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燦若星河的人類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聞名遐邇,魅力獨具。它包含了中國城市發(fā)展的歷史基因,以特有的空間形態(tài)貫通古今,成為中華文化的厚重載體。它是仍在生長的居住環(huán)境,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北京人魂牽夢繞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括史家胡同在內(nèi)的北京明清內(nèi)城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十三世紀元大都營造時期。彼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贊美這座東方之都:“世人布置之良,誠無逾于此者?!?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云變幻,胡同和它串起的四合院,仍頑強在存活于這個城市之中,成為這個國家不間斷的文明史最可寶貴的見證,并經(jīng)光陰檢驗,當之無愧地成為最具生命力的居住形態(tài)。</p> 史家胡同概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東銜朝內(nèi)南小街,西接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nèi)務部街。史家胡同全長726米,寬7米。在北京眾多胡同中,史家胡同以其開闊疏朗的空間格局,更顯寬闊大氣。其歷史可追溯至元代,明代因史可法祠堂(現(xiàn)史家小學所在地)得名。明朝叫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這條古老街巷歷經(jīng)700余載歲月沉淀,是北京現(xiàn)存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胡同之一,它不僅是城市肌理的活化石,更因密集匯聚明清貴族、近代教育家、革命家、外交家、藝術家的故居,被譽為“一條胡同,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始建于元代(1267年),距今已700余年。700米的長度、700年的光陰,史家胡同以小小的空間承載著元明清民國以來的廣闊歷史,記錄著7個世紀以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與變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七百米的史家胡同,何止是半部近現(xiàn)代史?分明是華夏文明用六百年的光陰,在四合院的棋盤上落子——每一枚都是驚雷。</p> <div><br></div><div><br></div> 時空層疊的歷史舞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昔歲月里,眾多聲名顯赫的人物曾史家胡同居住生活,可謂“藏龍臥虎”,他們的故事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里不僅走出過民族英雄史可法,大太監(jiān)李蓮英、輔政大臣焦佑瀛、禮部尚書德保的舊宅邸,近現(xiàn)代有章士釗、傅作義、李維漢、衛(wèi)立煌等各界精英在此居住,建國后華國鋒、榮毅仁、徐向前元帥、李天佑上將等軍政要人在此留下生活印跡;艾青、楊朔、臧克家、于光遠、胡繩、羅工柳等名人學者也曾住在這里;喬冠華夫婦的才情、民國才女凌叔華的風雅,更為這條胡同增添了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圖為1959年航拍圖】“世人布置之良,誠無逾于此者?!笨梢钥闯觯芳液窬謬勒行?,深宅大院鱗次櫛比。至今,這里仍留存著約80座四合院,其中保存完整、頗具規(guī)模的約有30座,青磚灰瓦間盡顯傳統(tǒng)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老北京胡同的典型縮影,史家胡同浸潤著醇厚綿長的人文底蘊,每個門牌背后都隱藏著許多家國故事,從中映射出國家民族厚重歷史與興衰變遷,因此有“一條胡同,半個中國”之稱,承載著從清末到現(xiàn)代的眾多歷史記憶,如赴美留學考場舊址(現(xiàn)史家小學)、焦家大院和北京人藝誕生地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間格局】東西走向,串聯(lián)東羅圈、西羅圈等支巷,傳統(tǒng)四合院群落保存完整,2017年整治后獲“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稱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史縱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屬黃華坊,傳說因史可法家族或史姓大戶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鑲白旗轄地,成為官宦宅邸聚集區(q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教育革新、革命活動、外交風云在此交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xiàn)代:2013年誕生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館(24號),成為社區(qū)治理與文化傳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余以腳步丈量光陰,用鏡頭收藏歲月的褶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胡同的那一刻,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活態(tài)的歷史,充盈在耳畔的是醇厚的京腔,每個四合院門樓看似與京城其他胡同并無二致,然而史家胡同的名頭和隱藏在門牌背后恢宏厚重的家國敘事,著實讓人心潮澎湃,心生感動,久久不能平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史家胡同,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徜徉于滄桑門樓,凝望著斑駁的朱漆大門,走近探訪每個門牌背后的家國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門牌背后的家國敘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站在胡同西口回望,忽覺每一塊墀頭磚都是活字印刷的鉛塊。歷史在此顯影成雙重曝光——前朝的朱漆未剝落,新時代的標語又覆上磚墻。</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9號~史可法祠堂(現(xiàn)史家小學)】胡同西端的59號院原為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的祠堂,后成為皇家“左翼宗學”所在地,這里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清華大學,走出了許多棟梁之才,成就了兩百年中華教育史。現(xiàn)為史家小學校址。這所小學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救國的起點—史家小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根基: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舊址建“左翼宗學”,專門招收八旗左翼的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子弟入學。戊戌變法后引入新學,1905年左翼宗學改建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學堂,1910年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后演變?yōu)榫煿⒌诙袑W(今北京二中前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留美考場:1909年,清政府在史家胡同設游美學務處,招考赴美留學生,分別于1909、1910、1911年在此舉行三批庚款留美選拔考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梅貽琦等均由此赴美,推動中國近代科學啟蒙。此后,游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留美預備學校全部遷入清華園,正式將肄業(yè)館改名“清華學堂”,政府不再出面組織考試,而是由清華學堂選派赴美留學生。次年,清華學堂在清華園正式開學,成為清華大學歷史的開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xiàn)代傳承:1939年第二中學校遷移至史家胡同北側的內(nèi)務部街,同時建史家胡同小學,延續(xù)教育使命,成為北京頂尖名校。今為為史家小學低年級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號院】晚清權貴的沉浮—焦佑瀛故居(焦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號院最初的主人是清咸豐年間八大輔政大臣(顧命八大臣)中唯一的漢人焦佑瀛(天津人),宅邸故名“焦家大院”。辛酉政變后,因依附肅順反對慈禧垂簾聽政而被罷官。晚年隱居天津“逋園”,子孫轉營鹽商。其家族與津京淵源深厚,其曾孫焦菊隱(北京人藝奠基人副院長、藝術總監(jiān))曾居史家胡同20號院,延續(xù)了家族的文化影響力,焦家從官宦到文藝的家族軌跡映射社會變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來民國時期55號院變?yōu)榕餐桂^,抗美援朝期間曾作朝鮮大使館,后為外交部宿舍。李維漢、李鐵映父子曾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號院】李維漢與統(tǒng)戰(zhàn)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號院建國后的主人是中共元老李維漢(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其子是李鐵映(政治局委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維漢早年曾與毛澤東共赴留法計劃,后投身革命。文革中被關押十年,平反后繼續(xù)推動統(tǒng)戰(zhàn)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續(xù):該院落現(xiàn)分割為兩部分,南半部為外交部宿舍,北半部劃入內(nèi)務部街甲44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號院】史家胡同53號的歷史變遷:從史可法到華國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號院的歷代主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李蓮英外宅、狀元洪鈞與賽金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國:張治中、范漢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國:全國婦聯(lián)、華國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說史家胡同53號院最早的主人是史可法,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后來到清朝成了大太監(jiān)李蓮英的外宅;傳說這里曾經(jīng)也是清末狀元洪鈞的宅子,洪鈞有個小妾,是中國十大名妓之一,也是歷史上“妓女救駕”的女主角賽金花;至民國時期,這里曾是張治中私邸,他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杰出愛國將領;民國末年,這里是范漢杰的官邸, 他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一期生。1948年調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僅堅守6天即兵敗被俘,晚年獲特赦;解放后全國婦聯(lián)接管了53號院,鄧穎超、康克清、帥孟奇都曾在這里辦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53號院只有原先的一半,它與北面的內(nèi)務部街甲44號院本為一體。1974年,奉命進京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就住在53號院的后院,出入內(nèi)務部街甲44號后門,并在這里策劃了粉碎“四人幫”的計劃。因此說這里是潛龍府邸也毫不為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院為二進式四合院結構外院由正房、東西廂房構成入垂花門為內(nèi)院正房前廊后廈,雍容華貴,氣派非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此院改為好園賓館。門樓上是鄧穎超的題字“好園”,“好園”寓意“女子園”,恰與婦聯(lián)工作“一語雙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1號院】史家胡同51號(老門牌24號)院,最初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鈞的宅子。洪鈞,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狀元,先后任湖北學政,內(nèi)閣學士,兵部左侍郎。光緒十三年,洪狀元充任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外交大臣,因正妻懼怕外國禮節(jié),遂帶著小妾蘇州名妓傅彩云出國。洪鈞死后,傅彩云脫離洪家,重操舊業(yè),改藝名為賽金花。時人曾樸以洪鈞、彩云為主線,寫了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民國時,這里已經(jīng)變成山東抗日名將李樹春中將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這個院子還曾是《大公報》北京辦事處和職工宿舍。196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章士釗及其養(yǎng)女章含之與洪鈞彥入住此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士釗故居—國共風云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資助:1920年章士釗資助毛澤東2萬銀元,支持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及革命活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總理關懷:1960年周恩來親自安排章家入住此三進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感記憶:章士釗養(yǎng)女章含之與喬冠華在此相戀,其著作《跨過厚厚的大紅門》記錄家族沉浮與外交風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士釗系毛澤東摯友,他早年曾資助過同鄉(xiāng)學子毛澤東的革命活動,1960年周恩來特批此院予章家,以“還賬”其早年資助革命之情。章含之回憶錄《跨過厚厚的大紅門》詳述家族與外交風云,此院因該書而聲名遠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家合影】1963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北京的街頭顯得特別熱鬧。洪晃與她的母親章含之,還有她的外祖父章士釗和外祖母奚翠貞一起出門散步,留下了一張難得的全家福。當時只有兩歲的洪晃,被外祖父母牽著手,頭頂著一頂俏皮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說,章士釗一家三代,見證了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此言不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過厚厚的大紅門】51號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1960年成為章士釗先生的住宅。章士釗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學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他曾為營救李大釗奔走,也曾為陳獨秀出庭辯護,還與魯迅有過著名的新舊文化之爭。解放后,章士釗與家人定居北京,他先是借住在東四八條的朱啟鈐家。1959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將51號院這所三進式四合院贈予章士釗。章士釗感覺院子太大,就把院子分出去了一半,這就是如今的內(nèi)務部街甲36號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章士釗住進51號院的那一年,章士釗的養(yǎng)女章含之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yè)并留校任教。1961年,章含之與洪鈞彥的女兒妞妞出生,妞妞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洪晃。宅院里三代同堂,溫馨無限。后來章含之與洪鈞彥離婚,1973年與時任外交部長喬冠華結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含之對51號這座院子的感情以及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全都寫在她的那本《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一書中,在這個院子里度過青春時代的不止是章含之,還有天真可愛的妞妞。章含之去世后,2011年其女洪晃因房產(chǎn)糾紛與外交部對簿公堂,最終還是歸還了院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51號院,這里深藏過一個家族的歷史記憶,也保存著50多年的風雨摯愛,如今成了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7號院】史家胡同47號(老門牌23號)院,為傅作義故居。傅作義:抗日名將、北平和平解放功臣(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部長)。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率部起義,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京城從此遠離戰(zhàn)火。傅作義為抗日戰(zhàn)爭及北平、綏遠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此院后為水利部宿舍,防衛(wèi)嚴密以防國民黨特務搞暗殺。傅作義在此籌劃治水方略,推動新中國水利建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作義像】1949年傅作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稱贊其為“北京功臣”,“功勞配得上天壇大的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作義搬離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yè)部部長劉文輝、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相繼在此院居住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7號院】史家胡同47號:榮毅仁與“中信”搖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國家副主席、中信集團創(chuàng)始人榮毅仁從北太平莊部長樓遷入史家胡同47號院,該院落原為傅作義私產(chǎn),曾作為綏靖公署使用。搬遷安排由葉劍英元帥親自囑托王震辦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榮毅仁在此主持中信籌備工作,接待過撒切爾夫人、基辛格等國際政要。該院成為榮毅仁晚年主要居所,見證了其作為國家副主席的重要生涯階段。直至2005年在此逝世,居住歷時約10年。院落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jīng)濟外交的歷程。該院落現(xiàn)為北京著名歷史建筑,部分區(qū)域已改為紅墻史家花園酒店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4號院】史家胡同24號(老門牌甲54號,舊時為干面胡同老門牌21號后花園后門)院,是凌叔華的故居,現(xiàn)為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華(1900-1990),清末直隸布政使凌福彭之女,著名的小說家、畫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并稱為“文壇三才女”。干面胡同老門牌21號原為凌家大宅,前門(南門)開于干面胡同,后院(北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華出嫁與陳西瀅結婚時,凌父將包含28間房的后花園(北院)給女兒做了陪嫁,亦即后來的凌叔華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4號院】原主人凌叔華的先生陳西瀅是民國時期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被梁實秋譽為五四以來中國五大散文家之一(另外四位為胡適、周作人、周樹人、徐志摩)。后來陳西瀅因北師大事件與魯迅發(fā)生論戰(zhàn),為新政權所不喜,所以我們上學那會兒一直被教育他和梁實秋都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國時期,文人們不定期的聚會成為一種時尚。凌宅的大書房成為當時文人們聚會交流的熱門場所之一,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在20世紀20年代,史家胡同24號院的“小姐家的大書房”沙龍聚會聲名在外,匯集京華名流,凌叔華就是沙龍的主人。泰戈爾、胡適、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齊白石、陳師曾、陳衡恪、陳半丁、姚茫父、蕭俊賢等都是沙龍??停@些社會名流常在此聚會,連印度文學泰斗泰戈爾也是座上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華的“小姐書房”與林徽因“太太的客廳”齊名,但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早了將近十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陳西瀅受命前往法國巴黎,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常駐代表一職,后舉家定居英國倫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華旅居歐洲期間,其故居已改為幼兒園(1958-2002年凌叔華故居曾被用作史家胡同幼兒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凌叔華病重,臨終前歸國時躺在擔架上,由女兒和外孫護送回到老宅看了最后一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家后人捐宅建館,陳列史家胡同歷史】2013年由凌叔華之女陳小瀅將產(chǎn)權轉讓給街道,凌叔華故居被辟為北京首個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博物館通過實物、聲音、互動項目等多維展示,成為解讀北京胡同文化的“活態(tài)樣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博物館為兩進四合院,占地1000平方米,院內(nèi)保留灰磚瓦房磚雕、法國梧桐及老柿子樹,再現(xiàn)傳統(tǒng)居住風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博物館胡同文化展示?設8個主題展廳,展廳依原建筑空間分布,涵蓋胡同歷史、名人故居(如凌叔華、英若誠)、近代教育(左翼宗學、赴美留學)等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微縮景觀復原130個院落及老物件(聘文、公交票證等)呈現(xiàn)胡同變遷?!昂曇粽箯d”收錄70余種老北京聲音(如“震驚閨”“虎撐子”),提供沉浸式體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舊京盛文史,風流憶蓋簪:凌叔華陳西瀅紀念展】“蘭芷偕芳”展廳專題展示凌叔華生平及文人雅集場景。</p> <p class="ql-block">【20號院】史家胡同20號(老門牌56號)前院,在日本投降之前是德商禪臣洋行,北平解放后至今為著名的北京人藝宿舍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號院故事之一:文物追索】禪臣洋行舊址成了國寶守護的戰(zhàn)場。1945年,德國洋行經(jīng)理楊寧史從河南盜購大批青銅器藏匿于此。1946年1月文物專家王世襄憑機智獲取目錄,追至天津德璀琳大院。在王世襄努力和政府交涉下,終追回德商禪臣洋行經(jīng)理、納粹德商楊寧史收集的263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127件古青銅器(包括戰(zhàn)國宴樂紋青銅壺)和136件古兵器,現(xiàn)藏于故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號院故事之二:人藝記憶】1949年北平解放后,當時的華北文工團進駐史家胡同56號院。1950年文工團擴編,改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史稱“老人藝”。1952年6月12日,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這個院里宣布,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任命曹禺為院長,焦菊隱、歐陽山尊為副院長。郭沫若、老舍、曹禺編劇,焦菊隱、歐陽山尊、夏淳、梅阡導演,舒繡文、黃宗洛、葉子、朱旭、林連昆、于是之、藍天野等藝術家從這里走向全國。從某種意義上說,20號院就是北京人藝的搖籃。焦菊隱(焦家大院主人焦佑瀛曾孫)、曹禺、歐陽山尊等“人藝巨頭”在此創(chuàng)作《龍須溝》《茶館》等經(jīng)典劇目。老舍常在此打磨劇本,周恩來曾步行來此慰問演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1號院】民國時期為劉士豪舊居。劉士豪,我國內(nèi)分泌學開拓者,1925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著名醫(yī)學家,曾任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同仁醫(yī)院院長。其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任職期間居住于此,后該院落被"大百科"(機構名稱不詳)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41號,也曾是武警部隊的駐地。現(xiàn)在是一家中式風格的紅墻花園酒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號】全國婦聯(lián)老年之家位于?史家胡同35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與史家胡同博物館斜對門。較好地保留了當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型制,紅色仿古大門,匾額為原全國婦聯(lián)主席彭佩云所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3號院】史家胡同33號院曾是原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1號院】羅工柳?和滑田友?舊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羅工柳?:中國現(xiàn)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擔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主持設計第二至四套人民幣,院內(nèi)有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滑田友?:雕塑家,代表作包括《五四運動》浮雕,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兩位藝術家的居住使31號院成為20世紀中后期美術界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7號院】艾青?舊居。艾青,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這里是其晚年主要寓所。在此間創(chuàng)作多部詩作,與胡同的靜謐氛圍相得益彰。“文化大革命”后從新疆調至北京作家協(xié)會,1979年在此創(chuàng)作《光的贊歌》?!豆獾馁澑琛?是艾青晚年的重要長詩,主題圍繞光明與希望,標志其復出后的創(chuàng)作高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號】史家胡同17號(老門牌8號)院,為臧克家(1905-2004)的故居。臧克家,著名詩人、作家,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的人》一詩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廣為傳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國務院決定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并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79年1月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社管理部門遷入史家胡同17號院辦公。經(jīng)過40年的歲月洗禮,現(xiàn)為東城交通支隊東單大隊的工作地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朔(3號院):山東蓬萊人,當代散文家(1913-1968),長期在北京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曾居住于史家胡同3號院?。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等名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繩(2號院):哲學家、黨史專家,《紅旗》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曾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問題的決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號院】史家胡同8號(老門牌61號)院主要居住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俞啟威(又名黃敬),原天津市長、第一機械工業(yè)部部長,其家族為紹興名門望族,祖父俞文葆為咸豐元年舉人,曾任知府;其夫人范瑾,是范文瀾的妹妹,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居住時間大約是建國初期至1950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樂松生,同仁堂經(jīng)理。1954年推動公私合營,是與榮毅仁齊名的工商界代表人物。據(jù)史料記載,8號院曾是同仁堂傳人樂松生的房產(chǎn)。樂松生是北京樂氏家族第十三代,歷任全國工商聯(lián)合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lián)主任委員,1957年7月被選為北京市副市長。居住時間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再往后,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于光遠先生和著名的出版家、編輯家王子野先生也搬入此院,并在這里長期居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落特征?:門前有兩棵粗壯的法國梧桐,夏季濃蔭蔽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4號院】史家胡同44號:建國后開國元帥徐向前曾居于此,后由開國上將李天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接住。原為帶花園的精美宅院,現(xiàn)在舊跡已蕩然無存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3號院】原為國民黨上將衛(wèi)立煌舊居,建國后為開國中將彭明治居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號院】開國少將袁也烈舊居,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號院】史家胡同5號院建于清代中晚期,最初為乾隆朝禮部尚書?德保?及其子?英和?的宅邸。德保與英和均為大學士,其家族因連續(xù)四世五人入選翰林,被譽為“滿洲科舉第一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保?:乾隆年間重臣,歷任禮部尚書、漕運總督,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并參與平定大小金川,其文化政策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和?:嘉慶朝軍機大臣,推動漕運改革,晚年因直言獲罪,其家族興衰與清代政治緊密關聯(liá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院落是典型的北京三進四合院,規(guī)制完整,大門門楣飾有五福臨門圖,對面曾設照壁,體現(xiàn)了清代官宅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紀50年代,該院落曾為國防科工委?韓光?的居所,后轉為鐵道部宿舍沿用至今。近年因居民自發(fā)綠化改造,院內(nèi)增設花架與綠植,被稱為“最美四合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5號院】?孫武舊居,??孫武是辛亥革命重要人物,辛亥武昌起義領導人。該院落曾為孫武?的隱居地,其晚年在此居住并終老。之后?民國時期的居住者系天津木齋中學女校長?,但公開資料未明確其姓名,這反映了院落的教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3號院】43號院曾為清末直隸布政使?凌福彭?的宅邸,其女?凌叔華?(近代著名作家)幼年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2號院】?楊紹德?舊居。楊紹德?是明代名臣楊繼盛的14代孫,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1949年10月1日,楊紹德在此居住期間成功籌劃了北京飯店的“開國第一宴”,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奠定基礎。該院落為傳統(tǒng)四合院結構,灰磚墻與大紅門為典型北京民居風格?,F(xiàn)在是史家胡同精誠實驗幼兒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24號院】該院落原為凌福彭的宅邸,后作為女兒凌叔華的陪嫁?,F(xiàn)為中國婦女雜志社和中國婦女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號院】為史家內(nèi)務社區(qū)居委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上述外,史家胡同名人匯聚,還有愛新覺羅·隆勤、王廷璋、周體仁、梁秋水、葉子、草明等,都在這條時光流轉不息的胡同里,為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結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作為歷史容器,史家胡同以726米的長度,承載了從封建官僚(焦佑瀛,洪鈞,德保與英和)、教育啟蒙(留美考場)、革命協(xié)作(章士釗)、文物回歸(禪臣洋行)、文化沙龍(凌叔華)到人藝記憶、社區(qū)新生(博物館)的完整鏈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扇斑駁的木門后,都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一個切面。所謂“半個中國”,正是因其以微觀地理空間,連續(xù)疊合了“政治更迭、文化轉型、社會重建”的宏大命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其間,如同翻閱一部立體的歷史長卷,磚瓦之間皆是國運與人生的交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條胡同,半個中國。史家胡同,正如其名,眾宅家史縱橫連結,終成就一部城史、一部國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感悟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這條不過七百米的胡同,竟將中國近現(xiàn)代的烽煙與墨香、鐵骨與柔情,悉數(shù)收進一方方四合院的天光云影里。由此我不禁想到,在這座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里,史家胡同就像一條時光長廊,靜靜地保存著往事的痕跡。那些墻垣庭院間的故事,那些名人雅士的往來,構成了這條胡同獨特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許正如人們所說,要了解一個城市的靈魂,就要走進它的胡同。而史家胡同,無疑是最值得細細品味的一條。它不是最熱鬧的,但卻是最有故事的;它不是最富麗的,但卻是最有底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我們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胡同,會聽到磚墻瓦片間的低語,看到時光在墻角留下的印記。在這里,每一塊青磚,每一扇紅門,都在訴說著屬于這座城市的記憶。那些曾經(jīng)在此居住的名人,雖然已經(jīng)離去,但他們的故事永遠留在這里,成為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夕陽把17號院的棗樹拉出細長的影子,我突然懂得了臧克家“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的判詞——正是這些院落里生生不息的魂靈,讓史家胡同成為丈量民族脊梁的標尺。站在24號博物館的沙盤前,整條胡同忽然化作一卷活著的《清明上河圖》,每一扇緊閉的朱門后,都藏著足以撬動時代支點的傳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就是史家胡同,一條承載著歷史、藝術與記憶的胡同,一條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的胡同。</p>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謝謝來訪、賞閱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