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和孔廟是緊挨著的,2024年3月10日上午11:00,在參觀完孔廟后,從孔廟的毓粹門(東華門)進入闕里步行街,闕里步行街是從孔廟到孔府的必經(jīng)之路,步行街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這里商鋪主要售賣孔府紀念品、孔子書籍等,也有一些小食品。 刷居民身份證通過安檢,然后進入一個狹長甬道,遇到一個導游,從旁聽了幾句,她說:除了故宮,就沒有哪里比孔府更高、大、上了,世代圣脈傳承,這才是真豪門,是名不虛傳的天下第一家,有句名言說的好:“鐵打的孔府,流水的皇帝”,如果說世世代代傳承的豪門貴族,非孔府莫屬。 孔府位于孔廟東側不遠處,又稱“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長孫居住的地方?!把苁ァ钡囊馑际强准液蟠毖懿槐M,孔子精神流傳不止??赘侵袊鴥H次于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是中國最大的書香門第,孔府后花園可以與皇家花園相媲美。<br> 在孔府,還是請了一位年過半百的大姐做導游,這也是三孔旅游的一大特色,大多數(shù)導游均為附近年齡較大的村民,他們服裝各異,不過講解還算清楚,孔府有許多趣聞軼事,文化典故還是需要導游講解才能了解一二。<br>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tǒng)文化,并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主要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br> 孔府號稱是“天下第一家”,綿延2500多年,傳承80多代,后世子孫300多萬人,雖然遍布全世界,但根在曲阜,天下孔姓是一家。 孔府始建于宋金時期,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造新宅,特命在闕里故宅以東重建府第,占地8萬平方米,即今址;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建衍圣公府,此次改建將官署稍微東移,完成了孔府前堂后寢的九進建筑布局,最終形成孔府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清道光十八年再次擴修衍圣公府;光緒九年,孔府發(fā)生火災;光緒十一年,重建遭受火焚的內宅,這是孔府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工程,被稱為“東方第一府”,孔府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久的封建貴族莊園,也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據(jù)導游介紹: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自此“衍圣公府”之名確立。歷經(jīng)元末戰(zhàn)亂,明洪武年間重建并大規(guī)模擴建,奠定了今日孔府之規(guī)模與格局。<br> 孔府是孔子的世襲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歷史淵源可上溯至孔子辭世后其居所改建為廟宇,嫡長子孫依廟而居,形成“襲封宅”之制。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冊封孔子第八代孫為奉祀君,之后由孔子嫡系長孫世代世襲,千余年未曾間斷;1055年,北宋的宋仁宗趙禎改封號為“衍圣公”,又持續(xù)近千年;直至1935年,衍圣公封號共傳承32代,經(jīng)歷6個朝代,約880年;1935年,民國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孔德成為最后一代衍圣公,并成為第一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居于孔府后堂樓。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蔣介石將其帶至臺灣,此后,孔德成再未回到孔府,如今的孔府后堂樓中仍完整保留著他與夫人居住的臥室。<div> 孔府雖不如孔廟龐大,但同樣擁有九進院落,由明朝詩人李東陽設計,坐北朝南,分三部分,前為官衙,中間內宅,后為花園。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衙宅合一”式建筑,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筑群。</div> 孔府衍圣公是享有極大特權的貴族,明清時期兼任曲阜縣令。明代為一品文官,清代為二品,但享受一品官職待遇,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享有皇帝的某些禮遇。<br> 走進孔府,宏偉的建筑、輝煌的門庭樓宇、富麗的陳設,會讓人頓感驚嘆,細處看去,有歷史上多位皇帝、高官權貴、詩畫名人等留下的圣旨、墨跡、古跡等,會讓人感到孔府的尊貴至極,府內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會讓人感到它是一座巨大寶庫。 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坐北朝南,屋頂之上,瓦片如魚鱗般層疊有序,檐口瓦當精巧雕琢,優(yōu)美曲線似要乘風而起,紅墻明艷奪目,似燃燒著歲月的熱烈,梁枋間,青、綠、金等色彩交織繪就繁復紋樣,云紋縹緲、龍紋威嚴。<br> 迎面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2米多高的明代圓雕石獅一對,東雄西雌,精雕細刻(舊時,石獅的設立有著嚴格地定制,只有取得狀元以上的功名才有資格在大門前設立,并且石獅的大小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 孔府大門為五間檁懸山式建筑,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高懸著藍底金字的“圣府”匾額,相傳為明相嚴嵩手書。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傳是清書法家紀昀手書。 其實紀曉嵐為孔府的題詞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傳,對聯(lián)的原作者是明孝宗時期首輔大臣李東陽,后由清朝的紀曉嵐重新書寫。明朝大文豪的詩詞,清朝大才子的字,堪稱珠聯(lián)璧合。 此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點”,寓“富不到頂”,下聯(lián)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豎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以后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并告知孔家“富”字不吉,此后,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富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紀昀為孔府書寫門聯(lián),寫到“章”字時數(shù)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后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這些傳說更多的是為此對聯(lián)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放大合并的圖片) 在大門石獅的外側各有高約半米的方形石,是外來人員在孔府門前下馬時所用的墊腳石,俗稱“下馬石”。下馬石,即官員人等拜謁孔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孔府這官爵到底有多大?明初五品、明后期三品,清朝貴為一品,位列三公之首。 孔府有客人來時而敲響的器具,男客來時敲三下,女客敲四下。 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二門建于明代,長13.3米,寬9.3米,高8.3米,清代五檁三柱式建筑,寬3間,進深2間,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圣人之門”豎匾,(李東陽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即是62代衍圣公的老丈人),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平時只走腋門,正門不開,以示莊嚴。 入圣人之門,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重光門”,位于孔府二門和大堂之間,門高5.9米,寬6.2米,進深2米,是孔府的第三道門。 重光門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孔府各建筑中的最高規(guī)制。門為木結構,四周不與垣墻連屬,獨立院中,類似遮堂門,屏門頂覆為灰瓦,門楣因懸明朝皇帝朱厚熜題寫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故而得名。重光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后各綴有四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工藝精湛,美輪美奐,讓人不禁為古代工匠的巧奪天工而贊嘆,故又稱“垂花門”。 重光門因獨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絕開來,所以又叫“塞門”。一般官宦人家是無資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幫君”才能享受此殊榮,故《論語·八佾》中有“幫君樹塞門”的記載。重光門兩側的東西廳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立的六廳,在二門設有六廳(管勾廳、典籍廳、百戶廳、知印廳、司樂廳、掌書廳)專門管理孔府日常事物。 (重光門背面) 重光門不僅是孔府建筑中的珍品,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平時是關閉不開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婚喪等重大儀式時才會鳴禮炮開啟,而且,正門只有皇帝能夠通行,其他官員只能走旁邊路道。象征著孔府的尊貴與榮耀。 <br> 據(jù)導游透露,新中國成立以后,重光門先后為毛主席、朱老總、鄧穎超、朱熔基等領導人開啟過4次。后來又開過3次,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2012年,習總書記;2013年,孔子的后人從臺灣歸來。有的導游,還講解此門還為李鵬開過,但是李鵬沒好意思過此門,是否屬實不得而知。<br> 走過重光門,院中有一片臺基,臺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寬敞的正廳,即孔府大堂。大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當年衍圣公迎接圣駕、御史、宣讀圣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guī)、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jié)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 大堂為灰瓦懸山頂,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麻葉頭出鋒,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風格。大堂中央,繪有流云、八寶的暖閣內,太師椅上鋪著斑斕虎皮,椅前紅漆公案上,文房四寶、印盒、簽筒擺放整齊。正中懸掛著一塊“統(tǒng)攝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順治六年諭旨,兩側旁及后部陳列著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等。大堂內還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圣公”、“光祿寺大夫”等,讓人感受到孔府在封建社會中的崇高地位 。 ? 孔府二堂?,是衍圣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霸姇Y樂”、“節(jié)并松筠”二匾懸于廳堂之上,以木刻貼金、群龍環(huán)繞之姿,靜訴著儒家文化代代相傳的深邃與輝煌?!霸姇Y樂”匾額承乾隆御筆之輝,以“六經(jīng)”為經(jīng)緯,織就儒家文脈的千年薪火,字里行間流淌著帝王對詩禮傳家的治世期許;“節(jié)并松筠”匾額凝康熙墨韻之魂,取松筠凌霜傲雪之姿,喻君子貞操如金石不毀,筆鋒盡現(xiàn)圣祖對氣節(jié)操守的旌表之意。兩匾一文載道,一文立范,如日月交輝于府堂之上——前者以典籍雅韻滋養(yǎng)士人精神根系,后者以草木貞心砥礪君子風骨脊梁,是共筑孔門“崇文尚節(jié)”的文化雙璧,讓禮法與德操在匾額的方寸之間,化作照徹古今的文明之光。 二堂又稱退廳或為后廳,是衍圣公大堂禮畢奉茶小憩之處,東間為啟事廳,負責收發(fā)公文,內稟外傳;西間為伴官廳,負責衍圣公進京朝覲事宜;室內正中上、下掛著“欽承圣緒”和“詩書禮樂”的大匾。 大堂到二堂的廊亭里,紅色欄桿圈定許多石碑。最有名的是慈禧手書“壽”字碑,還有“九桃圖”碑、“松鶴圖”碑等。 (兩邊是慈禧太后手書的壽字碑,中間是她公公道光的字) 這塊慈禧太后手書的“壽”字碑,是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貽及其母、其妻專程赴京為慈禧祝壽時賞賜的,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人會送出“壽”字,更何況是慈禧太后,足見此碑之珍貴。 (慈禧老公咸豐的字) (慈禧的“九桃圖”碑畫) 在孔府大堂與二堂間的穿廊里有兩條紅漆長條凳,為明代留存下來的。據(jù)記載,明朝大權臣嚴嵩的孫女嫁給了當時孔府六十四代孫衍圣公孔尚賢,跟孔府成了親家。嚴嵩為朝廷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人稱“嚴閣老”。嚴嵩因跋扈驕奢,極具貪婪,貪污受賄,橫行朝廷被彈劾,遭到嘉慶皇帝治罪,于是到孔府請求衍圣公向皇帝說情。據(jù)說,嚴嵩在此凳坐等了兩三個時辰,約五六個小時,因衍圣公不徇私情,對其避而不見,嘉慶得知孔府的態(tài)度,立即查抄嚴家,嚴嵩最后郁郁而終。后來,這兩條凳就被稱為“閣老凳”,現(xiàn)存的長條凳就是嚴嵩當年所坐之凳,所以這兩條凳子又被稱作“冷板凳”,從此以后,這兩條冷板凳再也沒人敢坐。 二堂后面有一座小巧別致的庭院,那就是三堂,三堂內懸掛的“六代含怡”匾是乾隆書寫,藍底金邊,鑲有“乾隆玉璽”大印,“六代含飴”是清乾隆皇帝為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煥的高祖母、誥封一品夫人黃氏題寫的。當時孔昭煥上有高祖母,下有子女,孔府家族六世同堂。那一年,乾隆第4次朝圣,恰逢孔太夫人82歲大壽,兒孫齊聚,六代同堂,人丁興旺,家庭和睦,乾隆大喜,隨即贈與“六代含飴”牌匾,并將過繼給于敏中的公主以義女的身份許配給剛一周歲的孔憲培。這樣一來,衍圣公又多了個駙馬的身份,孔府修建了“鸞音褒德坊”以示紀念。 “六代含飴”既體現(xiàn)了皇帝對孔府六世同堂的家族祝福,同時彰顯了孔府受皇帝恩寵的榮耀,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家庭關系、族群興旺和睦的重視。 三堂院內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邊為冊房,掌管孔府的地畝冊契;內邊為司房,掌管孔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孔府的文書檔案室。院里有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并列兩旁, 堂前有一露臺,石欄中一尊三米高的太湖石,名叫“翥雲(yún)峰”,“瘦”、“皺”、“漏”、“透”,翥雲(yún)峰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和位置成為游客們參觀時必看之物,象征著古代文人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追求與贊賞,兩旁分列六盆小號的太湖石盆景。 孔府紅萼軒是?衍圣公習字讀書和會客的地方,位于孔府西路,建于清乾隆年間,是衍圣公讀書、寫字、作畫之處,相當于現(xiàn)在的書房。 奎婁始建于明代,為孔府東路的高層建筑,取象于“奎婁”,奎婁翹然突起而像吉星高照,是孔府用作藏金銀貨幣的金庫,據(jù)說衍圣公及其眷屬遇到危機情況也在此避禍,故俗稱“避難樓”。 開門見山:形容孔子的為人之道,開誠布公,開門見山。有意思的是兩側的奇石又是三個為一組,組成一個山字,遂成開門見三山。 出了三堂,沿只能單人通過的狹窄甬道禁門進入孔府的內宅院,孔府內宅設有“內宅禁門”。這里也是分界線,分隔前衙和后宅的界限,前為官衙,后為內宅。過道狹窄,僅容1人通過,導游解釋說:一是為防盜所用,盜賊無法并排而行,便于追捕;二是孔府所用丫鬟對體重均有要求,胖者難以入選。 禁門內為眷屬居住區(qū),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 禁門禁令:超過7周歲的男性不得入內,擅入者“嚴懲不貸”。 禁門內西側有一個露出墻外的特制水槽——“石流”,內宅用水由外面挑水夫將水倒入石槽,隔墻流入宅內,侍女隔墻取水池中的水,避開男女授受不親,既保護了內宅女性的隱私,又滿足了內宅院的生活所需。 (石流外側) (石流內側) 內宅院是衍圣公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之地,與前半部分的官衙相比,多了幾分寧靜與溫馨。內宅照壁上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生的是龍頭、麒麟身、獅尾、牛蹄,身形矯健,周身環(huán)繞著寶物祥云,是傳說中的貪婪之獸,盡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并不滿足,當看到旭日東升之時,就想要把太陽吞入腹中,結果還沒吃到太陽,就被太陽烤熟掉落海中而亡。 孔府將內宅門內壁上面“貪”畫在此處,讓人一出門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孫不要貪贓枉法,寓意深刻,以此警示、告誡孔氏后人及過往之人要戒貪,倡導廉潔自律、修身立德的品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也是一條崇尚清廉的重要家訓,同時還規(guī)定,每當自己出入經(jīng)過這里時都讓跟班的人高喊一聲“公爺過貪了”,以示提醒自己戒貪。 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七間二層樓閣的前堂樓,室內陳設布置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前堂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前堂樓內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筆寫的“壽”字,據(jù)介紹,這個非常規(guī)的“壽”字,里面隱藏著“大好河山”四個字。 前堂樓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十里香樹,每逢花期,香氣四溢,為這座古老的庭院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浪漫。樓前有大月臺,四角放置著帶鼻的石鼓,曾是府內戲班唱戲時扎棚的腳石,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當年的熱鬧場景。 后堂樓院是二層前出廊的7間樓房,東西兩側有二層前出廊的配樓各3間。后堂樓原是衍圣公母親的住所,如今復原了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1936年大婚時的場景。 孔德成(1920——2008),為第31代衍圣公,1935年孔德成15歲時有感于世襲爵位不適合民國國情,請辭衍圣公,于是國民政府準許并冊封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相當于部級官,有官職有薪水,所以他既是最后一代衍圣公,又是首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展示圖片翻拍) 孔德成出生于1920年2月23日,1936年12月16日結婚,那時正是16周歲。原來圖片上的這個囍字的16朵牡丹,代表孔德成16歲了,是16歲結婚的含義。 孔德成的婚禮應是全國的國禮水平了,雖然那時已是民國了,他也是中國的最后一位衍圣公,但蔣介石委員長也想要前來參加婚禮的,只可惜,就在四天前,西安事變發(fā)生,蔣介石被軟禁在西安,可孔府還不知道此事,一直在等他等到下午后才開始舉行婚禮,林森當時是國民政府主席,代表蔣介石及政府參加了婚禮,并手書“瑞應睢麟”四個大字作賀禮。 (展示圖片翻拍) 堂中陳列著孔德成結婚時的用品,以及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一段美好的回憶,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浪漫與溫情。里套間是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的臥室,東墻上的鏡框內鑲有他們夫婦及兒女的合照,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孔府花園位于九進大院的最后部分,是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園軸線布局格局。占地五十余畝,假山碧水、亭臺水榭、噴泉花塢、小橋香壇……恰一座精致典雅的江南園林。 孔府花園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嘉慶年間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重建,當時以鐵石裝點園景,遍置奇石、盆景,可謂步移景遷、景景相連,故又稱“鐵山園”。 孔府后花園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柏樹,古柏樹原為一棵,約400年前明朝的一天,柏樹遭雷擊被劈成五瓣,但驚奇的是五瓣都活了下來,后來在清朝時,五瓣柏樹的中間長出一棵槐樹,這棵槐樹經(jīng)過二三百年成長,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五柏抱槐”的奇觀。 因為柏樹接納了與其不同樹性的槐樹,非同種但同根,有大愛無疆、博愛包容之勢,并且共同成長,“五柏抱槐”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大愛無疆、博愛包容、團結互助的精神以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正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包容”的思想,所以又稱之為“五君子柏”。 明朝的傳奇,清朝的奇觀,為此曾有詩贊曰:“五桿同枝葉,凌凌可耐冬?!蔽蹇冒貥浜突睒浠ハ嘁来?,互相攙扶,構成一個美好的意境,當人們走進孔府后花園,看到這個奇特的景觀時,都會感受到它們的神奇力量和生命之美。 后花園四周花磚砌矮墻,有三面臺階通上下,臺中植柏樹??拷拍居信杈拌F石置于托臺上,托臺四面浮雕有雙龍、雙麒麟、雙鳳等,石邊立一石匾,上題:孔府天下第一家。 孔府后花園西門,照壁內側上有一幅壁畫,高約3米,寬約12米。整個畫面清新簡單,一條稍微彎曲的路,路兩側分別是池塘水面和一排樹木,這幅畫神奇的是,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畫中央的路總是正面對著你,如果你從畫的一個方向往另一個方向走動,你會發(fā)現(xiàn)畫中的路及水面、樹木也在隨你移動,路始終保持著與你正面對,人們將這幅畫稱為“金光大道”。 (正面) (左側面) (右側面) 傳說這幅畫作是由一百多年前孔府的一位仆人精心繪制而成,由此可見孔府自古就是藏龍臥虎之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孔府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藝術傳承。這幅壁畫不僅展現(xiàn)了孔府的獨特藝術魅力,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寓意著“天無絕人之路”,仿佛在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何種困境,總有出路可尋,這是多么富有哲理啊,它給人們帶來了啟示和力量!<br> 漫步在孔府的后花園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痹谶@片寧靜的花園中,仿佛領悟到了其中的深意,山水之美,不僅在于其外在的秀麗,更在于其內在所蘊含的智慧與品德。 孔府是一座巨大的史料、文化及藝術價值的寶庫,它豐富的內涵和故事迷而誘人,它不愧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思想根系所在。沿著數(shù)百年乃至兩千多年前古人所走的府內廊道,目睹府內的一樓一宇、一文一物、一草一木,感觸古人曾經(jīng)的余溫,仿佛讓自己與古人的時空距離瞬間拉近,那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和傳說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從孔府后門出來,門旁等著的馬車也頗具特色,能讓你體會到古時乘坐馬車的感受。沿著道路北行,可以看見一座城樓,好奇心頓起,于是快步向前走去,通過詢問城門下的老人,才知這是曲阜保留較為完整的古城墻,此門是北門。 此次到山東曲阜孔圣人老家游覽參觀,也算是實地了解孔圣人的思想精髓吧,在參觀途中,導游對孔子思想作了詳細地講解,她說道:“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這座鐫刻著儒家風骨的府邸,用斑駁的磚墻樓宇訴說著文明的賡續(xù),以幽靜的庭院收藏著歲月的沉香。<br> 孔府,每一磚每一瓦都承載著千年的故事,每一樓每一宇都散發(fā)著文化的韻味,更象悄然釀成記憶深處的一壇老酒,愈久彌香,每當想起,便泛起溫潤的回甘,在孔府,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讓人有足夠的心境去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蘊,領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手指撫過門楣上褪色的楹聯(lián),墨跡里流淌的仁禮之道,早已化作縈繞心間的綿長余韻。<br> 慢游曲阜孔府,感慨不虛此行?。ㄕ碛涗涭?025年6月10日) <b>攝影、文字、編輯:</b>張永勝<br><b>網(wǎng)名:</b>佛 緣 <b> 美篇號:</b>17317369<br> 感謝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和鼓勵(照片非常多,特別是孔府里的建筑、匾額多到無法整理,有些照片用手機拍攝,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記錄為主吧)!喜歡我的作品請在下方點贊、點評、關注,歡迎欣賞、收藏和分亨!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