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延安日報》2025年6月15日 第04版 楊家?guī)X </p><p class="ql-block"> 溯源洄游話龍門</p><p class="ql-block"> 劉江</p><p class="ql-block"> 我想,許多游人都和我一樣,來到龍門景區(qū),第一個念頭就是:魚躍龍門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龍門是黃河沖出晉陜峽谷的最后一個關口,穿過此處,黃河便結束了在晉陜峽谷的行程。很早以前,河道出口處有兩座石島,水分三股流出,古稱“上三門”,與下游的三門峽對偶。西門名為駱駝巷,已被泥沙淤積,只在洪水期有水漫流而過;東門在元代時期堵塞建廟,只留中門為主流。中門下游有一塊巨石,兀立河心,上面刻有“龍門”二字。龍門因傳說是大禹治水開鑿的,又稱“禹門口”。由于泥沙淤積,河床不斷抬高,這塊河心石常常浸沒水中。每當水落石出,人們便會紛紛趕來遙望,緬懷大禹治水的偉績。</p><p class="ql-block"> 魚躍龍門的故事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里世代流傳,漢代所撰《辛氏三秦記》是我國早期地方志書的代表,其中就有“大魚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者化為龍,不上者點額暴腮?!钡恼f法。后來人們就把科考得中稱為“魚龍變化”,即便是那些嘴叼旱煙袋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在孫兒牙牙學語時,也會給孩子講述魚躍龍門的故事。但凡是來到龍門景區(qū)的人都會看到,由石門到龍門水平如湖,波瀾不興,別說魚兒,就是大小船只也可自由上下穿梭,沒有任何障礙。魚躍龍門,從何說起?就連《韓城縣志》也質疑:通志謂“河水至此直下千仞,地皆震撼,其正是湍瀾警波,如山如沸?!苯耥n之龍門則無是,不知此云從何乃爾?</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間,任宜川知縣的吳炳實地考察后撰文《壺口考》,他認為:“古來談龍門者,核其實,多指壺口。蓋緣壺口毗連龍門,均經大禹疏鑿,舉龍門即以該壺口,而漢太史司馬公實居龍門,故地得以人傳。兼龍門為秦晉沖途,騷人墨客游歷所經,類多記載。壺口僻處邊隅,舟車莫達,雖有好奇之士,無從臨眺,而古今居此地者,又皆未能道其詳。于是始猶舉龍門以該壺口,漸且知龍門而不復知壺口,遂令開辟以來,靈奇?zhèn)m詭之佳景,埋沒數(shù)千年,反不及龍門之膾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那么龍門與壺口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黃河水利委員會則有了新的解釋:實際上,壺口瀑布是古老的地質演變形成的。下游龍門地區(qū)曾由于地殼運動使巖層發(fā)生斷裂,并沿斷裂面發(fā)生顯著的相對移動,形成了東西方向的斷面。自北向南的黃河經過斷層時,出現(xiàn)瀑布激流。河水經年累月對河床下切侵蝕,就使瀑布跌水慢慢向上游退移。這種現(xiàn)象在地貌學上稱為“溯源侵蝕”。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瀑布每年以三至四厘米的速度退卻。若照這個速度來推算,在一、二百萬年前,如今的壺口瀑布就該在下游六十五公里之遙的龍門。這么說,龍門便是壺口的故鄉(xiāng),魚躍龍門的故事也就事出有因了。</p> <p class="ql-block"> 其實“洄游產卵”也是魚類的一種繁殖習性,當魚的生殖腺發(fā)育成熟后,腦下垂體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會促使魚類集合成群向產卵場所遷移,只不過因種類不同,洄游的距離有長有短,方向也有所不同。有由海洋向江河洄游的,也有由下游向上游洄游的。在宜川的清水川,多年前還能看到黃河鯰魚洄游產卵的現(xiàn)象,只不過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慢慢就比較罕見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開大卡車到壺口岸邊拉沙,車輛拋錨,等候公司送配件,百無聊賴走向十里龍槽??菟诘膲乜诼洳畋群樗诖罅嗽S多,往日深不可測的龍槽露出了道道石坎,像是供人探險的臺階,少年氣盛的我便好奇地一節(jié)一節(jié)向下探去。當我終于落腳到近水的一個可以平息一下心跳的石坎時,一下子被身邊一個景象驚呆了。那是石壁上溢出的一道半尺寬的細流,那細流里竟有寸許長的小魚成群結隊逆流而上。一開始我還怕自己驚散了那魚,失去了欣賞這奇觀的良機。誰知道它們根本心無旁騖,只是一股勁地向前向上,前面的掉下來后面的繼續(xù)往上沖,前赴后繼,義無反顧。雖然它們不是能夠飛躍龍門的大鯉,但那情境還是非常震撼的,因為那根本不是游,那是飛,是飛騰!</p> <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樣的力量把它們鼓舞?</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樣的精神把它們召喚?</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小魚沒有一條能沖上這壺口天險,但它們不退縮不停留,激越使他們亢奮,尾巴蕩起的水花就是它們歡快的笑聲。水往下流,魚往上游,它們享受這飛瀑洗禮的過程。飛瀑之上雖有高山巍峨,飛瀑之下亦有萬里江河,碧海壯闊。</p><p class="ql-block"> 每一種生命的成長都要經受各自不同的洗禮和磨礪。魚躍龍門,是我們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p>