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單位上了新系統(tǒng),對新生事物都得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對工作人員來說需要熟悉,對服務人群來說也得熟悉,所有的人都要把自己的工作信息或者個人信息在新系統(tǒng)中留下記錄,再次使用才能有選擇的空間。所以,方方面面都比較忙。于是一些窗口就排起了長龍;打開手機信號也不好,想要打開頁面看到的也是不斷在“轉(zhuǎn)圈圈”的圖標,可讓人惱火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從三層轉(zhuǎn)到一層,看到了信息方面的負責人,詢問網(wǎng)絡不好的事情。聽到的信息是,今天中考附近有學校屏蔽器干擾,網(wǎng)絡確實不好。哎呀,大家恍然大悟,好巧不巧的遇到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中午上班路過一學校,平時暢通無阻的路上排滿了車輛,好幾輛大巴車停在路邊,車身上懸掛著橫幅標語,一看是送中考學生的專用車輛;對面馬路上,靠近學校大門,一排停著好幾輛類似的大巴車,撇了一眼,學生正排著隊整齊的走入校園。一些陪考的家長,梗著脖子,拿著手機在拍照。我是有點震驚了,見慣了高考陪考的場面,不成想中考也是這樣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慢慢的隨著車流前行,過了紅綠燈十字,道路就暢通了。對面的路上又駛來幾輛大巴車,一樣懸掛著橫幅,內(nèi)心有點感慨,現(xiàn)如今連中考都如此重視了。政府重視,交警出面保持街道暢通,學校重視,畢業(yè)儀式感拉的滿滿的,家長應該是更重視吧。想起了朋友,她的孩子今年中考,早在5月底就特別定制了送給孩子的畢業(yè)禮物包,還拍成小視頻,其中的寄語還反復的斟酌選擇;她還為孩子班級做了謝師伴手禮、畢業(yè)典禮蛋糕、禮花炮等等,每一個物件都盡顯精致,真讓我大開眼界;其用心、用情之真切、深遠亦自嘆不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算不算一種“卷”?所有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因其喜而喜,因其惱而惱;也看到了一些非常叛逆的實例。感覺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終其一生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近一段時間,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學習教育相關的知識。所以關注了一些教育博主。怕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盡可能關注了一些精英博主,其中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戳松蚪淌诘囊粋€視頻課,其中提到一個概念:“密集母職”,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你快樂了,你的孩子就快樂了?!懊芗嘎殹边@個概念是1998年由美國學者莎倫.海斯(sharonHays)提出的,指的是:社會文化里要求媽媽是全心全意的照顧者。媽媽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情感和勞動來集中撫養(yǎng)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沈教授認為,從2014年開始,中國“密集母職”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已經(jīng)到了讓人窒息的地步,總結出最明顯的三個特征:一是全家以孩子為中心;二是父母全方位地對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三是父母和孩子榮辱與共。到最后就變成了雙向捆綁,父母被焦慮扼住喉嚨,時刻盯著孩子,事無大小都要干預,生怕孩子走錯一步;孩子被家長天天糾錯,天天批評,天天在各種問題里面糾結,毫無自我。結局就是,最累的一代父母,養(yǎng)出最廢的一代孩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專家的話無從說對與不對,沒有調(diào)研就沒有發(fā)言權嘛。事實上,一些人受利益驅(qū)動,打著培訓的旗號,斷章取義發(fā)布信息,誤導人的不在少數(shù);但生活中,一部分家庭也都面臨一些困惑。就說我的這位朋友吧,這樣一位愛心滿滿的母親,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身性的投入給孩子,面對的還是一個非常叛逆的孩子,常常因此無所適從。難道說就是“密集母職”的結果?------照顧者很辛苦,被照顧著很受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所以說,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我也很困惑!面對這個知識的“?!?,還需要不斷的去學習,研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 下面一段網(wǎng)友的評論,我覺得很有價值:1.孩子很重要但不應是生活的全部。2.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給孩子提供能量,而不是要靠孩子更好來為自己提供心理安慰。3.家長的很多付出,從孩子的角度看,其實是道德綁架,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4.遠離那些讓你焦慮的同學家長、培訓機構、升學指導,甚至是老師,學校,他們都是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批評別人。最后加一句:要讓孩子有“成長的動力”,健康很重要,快樂很重要,成長也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