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傳承苗鄉(xiāng)智慧,鑄就健康傳奇——《盤瓠神龍》產品誕生記</p><p class="ql-block">在湖南懷化的麻陽縣,苗鄉(xiāng)山水靈秀,孕育了無數神奇。一位民間草藥師張文燕(小名燕子)揣著對傳統醫(yī)藥的熱愛與執(zhí)著,扎根于這片土地,深入麻陽苗鄉(xiāng)的大山深處,開啟了一場探尋野生藥材的征程。</p><p class="ql-block">麻陽苗鄉(xiāng),這片神秘的土地,山巒疊嶂,森林繁茂,野生藥材資源極為豐富。草藥師穿梭在山間林里,憑借著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對藥材的深刻了解,精心采集著每一味珍貴的野生藥材。每一次俯身采摘,都飽含著對自然饋贈的敬畏,每一種藥材的選取,都經過了深思熟慮。這些野生藥材,在大自然的滋養(yǎng)下,蘊含著純粹而強大的藥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與此同時,草藥師將目光投向了新晃龍腦。新晃龍腦作為一種珍稀的中藥材,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其散發(fā)的天然香氣,清新宜人,令人心曠神怡。草藥師深知,將麻陽苗鄉(xiāng)的野生藥材與新晃龍腦相結合,必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潛心鉆研,草藥師反復試驗,不斷調整配方和制作工藝。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挑戰(zhàn),每一次失敗,都未曾動搖她的信念。終于,一款專治頸肩腰腿疼、風濕骨病、跌打損傷類的產品——《盤瓠神龍》應運而生。這款產品不僅凝聚著草藥師的心血,更承載著麻陽苗鄉(xiāng)千年的醫(yī)藥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盤瓠神龍》還是為麻陽龍舟運動員們設計的肌肉拉傷類專利產品。麻陽,作為著名的“中國龍舟之鄉(xiāng)”,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每年的龍舟賽事,都是苗鄉(xiāng)人民的盛大節(jié)日。然而,龍舟運動員們在高強度的訓練和激烈的比賽中,難免會出現肌肉拉傷等狀況。《盤瓠神龍》的出現,為運動員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夠快速緩解肌肉疼痛,促進拉傷部位的恢復,讓他們能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到龍舟競渡中,傳承和弘揚麻陽的龍舟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麻陽,盤瓠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盤瓠被尊為始祖。每年的盤瓠龍舟節(jié),苗鄉(xiāng)人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賽龍舟,祭盤瓠,以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草藥師以《盤瓠神龍》為產品命名,旨在傳承和弘揚這一珍貴的非遺文化,讓盤瓠精神通過這款產品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p><p class="ql-block">如今,《盤瓠神龍》正帶著麻陽苗鄉(xiāng)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它不僅為飽受頸肩腰腿疼、風濕骨病、跌打損傷等病痛折磨的人們帶來了福音,更成為了麻陽非遺文化傳承的一張亮麗名片,讓更多的人了解麻陽,了解苗鄉(xiāng)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p> <p class="ql-block">苗族與侗族有什么區(qū)別?</p><p class="ql-block">苗族和侗族在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服飾、建筑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存在顯著區(qū)別。</p><p class="ql-block">語言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為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有6個聲調。</p><p class="ql-block">● 侗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為南侗、北侗兩個方言區(qū),有5個聲調。</p><p class="ql-block">文化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以銀飾、苗繡、蘆笙等文化元素聞名,傳統節(jié)日包括苗年、姊妹節(jié)等。</p><p class="ql-block">● 侗族以梯田農耕和多聲部歌曲著稱,傳統節(jié)日有侗年、侗寨鼓樓歌會等。</p><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信仰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為核心,部分受基督教影響。</p><p class="ql-block">● 侗族大多信仰自然神靈和祖先崇拜,也信仰道教、佛教等。</p><p class="ql-block">服飾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服飾以苗繡為特點,女性服飾為上衣下褲,多為左衽,男性服飾相對簡單。</p><p class="ql-block">● 侗族服飾以侗錦為特色,女性服飾為上衣下裙,多為右衽,男性通常穿青布褂子和褲子。</p><p class="ql-block">建筑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的傳統建筑是吊腳樓,通常建在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侗族的傳統建筑多為木質結構,以鼓樓和風雨橋為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飲食習慣方面:</p><p class="ql-block">● 苗族以米食為主,喜歡酸辣口味,有糯米酒等特色飲品。</p><p class="ql-block">● 侗族以雜糧為主食,食物以酸為主,特色菜包括酸雞、酸鴨、酸魚等。</p><p class="ql-block">這些區(qū)別反映了兩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若需更詳細的信息,建議查閱相關民族學資料。</p> <p class="ql-block">族源傳說</p><p class="ql-block">相傳苗族起源于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距今已五六千年。九黎部落聯盟主要生活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在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炎帝與黃帝二大部落聯盟在涿鹿一帶發(fā)生戰(zhàn)爭,蚩尤先打敗炎帝,后炎帝與黃帝聯合,蚩尤被黃帝擒殺。九黎部落大部分則向南流徙,形成新的部落。在各地苗族的古歌、傳說、習俗中,至今還有不少關于蚩尤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堯、舜、禹時代,蚩尤九黎之后形成了新的”三苗“氏族部落,當時的"三苗"大致處于江漢、江淮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間這一遼闊地域內。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爭戰(zhàn)近千年,最后"三苗"為夏禹所分化瓦解。"三苗"失敗后,一部分被驅逐到"三危",史稱"竄三苗于三危"。在長江中下游的"三苗"后裔,部分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大部分的"三苗"可能被迫向西南山區(qū)遷徙。</p><p class="ql-block">至夏朝,再未見到有關"三苗"的記載。商、周時期,“三苗”后裔在洞庭湖南北,湖南湖北鄰近地區(qū)形成一個新的部落集團,稱為“荊蠻”,又稱“蠻荊”“荊楚”或“荊”。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這一地區(qū)的苗族先民逐漸同楚人一道融和到漢族。還有一部分部落,退處偏僻地區(qū),或繼續(xù)向西,向西南遷徙。</p><p class="ql-block">關于苗族起源歷來也有不同觀點,有“三苗說”和“非三苗說”,“髳人說”“蠻說”等。新中國成立后也是諸說并存,而傾向“三苗說”的人逐漸居多。</p> <p class="ql-block">族稱由來</p><p class="ql-block">苗族族稱,既是他稱,也是自稱。除湘西方言區(qū)自稱為“仡熊”“果雄”,其他地區(qū)的苗族多自稱“?!薄懊伞薄绑悺薄懊纭薄W苑Q的含義各地說法并不相同,湖南苗族、廣西融水苗族認為有“英雄好漢”之意,黔東南苗族有的認為是“樹心”,有的認為是“布”的意思,西部苗族則認為就是“人”的意思等。</p><p class="ql-block">苗族他稱主要是指漢族對苗族的稱呼。傳說上古時代,苗族是各時期屬稱“九黎”“三苗”“荊蠻”的部落之后。秦漢時,聚居在武陵郡主要包括苗族先民在內的“蠻夷”被稱為“武陵蠻”“五溪蠻”,按更小的地域劃分又有 “澧[lǐ]中蠻”“零陽蠻”“溇中蠻” 等稱呼。唐宋之際,“苗”的稱呼逐漸從“蠻”中區(qū)分出來。宋代朱輔所著《溪蠻叢笑》將"五溪之蠻",區(qū)分為"苗""謠""僚""仡伶""仡佬"五種,可知,宋代“苗”已經成為單一民族的專稱。元明清至民國時期,苗族族稱以規(guī)范形式進入正史,有關苗族著作更為豐富翔實,在明《嘉靖貴州通志》中苗族族稱針對各支系而取,已能做到準確考訂。清初田雯所著《黔書》對苗族各支系做了系統梳理。根據服飾、風俗、地域等差異,苗族各支系他稱各種各樣,有紅苗、黑苗、花苗、東苗、西苗、紫姜苗、長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歪梳苗、打鐵苗等,故苗族有"百苗"之稱,其中有的稱謂含有貶義。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苗族。</p> <p class="ql-block">苗族建房有很多禮儀和講究。選用梁木和中柱主人要親自去物色,帶著木匠,提著祭品上山??撤チ耗镜膬x式也十分隆重,主人須備紅布一丈二尺,青麻一根,米酒、肉、糯米飯、香、紙、鞭炮等若干,捎到樹下敬祭一番,并將麻絲掛在被砍伐的樹枝上,纏在伐木人的頭上,并在樹下聚餐,然后揮斧砍伐。新房落成后,本寨或外寨的親友都會攜帶禮物前來祝賀。外寨的客人進寨時,要鳴放鞭炮,主人置酒擺宴,大家把酒問盞,高唱立房歌,慶賀新房立成,并祝愿主人家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p> <p class="ql-block">飲食</p><p class="ql-block">苗族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高寒山區(qū)不產水稻,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雜糧為主食。蔬菜、肉類多為自家種養(yǎng),此外還采集野菜和漁獵等以補充。過去山區(qū)缺少食鹽,苗族人民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苗族人普遍喜歡吃酸辣味食物。幾乎每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魚、牛骨酸等。苗族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還善于制作豆豉、豆腐、灌腸、面醬等。苗族人喜飲酒,戶戶能釀酒,宴飲敬酒時,要唱酒歌。湘、桂、黔交界地區(qū)的苗族流行喝油茶,用油茶當飲料待客,還要唱茶歌。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高檔飲料。苗族地區(qū)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灌腸、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酸湯魚等。</p> <p class="ql-block">禁忌</p><p class="ql-block">宗教禁忌</p><p class="ql-block">苗家屋內均安有一個鐵三腳架,用于架鍋煮飯、燒水、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腳去踩踏。據傳說,鐵三腳架是由三個護火的祖先變成的,是苗家的保護神。</p><p class="ql-block">苗家火塘右邊的中柱腳,相傳為列祖列宗神位所在處,這一方只能由老人和長輩坐,年輕人和婦女嚴禁坐在這一方,小孩更不準在此打鬧,外來客人也不能坐這里。</p><p class="ql-block">忌震龍巖。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塊青石板,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內放有一碗清水,是龍的棲身之處。如果有人震動了這塊青石板,據說“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家就會遭災。</p> <p class="ql-block">風俗習慣</p><p class="ql-block">居住</p><p class="ql-block">苗族各地民居形式與習俗不盡相同,住宅因環(huán)境而異。苗族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qū)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qū)也有用薄石板蓋屋頂的。居住于山區(qū)的苗族住房多為“吊腳樓”。湘西一些苗族用壘石為屋或采用木質結構。黔中南、黔西南、黔西北苗族多為土房或石頭房。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墻草頂或瓦頂的房屋。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此外,黔西北、黔中南、黔北、烏蒙山區(qū)、滇東北、滇東南一些苗族地區(qū)住宅的墻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還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是用樹干交叉搭棚,上蓋茅草,以樹枝或竹片編墻,涂以稀泥,一般分為二間,人畜各一。還有住巖棚的,屋內不分間,無家具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十分簡陋。</p><p class="ql-block">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吊腳樓”。黔東南的“吊腳樓”是一種采用純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chuán]、檁[lǐn]、榫,都是木材加工。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筑,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儲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yǎng)牲畜,中間住人。這種型制的房屋在結構、通風、采光、日照、節(jié)約用地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因而在廣大苗族地區(qū)得以長期沿襲下來。</p> <p class="ql-block">分布</p><p class="ql-block">苗族是一個跨省跨境的民族。苗族人口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均有苗族分布。貴州、云南和湖南湘西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qū),其他地方的苗族居住較為分散,一般以一個或幾個村寨為單位,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的多數也是聚族而居,自立村寨,很少與其他民族合村共寨。苗族內部支系數目繁多,其中主要有“黑苗”“紅苗”“白苗”“花苗”“青苗”五大支系?!昂诿纭保饕劬釉谫F州省東南部,以及湘西南、桂東北一帶;“紅苗”,主要分布于黔東北、湘西,以及相鄰的川東南和鄂西地區(qū);“白苗”“花苗”“青苗”,都主要分布在貴州中部和西部,即今貴州畢節(jié)、安順、興義、遵義地區(qū)和貴陽市、黔南一帶,相互有些交錯。這五大主要支系與苗語的三大方言通行地域也相吻合。近年來由于通婚和勞務輸出,苗族的分布有了變化,沿海和東部省、市也有了不少苗族人口。境外在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以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法屬圭亞那、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都有苗族分布。</p> <p class="ql-block">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貴州、湖南、廣西等地,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少數民族。</p> <p class="ql-block">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服飾、風俗和習慣。侗族人民以勤勞、勇敢、聰明和熱情好客著稱。他們主要以農耕為生,種植水稻、玉米、紅薯等作物。此外,他們還擅長養(yǎng)殖家禽和漁業(yè)。侗族人民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注重節(jié)儉,崇尚和諧。</p> <p class="ql-block">侗族的服飾也是他們獨特的文化表現。男子常穿黑色上衣,配以白色褶裙,頭戴黑色斗笠,腳穿草鞋。女子則穿著五顏六色的長袍,搭配紅色的褶裙,頭戴飾有銀質飾物的花冠。他們的服飾色彩鮮艷,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p> <p class="ql-block">侗族還有豐富多彩的傳統節(jié)日。最著名的是“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用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方式。在侗族的傳統節(jié)日中,人們會舉行歌舞比賽、摔跤比賽、射箭比賽等各種娛樂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p> <p class="ql-block">侗族的居住形式也很特殊,他們多居住在“侗寨”中。侗寨是由木質建筑構成的,富有民族特色。侗寨的建筑風格獨特,多為高腳樓和風雨橋。高腳樓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場所,樓下用于存放糧食和家禽,樓上用于居住。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他們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寶貴的民族資源,他們的獨特文化和傳統藝術為中國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保護和傳承侗族的文化遺產,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侗族。</p> <p class="ql-block">侗族的居住形式也很特殊,他們多居住在“侗寨”中。侗寨是由木質建筑構成的,富有民族特色。侗寨的建筑風格獨特,多為高腳樓和風雨橋。高腳樓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場所,樓下用于存放糧食和家禽,樓上用于居住。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他們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總之,侗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他們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獨特的傳統。他們以勤勞、勇敢、聰明和熱情好客著稱,他們的服飾、節(jié)日、居住形式和宗教信仰都具有獨特的特點。侗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多元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侗族的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侗族。</p> <p class="ql-block">苗族侗族是啥意思?</p><p class="ql-block">苗族和侗族是我國的兩個少數民族,各自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風俗等,以下為你分別介紹:</p><p class="ql-block">苗族</p><p class="ql-block">● 歷史淵源:苗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先民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部落。經過長期的遷徙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如今分布廣泛的苗族群體。在中國,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廣西等?。▍^(qū)、市)。此外,在東南亞等地區(qū)也有苗族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點</p><p class="ql-block"> ○ 語言文字: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后政府為其創(chuàng)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p><p class="ql-block"> ○ 藝術表現: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蘆笙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 ○ 傳統節(jié)日:如苗年、四月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等,節(jié)日期間通常會舉行各種傳統活動,像祭祀、歌舞表演、斗牛等。</p><p class="ql-block"> ○ 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p><p class="ql-block">侗族</p><p class="ql-block">● 歷史淵源:其族源來自古代百越中的駱越一支。經過長期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單一民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qū))交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點</p><p class="ql-block"> ○ 語言文字: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p><p class="ql-block"> ○ 藝術表現:侗族大歌是其民間音樂的杰出代表,它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的建筑藝術也頗具特色,鼓樓和風雨橋是其建筑的典型代表,不用一釘一鉚,全以榫卯銜接,結構精巧,造型美觀。</p><p class="ql-block"> ○ 傳統節(jié)日:有侗年、吃新節(jié)、祭牛神等,節(jié)日期間會有唱侗戲、斗牛、踩歌堂等活動。</p><p class="ql-block"> ○ 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同時也受佛教、道教的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