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絲斜斜織就簾幕,將西湖暈染成一幅水墨長卷。我們一行人踏入樓外樓,檐角雨滴輕落,似在叩響時光的門環(huán),千年湖山的詩意與百年名樓的煙火,于此交融。<br> 踏入餐廳,古雅氣息撲面而來。雕花木梁、字畫匾額,訴說著悠悠歲月。透過圓形窗牖,雨幕中的西湖若隱若現(xiàn),遠山如黛,湖波微皺,恰似天然屏風,把塵世喧囂隔絕在外。廳內(nèi)燈火溫潤,食客笑語輕聲,和著窗外雨聲,織就松弛愜意的氛圍。<br> 佳肴陸續(xù)上桌,首先是西湖醋魚。魚身瑩潤,紅亮醬汁如琥珀流轉(zhuǎn),夾一筷送入唇間,鮮嫩魚肉裹著酸甜,微微的醋香激活味蕾,仿佛把西湖的清柔與靈動,都吃進了肚里。<br> 西湖莼菜湯端來,碧色莼菜在清湯里舒展,舀一勺輕啜,清鮮在舌尖漫開,恰似西湖雨落湖面的澄澈,簡單卻勾人。叫花雞上桌時還帶著泥香,敲開外殼,雞肉軟爛入味,咸香混著荷葉清香,是煙火與詩意的奇妙相遇。炸響鈴色澤金黃,咬下去酥脆聲響,豆香四溢;蝦爆鱔鮮嫩彈牙,醬汁濃郁,每一口都藏著杭州的煙火溫度。<br> 大家圍坐,筷箸交錯,笑聲在雨幕里漾開。窗外雨還在下,西湖的橋、樹、波紋,都成了這頓飯的背景。在樓外樓,吃的不只是佳肴,是西湖的靈秀,是老字號的傳承,是雨中相聚的暖心。<br> 這一餐,讓味覺記住杭州,更讓心靈沉醉在西湖雨、樓外樓的交融里,成了往后想起,便覺溫潤的美好片段 。 樓外樓,是一家聞名中外的中華老字號餐館,創(chuàng)建于公元 1848 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創(chuàng)始人洪瑞堂是從紹興來杭謀生的落第文人,最初在孤山廣化寺旁開了家飲食小店。<br> 店名取自南宋詩人林昇的詩句 “山外青山樓外樓”,也有說法稱是因菜館建在俞曲園的俞樓前側(cè),俞曲園建議借用該詩句命名。<br> 洪瑞堂善于經(jīng)營,擅長制作湖鮮菜肴,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1926 年,洪氏傳人洪順森對樓外樓進行翻造擴建,使其成為當時杭州頗有現(xiàn)代氣息的酒家。<br> 1955 年,樓外樓改為公私合營,得到政府大力扶持,1956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的 36 道杭州名菜中,有 10 道菜出自樓外樓。<br> 1980 年被列入杭州市體制改革試點單位,1983 年實行承包,1999 年改制為國有法人和企業(yè)職工共同持股的實業(yè)有限公司。 大廳里的雕塑,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從樓外樓文化看,可能與西湖醋魚關(guān)聯(lián)緊密,女子持魚、捧壺的形象,推測可能是為體現(xiàn)樓外樓以湖鮮做菜、與飲食文化及西湖漁家淵源,傳遞樓外樓傳統(tǒng)烹飪中對鮮魚食材的講究。<br><br> 雖然是雨天,大廳里客人還很多。 西湖醋魚。選用西湖草魚,經(jīng)餓養(yǎng)、烹制,成菜色澤紅亮,肉質(zhì)鮮嫩,酸甜可口。<div> 西湖醋魚有 “叔嫂傳珍” 的典故:南宋時,宋氏兄弟隱居西湖打魚,惡霸趙大官人害死宋兄、欲霸宋嫂,叔嫂告狀無果反遭毒打,宋嫂讓弟遠逃,臨行前用糖、醋燒魚,叮囑勿忘兄長之死與辛酸。后來宋弟立功返鄉(xiāng)懲惡,卻找不到嫂嫂,一次赴宴嘗到熟悉魚味,得知是隱姓埋名做廚工的嫂嫂所做,叔嫂團聚,這菜也隨傳說流傳,還獲 “宋嫂魚”“叔嫂傳珍” 別稱 ,樓外樓的西湖醋魚傳承此經(jīng)典,成為招牌名菜 。</div> 叫花童雞。將嫩雞用荷葉包裹,再用泥土密封烘烤,雞肉鮮嫩,帶有荷葉清香。 干炸響鈴。相傳與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有關(guān),也有說法稱南宋時臨安百姓為慰勞抗金將士發(fā)明此菜,后南宋滅亡流入民間,因油炸后入口酥脆有聲得名 “炸響鈴”。<br> 選用杭郊泗鄉(xiāng)生產(chǎn)的豆腐皮,卷入精細肉末,切成寸段后油炸。色澤黃亮,形如馬鈴,松脆爽口,鮮香味美,可輔以腐乳汁、甜面醬或椒鹽蘸食。 西湖莼菜湯。杭州西湖種植莼菜歷史悠久,明代《西湖游覽志》有記載,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每到杭州必以莼菜調(diào)羹進餐。又名雞火莼菜湯,以杭州西湖特產(chǎn)莼菜與雞脯絲、火腿絲合氽成菜。莼菜翠綠,火腿緋紅,雞脯雪白,色澤鮮艷,滑嫩清香,湯純味美。<br><br> 蝦爆鱔面。 響油鱔絲。 尖椒牛柳。 糖醋里脊。 杭三鮮。 蝦肉小籠。 桂花酒釀圓子。 曬一張我們同行朋友拍攝的結(jié)賬小票。我們20人分兩桌,直接點兩份相同的菜,總價1970元。人均消費不到100元,這個價格在旅游景區(qū)的飯店確實不算貴。 <p class="ql-block"> 后記:2025年6月15日,為觀摩蕭山紹劇藝術(shù)中心參加2025“西湖之春”藝術(shù)展演的紹劇《兩狼山》,我們一行20人,包租了一輛面包車,早上8點半從上海人民廣場出發(fā),中午到達西湖,在樓外樓用午餐。本美篇為樓外樓用餐見聞紀實。全部圖片用手機隨拍。</p>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