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書同文美篇號:5568628</font></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寒窗燭世錄——第四集</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詩曰:<br> 石壁蒙開負笈忙,<br> 祠堂龍影伴吟觴。<br> 牛蹄踏碎春秋雨,<br> 一頁風煙一炷香。<br> 少兒時期,我的求學之路布滿荊棘。最初于石壁山寺廟學校啟蒙,隨后,連同一年初中時光,先后輾轉(zhuǎn)四地求學。<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眺望長江黃金水道繁忙景象</font></b></h5> <b> 小學三、四年級時,我在離家約五里遠的尹家祠堂讀書。因附近有座頗具名氣的石拱橋,名為“大橋”,所在的村子便稱作“大橋村”,學校也因此得名“大橋小學”。<br> 多年后回憶往昔,我興致一來,作了幾句順口溜:“鄙人求學路,啟蒙進山寺,接轉(zhuǎn)上祠堂,終身留記憶?!嘧猿啊?。</b> <b> 尹氏宗祠與石壁山寺截然不同。無論建筑規(guī)模,還是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尹氏宗祠都更勝一籌。外墻皆為白底黑花,繪畫技藝精湛。房檐高高翹起,頗具徽派建筑的風格。后重屋脊上方,兩條石雕龍相對而望,伸出龍爪,似在爭搶中間的圓石珠。一對大石獅威嚴地鎮(zhèn)守在大門兩側(cè)。祠堂一進五重,設有三處天井。每重門的風格各異,有石圓門、石方門,全由巨石精雕細琢而成。一排排木門(也稱隔門),上部鑿有穿花圖案,下部刻著浮雕。后殿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龕,共有五級臺階。神龕頂部精心雕刻著雙龍戲珠的圖案,每條龍約長三米,高一米。數(shù)根直徑近半米、高約五米的木圓柱上,全是浮雕的龍鳳纏繞。整個大殿金碧輝煌,光彩奪目,龍飛鳳舞之景栩栩如生。</b> <b> 這所學校的規(guī)模比之前的更大,設有四個年級,學生有100多人。我升入四年級后,才有資格轉(zhuǎn)入后殿上課,得以欣賞并感受“龍鳳呈祥,環(huán)繞課堂”的美妙意境。<br> 由于學校離家較遠,每逢下雨天,我便寄宿在緊鄰學校的姑母家,也因此有機會了解祠堂的來歷。姑丈是尹氏族人,他介紹說,祠堂之所以建造得如此華麗,花費了五年時間才建成,還請了不少能工巧匠,主要是由尹氏家族中的幾位有錢人籌資修建的。我曾見過一座石碑功德榜,上面鐫刻著捐資人的名單。</b> <b> 可惜這座祠堂未能保存至今,在“文革”期間慘遭劫難,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毀于一旦,實在令人悲嘆、惋惜!</b> <b>當時農(nóng)村與城市的差距很大,僅舉一個小例子便可窺見一斑。我讀三年級時才開始接觸“圖畫”課。一次上課時,老師在黑板上用黃色粉筆畫了三個香蕉,讓學生照著畫。這位杜姓老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吃香蕉的樣子。然而,出身縣城的他忽略了城鄉(xiāng)的差異,折騰了半天,學生們都沒聽懂,因為大家從未見過香蕉。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連蘋果都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品,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封面上有彩色的蘋果樹圖片,樹上掛滿了蘋果,同學們都把它認成了“李子樹”??赡苁钱敃r運輸條件有限,連陸溪鎮(zhèn)街上都沒有賣蘋果的,對于我們來說,能吃上點桔子就算是高級水果了。無奈之下,同學們只好按照老師的要求作畫。</b><br> <b> 結(jié)果,在杜老師眼中,學生們畫的“香蕉”全變成了“黃瓜”。他十分惱怒地說:“讓你們畫香蕉,怎么全畫成黃瓜了!”事后,有位學生家長到學校反映情況,并提醒老師:往后別再為難學生畫他們沒見過、沒吃過的東西了。杜老師只得連忙點頭回應。</b> <b> 好不容易到了四年級,這也是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年。解放初期,國家教育部門將小學前四年稱為“小學”,五、六年級稱為“高小”,“初中高中”各三年??晌颐\不濟,恰在此時,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也預示著生活開始走下坡路。</b> <b> 母親患了一場重病,病得很重。我再也無心在姑母家寄宿,無論刮風下雨,我都堅持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每天出門時,我都會默默祈禱母親能盡快康復,繼續(xù)為子女燒水做飯,關(guān)心我們的生活。我一進家門,首先就是向母親請安,詢問她的病情。<br> 真是母子連心,母親每次聽到我的問候,都會感到莫大的安慰,還會假裝輕松地說“比昨天好多了”。但我眼看著她一天天消瘦下去,每天吃的東西很少,最后臥床不起。就在我臨近畢業(yè)時,敬愛的母親突然離世,我的命運也從此徹底改變。</b> <b> 遵循母親的遺訓,父親和姐姐們都覺得我有點讀書的天賦,鼓勵我繼續(xù)上學,于是我讀完了小學。<br> 母親去世前,大姐和二姐已經(jīng)出嫁。家里只有父親和大我四歲的三姐能掙工分養(yǎng)家。三姐不僅承擔了全部家務,還要照顧我們?nèi)值?,最小的弟弟當時剛滿三歲。讀完四年小學、快十一歲的我,提出棄學回家放牛,想減輕家庭的負擔。但父親和三姐不同意,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白天上學,早晚放牛。</b> <b> 我欣然接受了這個“兩全之策”。每天清晨,我在父親或三姐“快起來放?!钡暮魡韭曋校瑥奶鹈赖乃瘔糁畜@醒,睡眼惺忪地把牛趕到牧場,直到吃完早飯再去上學。下午放學回來,我接過父親手里的牛繩,繼續(xù)當我的“放牛郎”。夜晚,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和牛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中回家。真可謂“行隨烏鵲之朝,歸伴牛羊之夕”。如果遇到雨雪天,我只能穿上大人們勞作時用的斗笠蓑衣,雖然騎在牛背上,頭臉和上身能有所遮擋,但腰部以下還是會被雨水和牛背上的水淋濕。</b> <b> 村里有些大人還故意嚇唬孩子,說“某某山邊有‘鬼’,有放牛娃被抓進山里,一個披頭散發(fā)的女‘生產(chǎn)鬼’,因為自己的孩子不見了,要抓放牛娃當她的孩子”。迷信中說對付“鬼”有辦法,只要放牛娃騎在牛背上就不用怕,因為牛蹄是由兩個半月形組成的,四腿八片蹄,形似“八卦”,鬼見了牛就不敢靠近人。</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江南風光—通車前夕的嘉魚長江公路大橋</font></b></h5> <b> 過去,家鄉(xiāng)農(nóng)村醫(yī)療條件很差,孕婦生產(chǎn)只能靠當?shù)氐耐两由拧=由庞脕砑魦雰耗殠У募舻叮皇欠旁阱伬镉盟笠幌戮退阆玖?,衛(wèi)生狀況極不安全。如果生孩子時母子都死了,就被稱為“生產(chǎn)鬼”。埋葬這類死者很有講究,要埋在偏僻的地方,還要把孕婦生前用過的遮陽傘、裝針線活兒的工具籃(俗稱“鞋籃”)以及里面的用具、一把坐凳等,都放在墳頭,美其名曰“陪葬”。這些東西任其風吹雨打,自然損壞。我小時候,和放牛娃伙伴們見到這樣的墳墓,都會遠遠地躲開。而有些膽大的男人,干活時遇到下雨,會去墳墓“借”傘回家,第二天再送回去。(請看下集?。?lt;/b>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感謝觀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敬請關(guān)注!</font></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