古老漢字正被賦予新的內涵:“服”不僅是權力運行方式,更是技術賦能下精準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智慧化響應機制。</p><p class="ql-block"> 對于“務”字,“五經(jīng)無雙”的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務,趣也。從力,敄聲?!边@里的“趣”是趨赴、專力從事的意思。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務”在甲骨文中可能未出現(xiàn),最早見于戰(zhàn)國文字。戰(zhàn)國時期的“務”由“矛”和“力”組成,可能表示用力持矛,象征致力某事。</p><p class="ql-block"> 漢代以后,“務”字開始與政務相關聯(lián),出現(xiàn)“政務”詞組。唐宋時期,儒家強調“務民之義”,賦予道德內涵。到現(xiàn)代,“服務”成為核心概念,與“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理念結合。</p><p class="ql-block"> 生產(chǎn)力決定和推動主產(chǎn)關系的變革?!皠铡睆能娛掠昧Φ秸铡⒃俚椒?,反映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演變。同時,和“服”字的對比,更能突出“務”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在政治語境中的應用中,如“為人民服務”中“務”,其文化根源也在這一漢字的演變中,并形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理理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紅色信仰凝結的文明基因</b></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主席的“老三篇”《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和《為人民服務》,正是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國理念,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決心。</p><p class="ql-block"> 紅色信仰凝結文明基因。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喊出了服務對象的最新、最高的定位:人民。悼詞中提及的“泰山與鴻毛”之辯,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舍生取義”的精神基因。這種文化記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層土壤,張思德砍柴燒炭的平凡事跡,正是《禮記》“大道之行也”的現(xiàn)代回響。在儒家“修齊治平”與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滋養(yǎng)下,“為人民服務”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文化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凝視敦煌壁畫中的供養(yǎng)人像,會發(fā)現(xiàn)“服務”精神早已鐫刻在民族靈魂深處。佛教藝術中的布施圖景,道家經(jīng)典中的“損有余補不足”,都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價值存在于給予而非索取。這種集體的普遍的認知,在革命年代升華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倫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焦慮中孕育著轉機</b></p><p class="ql-block"> 在理清了法理后,我們面對當代的困境,在解構中思考如何重構“服務”和秩序。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公仆意識,到范仲淹“先憂后樂”的士人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服務倫理資源。我們作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踐行者,要善于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或成人達己的智慧,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創(chuàng)新模式;把《周禮》“以政養(yǎng)民”思想轉化為精準施策的治理藝術。</p><p class="ql-block"> 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泛起的個人主義泡沫,也正在消解傳統(tǒng)共同體意識。消費主義將人異化為欲望的奴隸,“精致的利己主義”悄然解構著集體主義的價值根基。當網(wǎng)紅經(jīng)濟的浮華遮蔽了張思德炭火的溫度,當“躺平文化”消解了奮斗的意義,我們不得不思考:物質豐裕時代的精神坐標何在?</p><p class="ql-block"> 焦慮中孕育著轉機。在精準扶貧的田間地頭,在抗疫前線的防護服下,“人民至上”的理念正在續(xù)寫新時代的注解。廣西的黃文秀把青春定格在扶貧路上,鐘南山逆行武漢的身影,都在證明紅色基因的現(xiàn)代傳承。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口號重復,而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確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超越時空與價值重構</b></p><p class="ql-block"> 比較視野中的“服務”概念呈現(xiàn)出多元面相。古希臘的公民美德強調城邦責任,基督教的“仆人領袖”理念注重精神救贖,而中國的“為人民服務”則彰顯著世俗倫理的高度。這種差異恰恰印證了人類文明對共同價值的求索,在差異中我們更能看清自身傳統(tǒng)的獨特性。</p><p class="ql-block"> 從為人民服務,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鏗鏘有力地走過了一百年。我們有過重構,但產(chǎn)生了新的矛盾與困擾、困惑。如:曾經(jīng)有提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度動搖了理論基礎,而一切為發(fā)展服務,更是導致理論的沉倫,容易滋生為自己、為錢服務,以及精致與利已主義的泛濫。</p><p class="ql-block"> 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為服務精神開辟了新維度。網(wǎng)絡問政平臺的民意直通車,說干就干、“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改革,區(qū)塊鏈技術在公益透明化中的應用,都在重構著“為人民服務”的實現(xiàn)方式。這種重構不是對傳統(tǒng)的背離,而是紅色基因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延續(xù)</b></p><p class="ql-block">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回望,“為人民服務”早已超越特定歷史語境,升華為普世性的價值追求。它不是束之高閣的政治教條,而是可以落細落小的生活哲學。</p><p class="ql-block"> 當每個普通人都能在職業(yè)倫理中踐行服務精神,當利他主義成為社會運行的潤滑劑,我們就能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守護精神家園,讓張思德炭火的溫暖永遠照亮前行的路。這種溫暖,既是文明的記憶,更是未來的路標。</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覺醒和踐行兩個方面的考量,如:政治自覺,要無限愛戴人民領袖,擁護黨的領導;信念自覺,要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堅守;學習自覺,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要讀原文、學原著、悟原理;行動自覺,要改惡習、當表率,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少抱怨多檢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結束語:勇為實踐者、傳承者</b></p><p class="ql-block"> 站在文明演進的長河中看,“為人民服務”本質上是對人類共同體命運的永恒關切。從都江堰跨越千年的灌溉系統(tǒng),到當代“東數(shù)西算”的算力調度,中華民族始終在用不同時代的智慧解答同一個命題。</p><p class="ql-block"> 我們作為當代“為人民服務”的實踐者、傳承者,既要作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解碼者,又要當未來圖景的編碼者,在持續(xù)解決自身問題和探索實踐中,構筑起經(jīng)得起同輩和兒孫三代檢驗,以及自己良心拷問的價值觀和靈魂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幸得文字搭天橋,從此溝壑有通途。同頻向來多奢望,共振卻因同一屋。我們能在這里相遇和共情,感謝緣分、感謝您的閱讀。</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