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復園學館小記

依寧

<p class="ql-block">5月14日下午來到北垣村的坡路上時,遠遠地,師兄劉毓慶和他的夫人三香姐在路的那頭向我們招手。</p><p class="ql-block">激動地揮手高喊:“劉老師——”,拉著行李箱,盡量把身體重心后移,在這條黃土高原的坡路上小步疾行。</p><p class="ql-block">從洪洞縣城到劉毓慶教授的老家山西省洪洞縣堤村鄉(xiāng)北垣村,開車需要約40分鐘。司機把車停在北垣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的高坡上,我們下車,司機回城。</p><p class="ql-block">這一路,師姐妹(落馥香、我、馬銀華)偕家屬共六人從各自的居住地出發(fā),先到運城再到洪洞,一路山山水水,行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壓軸之作就是到劉教授的復園學館看望劉師兄。</p> <p class="ql-block">亦師亦兄</p><p class="ql-block">到劉老師的故鄉(xiāng)拜訪,是多年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劉老師的老家,曾不止一次地聽劉老師講過。我們知道劉老師家在洪洞,最早是趙城,趙城在西周時曾是趙國的國都,知道那里的人都住窯洞,知道劉老師家院子外的打谷場邊有一棵白楊樹。</p><p class="ql-block">1986年我們考入山西大學在姚奠中先生門下讀研的時候,劉老師作為姚先生的第一屆研究生,已經畢業(yè)留校任教。姚先生指派劉老師輔導我們四位新考入的研究生(馬現誠、落馥香、我、馬銀華),是我們的二導師。</p><p class="ql-block">逢周末,劉老師會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通常是落馥香師姐帶路,因為她是山西人,又在山西大學中文系讀了四年本科,對路線比較熟悉,我和馬銀華緊隨其后。劉老師不僅給我們講文學史的知識,講《詩經》,指導我們完成姚先生布置的作業(yè),還會給我們講人生、講生活。記得第一學期結束時,姚先生讓我們寫一篇學期論文,我把《詩經》與漢樂府中的愛情詩做了比較,寫了一篇小文。劉老師看后把文章推薦給了《中州學刊》,不久即刊出。那是我的第一篇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這對于從未在專業(yè)雜志發(fā)表文章的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盡管我后來沒有從事學術研究,但劉老師的提攜與關心一直銘記在心。</p> <p class="ql-block">有一陣子,劉老師生出一技:預測命運。下了課,我們坐在圖書館后面的花園長廊上聊天,四個人都很急切地想讓劉老師給我們測一下。記得給我的預測是,終生大事要等到某年某月才能確定。事實證明,劉老師的預測是準確的。很多年后,又和劉老師聊起此事,劉老師笑著說,怎么算的已經忘了,那個通往未知命運的窗口已經關閉。</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和我們聊的內容很廣泛。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找老婆(老公)要看丈母娘(婆婆)。之所以記憶猶新,因為當時我單純地以為談戀愛就是兩個人的事,劉老師的話讓我覺得很新鮮,有醍醐灌頂之感。如今,三十多年過去,越來越覺得劉老師這句話的精辟。</p><p class="ql-block">畢業(yè)離開山西大學之后,每次回母校,劉老師都會邀請我們到家里吃飯。每次,我們都是物質精神雙豐收,不僅品嘗美味,還收獲一大摞劉老師新出版的學術著作,當然是簽名版的。如《古樸的文學》《朦朧的文學》《澤畔悲吟──屈原:歷史峽谷的永恒回響》《雅頌新考》《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tǒng)人生》等等。那時,劉老師已經是古代文學研究圈子里的知名人物了。</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一般的學術研究者,劉老師的學術文章和他講的課一樣,非常生動有趣。劉老師總能把學術研究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從文字里能夠感受到他對時代發(fā)展的關切。如關于神話研究,劉老師認為中國神話曾有過三次創(chuàng)作高潮,分別體現著神話內涵的三次變遷。上古神話講述的是歷史,秦漢神話講述的是哲學,而元明神話講述的則是宗教。而從中國神話這三次高潮的變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話并沒有消失,只是其功能、性質隨著時代思潮的變遷而發(fā)生著變化。它作為一種思維形態(tài),永遠保持著其神秘性的內核;而作為敘事形態(tài),則在不斷變化著其敘述的主題。在“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時代關鍵詞之一的今天,神話的敘述主題已由宗教變?yōu)椤翱苹谩?,通過對幻想的描述表達著人類對未來新技術、新生活的期待與恐懼。然而神話的那種神秘性內核,并沒有因科學的發(fā)展而消亡,相反卻醞釀出了新的神秘性內容。由此說明,傳統(tǒng)的研究者把神話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與人類原始時代相捆綁的思路,是有問題的,需要作出調整。劉老師認為,神話研究要想向前推進,必須對百年來的神話理論作出反思。他的文章不僅有對研究神話研究的理論反思,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更讓非專業(yè)人士多了一個了解看待目前流行的科幻小說的新視角。</p><p class="ql-block">應該說,從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到章太炎最后一位弟子姚奠中,再到姚先生很器重的弟子劉毓慶,章門一脈薪火相傳。姚奠中先生堅持以“堅守傳統(tǒng)學術路徑”為治學之法,以“回真向俗”為方向,將學術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彰顯了章門一派深厚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使命感。劉老師對現實問題的關切也正傳承了這一點。</p><p class="ql-block">我們每次與劉老師聊天,都能從中感受到劉老師蓬勃的學術創(chuàng)新激情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也是因為如此,對與劉老師的每次見面,都滿懷期待。</p> <p class="ql-block">為所當為</p><p class="ql-block">上一次見到劉老師,還是在 2016年。那年的1月16日,“姚奠中先生系列書法叢書出版首發(fā)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商務印書館舉行,我在會場見到劉老師、牛貴琥和梁歸智等老師。近10年過去,劉老師依然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p><p class="ql-block">2023年,劉老師在老家北垣村開辦復園學館,義務為周邊的孩子及家長講《漢字與中國文化》。劉老師的義舉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很多國學愛好者前來聽課學習。很多媒體也做了不少報道,“大山里的國學課堂”“洪洞才俊”說的都是劉老師。</p><p class="ql-block">退休了,為什么不在城里安享余暇,而要辛辛苦苦回家鄉(xiāng)開辦學館?</p><p class="ql-block">劉老師說,從事古代文學研究這么多年,和許多國內一流的研究者都是朋友。許多人退休后要么返聘,要么繼續(xù)寫書搞研究,但沒有人來做小學教育研究這件事。給小學生講國學,并非易事。對孩子們來說,國學啟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粒紐扣”,關乎他們一生的道路怎么走,并非誰都勝任。而恰好,有著深厚國學知識積淀、半生從事國學研究的劉老師責無旁貸地做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事實上,劉老師對小學教育的關注,始于30多年前。記得那時劉老師的兒子剛上小學,劉老師便發(fā)現了課本中的許多問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得他對此不能視而不見。于是,退休之后,劉老師終于有時間專心做這件事情了。</p><p class="ql-block">復園學館的學生們有北垣附近的,也有來自西安的。2023年暑假前,西安寶刀書館館長王鐵軍聯系到劉毓慶,打算組織一批隊員赴山西開展研學活動,邀請他講授國學知識。“與其把研學地點選在城市,不如選在農村?!敝腥A文明的根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根在農村,離開農村這塊土地,就無法深刻理解中國文化。于是,復園學館應運而生。</p><p class="ql-block">這批研學隊員下至七八歲兒童,上至七旬老人,如何讓他們都能聽得懂聽得有趣?這難不著劉老師。他以小學課本為藍本,從最基礎的“天、地、人”講起,講這幾個字的甲骨文寫法,講漢字寫法的變化。甲骨文的“人”字,象人躬身下拜的側面形。萬物中只有人是直立走路的,也只有人懂得禮讓,知道相互尊敬,所以用側面躬身作揖的人形作 “人”字。</p> <p class="ql-block">這是劉老師親手寫的教案。</p> <p class="ql-block">“天”字是在“大”字的基礎上形成的。“大”,金文中的“大”字象正面站立的人形。正面直身站立,顯得堂堂正正,很大氣,有一種敢于面對現實、敢擔當、天下唯我為大的架勢。人頭上是天,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是頂天立地的漢子,所以在正面人形“大”上面加上代表天的一橫,就是“天”字。</p><p class="ql-block">劉老師還給每個字找一個金句,如“人”的金句: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詩經·相鼠》)</p><p class="ql-block">參考譯文:人若不懂禮儀,為何不快死去?</p><p class="ql-block">“大”的金句: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后漢·趙溫)</p><p class="ql-block">參考譯文:大丈夫應像雄鷹高飛,怎能像母雞趴窩。</p><p class="ql-block">“天”的金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春秋·老子)</p><p class="ql-block">參考譯文:上天不分親疏遠近,經常眷顧的是善良人。</p><p class="ql-block">劉老師說,課文的題目是“天地人”,這是本課的中心內容,古人以“天地人”為“三才”,因為這三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澳阄宜?,是人稱指謂。天、地、人,人居其中。你、我、他,我居其中。對“天地人”、“你我他”關系的認識,構成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特色?!叭恕比绻芘c天地自然和諧相處,“我”如果能與“你”“他”和諧相處,那就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幸福生活便由此開始。</p><p class="ql-block">劉老師還給學生提供延伸閱讀,找出反映中國古代對天地人關系認識的語錄,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這三個字的深刻含義。</p><p class="ql-block">如:天大,地大,人亦大。(春秋·老子)</p><p class="ql-block">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漢·董仲舒)</p><p class="ql-block">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萬物,人之體也。(宋·戴侗)</p><p class="ql-block">其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和解釋。</p><p class="ql-block">這樣的小學課,漢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與如何立人立德相結合,不僅小學生愛聽,家長也愛聽。</p> <p class="ql-block">關鍵,這樣的課程還免費。劉老師可是國內知名教授,曾是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山西大學國學院院長,孩子們從小就能聽到這樣的大家講課,何其幸哉。</p><p class="ql-block">不僅孩子愛聽,大人也感興趣。洪洞縣某派出所的劉安建是劉老師的鐵粉,每當周末劉老師講課,劉安建夫婦都會追著去聽。劉安建說,再有三個月就到退休年齡了,他恨不能現在就退休跟著劉老師學習去。</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家的大門前有一副對聯,寫出了劉老師辦復園學館的目的: </p><p class="ql-block">學以明圣人之道也 </p><p class="ql-block">復其見天地之心乎</p><p class="ql-block">對聯主要闡釋了為學的宗旨與天地的深意,以“學”為切入點,將學習圣人之道與探尋天地本真結合,暗含對修身治學、體悟天地智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上聯強調學習的目的在于明白、通曉圣人所傳的道理(如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通過學習繼承圣賢的智慧,領悟處世修身的根本。</p><p class="ql-block">下聯出自《周易》中的“復卦”,“復”有回歸、復歸之意,也是“復園”之來處。</p><p class="ql-block">何謂天地之心?宋朝大儒程頤說:“天地之心,誠而已矣。”朱熹說:“誠者,天之道也?!币馑际钦f,誠就是天道的本質,不光是誠實的意思,更是說萬物都按著自己的本性在運行,沒有一點虛假?!疤斓刂摹笨衫斫鉃樘斓厝f物的本然規(guī)律或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著名的橫渠四句中的第一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亦來源于此。</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化用《周易》中的這句話,是想表明無論是個人的學習先賢之道,還是培養(yǎng)小學生,都應該遵循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知曉做人做事的根本,這樣才能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只會照搬課本知識的機器。這也是劉老師興辦復園學館的初心所在?!皬汀庇谢貧w、復歸之意,且緊扣“復園”主題,“天地之心”可理解為天地萬物的本然規(guī)律或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此句雖是追問,答案卻不言自明。這也是劉老師興辦復園學館的初心所在。</p><p class="ql-block">大姐夫白松青問劉老師,興辦學館數年,目的達到了嗎?劉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同學在澳大利亞從事土木工程研究,進入深山無路的地方時需要當地土著人帶路,土著人手拿砍刀披荊斬棘在前開路,并不關心路是否平坦,是否寬闊,只要能走過去就行。</p><p class="ql-block">現在,劉老師就是那個在國學普及道路上揮刀開路的人。這條路,他已經蹚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道履清高 </p><p class="ql-block">走進劉老師的“復園”,仿佛走進了一座大花園。北側六孔磚雕窯洞,東面和南面是平房,窯洞略呈曲狀,如伸開的雙臂將一院子的花樹環(huán)于其中。這么大的院子,這么多的花、樹、菜果,是有人幫著打理嗎?劉老師說:“都是我們兩人干的,沒有請人幫忙。”想不到,研究學問的劉老師和三香姐還是種花高手。</p><p class="ql-block">每孔窯洞皆寬厰,大大的窗子,半圓形的門楣,現代而又古老。劉老師介紹說,這是土窯洞,也就是在厚厚的黃土坡上挖出一個洞,然后用石灰等涂料裝修,既保留窯洞的冬暖夏涼,也避免了過去土窯洞不易打理的不足。</p><p class="ql-block">窯洞門前的對聯吸引了大家。劉老師的字體深得姚先生書法之神韻,駐足欣賞良久。小馬的愛人業(yè)森在錄相,我家相公則逐條拍照。</p><p class="ql-block">其中一聯曰:</p><p class="ql-block">嘶風老驥沙場夢</p><p class="ql-block">望月新枝橫日柯</p><p class="ql-block">橫批:道履清高 </p><p class="ql-block">上聯:“驥”指良馬,“嘶風”描繪出老馬在風中嘶鳴的畫面,“老驥”讓人聯想到曹操《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代表著雖已年老但仍有壯志雄心?!吧硤鰤簟眲t表明這匹老馬心中依然懷揣著在戰(zhàn)場上馳騁殺敵、建立功勛的夢想,英雄遲暮但豪情未減。</p><p class="ql-block">下聯是對小學生成長的期望,希望小苗長成大樹。“望月新枝”指小樹苗,“橫日柯”指樹木高大?!靶轮Α迸c上聯的“老驥”對比,蘊含著對新生力量和美好未來的期待。</p><p class="ql-block">橫批“道履清高”是對人品德與行為的高度贊譽,指不僅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更能通過實際行動體現這種追求,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劉老師的才華體現在復園的每個細節(jié)中。</p><p class="ql-block">竊以為,“道履清高”四個字也是劉老師精神境界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90年代,因不滿校園里個別人的不正之風,劉老師沖冠一怒下海賣書。愛憎分明的性格讓他不肯委屈求全,大丈夫可殺不可辱,更不可為五斗米折腰。</p><p class="ql-block">畢竟,傳統(tǒng)文化是他的最愛,他還是回到了校園。在眾望所歸地成為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后更是殫精竭慮,不僅敬重長者,更是著力培養(yǎng)年輕人才,為文學院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如今,已經到了耳順之年的劉老師,和我們這幾個也已年過花甲的學生坐在一起閑聊,少了師生之間的客氣,更像是老友之間的百無禁忌。</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文人大多講究風骨與氣節(jié),“以從義為懷,以用世為歸”(姚奠中先生語),一個“義”字,道出了文人對品格的堅守。姚先生是這樣做的,劉老師亦步趨其后。</p> <p class="ql-block">北垣日出</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家的隔壁就是復園學館。學館門前有劉老師擬就并書寫的一副對聯:凡來學者俱非等閑輩,能持恒焉便是可造材。一行人讀之興奮,一一在對聯前拍照留影,希望自己也是可造之材。</p> <p class="ql-block">學館是一個長方形的大院子,北側是6孔窯洞,其余三面是平房,有幾孔窯洞是學生宿舍,宿舍內雙人床、書桌、衛(wèi)生間配套齊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入住窯洞里的學生宿舍,有回到學生時代的興奮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土高原的夜晚,靜極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便和相公一起悄悄走出學館,去看北垣日出。</p><p class="ql-block">出大門左拐,走過一個陡坡,下行到深谷,再上坡,曲折蜿蜒的層層梯田次第出現在眼前。登上一個平坦寬闊的塬頂,可見遠處的農舍、牛棚,隨風輕舞的麥浪、即將成熟在油菜籽,北垣風光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終于來到了黃土高原!</p><p class="ql-block">梯田里主要的作物是麥子,此時麥子剛要泛黃,低洼地方的麥穗還是青色的。田野里彌漫著好聞的青苗的香味。太陽正在邁過一個高坡,從東方升起,麥田泛著金光。</p> <p class="ql-block">層層的梯田高高低低,遠望時覺得前面沒有路了,不知如何才能到達那片好看的田地,再仔細看腳下,原來都有小路可以抵達。有時走著走著,發(fā)現又回到了起點,高原上的道路似乎都是相通的。土地上,沒有死胡同,只要行走,就會有路。</p><p class="ql-block">北垣少雨。腳踩在地上,感受到土的堅硬。麥子桿也矮小細弱,顯然是水肥不足所致。也有的地塊什么也沒種,這里基本是靠天吃飯。劉老師說,去年天旱,有的人家紅薯都沒種下。從高處看下去,深厚的峽谷層次分明,從黃到淺紅再到深紅色,是袖珍版的雅丹地貌。峽谷的最深處,一排綠油油的楊樹格外奪目。顯然,那里是河邊。</p> <p class="ql-block">在劉老師的復園門前,遇到了同樣早起的馬師妹和業(yè)森。北垣的風光吸引著我們。</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家大門的對面是一個池塘,塘中有魚也有荷。5月,小荷才剛在水面露出一點紅紅的尖角。劉老師說,夏天荷花開的時候,滿眼都是花。</p><p class="ql-block">池塘邊有一亭,名曰榆亭,匾額是我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所題。</p> <p class="ql-block">去年,曾收到劉老師的一張圖,藍天白云下大片碧綠的荷塘,粉紅色的荷花玉立池中。右側有一亭,即榆亭也。</p><p class="ql-block">劉老師題詩一首:</p><p class="ql-block">東山一黛如屏畫</p><p class="ql-block">西嶺重重如畫屏</p><p class="ql-block">荷送香風竹送翠</p><p class="ql-block">榆亭不讓醉翁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真是風景如畫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鰲亭論道</p><p class="ql-block">吃過早飯,劉老師頭戴草帽,手持登山杖,帶我們六人去塬上走走。</p><p class="ql-block">看到劉老師的裝扮,大家都開心地笑了。劉老師平時不用手杖,只因上高原要爬坡,登山杖可以借力。</p><p class="ql-block">北垣東面的山為太岳山,太岳山的主脈呈近南北方向,北起介休,南至洪洞,延伸約80公里?!端涀ⅰ罚骸疤郎?,即霍太山?!眲⒗蠋熤附o我們看不遠處的靈龜山:一條起伏的山梁,是靈龜的脊背,脊背延伸至南側圓圓的山峁,便是靈龜的腦袋了。</p><p class="ql-block">北垣真是風水寶地啊。</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帶路,我們六人左右相伴而行。路上有野花盛開,也有我們不認識的植物,劉老師指著那個綠葉子的小樹說,這是枸杞樹。當地人有種植中草藥的習慣,田野里可見成片的中藥材。</p><p class="ql-block">過了一條深溝,再登上高坡,沿著靈龜的脊背行走,不遠處便是一個亭子,亭內有木欄,我們圍坐在劉老師周圍,感受田野的清風和陽光的照耀。</p> <p class="ql-block">亭子是劉老師建的,名字已經起就:鰲亭。牌匾也已做好,只待掛起。</p><p class="ql-block">劉老師出身于中醫(yī)世家,曾祖父是遠近聞名的中醫(yī),他給人看病從不在意診金的多少,沒錢的人家給一把青菜或幾個雞蛋,甚至拿不出費用,有錢人給的錢則照單全收。一次有位和曾祖父關系交好的人生了病,看診后付了十塊大洋,這在當時是很多的錢了,曾祖父全部收下了。有人認為曾祖父不會收這么多,但他說,能出得起這個錢嘛。曾祖父用這種“均貧富”的做法,讓更多付不出診費的人得到了治療機會。這實在是一種很智慧的做法。十三、四歲的時候,祖父便教劉老師背《藥性賦》,背各種藥材名,希望他能繼承家學。但劉老師對此并無興趣,無論家里人如何軟硬兼施,劉老師不為所動,依然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文學專業(yè)。</p> <p class="ql-block">假如劉老師聽從父母安排,學了中醫(yī),會是怎樣?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劉老師說,他相信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世間。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被推薦上大學,如果早一年或晚一年,他都上不成。推薦劉老師上大學的時候,有人不服氣,當執(zhí)者一句話“劉先生(先生是民間對老醫(yī)生的尊稱)家的孩子,別人誰也不能比”,平息了爭論。這便是祖德的庇佑。</p><p class="ql-block">而畢業(yè)之后留校任教,也是山西大學中文系歷史上第一次有工農兵本科生留校。之所以考研究生,是因為學校里有人看不起工農兵大學生,于是他順利考入姚奠中先生門下,是當年姚先生十位研究生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然后才有了如今的劉老師。這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構成了一個必然的人生。</p><p class="ql-block">面對我們這六個剛剛退休的“新人”,劉老師說,工作的時候,是在一個大的廳堂里發(fā)光;退休了,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小的地方發(fā)光而已?;腥灰庾R到,劉老師就是這么做的。</p> <p class="ql-block">為傳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劉老師先是在太原免費為市民舉辦國學大講堂,講述經典中的國學智慧,助益市民重構精神故鄉(xiāng),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全省各界提供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修身養(yǎng)德的機會。</p><p class="ql-block">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北垣,劉老師先是在趙城的誰園給小學老師講了兩年的課,同時給市民辦講座講國學,后又開辦復園學館,給小學生及家長講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劉老師一直在不同的地方發(fā)著光,用國學智慧溫暖并照亮著周圍的人。</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家里的影壁上,刻著劉老師寫的詩:</p><p class="ql-block">初生石罅如游縷,翻卷空中作虎舞。</p><p class="ql-block">攜得九州風雨歸,低回霡霡潤鄉(xiāng)土。</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劉老師退休之后回到故鄉(xiāng)的心聲。</p> <p class="ql-block">高原的陽光熾熱,天空中有飛機飛過的聲音。</p><p class="ql-block">舉目四野,天地遼闊,此時行走在高原上的,似乎只有我們師徒七人。</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帶我們登上一個塬頂,周圍一圈是低矮稀疏的小麥,中央卻是一片綠油油的池塘。塘里的水很清,綠油油的是菖蒲,菖蒲的葉子上落著一只小小的豆娘。為什么這么干旱的地方會有一池塘?水從何處來?劉老師說,水是從峽谷底下抽上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片獨秀一方的池塘就像復園學館一樣,劉老師要在干旱少雨的地方,打造一片生意盎然的綠洲。</p> <p class="ql-block">在劉老師的復園住了兩夜三天,每天吃著三香姐蒸的紅棗、雞蛋和紅薯,學館的楊小平夫婦精心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吃的舒服,住的安逸,非常享受。</p> <p class="ql-block">楊小平一家四口人種了150多畝地,養(yǎng)了40多頭牛,有兩個榨油房,還負責學館孩子們的食宿。真不是一般的能干。楊小平的媳婦楊開心每天總是笑呵呵的,讓人見了心生歡喜。</p> <p class="ql-block">我們和劉老師聊天的內容廣且泛,從一個字的讀音如《將進酒》的“將”字,到一種植物的名字,到墨子究竟是哪里人,到北垣的風土人情,興之所至,無所不談。由姚奠中先生的別號老樗,談到《莊子》中“大而無用”的椿樹,也才知道劉老師小時候是吃過臭椿樹葉的。</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笑得好開心。</p> <p class="ql-block">劉老師說,復園窯洞的對聯,連起來就是一首詩。如下:</p><p class="ql-block">山色已含膏澤潤</p><p class="ql-block">東風應比去年多</p><p class="ql-block">滿眼風光如莞爾</p><p class="ql-block">一川楊柳似婆娑</p><p class="ql-block">谷藏靈秀丘藏瑞</p><p class="ql-block">天舞彩云水舞波</p><p class="ql-block">嘶風老驥沙場夢</p><p class="ql-block">望月新枝橫日柯</p><p class="ql-block">且布祥云化雨露</p><p class="ql-block">但期新綠遍山河</p><p class="ql-block">若愛延安土窯洞</p><p class="ql-block">應知山谷龍化窩</p><p class="ql-block">枯楊猶帶三春葉</p><p class="ql-block">秋菊何慚六月荷</p><p class="ql-block">天曉自強從不息</p><p class="ql-block">士當弘毅莫蹉跎</p><p class="ql-block">劉老師,明年窯洞換了春聯,我們再來復園欣賞學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